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鬼脸钱 |
释义 | 鬼脸钱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制造和使用的仿贝货币——铜贝的总称。其高约1.8厘米,重约重0.6克~4.1克,形似海贝,并非某一时期某一种钱币。 简介战国中晚期(约公元前4—3世纪)楚国铸行的铜贝。形制与蚁鼻钱同。钱面铭文仿佛一张吓人的鬼脸,故俗称“鬼脸钱”。一般长1.6厘米,重3克左右。释文旧释“贝”、“哭”或“贝化”二字的古体合文,今人多倾向释“巽”。鬼脸钱在长江中下游各省均有大批出土,流通甚广,是战国中晚期楚地的主要流通货币之一。 渊源中国最早的货币出现在原始社会晚期,那时的人们从遥远的东海,将海贝远到内地作为交换的媒介,到了商周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海贝己远远满足不了交换的需要,故尔出现人工仿制的骨贝、蚌贝、铜贝。铜贝的出现,以其金属的特有价值,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取代了贝币,开始了金属货币流通的纪元尽管贝币退居了历史舞台,完成了早期货币的历史使命,但在中国的汉字上,凡与钱财有关的字都从“贝”旁,使人们永远也忘不掉“贝”币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曾起到的重大作用。这种钱当时应当叫铜贝,“鬼脸钱”是后人根据其形状而叫的别称或俗称。该钱币形似瓜子,正面有阴文,下端有孔(大多未穿透)。其上附以特殊的安、君、忻、金、行、陶、贝、三,特别是“咒(一说为哭)”等铭文和圆孔后,看上去,有鼻子有眼有嘴巴很像人的脸,加之其又黑又丑的缘故,人们就叫它“鬼脸钱”。而其上有“紊(仿形。有“昏垫水”、“各六朱”及“五朱”等多种诠释)铭文的,像蚂蚁的形状多足,还有的如带有“咒、哭”字的,又像人的鼻子等,所以人们又叫它“蚁鼻钱”。 春秋战国时期,是开放的年代,政治、经济、文化迅猛发展,在商品经济方面,最显著的特点是商业大城市的涌现和金属铸币形态的发展及大量使用。各诸候国都有自已的钱币,如铲形金属布币、刀币、方孔圆钱等等。楚铜贝(“鬼脸钱”、“蚁鼻钱”)不仅年代久远,而且是有文字的最早的金属货币,在中国钱币发展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传说相传,仿海贝形状、带文字的铜贝是春秋时楚国令尹(相当于宰相)孙叔敖为相时制造的。孙叔敖是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楚国期思(今河南淮滨期思)人,当时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水利家。传说孙叔敖相貌非常丑陋,相传他身材短小,又是个秃顶,且左手长右手短。史记·循吏列传》载,庄王嫌铜贝(“鬼脸钱”)重量太轻,下令将小币铸成大币,老百姓却觉得不方便,特别是商人们更是蒙受了巨大损失,纷纷放弃商业经营,这使得市场非常萧条。更严重的是,市民们都不愿意在城市里居住谋生了,这就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孙叔敖知道后,就去见庄王,请求他恢复原来的币制。庄王答应了,结果三天后,市场又恢复到原来繁荣的局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