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西浦北县博物馆 |
释义 | 广西浦北县博物馆位于浦北县小江镇解放北路。邮编:535300。 博物馆成立于1983年10月,隶属县文化局。 馆舍介绍浦北县是1965年由合浦县分出来的新县文物工作一直由文化馆兼理,博物馆成立后才筹建新馆,但由于种种原因,与文化馆合署,以文化馆的活动大厅作展厅使用。曾举办较大型的展出活动。展出内容以本县出土的历史文物为主,其中又以古代南方民族文物居多数,同时组织地方民间艺术品的陈列展览,如树根艺术品展览。 展览研究博物馆曾研究越南古钱币为主,先后在广西钱币学会主办的《广西金融研究》发表有关东南亚钱币学术论文数篇。及开展馆藏文物的综合研究,其中有铜鼓和羊角钮铜钟出土点的专题调查论文《浦北县铜鼓和羊角钮钟出土点与山岗遗址的关系》,曾获邀出席"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古代铜鼓和青铜文化第二次国际学术讨论会"。馆刊《文物宣传》不定期出版。 历史沿革走进浦北县博物馆,就如同走进了历史--充满神秘感的60万年前的亚洲剑齿象化石、国家一级文物乾宁五年款铜钟、国内首次发现的变形鸟纹铜盘、曾到法国参加中国文化年展出的羊角钮铜钟、漂洋过海到欧美各国展出的青白瓷高围栏魂瓶等,无不给人予一种穿越时空的感受。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一排摆放整齐的铜鼓,魏魏然如卫士一般不由得赞叹古人的智慧与勇敢。 站在这卫士般的铜鼓面前,隆隆鼓声犹在耳,仿佛回到2600多年前的古越乡村:农闲之时,相邻各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村郊的山头赛铜鼓对山歌。在此,人们敲击铜鼓,跳起"铜鼓舞",唱起客家山歌,以鼓传情,以歌会友,抒发感情寄托幽思,演绎出古越客家文化独特的风姿。 这是在古越州许多乡村时常上演的"民乐图"。时光虽已逝,雄浑的鼓声却千年不绝,至今仍回荡在古越州上空。 铜鼓是一种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历史文物。它集冶炼、铸造、雕刻、绘画、装饰、音乐、舞蹈、宗教于一身,是中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创造的独具特色的青铜艺术瑰宝,留存至今的各类铜鼓,铸造年代上溯春秋战国,下迄明清时代。在古代,常用于祭祀拜神、祈年求雨、节庆娱乐、发号集众和指挥作战,也是上层统治阶级拥有权力和财富的象征。不同类型的铜鼓有着不同的冶炼技术和工艺水平,表现了各民族不同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审美情趣,包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是一部生动的民族科技史文献,是研究中国民族史、民族学、民族科技、民族艺术以及民族风俗、文化等的重要文物。近年来,随着铜鼓研究的不断深入,铜鼓被誉为稻作文化的主要标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和象征。铜鼓是一本无字的百科全书,甚至是一本无字的"天书",对研究中国和东南亚古代民族文化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铜鼓发源于云南,流行于我国西南和岭南,并传播到整个东南亚,形成独特的铜鼓文化。铜鼓文化被誉为最具特色的原生态民族文化,在岭南大地熠熠生辉,凸显出特有的地方民族文化特色。铜鼓在浦北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铜鼓文化也是古越州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两千多年来,铜鼓的话题在古越大地上传唱了一遍又一遍。从远古到如今,铜鼓一直被这一方民众视为神物和宝器,是民族团结、和睦、富庶、威严、强悍和不可侵犯的象征。 铜鼓最初起源于炊具--铜釜,曾充当打击乐器、"重器"、"神器"等多种角色。在古代,铜鼓只为部族头人或酋长所拥有,用于祭祀、典礼、召集部众和指挥作战,是掌握和行使统治权力的象征,是地位和财富的标志。"有鼓者,号为都老,群情推服。"(《隋书·地理志》)"南蛮酋首之家皆有此鼓。"(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失掉了铜鼓,就意味着统治地位的丧失,而缴获铜鼓则作为胜利的象征。后来,部落首领地位衰落,铜鼓又为豪富之家所有,用于宴饮伴奏,以显其耀。 馆藏文物该馆馆藏文物约800件(组),最具特色的藏品有战国至南北朝时期的羊角钮铜钟七件,有东汉时期的铜鼓12面。汉代盆型铜却(又称鼓盆)一面,此盆纸面和盆身遍饰常见的铜鼓纹饰,盆底中央铸有七芒太阳,靠盆底两侧,对称地铸有悬钮各一只,据此推测,此器的用途正置为盆、倒悬为鼓,据悉,国内仅此一件;此外有唐代乾宁年间铭文铜钟一件和中外铜钱币等。 开放时间该馆为不定期展出。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