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归正神学 |
释义 |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归正神学,是指由十六世纪的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所发展出的神学,又称为改革宗神学。 加尔文的神学,则深受古教父奥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和另一位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影响。归正神学在十七世纪的英国发展出清教徒神学,也成为二十世纪福音派神学的源头之一。 加尔文所写的《基督教要义》(Institute of Christian Religion),启发后来无数的归正神学家。而最能代表归正神学的文字,为他们的信条和要理问答,以西敏信条(Westminster Confession of Faith)、海德堡要理问答(Heidelberg Catechism)、比利时信条(Belgic Confession)和多特信经(Canons of Dort)为最重要。 神学重心归正神学的神学重心在于唯独圣经(sola scriptura)和不断归正(semper reformanda)。 归正神学强调纯正的教义,是以圣经为唯一绝对的权威来发展神学,无论是理性、经验、传统、哲学、科学等等都不能凌驾于圣经之上。而由于人都有可能犯错,归正神学就要不断地以检讨自己的神学是否符合圣经,这就是不断归正的精神。 神学特色归正神学的主要特性有三个:神的中心性,以基督为中心,多元性。 神的中心性,强调神的主权统管着一切,因此可得出三个结论:第一,人的自我认识只能在神的知识之亮光下获得,也就是只有神能够透过圣灵与圣经,使人认识自己,并认识自己的罪;第二,救恩完全是神的工作,因为人已经被罪恶辖制而无力自救;第三,整个个人及群体的生命都必须接受神的管治,我们的生活和制度应该以圣经为依据并向上帝负责。 以基督为中心,也就是基督是万物的中心,透过基督人才能认识神,而基督是神的爱子,透过他才能进行拯救。 多元性,也就是在大原则下包容不同的意见,表现出归正神学的生命力。例如十七世纪的英格兰,有清教徒 William Perkins, 约翰欧文(John Owen), 苏格兰有Samuel Rutherford, Thomas Boston。十八世纪的美国有爱德华滋(Jonathan Edwards),十九世纪有普林斯顿神学院的贺智(Charles Hodge)和B.B.Warfield,荷兰有凯波尔(Abraham Kuyper)和巴文克(Herman Bavinck)。著名的布道家怀腓德(George Whitefield),宣教士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和耶德逊(Adoniram Judson),牧师司布真(Charles Spurgeon)和钟马田(D. Martyn Lloyd-Jones),都持守归正神学。在二十世纪,有长老会牧师 James Boice(博爱思或卜易士),浸信会牧师约翰派博(John Piper),灵恩派牧师马汉宁(C. J. Mahaney),以及从事后现代事工的Mark Driscoll,和纽约的Tim Keller。归正神学有相当创新的一面,例如护教学上的范泰尔(Cornelius Van Til)和薛华(Francis Schaeffer),圣经神学上的Geerhardus Vos(魏司坚或霍志恒)、Meredith Kline和Herman Ridderbos,圣经辅导的Jay Adams、David Powlison和 Paul Tripp,以及归正神学发展出的盟约神学(Covenant Theology,或圣约神学),但这些创新都是以圣经为基础,而不向世俗、理性、经验、传统、哲学、科学等妥协。福音派的两大神学家:圣公会的巴刻(J.I.Packer)和浸信会的卡尔亨利(Carl F.H. Henry)都持守归正神学。 现况现代的华人归正神学代表人物有赵中辉,唐崇荣,林慈信,李健安,周功和,吕沛渊,王志勇。 现代西方的归正神学代表人物有R. C. Sproul, John Frame, Sinclair Ferguson, Michael Horton, Ligon Duncan, D. G. Hart, Philip Ryken. 主要的归正神学神学院有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威斯敏斯特神学院), Westminster Seminary California, Reformed Theological Seminary, Covenant Theological Seminary, 印尼归正神学院,台湾改革宗神学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