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
释义 | 广西植物研究所位于桂林市雁山区,占地73ha,距市中心24公里,地处北纬25°01′,东经110°17′,海拔180~300米, 位于桂林至阳朔旅游热线上,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1935年由原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先生创建,当时归属广西大学, 为广西第一个自然科学科研机构和我国较早的植物学研究机构之一。50-60年代归属中国科学院,称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并于1958年建立桂林植物园,为所园一体建制,70年代下放地方归广西区科委领导,1982年隶属广西科学院,1996年7月实行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双重领导。 单位概况七十年来,研究所的基本建设得到长足发展,科研条件大大改善,科技创新能力也逐步得到加强, 从建所时单一的植物分类研究发展成现在的拥有168人、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目前全所,现有总资产26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500万元。根据学科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研究所建立了以岩溶区生态环境研究与植物资源调查和保护为方向的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以植物天然产物研究和农产品加工为主的植物活性物研究开发中心;以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为主的农业新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以园林花卉开发和绿化工程为主的园林花卉开发中心及以植物迁地保护和科技旅游为主的桂林植物园等五大研究开发基地。现有高级职称科技人员38人、中级职称科技人员46人、初级职称科技人员49人,科技人员占全所职工人数的80%以上。其中,享受国家特殊津贴的专家8人,自治区及地市级优秀专家或拔尖人材12人,博士5人,硕士16人,硕士生导师12人。 建所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研究所取得科研成果300多项,其中获国家和广西重大科技成果奖140多项,出版专著40多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申请专利5项,发表研究论文2400多篇。特别是通过学科整合和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形成了我所在岩溶资源植物学、环境生态学、保护生物学和植物化学方面的科研优势。 历史沿革1934年,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为建设广西,开发广西植物资源,邀请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主任、著名分类学家陈焕镛先生到梧州广西大学考察,并筹建植物研究所。陈焕镛先生认为,广西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建立植物研究所是非常必要的。于是,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在1935年3月成立,以梧州鸳江岸旁白鹤山上的广西大学公园为所址。陈焕镛先生应马君武校长之聘,兼任广西大学教授和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主任,干部编制3人。 1938年夏,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向华南进攻,广州危在旦夕,梧州受到严重威胁,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兼所长陈焕镛教授辞职,植物研究所原是广西大学的一个直属机构,陈所长辞职后,白鹏飞校长把植物研究所划归农学院领导,并聘请张肇骞教授兼所主任。张教授为到任前,7月底王益滔院长派周百嘉代理植物研究所主任,赴梧州接管,陈所长指定技士高锡朋办理移交。这时,梧州市空袭警报频繁,西大校区几次滥遭敌机轰炸,植物所业务工作几乎全部停顿。9月底,广州沦陷在即,王益滔院长、汪厥明教授和张肇骞教授3人,亲自到梧州植物所视察,决定将该所迁往柳州沙塘。 1939年8月22日,行政院会议决议,省立广西大学改为国立广西大学,并任命马君武为校长。这是马君武第三次出任校长。改为国立后,汪振儒教授兼任植物研究所主任。 1944年,植物所迁往贵州榕江,标本为榕江涨大水所漂没,留沙塘者遭遇火灾,运南丹者毁于敌手。这是科学研究上的最大损失。抗日战争时期,研究所工作遂无形停顿。抗站胜利后,1946年,植物所迁往桂林良丰雁山。 1947年6月28日,恢复前植物研究所,改称为国立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聘陈焕镛先生为所长并兼任森林学系主任。 1952年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农学院独立成立为广西农学院,本所归农学院领导,并得到了院林学系的支持和帮助。 1954年,改归中国科学院领导,把广州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和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合并成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则改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工作站。 1954年7月改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前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副所长钟济新教授充任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副所长。 1957年12月,莫一凡同志任广西分所副所长。 1958年10月16日,改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由中国科学院广西分院领导,建制属院。 1961年7月下放地方改为广西植物研究所,归自治区科4委领导。 1982年起,由广西科学院领导。 1996年7月28日,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实行双重领导,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植物标本馆(IBK)简介历史沿革 广西植物标本馆的前身为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标本室,成立于1935年,是当时任广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主任陈焕镛教授亲自创立的。在了解广西植物标本馆历史之前,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广西植物所的简史。 1934年,广西大学校长马君武先生,为了适应广西地方经济建设和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需要,邀请了世界著名植物学家、时任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的主任陈焕镛教授考察广西大学并筹建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并于1935年元月成立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陈焕镛教授任所长,所址设在广西梧州广西大学公园内——即梧州鸳鸯江岸边的白鹤山上。这是广西第一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也是我国较早的植物学研究机构之一。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成立之后,得到广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大力支持,赠送复份标本7000余份和柚木标本柜10副,以此为家底,当年就建立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标本室。 1938年夏,广西大学植物研究所拨归广西大学农学院领导,并于当年9月随院部搬到广西柳州沙塘。1944年夏,日寇南侵,植物研究所随农学院往广西南丹疏散,由于铁路运输受阻无法到达南丹,后来随广西大学校本部疏散到贵州溶江。1944年8月溶江发生罕见洪灾,标本室大部分标本受损。抗战胜利后,于1945年9月,农学院、植物所随从广西大学校本部迁回到柳州鹧鸪江。1946年6月,广西大学各部又迁至桂林。校本部设在将军桥,而植物所随农学院迁到良丰雁山。1946年夏天,标本室再次得广州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赠送复份标本40000余份。1947年7月1日,植物研究所恢复由广西大学校本部领导,更名为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解放后于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农学院于10月份脱离广西大学独立建制,经济植物研究所再次归农学院领导。1954年1月,中科院将广州的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与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合并,建立中科院华南植物研究所,而原广西大学经济植物研究所改为华南植物所的广西工作站,后于当年7月份更名为华南植物研究所广西分所,1958年10月,广西分所直接隶属于中科院领导,更名为中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后来归属仍有多次变更,现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与中科院双重领导。 几十年来,虽然所的归属曾多次变更,但植物标本馆的建设从未停顿过,而是不断充实、扩大。经过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对广西植物资源的广泛深入调查,例如1959年为期一年的广西野生植物资源普查,1962年的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综考。1963-1966年的广西植被区划,1979-1980年的弄岗自然保护区综考,1981-1982年的广西大瑶山自然保护区综考和其他多次专项调查采集,采到了大量的标本,再加上开展与国内外相关单位复份标本交换业务,使馆藏标本大幅度增长,发展到今天馆藏维管植物标本40万份、对华南乃至西南及其邻近地区植物研究具重要意义的标本馆。 馆藏特色 广西植物标本馆自广西植物研究所1935年建立初始,就开始进行植物标本的采集、保藏和研究工作。在经几代植物学家的艰苦创业后,广西植物标本馆馆藏维管束植物标本已达40万份,共收录国内外植物物种约12000种,涵盖了广西植物8000多种,其中模式标本4000余份,涉及150科1100余个分类群,馆藏标本年代最早的采集于1889年。就馆藏标本数目和整体规模而言,广西植物标本馆均位居我国前列。 广西植物标本馆的标本来源以广西各地为主,其中尤其以石灰岩地区的植物标本最为齐全,占本馆馆藏标本的30%强,是全国馆藏广西石灰岩石山地区植物标本最多的植物标本馆。在石灰岩石山地区植物研究领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此外,标本馆还广泛收集华南、西南和东北等国内其他各省区的标本,并同时积极与周边国家和其它国家的标本馆建立标本交流关系,收藏了美国、英国、日本、印尼、新西兰、越南等国的部分标本。在世界樟科、猕猴桃科、豆科、千屈菜科、柿科、苦苣苔科、茶科、苏铁科等的标本积累较为丰富。所有这些,都是几代植物学家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尤其是与陈少卿、黄志、梁向日、高锡朋、刘心祈、谭沛祥、陈照宙、陈立卿、李荫昆、李中提、覃浩富、钟济新、梁畴芬、李树刚、邓先福、徐月邦、韦发南等老一辈科学家的艰苦创业、苦心经营分不开的。馆藏的大量标本为广西相关的植物学专著的编写、植物地理学和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植物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方面的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空间布局 标本馆由一栋四层建筑构成,总建筑面积为2000平方米,其中,一楼为研究人员办公室,并设有保安值班室、消防监控室、会议室和绘图室;二楼有管理员室、标本预处理室、模式标本室和标本库(被子植物由木兰科至柿科);三楼有管理员室、资料室、副份标本库和标本库(被子植物由山榄科至唇形科、单子叶植物、区系标本);四楼有标本装订制作室、网络信息工作室、资料室、消防设备室和标本库(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区系标本)。 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简介广西植物研究所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前身是生态地植物学组,成立于1960年。经过40多年的发展,研究中心的学科队伍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研究领域由最初的植被调查发展至今的涉及植物生理生态学、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植物生态学的各个层面。从经典生态学发展到现代生态学,研究中心围绕植物生态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和内容,在广西全境的植被分类、分布规律、分区;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的植物多样性研究;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监测;广西特有植物、珍稀濒危植物和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植物种群生物学研究;重要用材、经济树种的生态学研究;植物净化大气污染的能力和抗污染机理等环境生态学研究领域;大规模工程建设对区域植被与生态环境影响的调查评估;区域综合治理与开发战略研究、生态规划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最近十多年来,恢复生态学、生理生态学领域的研究逐渐成为研究中心的工作重点,尤其是在岩溶地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方面开始形成学科优势,承担了一系列国家和地方的重大、重点科技项目,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目前有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较为合理的研究队伍.现有固定人员16人,其中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3人,中初级职称人员10人,在读研究生7人。 植物生理生态实验室初具规模,配备有InteliMet智能型自动气象站、美国LI-COR公司生产的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LAI-2000植物冠层分析仪、LI-3000A便携式叶面积仪及Wescor公司生产的Psypro水势分析系统等先进的实验仪器。 自1960年成立以来,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和地方重点科技项目近60项、取得60多项科研成果,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在重要著作的编写和整理方面,积极参与完成《中国植被》、《中国乌桕》、《中国森林》、《广西自然保护区》、《广西森林》等学术著作,并在科研工作中不断积累,先后独立或参加编写出版了《广西石山地区生态重建工程技术可行性研究》、《广西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研究报告》、《广西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研究》、《濒危植物元宝山冷杉与南方红豆杉种群生态学研究》、《岩溶峰丛洼地生态重建》等著作。 植物活性物研究开发中心简介广西植物活性物研究开发中心的前身广西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研究室于1959年由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帮助建立,主要研究方向为植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鉴定,重点是植物活性成分的研究与开发。研究室成立以来,先后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三等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其中,青蒿素生产工艺、中成药炎见宁、抗结核片、罗汉果甜味素、紫杉醇生产工艺和802广增素等项目的研究成功,并在产业化应用中持续保持活力,标志着植物化学研究室在广西植物资源开发利用这一领域所占据的重要地位。2002年,以植化研究室为基础整合组建的“广西植物活性物研究开发中心”被广西科技厅认定为广西科技创新“金源单位”,表明植物化学研究仍然是我区最具有创新活力的研究方向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研究中心已经开始从“植物天然产物”研究模式,朝着“化学生物学”的研究模式发展,开展创新药物与中药现代化研究,重点寻找重大疾病的植物药用活性新成分、并在植物小分子调控代谢综合症这一领域里取得了重要意义的新突破。与此同时,植物化学研究室根据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拓展研究领域,在主要农产品的深加工技术研究也做出了富有成效的新成果。 目前,研究中心初步形成了一支以青年高级研究人员为骨干,以化学生物学与药物创新,现代高新技术与广西重要农产品深加工为特色的高科技人才队伍。研究室已经拥有以色谱技术、膜分离技术为核心的系列天然产物现代分离纯化装置,拥有较完备的天然产物分析与现代生物技术实验手段。 高科技人才队伍与现代实验手段的紧密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植物化学研究室的创新活力。2005年度除获得两项国家发明专利以外,还在若干领域取得了极为重要的突破。预计再经过3—5年时间的孕育,植物化学研究室将获得一批在本学科领域有重要影响的新成果。它们包括:1、已经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并受科技部重大攻关项目资助的“紫蓝素新化合物”研究,将全面完成本阶段的各研究工作,向开发治疗糖尿病国家一类新药的目标迈出极为重要的一步。 2. 在寻找有效成分方面已经取得重要突破的“炎见宁”、“妇血康”研究,将成功推进广西这两个已有著名中成药品种的升级换代。3、经国际检索查新证明,主要发酵参数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木质纤维生物转化制备木糖醇项目,将在进一步熟化技术的基础上,有力推动木糖醇生物转化工艺时代的到来。 未来,作为广西植物活性物研究开发中心,将不断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做好重大项目的立项争取与研究工作,把中心建成为广西新型植物活性物发现与创新的重要源头,植物活性物高新技术的引进与示范基地,为地方国民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新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简介广西植物研究所农业新技术研究推广中心的前身为1954年成立的由4个大学刚毕业的大学生组成的引种栽培研究小组,1989年正式独立成为一个研究室。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开展植物野生资源的调查、收集、保存、引种驯化、选育优良品种,同时引进国内外优良植物品种资源进行引种驯化,筛选出适宜地方发展的优良品种。 自中心成立以来,先后对包括果树、中药材、油料植物、观赏植物、珍稀濒危植物、野生蔬菜等在内的100多种经济植物进行资源调查、引种栽培、优良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建立了柑橘品种园、油茶品种园、板栗品种园、油橄榄品种园、银杏品种园、苦丁茶采穗圃、金花茶种质圃、猕猴桃种质圃等,开展了广西特有珍稀经济植物的组培快繁。先后取得了90余项科研成果,其中获科技进步奖成果47项,;发表研究论文458篇,译文64篇;选育出了“银杏桂G86-1”、“猕猴桃桂海4号”等一批经济植物优良品种推广生产应用,为广西的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目前中心拥有在职研究人员21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博士1人,硕士2人,中级职称7人。正在开展以岩溶地区生态重建技术研究与开发、中药材的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银杏、猕猴桃、桃、李、梨、枇杷、无核黄皮的优良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红豆杉、地不容、黄花蒿、葛根、罗汉果、猕猴桃、马蹄莲等植物的组培快繁技术等为主的26个项目的研究与开发。 园林花卉研究开发中心简介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具有国家园林二级绿化资质,技术力量雄厚,拥有一支技术过硬的园林绿化施工队伍,园林机械设备齐全,是广西高速公路绿化设计及施工的主力队伍之一,近年分别在广西、云南、广东承接绿化工程三十多个,其中柳桂高速僚田立交宾南高速绿化NoS合同段,宜柳高速绿化合同段、桂磨公路绿化等二合同段均获优良工程奖。被评为“先进施工单位”,曾先后在桂林柳州各地承接各地大宾馆、居民小区绿化任务,获得业主的好评, 社会的公认,广西植物研究所绿化工程处将一如既往地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园林景观工程服务,让业主满意,让大地添景增绿是我们永远地目标。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