词条 |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 |
释义 |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是在有着悠久办学历史的原贵州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的基础上,根据贵州大学总体战略发展布局,于1998年8月组建,2002年9月再次重组。2006年5月,学校学科调整,在原人文学院基础上,挂牌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学院下属中文系、新闻传播系、历史系、哲学系、旅游系、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和大学语文教学部。学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四个学科门类,有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历史学、哲学、图书馆学、旅游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7个本科专业, 学院简介以及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中国古代史、专门史、人口学、民族学、旅游管理、中国哲学、新闻学等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贵州省人文社科基地1个和重点学科2个。截止2008年,在校本科学生1421人,硕士研究生362人。学院有教职工157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9人、博士学位获得者17人、硕士学位获得者78人;贵州省中青年科技人才1人、省管专家3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5人和省级教学名师2人。该院已为国家培养人文社会科学专门人才10000余人,他们中有的人已成为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并有多人担任省部级、地厅级等领导职务,更多的人活跃在贵州省乃至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的不同领域,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贵州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学院领导党委书记 安明刚 男,中共党员,副教授,毕业于贵阳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2004年以后先后任贵州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贵州大学党校常务副校长、贵州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党委书记。 院长 陶渝苏 女,中共党员,教授,硕士点导师,1982年毕业于贵州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现代西方哲学和科学技术哲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任贵州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大学学术学科带头人。 截止2008年,共发表了100余篇论文并出版了四部学术专著,其中,《知识与方法—一个科学哲学的研究纲领》一书2000年获贵州省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抉择》(合著)一书2007年获贵州省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同时,先后主持了《人的解读与重塑—马克思学说与东西方文化》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研究》等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 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何茂莉 女,中共党员,教授,民俗学民间文学与文化人类学博士研究生。先后任贵州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贵州大学电子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曾重点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办2008年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与少数民族文化研究》,核心期刊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篇,相关选题的博士毕业论文(18万字)被列入一年后解密论文范围。在文化人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领域出版了专著《传承与现代——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大学精神》。还曾主持贵州大2007年度社科项目《贵州大学学生就业力研究》 从事高校工作以来,始终在教学科研一线工作,并从事相关管理工作。年平均授课200学时左右,发表教学科研论文20篇,出版专著2部,承担学院至国家级社科项目3项。并长期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及日常教育管理工作。 副院长 金颖若 男,中共党员,硕士,教授,旅游管理专业、企业管理专业、MBA、MPA硕士生导师。曾求学于华中师大和西南师大中文系,先后在贵州省委党校、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大学任教。 金颖若教授从事旅游学和文化产业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旅游规划开发、旅游文化产业,是该校旅游管理专业负责人、旅游管理硕士点创办人和领衔导师,同时也是该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创始人之一。负责旅游管理校级特色专业和《旅游规划与开发》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 已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主持国家社科课题、省教育厅课题及省内外旅游规划十余项,担任了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咨询专家或顾问,主持和参与完成的许多旅游规划项目。 副院长 张清 男,1965年1月生,布依族,中共党员;历史学博士,副教授。 1986年7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2年1月获北京大学世界近现代史专业历史学硕士学位;2006年11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 主要教授课程:《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美国史》、《西方史学名著导读》等;主要研究方向:世界近现代史、美国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国际关系理论等;曾在贵州大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优秀教学成果”等评选中获二等奖,获“贵州大学首批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曾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行政管理》、《辽宁师范大学学报》、《江西社会科学》、《贵州大学学报》、《贵州日报》等报刊,发表“摩根索伦理道德思想的逻辑”、“查尔斯·赫尔曼的外交危机管理‘处境’模式”、“论1868年对美国总统的弹劾”、“美国二战经济动员对联邦体制的政治影响”等论文,多篇论文被《中国史学年鉴》和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世界史》作观点介绍或全文转载;学术专著《应对危机——尼克松政府对外经济战略与政策研究》,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项目《全球视域下的国际关系丛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曾主持贵州省教育厅社科课题“当代美国霸权演变研究”,参与国家“985”工程南京大学“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关系研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项目研究,负责“全球化视野下的尼克松政府对外经济决策研究”子项目;参与2006年度国家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冷战时期美国重大外交政策研究”,主持贵州大学2007年度博士基金项目“尼克松政府对外经济战略与政策研究(1969-1972)”。 正处级组织员 王更生 男,仡佬族,中共党员,硕士,副教授,1988年7月毕业于原西南师范大学政治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1988年9月~1993年11月,先后在原贵州农学院林学系、成教部、教务处担任团总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1993年12月~1996年2月,任原贵州农学院团委副书记(其间1995年2月~1996年2月,参加省直机关党建工作队赴普定县工作);1996年3月~2002年8月,任原贵州大学农学系党总支副书记;2002年9月~2004年11月任原贵州大学植保系党总支书记;2004年12月~2007年8月任贵州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2007年9月~2008年10月,任贵州大学正处级组织员、动物科学学院党委委员(其间,参加省委党建扶贫工作队,任副队长赴雷山县工作);2008年11月起任贵州大学人文学院党委委员,正处级组织员。 王更生同志一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工作,先后在《世界农业》、《甘肃社会科学》等刊物发表文章30余篇。 历史沿革人文学科在贵州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传统。 1942年国立贵州大学成立之初,就有了文理学院。文理学院下设的中国文学系和历史学系,即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历史学专业的前身。抗战期间大量学校内迁,许多优秀知识分子来到贵州,著名作家、出版家谢六逸,著名作家蹇先艾等,先后被聘为文理学院的特约讲座。同时校长张廷休教授因兼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秘书,利用职务上的有利条件,亲自到各地选聘教师,这些学者以他们的人品、学识,奠定了贵州大学人文学科厚实的基础。 1950年9月,文理学院分为文学院和理学院,人文学科正式单独成院。但到了1953年院系调整后,贵州大学停办。这种情形持续到1958年贵州大学重建。重建时的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和历史学两个专业师资力量较强,老中青结合非常合理。中文系的王佩芬、李淑元、朱厚锟、张汝舟、皮焕昌、李伯华,历史系的姚公书、张振佩等,在各自的教学和学术领域取得很高的造诣。而当时从北大、复旦、中山大学等处来的年轻教师,在老教师的带领下,很快进入教学状态,并承继了老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从古籍善本书页中流淌而出的书香,是那个年代人文学科教师家里常有的气息。 1973年,贵州大学哲学系成立。哲学系一向重视基础理论和认知能力的培养,课程比较充实。哲学系的不少学生在毕业后取得了不俗的成就,许多知名院友就是在哲学系的学习生活中,奠定了人生方向,积累了潜在力量。 此后,贵州大学三大人文基础学科按照各自的特点稳定地发展着,人文学院学科建立奠定了厚实而沉稳的基础。 1998年,贵州大学组建人文学院。2002年,人文学院重建,并逐步形成规模。文、史、哲等传统学科承续着传统的学术精神与人文之韵,有了更多新的发展。该院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漫长的办学历史中始终保持了贵州省高校优长学科的地位。该专业是贵州省进入全国文科排名百强的专业。与此同时,新闻学、旅游管理与图书馆学等应用学科,也得到传统学科学术精神的滋养,力求面向社会,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兼具人文内涵的高层次人才。贵州是一个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特色都很突出的省份,依照贵州大学作为地方性“211”工程大学的办学特点,人文学院力图在学科建设上走特色化发展、服务本土的道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学科----民族学,则是传统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结合起来的一个纽带,使人文学院在打通各学科之间的壁垒,整合全院资源建立特色学科方面找到了明确的定位。 传统厚重的人文气韵与面向当代社会的开放心态在人文学院的学科建构与科教结合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传统治学精神的浸润、当代学科建设的理念,一点一滴地形成了人文学院的特色与优势。 专业设置汉语言文学专业 文史类 培养目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比较坚实的语言文学基础和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有较高的阅读、鉴赏、评论和写作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文学、语言、文秘和行政管理、公共关系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外语、体育、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文艺学、中国古代文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民间文学、美学、西方文论、形式逻辑、修辞学、自然科学基础、写作、应用文写作、新闻学、秘书学、公共关系学、电脑应用、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研究、20世纪文学批评、鲁迅研究等课程。 就业方向:高等院校、中等学校、语言文学研究单位、报社、出版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等文化宣传部门以及党政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从事语言文学科研、教学、宣传、文秘、编辑、记者、公关、管理等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新闻学专业 文史类 培养目标: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比较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有较高的阅读、鉴赏、评论能力,有较强的新闻敏感、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新闻学理论和基本专业技术、技能的新闻工作者。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外语、体育、文学概论、现代汉语、基础写作、中国现当代文学、新闻学概论、古代汉语、新闻采访与写作、中国新闻事业史、外国新闻事业史、广播学、新闻评论、马列新闻原著、传播学、广告学、报纸编辑学、电视新闻及技术、新闻摄影、秘书学、美学原理、经济学、微机应用、市场学、逻辑学、外国文学、法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等课程。 就业方向: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的编辑、采访、摄影等新闻业务工作及从事新闻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众团体公共关系部门中的专业工作及宣传文秘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哲学专业 文史类 培养目标:哲学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素养,掌握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基础知识及一门外国语,具有创新能力的哲学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逻辑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导读、邓小平理论等43门。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适合在各级党政机关、群体团体、文教事业、新闻出版、工商企业从事办公、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历史学专业 文史类 培养目标:系统学习该专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比较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比较广博的文化知识,具有较高的从事专业工作和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能力和较强的口头表达及文字表达能力,掌握一门外国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思想品德课、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考古学通论、历史地理学、古代汉语、中外历史文化原典导读与选读、中国断代史、专题史(经济史、社会史、政治制度史、思想文化史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史、中外关系史等。 就业方向:高等院校、中等学校、历史研究单位、文化馆、博物馆、报社、出版社、杂志社、宣传部门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历史研究、教学、宣传、文秘、编辑、记者、公安、党政管理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旅游管理专业 文理兼招 培养目标:该专业培养掌握旅游管理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有关旅游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具有运用旅游管理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熟悉中国关于旅游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旅游业的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事业从事旅游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旅游学概论、旅游经济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饭店管理、旅游规划与开发、旅行社管理。 就业方向:到各类旅游企业从事旅游管理与服务工作、到各级旅游局和旅游高等院校等事业单位从事旅游开发与管理方面的专业工作、亦可从事相关服务行业的管理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 文理兼招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文化基础知识和良好的文化艺术鉴赏能力,具备现代管理知识和技能,掌握文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和运作规律,了解国内外文化艺术发展趋势的复合型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开设艺术概论与美学、文化产业概论、文化经济学、文化市场营销学、新闻与传播学、编辑与出版发行、广播影视学、表演艺术与经营管理等课程。 就业方向:该专业毕业生能够在党政宣传文化部门从事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管理工作,也能在各类传统与新型传播媒体、影视制作业、出版发行业、广告业、演艺业、娱乐业、数字内容和动漫业、文化旅游和会展业等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经营管理、文化产品生产管理和国际文化交流与传播工作。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师资介绍陶渝苏 女 汉族 1956年10月 重庆市 中共党员 1974年3月 本科 贵州大学哲学 哲学 教授 教师 梅桐生 男 汉族 1947年9月 贵州省贵阳市 中共党员 1965年9月 硕士 福建师大中国古典文学 中国古典文学 教授 教师 庄 勇 男 汉族 1965年6月 四川省蓬溪县 中共党员 1986年7月 本科 贵州大学哲学 哲学、社会学 教授 教师 王晓卫 男 汉族 1952年9月 重庆开县 农工 1968年12月 本科 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教授 教师 张新民 男 汉族 1950年3月 安徽省 致工党 1968年1月 硕士 历史学 历史学 教授 教师 袁本良 男 汉族 1946年12月 四川江津 中共党员 1970年8月 本科 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教授 教师 杨 兰 女 汉族 1964年2月 贵州雷山 中共党员 1985年7月 本科 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副教授 教师 杨 军 男 汉族 1955年5月 贵州遵义 无党派 1972年12月 本科 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教授 教师 张顺发 男 汉族 1950年2月 湖南零凌 无党派 1969年3月 大学 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副教授 教师 龚妮丽 女 汉族 1951年1月 贵州贵阳市 九三 1968年12月 大学 高教自考汉语言文学 美学 教授 教师 张相筑 女 汉族 1952年8月 河南 中共党员 1968年12月 大普 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副教授 教师 陈向秦 女 汉族 1953年8月 陕西户县 中共党员 1970年1月 大普 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副教授 教师 邹铃声 男 汉族 1956年9月 湖南 无党派 1974年9月 本科 中文 中文 教授 教师 张业强 男 汉族 1958年5月 山东济南 中共党员 1985年7月 本科 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副教授 教师 李效文 男 汉族 1967年8月 安徽毫州 中共党员 1990年9月 本科 北广文艺编辑 文艺编辑 副教授 教师 谭德兴 男 苗族 1968年3月 湖南麻阳 中共党员 1987年7月 博士 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教授 教师 黎 平 男 汉族 1970年2月 湖北黄梅 中共党员 1993年7月 博士 南京大学汉语言文字学 汉语言文字学 副教授 教师 黄 海 女 汉族 1971年7月 贵州省安顺市 无党派 1993年7月 博士 浙江大学中国古代文学 唐宋文学 副教授 教师 张 清 男 布依 1965年1月 贵州 中共党员 1986年7月 硕士 历史学 历史学 副教授 教师 黄富源 男 汉族 1949年1月 贵州兴义 无党派 1964年10月 本科 贵州大学历史学 历史学 研究馆员/教授 教师 范朝康 男 汉族 1967年1月 贵州湄潭 无党派 1988年7月 硕士 贵州大学汉语史 汉语史 副教授 教师 陈昌茂 男 布依 1965年4月 贵州长顺 无党派 1986年7月 本科 历史学 历史学 副教授 教师 林 芊 男 汉族 1959年5月 四川安县 无党派 2001年3月 本科 历史学 历史学 副教授 教师 钟家鼎 男 汉族 1952年5月 四川 无党派 1980年2月 本科 历史学 历史学 教授 教师 陈国文 男 汉族 1963年11月 贵州遵义 中共党员 1985年7月 硕士 历史学 历史学 副教授 教师 许为勤 女 汉族 1967年11月 广东番禺 中共党员 1989年6月 博士 哲学 哲学 教授 教师 肖立斌 男 汉族 1972年8月 贵州遵义 中共党员 1993年7月 硕士 哲学 哲学 副教授 教师 王良范 男 汉族 1955年1月 山东安丘 无党派 1973年12月 本科 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教授 教师 朱 霖 男 汉族 1958年10月 贵州 无党派 1975年8月 本科 半导体 半导体 副教授 教师 唐莉萍 女 汉族 1965年2月 四川逢溪 中共党员 1990年7月 硕士 哲学 哲学 副教授 教师 张连顺 男 汉族 1962年7月 吉林桦甸 无党派 1984年7月 硕士 广州中山大学先秦文学 哲学、逻辑学 教授 教师 宋立道 男 汉族 1949-7- 湖北 中共党员 1967年5月 博士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 宗教学 主审 教研 崔海洋 男 朝鲜 1972-7- 吉林 民盟 2005年1月 硕士 韩国国际神学及宗教学 历史 副教授 教研 石 坚 女 布依 1970-10- 贵州 1993年7月 本科 贵州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 中文 副教授 教师 刘 峰 男 苗族 1963年9月 贵州 中共党员 1985年6月 博士 云南大学民族学 历史 教授 教师 曹端波 男 汉族 1974年9月 湖南 1997年6月 博士 云南大学 历史 副教授 教师 龚晓康 男 汉族 1972年10月 四川 中共党员 1994年6月 博士 四川大学宗教学 哲学 副教授 教师 吴 畏 女 汉族 1967年6月 四川 中共党员 1988年6月 本科 贵州师范大学中文系 中文 副教授 教师 龙宇晓 男 侗族 1965年5月 贵州 1990年6月 硕士/在博 美国伊利诺大学 人类学、法学 教授(内聘) 教研 杨志强 男 苗族 1962年6月 贵州 1983年7月 博士 日本东京大学大学院综合文化研究 人类学/历史学 教授(内聘) 教研 殷 志 男 汉族 1959年6月 江苏 1978年10月 本科/学士 贵州大学历史系 新闻 主任编辑 教师 伍新明 男 汉族 1957年6月 湖南 1975年12月 本科 贵州大学中文系 新闻 教授 管理/教师 胡继琼 女 汉族 1954年10月 四川 九三学社 1974年9月 本科 西南师范大学 中文 副教授 教师 刘 桔 女 汉族 1967年5月 贵州 党员 1988年8月 本科 广州外语学院 英语 副教授 管理 金颖若 男 汉族 1965年10月 贵州贵阳 中共党员 1986年 研究生 西南师大中文 旅游 教授 教师 陆伟霖 男 汉族 1953年5月 广东 中共党员 1972年12月 本科 贵州大学历史专业 图书情报学 副研馆员 教师 盘晓愚 女 汉族 1966年4月 广西 1986年7月 硕研 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 旅游管理 副教授 教师 王仕佐 男 汉族 1955年5月 贵州 中共党员 1971-9-1 本科 武汉大学化学专业 旅游管理 教授 教师 刘振宁 男 汉族 23590 四川 九三学社 32325 博士 上海师范大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副教授 教师 洪 雁 女 汉族 中共党员 本科 贵州大学汉语言文学 现代文学 教授 教师 张 晓 女 苗族 贵州 中共党员 本科 西南民族学院 民族学 教授 教师 专业建设人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哲学、新闻学、旅游管理、图书馆学6个本科专业和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美学、外国哲学、伦理学、逻辑学、中国哲学、宗教学、新闻学、民族学、中国古代史、专门史、旅游学13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学科专业涵盖文学、历史学、哲学、管理学等4个学科门类,具备了培养各类人才尤其是硕士生以上高层次人才的能力。 本科学生1600人,硕士研究生 270人,成人教育学生 80 人。此外,我院还承担着全校公共大学语文和部分人文素质课的教学工作,留学生汉语教学等工作。教学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我院具有省级精品课一门,校级重点课4门,贵州省教学名师2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 学院现有贵州省人文社科基地和省级重点学科各1个。近五年来,学院共承担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社会科学基金9项,省(部)级课题 21 项,获奖 14 项,为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校地合作、产学研与政学研结合有了初步成效。 我院现有教职工151人,其中教学科研人员130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9人,讲师51人,博士16人,在读博士9人,硕士49人。外聘教授和返聘教授5人,生师比为16:1。师资队伍中学历层次提升较快,年龄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学院与美国、法国、德国、韩国、泰国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拓展了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国内高水平大学的相关学院的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了若干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中国传统文化与贵州地域文化研究”基地是贵州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这个基地的研究人员致力于从事贵州地域学研究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贵州的传播与影响研究。 学科介绍屯堡学屯堡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原生形态的移民文化现象,其内涵极为丰富,研究价值极高。中国社科院万明等专家认为,将屯堡文化作为一种专门性的文化加以研究,价值和意义甚至还远在徽学之上。特别是屯堡文化中心区处于喀斯特地形典型地段,该地段又恰好处全省旅游黄金区位,因此将其作为一个综合学科予以规划,不仅可象徽学那样出一大批研究成果,而且有利于喀斯特地区的文化开发和旅游业的推动。 屯堡学研究乃是是综合性研究,需要分门别类逐项展开。粗略区分,约有以下八类:A 哲学宗教;B 历史变迁;C 方言源流系属;D 民俗与生活礼仪;E 傩文化(地域);F 经济(地貌经济、历史经济);G 旅游文化;H 典籍及口碑文献资料搜集整理。 阳明学(黔中王学) 阳明学是八十年代以来贵州较为活跃的一个学科,已召开了近十次全国或国际学术研究,出版了《王阳明与贵州》、《王阳明与贵州文化》、《王学之思》、《王学之路》、《王阳明与近世中国》、《王阳明在黔诗文辑注》、《王阳明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孙应鳌文集》(点校)等一批专著。美国学者杜维明、北京学者方尔加、杭州学者钱训等认为,贵州阳明学研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是全国唯一可与浙江并列的两大王学研究重镇,有必要作为一个重要学术发展方向或学科善加规划。 贵州阳明学研究目前有两个方向:一是关于王阳明本人哲学思想的研究;二是贵州王阳明地域学派的研究。前者由于研究范围的拓宽,儒学发展源流特别是阳明后学的分化情况,也开始纳入了学者的研究视域,并出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儒商》等专著;后者则主要研究王阳明在黔期间的事迹和影响,以及黔中王门的思想传承与地域特点,实际也可看成地域儒学史的研究。以地域研究的方法揭示儒家思想的传播方式,以及大、小传统的相互函化,价值与意义极为重大,也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值得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科研投入力量,组建以我校为中心的学科研究队伍。必要时还可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创办大型学术刊物——《阳明学刊》。 ③少数民族社区(个案)研究 贵州少数民族研究一直是热点学科。本研究方向着重寻找有代表性的社区作个案研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突破,内容上有所创新,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少数民族社区的调查研究需要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文献学、诠释学、宗教学等多种学科相互配合的方法才能开展,因此,与屯堡学一样,需要较多的跨学科专家共同发挥优势,作多方面的既有分科又有综合的专门研究。研究成果最好以大型丛书的方式结集,以显示共同的范式理念和整体研究水平。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一)现状:本学科自贵州大学成立伊始即已形成,为本省最具实力的古代文学教学与科研集体。本学科自1994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点,至今已招收8届硕士研究生,为本省唯一的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点,也是本省历史相对悠久的硕士点。到目前为止,本学科已有近30名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10名研究生考取博士生,其中一名已毕业回归。本学科本科教学严谨扎实,学生反映好,同时普遍认为本学科对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积极推动作用。本学科研究生教育质量良好,注意引导学生了解学术前沿状况、认真读书,加强学术规范的训练,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水平,历年前来主持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国内著名学者对本学科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评价较高。本学科人员注意提高科研水平,共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2篇发表在权威期刊,10余篇发表在重要期刊,数十篇发表在核心期刊。部分专著填补了学术界研究的空白,数十篇论文具有原创性研究特点。曾承担教育部社科课题,横向承担中国社科院、中国史学会等的重点课题。目前,本学科有教授6名,副教授1名,讲师2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4名。本学科目前正为争取进入省级重点学科而努力,为争取2006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而拼搏。本学科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我校的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而且有利于我校全校公共平台的建设和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有利于全省古代文学的教学与研究的推动。 (二)项目建设具体内容、实施计划(含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规划): ①学科建设:在2003年建设为省级重点学科。 ②人才培养:配齐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各课程、各方向人员梯队,争取2006年成功申报博士点,;确保本科本专业课程质量,确保研究生质量在全国居中上以上水平。 ③科学研究:至2006年在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篇以上,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2篇以上,出版专著8部、在全国有影响的教材1部,其中《诗经风雅颂论稿》、《魏晋作家创作心态研究》等将在学术界产生大的影响。至2006年获省部级奖2项、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奖1项。至2006年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次,联合主办国际学术会议1次。 ④队伍建设:结构合理,至2006年学科人员由博士1人发展到5人,由硕士4人发展到6人以上,平均年龄由现在的48岁改变为40岁以下。 ⑤人文学科虽无实验室,但在电脑检索及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应实现现代化。 哲学学科贵大哲学系于1972年开始招生,迄今为止,已有相当一批本科毕业生在国家党政机关以及新闻、教育等事业单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做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他们中有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者,有胡锦涛办公室主任、国家宗教局局长、副局长,有几十名厅级以上干部。“外国哲学”硕士点于2002年招生,现有研究生5名。本学科点有科研教学人员14名,其中教授4名,副教授8名,讲师2名;在读博士1名,硕士6 名;省管专家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省跨世纪科技人才1名。 “外国哲学”学科拟设三个研究方向:①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有三个层面: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该方向的主要特色在于注重研究科学精神与广阔深厚的历史文化之间的联系,注重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科技发展战略和社会发展规划等。自1998年以来,本学科科研教学人员主持完成省部级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一般课题1项,省跨世纪科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1项;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近十几年来,我国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势头良好。就我省而言,只有本学科点在长期的科研教学中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科学技术哲学研究方向,并在近五年内集中推出了一批质量较高、受到国内同行专家广泛好评的学术论著。 ②西方哲学与东西方文化比较。该方向的主要特色在于注重研究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等之间的异同,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种文化可能引起的冲突以及平等交流与交融的可能性,尤其注重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剧,西方文化对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自1998年以来,本学科点科研教学人员主持完成国家社科课题1项,省长基金项目资助1项,省部级社科课题1项;获省部级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本学科点中有研究儒学、佛学和西方哲学科研教学人员,有从事比较文化研究的稳定方向,在我省有着明显的比较优势,并在近五年内发表了一批受到国内同行关注和称赞的学术论著。 ③哲学人类学。该方向的主要特色在于强调文化的区域性和民族性,注重在描述我省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模式和生存样式的基础上,进一步解读其价值取向和深层意义。自1998年以来,本学科点科研教学人员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1项;在研国家社科课题1项;获省部级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就我省而言,唯本学科点有稳定的哲学人类学研究方向,即便就全国而言,从事哲学人类学研究的人员也非常少。可见,该方向具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发展前景应该是良好的。 宗教学学科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文化交流的日益扩大,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影响的不断加深,宗教知识越来越受到关注。如何正确地对待宗教,这是未来中国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国家已经在国内许多高校设立了专门性的宗教研究机构,设立了宗教学的硕士点、博士点,一些学校已经设置了宗教学专业。 贵州有一大批多年从事宗教研究的学者,研究成果丰富,学术影响很大。为此,为了扩大贵州大学的学科建设,发挥贵大宗教学研究的集体力量,在省政府以及学校的关注下,于2003年正式成立了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省政府特拨100万元人民币作为启动资金。作为书院学术性的支撑,就是尽快申请到宗教学硕士点、博士点。经过专家论证、学校批准,宗教学被确立为首批贵州大学文科类申报博士点的学科之一,并且已于2003年向国家提出申报,为此学校特拨20万元作为申报经费。据国家学位委员会相关专家评定,认为贵州大学宗教学力量雄厚,学术成果水平高,具有前瞻性,反映出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 综合贵州大学宗教学研究的各种现状,以及贵州省对贵州大学宗教学学科建设的支持,国家相关专家的评价,特向学校提出申报贵州大学宗教学为贵州省重点学科以及贵州大学重点学科的申请。 传统文化与贵州区域文化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乃是一地方性的综合性人文学科研究大题目,其形态为多种学科聚合的学科群。贵州地域学的研究,上世纪四十年代即已肇始。“中国边疆文化促进会”、“贵州边陲文化研究会”、“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等机构以及《苗族调查报告》、 《贵州苗夷社会研究》等即是当时的成果,新中国以后,为配合民族识别工作和加快少数苗族的社会制度变革,产生了一大批相应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热”的兴起,贵州地域文化的研究日益受世人重视,研究面之广,程度之深,成果之多,已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贵州大学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即有学者参与贵州地域史和区域文化的研究。八十年代后更出了一批成果。范围涉及历史学、哲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等各个方面。目前,贵州大学人文学已基本建立了同省内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们有学术互动和资源共享的学术网络结构。并力争在五年内建立“贵州文化与社会”人文学科基地,形成一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水准的研究队伍。以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性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形成的成果辐射全国,乃至世界,创造地方学派。 贵州地域学研究涉及面甚广,目前拟重点发展屯堡学;阳明学(黔中王学);少数民族社区文化研究;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四个研究方向。 传统文化与贵州区域文化 贵州地域文化研究乃是一地方性的综合性人文学科研究大题目,其形态为多种学科聚合的学科群。贵州地域学的研究,上世纪四十年代即已肇始。“中国边疆文化促进会”、“贵州边陲文化研究会”、“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等机构以及《苗族调查报告》、 《贵州苗夷社会研究》等即是当时的成果,新中国以后,为配合民族识别工作和加快少数苗族的社会制度变革,产生了一大批相应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文化热”的兴起,贵州地域文化的研究日益受世人重视,研究面之广,程度之深,成果之多,已超过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贵州大学自上世纪四十年代以来,即有学者参与贵州地域史和区域文化的研究。八十年代后更出了一批成果。范围涉及历史学、哲学、民族学、社会学、宗教学、语言学、文学等各个方面。目前,贵州大学人文学已基本建立了同省内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们有学术互动和资源共享的学术网络结构。并力争在五年内建立“贵州文化与社会”人文学科基地,形成一只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高水准的研究队伍。以具有独特风格的地域性的研究方法和视角形成的成果辐射全国,乃至世界,创造地方学派。 贵州地域学研究涉及面甚广,目前拟重点发展屯堡学;阳明学(黔中王学);少数民族社区文化研究;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四个研究方向。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