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广州市满族小学
释义

学校简介

广州市满族小学有三间校区,分别分布在光塔路、大德路与大德路象牙街。学校占地总面积7819平方米,建筑面积约9577平方米,比原址校区扩大近7倍,达到省一级学校用地标准。其中,新校区占地面积3950平方米,建筑面积5571平方米,标准教室、大功能室、校史室、心理咨询室等教育教学设施一应俱全,民族特色浓郁,环境更加优雅。

广州市满族小学是全国首家以满族命名的学校,也是广东省唯一一所满族学校,学校原址占地面积仅1464平方米,属于典型的“麻雀小学”。近年,区财政加大对民族教育的投入,为满族小学新校区征地、建设等投入7200多万元,通过合并、扩建、新建形式,使满族小学成为“一校三区”。

学校历史

广州市满族小学,原称国光小学,创办于民国35年(1946年)6月,是省内唯一的满族子弟学校。

抗日战争胜利后,广州满族镶红旗知识分子和热心教育人士,目睹“广州满族失学儿童占学龄儿童49.56%,比全市性平均数还超出10%”,于是,商议开办学校,征得该旗代表和管祠人汪玉泉同意,将位于光塔路89号的“宗祠”作为校舍。上层人士舒淡庵、舒宗鎏、佟子实、杨庚山等亦给予支持,财力上又得到汉族陈乃福帮助。组成校董会,推选汪玉麟为董事长,推定汪宗猷、李剑晖负责筹组办校事宜。民国35年6月向广州市教育局申请开办,校名定为“广州市私立国光小学”。经批准,汪宗猷任校长。同年9月正式开课。

国光小学开办之初,按“完全小学”的规格开设6个年级,每级一个教学班,有专任教职员8人、学生109人。民国37年(1948年)暑期,在满族镶红旗管理组支持下,决定自行筹款在校舍前座增建二楼,面积为200平方米,用作课室和活动场地,学生增至228人,其中,满族学生占30%,专任教职员12人。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国光小学继续上课。1950年7月12日,广州市人民政府教育局以教小第二八七六号文批示:准予广州市私立国光小学重新备案,批准汪宗猷继任校长,李剑晖任教导主任。

1952年11月广东省第一届民族工作会议后,根据满族代表的意见和要求,省民族事务委员会转请广州市人民政府办理。广州市教育局同意满族国光小学适当发展一部分,在经费上予以补助,以收容满族子弟。从此,学校教职员工的待遇、满族学生收费标准均按公立学校办理,学校的管理及人事调派,由广州市北区人民政府领导。到1952学年度时,满族学生比例增长到35%,学校设备亦较前完善。增设了两个分教处及一个操场。?

1954年11月,学校领导人汪宗猷主动将满族国光小学全部财产献给政府,由广州市教育局接办,为尊重学校的历史,将校名改为“广州国光小学”,随即拨款修建校舍。主管民族事务的广州市民政局,每年还拨给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费,作为增加设备、补助满族师生之用。到1956学年度,在该校就读的满族学生已有322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64.15%。1956年8月,广州市教育局接受学校及满族人民的意见,将广州国光小学命名为“广州市满族小学”。

?60年代中期,满族小学扩建校舍,镶红旗管理组决定无条件将原校舍(即该旗“宗祠”)献给国家,校舍面积从200多平方米,扩展到1800多平方米,建成四层教学大楼,教室20个,活动室和中型操场一个。?

“文化大革命”期间,满族小学被改名为越秀区民族小学,原校长满族汪宗猷调离本校,满族子弟想入本民族的学校也受到诸多限制,满族学生的比例大幅度下降。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原校长汪宗猷于1979年8月调回学校,同年9月1日广州市教育局批准恢复校名为“广州市满族小学”,不久,又恢复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费,重申满族子弟入学可全市性招生,不受地区性的限制。?

满族小学开办40多年间,越办越好,不断完善。至1990年历届毕业生有4000多人,分布在工交、财贸、文教、卫生、体育、文艺等系统工作,有的是各条战线的知名人士、先进人物,还有的海外的企业家。至1990年满族小学有16个教学班,学生701人,其中,满族学生86人,占全校学生12.27%,教工46人,名誉校长2人。设有体育室、图书室、广播室、科技室、音乐室、接待室、少先队部、电脑室等,每个教室都安装了电风扇及投影机,是一间具有民族特色的学校。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3:2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