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桂林清真古寺
释义

基本信息

桂林清真古寺

地址:广西桂林市民族路桃花江畔

邮编:541001

现任教长:马征国

现任学董:张 竞

简介

中国伊斯兰教清真寺。位于广西桂林市西门外大街。据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重建西门清真寺并学堂养膳碑记》和嘉庆三年(1798)《重建清真寺碑记》记载,该寺大殿建于康熙年间,两廊及邦克楼建于嘉庆年间。整体建筑为四合院式,邦克楼居中,左右为讲堂,大殿在后。后窑殿面阔两间。在后窑殿左右与大殿后部,又有左右后廊,作为礼拜后向外远眺用。此一建筑手法,在清真寺建筑中较为罕见。《中国伊斯兰教建筑》称:“此寺大殿的宏大国内少见。”寺内原设经文大学、小学及女学各1所。抗日战争期间,成达师范学校迁桂林,校址即设于寺内。清末民初曾在寺旁建一女寺。此寺“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现已修复。

桂林清真古寺位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市桃花江畔,该寺始建于元代初年。现占地面积8.5亩,总建筑面积984平方米。该寺历经战乱,殿宇坍塌,明中叶时曾经重建。清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三年(1661年一1664年)由广西镇守总兵,宁夏固原人马雄捐资购地10古加以扩建,新建的寺一进三院,塔殿迭起,堂虎连属,珍木香草,流芳吐痰,大殿前有一方百寿字石碑,常引起人驻足观看,皆叹其奇巧.抗日战争期间,北平成达师范学校在马松亭阿旬等的率领下,南迁桂林,在清真古寺复课,人多的时候,在校食宿的师生达500人。

1944年11月桂林沦陷,古寺不幸被日本帝国主义焚毁。抗战胜利后。为重建古寺即开始募捐筹款,经多方努力,终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建成大殿和部分附属用房,并开设了“广西阿文专修学校”。解放后清真古寺得到人民政府的尊重和保护并加修缮。1967年又惨遭严重破坏,该寺往日盛况遂荡然无存。1979年以后,在市“伊协”的倡导下,成立了“重建桂林清真古寺筹备小组”又开始募捐筹资,以便再次重建古寺。寺内除本地教民外,常有许多外地穆斯林前来礼拜。本坊教民约4500人,均属回族。 该坊教民李振民阿訇(1908一1989年),幼随父学习阿文,后赴汉口、洛阳、开封等地深造,刻苦自励、遂得圣教正传,194O年起任该寺教长,是“广西阿文专修学校”的发起人之一。

解放后历任全国伊协常委、广西政协常委、广西人大常委、桂林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曾多次参加全国少数民族参观团赴京,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以鹤生,桂林该坊教民,清末举人,擅诗文书画。曾浪迹台湾,总督唐景起延为高级幕宾,参与治台闽政务。1914任“广西回教俱进会”会长。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3: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