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规划孩子一生:你的孩子也是天才
释义

基本信息

作者:陈大为 著

ISBN:10位[7506021277] 13位[9787506021272]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0-1

定价:¥28.00 元

内容提要

成功的孩子所爱的家庭教育各不相同,但不成功的孩子没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却是相同的。本书的作者作了大明的探索,利用大量的成功例,向广大的父母们,展示了教育子女先进有效的多种教育方法。

许多西方的教育著作固然提出了很多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未必适合于我们的情况。这本针对我们国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现状的著作对于中国父母的亲子教育实践将会大有裨益。本书提供了大量的可供操作的技巧,对于改善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很有帮助。希望大家,开卷有益。

编辑推荐

为8亿中国家长量身打造

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得教育方法的家长和老师

作者简介

陈大为,“LT智能教育法”创研人、图书策划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积极的倡导者。

曾创作出版过《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业》、《逆商》、《101种望子成龙的的方法》、《卡耐基智慧全集》以及《聆听智慧》系列丛书(《十位成功大师经典讲义》、《十位管理大师经典讲义》、《十位营销大师经典讲义》)等多部个人著作。任记者期间,曾在《成功》、《管理与财富》、《知音》等媒体上发表专栏文章。

近期致力于教育方法的研究,其创研的“LT智能教育法”中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程,在首都众多高校的教育论坛上,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并在此基础上,策划了“LT智能教育法系列丛书”,囊括了数、理、化、史、地、政、生、语、外等各学科领域。

目录

第一章 中国家庭教育的弊病

第一节 家长传统教育的弊病

第二节 孩子之间的差异源于教育环境之间的差异

第三节 孩子们来自新世纪的生存压力

第二章 规划孩子一生的“LT智能教育体系”

第一节 规划孩子一生的教育根本——定位

第二节 走入孩子内心的“制约实验”

第三节 孩子宇宙点三种精神层次的存在

第四节 孩子的知识如何转化为能力——了解孩子精神世界的四种能量递进关系

第五节 提高孩子的自制力

第六节 解读孩子生命的本质

第七节 教育天才儿童的必备教育理念

第三章 开发孩子的智商与情商——左右脑协调发展

第一节 如何开发孩子的右脑

第二节 对孩子全脑的开发

第三节 智商与情商的综合培养

第四章 探知每个孩子的天才潜质

第一节 每位天才儿童的心理奥秘——帮助孩子认识自我精神层次

第二节 培养孩子的竞争、合作意识——帮助孩子认识他我精神层次

第三节 规划孩子的一生——帮助孩子认识真我精神层次

第五章 青少年必备的四种成功品质

第一节 培养孩子理财与交际的智慧商数——了解孩子的表象精神状态

第二节 培养孩子的逆商与德商——培养孩子的本质精神状态

第六章 性格轴帮助你透析每个孩子的习惯力

第一节 了解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因素

第二节 你的孩子属于哪种性格

第三节 习惯如何改变性格

第七章 确定孩子的动态目标

第一节 最适合孩子的发展方向——动态目标定位教育

第二节 引导孩子制定动态目标的方法

第三节 大师们的目标规划

第四节 制订实现目标的时间计划表

第八章 塑造一个健康的孩子——培养孩子的“健商”

第一节 使孩子了解“健商正方体”

第二节 送给孩子们的保健方法

第三节 调整孩子的心理状态

第九章 学习型社会和呼唤——使孩子成为学习型个人

第一节 创建学习型家庭

第二节 学习型个人如何适应社会要求

第三节 这样背诵古诗最有效

附录:亲子教育讲座——中国式赏识教育法

书摘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将一只老鼠饿上一周之后,将其放在迷宫里。在迷宫的出口处放一块它最喜欢吃的饵,因为饥饿的驱使,它会循着迷宫的道路找到出口,当它看到那块饵时,便会迅速冲过去。试验者故意在出口处布置了一个电击区,因为电是无形的,老鼠无法看到,刚一向前冲,就被电所击,这样的痛苦使得它退缩了。但在饥饿的驱使下,老鼠再一次往前

冲,又受到电击。如此反复几次,它放弃了,望着那块饵,可望却不可及,因为生命的本能是害怕死亡的。

数月后,再一次让这只老鼠饿上一周,跑同样的迷宫,出口处放着同样的饵。当老鼠找到那块饵时,脑海里突然回忆起数月前的一幕,于是,不敢逾越。但其实在电击区并没有通电。

这便是心理学上著名的“制约实验”。我们的孩子如初生牛犊,顺势而出,但也是因此而四处碰壁,这些碰壁的感受在孩子的生命里留下了所谓的“因”,当外界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恰好能够触动它时,我们便称之为“外缘”。当这个“因”与“缘”结合之后,就产生了退缩的“果”。为什么孩子在学业上退缩了,而最终在竞争中被淘汰?原因就在于内心深处的“制约”。

老子向来执着“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他一直认为“道”是不可说的,世界的真相只要一说出来,便失去了它真实的面貌。在《道德经》里有一句非常精彩的话,那就是“大道废,有仁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都在追寻回到母体里的感觉,因为在这里,我们不需要呼吸,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就能索得生命的资源而存在,且获得满足。

当我们存在于母体内时,丝毫没有“我”的感觉及意识。我们和整个宇宙联系在一起,和外界也没有分界线,是那么自然、简单地存在着。然而当离开母体的那一瞬,我们立刻有了“存在”的意识,五官开始发挥功能,与外面的世界开始有了接触。每一个接触、每一个信息使我们开始有了感觉,感觉到自己和这个世界是分开的,因此认为,“我是单独的个体”。这时,“我”及“存在”便进人了意识层面,区别、差异也在这一刹那的自我意识中开始萌芽。就此,脱离了与“自然”相融合的感受,我们离开了天堂,来到人间受苦。

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正说明社会上存在太多的区别与差异,造成人类的疾苦。许许多多才华横溢的孩子,经过近20年的发奋苦读,最终在事业上逐步走向辉煌,金玉满堂、威名四起,但在名利的背后,却是那样的脆弱,以至远离了生活、喜好、友情甚至亲情。因此,望子成龙,不如望子成人,成为一 ……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8: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