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西瘰螈 |
释义 | 简介广西瘰螈雄螈全长124.8毫米~139.5毫米,雌螈134.2毫米。头部较大,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平切,头侧有腺质脊棱,唇褶甚发达,犁骨齿列呈“∧”形。躯干浑圆粗壮,满布大小疣粒。前肢短,前后肢体相对时,指、趾端彼此相触;指4,趾5,均无缘膜。第一指、趾甚短小。尾短于头体长,向后渐成薄片状。背面黑褐色,尾部棕褐色,腹面有不规则橘红或土黄色大斑块。 生活习性生活在海拔470米左右水流较平缓的山溪里。白天多隐蔽在溪底石下,少出外活动。偶尔发出“哇哇”的叫声,音低。捕吃小型昆虫及蚯蚓等动物。 分布状况分布于广西(宁明) 保护措施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瘰螈属瘰螈属(Paramesotriton):有尾目蝾螈科的1属。体长100~155毫米。头部扁平,犁骨齿列“Ω”形。躯干圆柱状,四肢细弱而长。尾侧扁。皮肤粗糙。头侧有腺质棱脊,背正中有脊棱,背面瘰粒分散均匀,沿体两侧的略大而明显。腹面橘红色斑显著。中国现有3种:中国瘰螈,主要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广东和广西;尾斑瘰螈,分布于贵州东部,广西瘰螈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本属动物栖息在植被茂密、环境潮湿的山区急流的回水荡内及其附近。常隐匿在溪内石下或溪旁杂草丛中以及被腐叶遮盖的潮湿土穴、石缝内。以鞘翅目的成虫、鳞翅目的幼虫等多种昆虫为食。 中国瘰螈中国瘰螈体色棕黑,背脊浅棕红色,腹面色深有橘红色斑,尾腹面橘红,雄螈尾侧无斑。尾斑瘰螈背面有3条土黄色纵纹,腹面色浅有深斑;雄螈尾侧有几个镶黑边的紫红斑;指、趾侧缘膜宽扁;4月产卵于溪流内,贴附在石缝间,有卵63~72粒。卵呈椭圆形。广西瘰螈体背面及两侧全为黑褐色;背嵴强烈隆起;尾扁薄而高;前肢短,前伸指端达眼眶后缘;生活于平缓流溪内,偶发出“哇、哇”叫声,曾发现胃内有蛾类、捕食蚯蚓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