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广州市培正中学
释义

培正中学是广州百年名校之一,创办于1889年。1907年始建东山新校,三十年代又在香港、澳门建分校,近年来,穗、港、澳培正三校加强了联系和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学的发展。培正建校以来,培养出大批杰出人才,培正校友遍布海内外,世办各地共有76个同学会。学校、校董会、同学会广泛团结联系校友,发动海内外校友、社会贤达捐资办学。兴建了培正百周年纪念堂、胡忠堂科学实验大楼、林炳炎基金教学大楼;配置了省、市一流的教学设备和电脑网络,为学生们创设了优良的育人环境和学习条件。

简介

地理位置

广州培正中学坐落在广州市东山区培正路,占地6万平方米,校舍古朴典雅,环境幽静优美,是广州市花园式单位。

评级事件

1994年培正中学首批被省教育厅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1984年学校复名以来,全校师生以“至善至正”为校训,弘扬培正“爱国爱校”的优良传统,以严治校,教书育,校风正,学风好,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成绩突出,连年获得高、初中毕业班工作一、二等奖,参加省、市毕业会考及学科竞赛成绩显著,成为社会公认的“加工能力强”的学校。培正中学有一支以特级、高级教师为骨干的师德素养好、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教师队伍。近年来,由于社会声誉提高,越来越多优秀生报考培正。

从1984年起培正创办英语试验班,多次获全国单列城市英语竞赛一等奖,在高考、初中会考中均取得优异成绩。十几年不间断聘请外籍教师,探索英语教学改革新路。1994年开始,老校友胡应洲先生每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聘请四位外籍教师来校担任口语课教学工作,进一步强化英语教学气氛,很爱师生欢迎。培正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又是足球传统项目重点学校,多次荣获“市长杯”、“可口可乐”杯冠、亚军,新组建的女子垒球队获市“东凤”杯赛冠军。培正管乐队、红蓝摄影社、电脑俱乐部、学生电视台等也硕果累累,令人瞩目。由于培正中学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取得显著的成绩,学校连续几年被评为广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1994年被评为广州市先进单位和广东省先进单位。

培正中学有很多独特的文化,如级社制度等.每年的校运会更是培正文化的体现,在开幕式上,各班学生自己设计服装和别出心裁的开幕式,如舞狮,放和平鸽等.至于每年一次的义卖活动则是非常有意义,每班全部收益的大约80%会用于慈善事业,剩余的则作为本班收益.

红蓝精神校训

培正中学的精神为“红蓝精神”。红指的是热情、蓝指的是机智与镇静,表现出了培正人热情沉稳的精神。培正中学的校徽为外圆内方,体现了培正人处事圆滑,但自己做事情却十分有规矩,不会乱来。

校徽上打上了校训“至善至正”还有“培正1889中学”。

红蓝儿女

谈及红蓝儿女,就不得不先提及培正中学。培正中学创办于1889年,是广东的名牌中学。20世纪初先后在广州东山口,香港、澳门建立分校。该校的校徽是由红色和蓝色组成,因此红和蓝是培正中学的校色,而百年来培正中学的优良传统被校友们概括为“红蓝精神”。红色代表热情、积极向上,蓝色代表冷静、理智,合起来的“红蓝精神”就是爱国爱校、奋斗不息、奉献社会的传统。

培正中学百年来为广东以及全社会培养了众多优秀人才,遍布海内外各个行业。这些培正学子在工作生活中处处散发优秀的培正的“红蓝精神”,而他们有共同拥有培正中学这一个母校。因此,多少年来的口碑和默识加上校色和精神的影响,所有培正中学的学子,包括已毕业和未毕业的学生,统统被成为培正的儿女,即耳熟能详的“红蓝儿女”。

历史

筹办开课

1889 年,即阴历前清光绪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这日是礼拜日。基督教浸信会教友,冯君景谦、欧阳君康、余君德宽、廖君德山、李君济良,在这日同在广州惠爱八约浸信会福音堂,虔守礼拜。做完了礼拜後,他们一行五人,同往附近的一所茶楼茶叙。在茶叙当中,谈话的中心,集中在教友应负起教育自己儿女责任的问题,谈话结果,这五位决定共同发起组织设立教育机构,教育教友的儿女,遂即函约教友中的同志共十八人,在翌日(即廿四日)正午十二时,再集五仙西福音堂楼上,举行创立会议,共同议决立即开办培正书院,随捐得开办费六十馀元。公推冯君景谦任总理,廖君德山任协理,冯君活泉李君济良任司数,杨君海峰任中文书记,李君贤士任英文书记。这五位发起人,和任职各位除李君济良、李君贤士两人尚健存外,其馀各人,俱已作古,闻李君济良,现住广州东山,李君贤士,现居香港。当时开办经费有着,职责人士已定,遂即办理一切行政事务。当即草定章程,布告中外各教会,请求大家通力合作。并即进行租赁院址,未几在广州城内德政街向一住客转租得民屋一所计要批头二元,月租五元,但该屋业主是衙门中人,平日憎恶教会人,得闻该屋被教会人士租去办学,大为不满,迫勒该住客,强增巨额租金,哄动街邻,孳相喧闹。当时培正的主持人,守住基督爱敌的教训,不与计较,即行退租,另租同街另一所屋为院舍,租钱且较平宜,每月只交四元五角。院舍既定,即开始招收学生,西历一八九零年,阴历庚寅春,遂启馆授课,计教员二人,由教友中聘请才德兼优者充任。来学的学生,都免收学杂费,祇收按金一元,学满一年,按金奉回。若半途废学,则不发还。教会子弟,有董事出来担保的,按金免交,半途废学,保人代偿。这是培正开始缔造时的大概情况,是我们红蓝儿女所乐闻的旧闻。

节录「香港培正通讯」第 10 期,1947 年 12 月

(1992 - 1915) 两次面临倒闭危机

-绝处逢生

一九一二年,两广浸信会联会,在广西梧州举行年会。培正学校是两广浸联会所主办的,在每年年会当中,要将学校实际情况向大会报告,及选举当年董事,来主持学校。当时培正办理未妥,情况欠佳,财政异常支绌,学生仅得九人。主持的人,心灰意冷,意图把培正停办。当这恶劣消息报告完後,即有一位出席代表站起来,用激昂的语调向众说:「天父把门培正的神圣教育事业,交给我们办理,我们没有善责尽任,实有负所托。既然办理得毫无成绩,不但对不住前人,也对不住上帝!现在我们要大家负责,复兴培正,只许发展,不许落後。当前的急务,就是我们马上筹捐款项,使学校经费有著,才能把事业复兴。」说毕,出席代表,大受感动,一倡百和,议决即为培正捐款,并推举张立才牧师做劝捐员。张牧师登台劝捐,首向一美国人纪好弼牧师说:「纪牧师,培正现在将死了!两广浸信会,是你用福音呼唤出来的,我们都是在福音底下产生的人,培正也是因真理福音而设立的,培正和你有很密切的关系。如今,培正的危殆,你实有绝大的责任。现在查账,你实欠债,非偿不可,请你马上捐回一笔款给培正。」年老的纪牧师,闻说即面露忧容,泪几为之下。毫不犹豫的捐出他所有的百馀元。各出席代表,继续踊跃认捐,费了廿馀分钟时间,共捐得数千元。培正的经济状况,得以好转。由这时起,培正校务,日有起色了。

(1915)不可忘的一夕

一九一五年的那一年,母校又遭了一次的厄运。那年正值龙济光入粤,时局动荡,人心不安,金融紊乱,商业停顿,学校也受影响。是年母校全校学生祇得九十二人。收入自然短少,积欠教职员薪金,无法清欠。多思辞职,於是有人主张停办。董事会即召集紧急会议於川龙口桥脚的东升园,是夕遍请广州浸会热心和有资历的弟兄莅会,但到会的不甚踊跃。开会时,张立才牧师向众宣布:「今夕的聚会,如没有办法,大家不肯负责,不出钱,不出力,那麼今夕的会,就变了送培正殡的聚会了。我们决不容见有这种悲惨的结局,请大家想想办法,救救培正。」杨海峰牧师即起来泣涕向众说:「我们兄弟向来热心事主,勇於负责。培正开办至今已历二十六年,也有相当历史前人缔造艰难,苦心孤诣,不辞劳瘁,至有今日。如今到了濒危的时候,正是表彰会友急公的机会,和显出上帝的恩赐大能。我们可死,培正却不能死,更不能死於我们的手!我们现在实不能卸责。」莅会的人,都受了感动,义气勃发。互相交换意见,和讨论维持的办法。结果有十六位兄弟,即夕组成培正维持会,并即捐得一千二百元,拿来济燃眉的急。相隔不久,美国南方浸会传道部,捐来一笔巨款,历年所有积欠的款项,因此都能够扫数清偿母校的经济安定了,一切都随著上了轨道,奔向发展的坦途。

节录「香港培正通讯」第 9 期,1947 年 10 月

(1889 - 1907)草创时期

一八八九年 广州浸信会教友李济良、冯景谦、廖德山三位先生,因感於教会子弟入学要拜偶像,违反诫命,遂产生自设学校之意念,後与余德宽、欧阳康等先生商量,即席募捐六十七元为开办费,一间纯华人创办之教会中学於焉建立。校名初名为『培正书院』,以月租四元半赁广州德政街一平房开学;是年有学生四十四人,专任教员二人,兼任教员五人,由冯景谦出任总理。

一八九零年 因地方狭小而改迁大塘街。同时,从内地及海外得捐款七百馀两,除全年开支外,尚有盈馀,又续向中外教友募捐,以图购地建校。

一八九一年 迁校雅荷塘。

一八九二年 捐款略增,积馀稍丰,即以四百两购得珠光七约幢缆铺一间为校舍。

一八九三年 贷款改建珠光里校舍,易名「培正书塾」,後得西印度教会刘福牧师之捐款,偿还债务。

一九零五年 清廷废科举,改书塾为学堂。此时经济来源陷於绝境,遂告停办。

一九零六年 教友再度募得,得款三千馀元,赁榨粉街房屋两间为校舍,定名为「羊城培正师范传习所」,廖卓菴任所长,以培训师资,是时学生有五十人。

一九零七年 用款二万二千多元,购地东山兴建新校。

(1908 - 1937)东山时期

此时期为培正中学一辉煌时代,校舍由简陋而臻於完备。

一九零八年 培正改隶两广浸信总会,新校舍竣工,是为「白课堂」。

一九零九年 加建「第一宿舍」,耗资太大,再陷困境。

一九一二年 民国成立,本校改名「培正学校」。

一九一四年 李锦纶校长赴美,杨元勋先生继任校长。

一九一五年 学生人数增加,「第一宿舍」继续向右扩建,负债累累,由热心教友张立才、杨海峰、张新基等组成『培正维持会』向教友募捐,暂解燃眉之急。

一九一六年 增办中学部。

一九一七年 李锦纶校长回任,并筹款十五万元作为大规模发展本校所需。

一九一八年 学生人数倍增,临时盖搭葵棚为课室,且为纪念创校三十周年展开募捐。「王广昌寄宿舍」及「陈广庆纪念饭堂」先後建成。同时友校「培坤女校」亦相继成立。是年,黄启明先生出长中学校政。

一九一九年 黄启明校长在南洋群岛、檀香山、美洲、西印度群岛、古巴等地募捐,得款约三十万元。我校体育成绩亦在此时扬名海外。

一九二二年 「培坤女校」改称「培正女校」。接管培道蒙校,改为「培正国民学校」。

一九二四年 董事局决议统一学校行政事权,以黄启明为监督。

一九二八年 本校获准立案,并改校名为「私立广州培正中学」。黄启明复委为校长。

一九二九年 创校四十周年,校方决议建造「美洲华侨纪念堂」,在校庆时开幕。又派黄校长赴澳洲募捐。校友会改为『培正同学会』。

一九三零年 改建「第一宿舍」为澳洲华侨纪念宿舍」。「南楼」、「北楼」教员宿舍落成,「西关培正分校」同年创立。

一九三一年 「九.一八事变」,全校员工合作热烈响应抗日爱国运动。

一九三三年 创办香港分校於九龙何文田。

(1938 - 1945)播越时期

一九三七年 卢沟桥事变爆发,黄启明校长率员生迁到鹤山城,翌年开办澳门分校,租赁芦家花园为校址。

一九三九年 黄启明校长因病辞世,由杨元勋继任校长。

一九四一年 十二月,日军陷港,港校停办·港校教职员并集於澳,员生刻苦自励,共渡难关。

一九四二年 夏,杨元勋辞校长职,由赵恩赐继任,是年分别在粤北坪石、广西桂林设「培正培道联合中学」,以照顾内地离散学子。

一九四四年 调赵恩赐长坪石「培联」,由林子丰为澳校代校长。桂林、坪石相继沦陷,两地『培联』停办。

(1946 - 1949)复员时期

一九四六年 抗战胜利,穗、港培正复校,赵恩赐由赣返穗主持校政。赵辞职後,由冯棠任校长。冯棠留美筹款以助母校复员建设。彼留美期间,暂组『校务委员会』行使校长职权。澳校仍濠镜,由黄启明故校长夫人赵璧兰任校主任。港校则由李孟标主持。是年冬,冯棠校长回国。

一九五零年 六月,冯棠在穗病逝。同年,将原迁澳之「广州培正中学」易名为「澳门培正中学」,聘李炎坽为校长。

(1933 - 1975)香港培正中学

一九三三年 校长黄启明及校董林子丰、王国璇与谭希天在何文田购地五万馀方呎兴建校舍,聘麦会华先生为主任,最初祗设小学。

校园设施

校门

始建于1934年,1994年重修。飞檐碧瓦,典雅崇丽。门楼高7米,宽11.5米。正面额题“培正中学”,背面镌刻校训“至善至正”。顶部脊上兽饰为龙头鱼尾,寓意鲤鱼跃龙门。注意每个瓦铛都铸“培正”二字。

时光喷泉

位于红广场中央,建于2000年,由蒋汉先生设计。喷泉由下藏式水池,地面十二块天然景石组成, 天然景石代表时钟的刻度。泉涌转至一块景石,表示五分钟;密集支状喷泉代表时钟,每小时转至一块景石。 涌泉相报是水的柔情,百川归海是水的追求,时光喷泉告诫我们:时光流逝,培正人必须努力积累人类智慧,冲刷体魄灵魂,实现“至善至正”校训。

美洲楼

位于红广场南侧。 全称“美洲华侨纪念堂”,始建于1929年,是为纪念建校40周年,由美洲华侨捐资建成。楼高三层,红墙碧瓦,匾额为当时广东省主席胡汉民所书。美洲楼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学校行政办公楼。 正门上方悬挂校徽。校徽外圈上方为中文“培正中学”校名,下方为英文校名,以圆形排列,寓意培正的教育事业,要朝着圆满完善的方向发展;内圈中心红色圆盘代表太阳,也代表火热的心;红色圆盘当中是一本打开的书,书页的正中是“至善至正”校训;红色圆盘向上下左右四方各发出七道光芒,如阳光之普照大地;围绕红色圆盘的正方形,代表德、智、体、群四育,正方形的四条边等长相连,代表四育并重,也代表做事要有规范和原则,不可任意妄为;正方形与最外层的红色圆圈,构成外圆内方的造型,表示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外圆内方,即既能圆滑处事,又不随便放弃原则;正方形外的蓝色部分加上四颗星星,代表宇宙天空,寓意目光远大,放开怀抱,使人生像星辰一样,发出耀眼的光芒。

澳洲楼

由澳洲华侨捐资兴建的学生宿舍楼,1932年建成。红墙碧瓦,共三层及一地下室,原地下室是集体洗涤房。近年经重修,各房间内增设洗手间及盥洗室。

胡忠塑像与胡忠实验大楼

胡忠实验大楼落成于1992年,是胡应湘先生为纪念其父胡忠先生,捐资330万港元,于白课堂原址上建成。一楼为化学实验室,二楼为生物实验室,三楼为物理实验室,四楼为电脑室,五楼为多媒体教师,天台为天文台,内有从紫金山天文台订造的150毫米折射望远镜。培正天文摄影组摄影作品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

林炳炎基金教学大楼

1994年由广州市荣誉市民林秀棠先生捐资,以其父亲林炳炎先生命名,在古巴华侨纪念堂原址上建成。为学校主要教学大楼。一楼为“至善”、“至正”两个会议室,二楼以上为初、高中教室。每个教室均配备有多媒体教学平台,教师配有手提电脑。

图书馆

位于红广场北侧,始建于1936年,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屋脊上有鸱吻,有“仙人指路”造型。现有藏书10万多册,订阅报刊200多种。一楼为学生阅览室,二楼为教师阅览室和学生自学室,三楼为电子阅览室。

校训石立于 1994年。高1.8米,正面均宽80厘米,厚80厘米。由1951年明社毕业校友冯玉基捐资的黄蜡石刻成。正面刻着校训“至善至正”,背面刻着校歌中的两句说明“培正”来由。

培正中学的校训有两个来源,一是《圣经》,一是《大学》,《大学》中有“止于至善”句。“至善至正”的“至”。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最”和“极”,表示做最善最正的事是培正人追求的目标;另一个是“达至”,表示培正人要终身追求善与正,永不懈怠。

黄启明校长塑像

黄启明,广东清远人,曾就读于广州珠光里培正学堂。于岭南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硕士学位。 1918年始任培正中学第六任校长。当时培正仅有课室和宿舍各一所,学生约300人。先生赴任后,大力整顿校务,拓建校舍,于十年间三赴美洲、澳洲等地募捐。培正学校由原先的窘蹇简陋而发展至后来的宏阔典丽,成为蜚声海内外的名校,先生居功至伟。抗战期间,先生为抗日救亡奔走宣传,不遗余力。共筹集30万。1939年,正筹建难童学校,终因积劳成疾,仙逝于香港,享年52岁。出殡之日,数千人冒雨致悼,可见其生平感人之深。穗、港、澳三地培正中学均有他的塑像以示后人铭记他建校的丰功。

金禧纪念亭

1990年,毕业于1940年的毓社校友为纪念离校50周年而捐资修建。培正自1920年开始创立级社制度,每届学生从五年级开始建立级社,拥有社名、社徽、社旗,一直到他们读完高中。在校时,常以级社为单位组织各种活动;离校后,级社仍然作为联络校友的重要机构而存在。

毕业25周年称“银禧”,毕业50周年称“金禧”,毕业60周年称“钻禧”,皆于校庆日举行隆重典礼仪式,银禧的仪式为银禧加冕,由当年任教的老师给学生戴上红蓝帽子;金禧、钻禧则分别为金禧祝寿和钻禧祝寿,由校长为老寿星挂上寿牌。

钻禧园

1990年毓社校友为纪念金禧建“毓社金禧亭”,2000年又为纪念钻禧集资建钻禧园,园内有“潺潺流水”和采自西湖的古井台建的“涌泉”。寓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红砂岩浮雕

由1940年毓社学长罗秉仁捐资,广州艺术博物院卢延光院长设计,雕塑院俞畅院长创作。是为纪念培正中学建校115周年的红砂岩巨幅雕刻。上面是校徽,和象征校友分布世界各地的微缩景,两边和中间是突出学校特色的学生浮雕。

王广昌寄宿舍

建成于1918年,是王国璇先生为纪念建校30周年,以其父命名捐资兴建的学生(男)宿舍,建筑特色是用竹筋代钢筋,历经八、九十年房子仍然坚固。前些年重修时,各房间增设洗手间。 共3层及1层地下室。

陈广庆食堂

建成于1919年,由陈广庆先生捐建,现已拆除,新建地下食堂。

百周年纪念堂

由海内外校友为纪念母校建校100周年捐资兴建,1989年落成。一楼为大礼堂、孔庆隆室、潘以和室,二楼为校史室,三楼四楼为音乐美术教师及乐队排练室。现正在重建,前座四层将重新装修间隔布局,后座礼堂部分已拆除,一层礼堂将扩建为有1400个座位的大礼堂,二层为综合体育馆。重建的“百周年纪念堂”由星海音乐厅的设计者,学校55年毕业的忠社、林永祥设计。

游泳池

1992年建成。是50×25标准池。学校每年有游泳比赛。学校游泳队在各级游泳比赛中均获得好成绩。 于2005年拆毁。现已重建,并且出租对外开放。(现游泳池归属于奥龙堡)

青年会

全称“学生基督教青年会所”,由全校师生三次募捐,于1925年建成。现一楼为体育科办公室、医务室,二楼为教师之家,地下室为金工室。

培正“学生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于1909年,日常举办学生文娱和宗教活动、出版学生刊物、兴办平民教育。

此地曾长期作为培正银乐队的排练场。20年代,黄启明校长出国募捐,带回来一套20多件的管乐器,组成了培正银乐队。后来冼星海、何安东等都曾担任过银乐队的指挥。

大操场

大操场跑道350米。近年经重修,铺上了红色橡胶跑道,增设了四周的观众席,足球场种植了天然草,有专人维护保养。

重视体育教育一直是培正的传统。早在20年代,培正学校体育设施之完善先进,就已称冠全国。当年培正的运动队代表国家参加远东运动会。培正是足球重点学校,从这里走出过苏永舜、彭伟国、欧楚良等名将,校队在历届“市长杯”赛上夺得冠军。

开放式生物园

学校历史悠久,老树古树量多,且树龄大多在50年以上。其中,树龄在近百年的树种有:细叶榕、印度橡胶榕、千层木、凤凰木、木棉树、银桦、石栗、葵书树、四季木兰。我们不设大鸟笼,但引来画眉、喜鹊、相思等10多种鸟类在学校筑巢。

1993 年学校建成600平方米的生物园。1999年又对生物园做了重新规划,将生物园建设与校园绿化结合起来,建成面积达2万平方米的开放式生物园。开放式生物园具有开放性,参与性特点,由于设立了专类区,扩大了生态区,功能更完善;有利于学生掌握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培养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23:1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