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释义 | 基本简介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西,河池市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西北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7°53′29″~108°05′42″,北纬25°06′09″~25°12′25″,地处北回归线北侧,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0829.7公顷,缓冲区面积1647公顷,核心区面积5482公顷,实验区面积1840公顷。1991年始建县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4月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998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资源概述物种资源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南部边缘,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毗邻。区内喀斯特地貌极为发育,喀斯特形态多种多样,景观奇特,生境复杂多样,生物多样性资源极为丰富,喀斯特森林保存完好,森林覆盖率达94.8%,该地极具特色的喀斯特森林地貌在全球极为罕见,有极高的保护价值和研究价值。主要保护对象是保护具有全球意义的中亚热带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区内保存着原生性很强的中亚热带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保护区已知有维管束植物910种,隶属176科530属。其中蕨类植物67种,裸子植物13种,被子植物830种。910种维管束植物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南方红豆杉、单座苣苔、掌叶木、单性木兰4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黑桫椤、篦子三尖杉、翠柏、华南五针松(广东松)、短叶黄杉、樟树、润楠、任豆、香木莲、喜树、伞花木11种。据调查发现,林区内生长有丰富的兰科植物,初步统计有38属108种,其中稀有品种有麻栗坡兜兰、白花兜兰、小叶兜兰等。据调查,保护区有苔类3科3属,藓类6科6属,蓝藻类3目9科30属,绿藻类2目2科3属,子囊地衣类6目8科8属。已知有陆生脊椎动物260种,分别隶属于4纲26目70科。其中两栖类17种,爬行类47种,鸟类148种,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有金钱豹、蟒、林麝三种,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猕猴、藏酋猴、黑熊、虎纹蛙等26种。 人文资源在广西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原始森林深处有一条古代商道,古道东起环江县川山镇社村旧屯,西至黔桂两省交界处的黎明关,该关口是古道的第一关口,仍留有城墙。关北是贵州省荔波县的洞塘乡板寨屯,全长50里,全部用青石板铺砌而成,路面平均宽度为1.24米,是历代通联桂、黔、川、滇的“官道”。古道共设有九道关隘。竖于黎明关上的巨大石碑详细地记述了此事,公元1933年出版的《思恩县志》中亦有记载。古道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过去是贵州、四川、云南与广西、广东等地经济交往的重要通道,两地客商通过此道向外输出药材、兽皮等土特产品,烟商则通过此道向内地贩运鸦片。中科院可持续性旅游项目考察组的专家们对此道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它极富科研和旅游开发价值。 古道地处黔桂要冲,是大西南的“丝绸之路” 。古道沿线丰富的民族文化也颇具独具特色。这里是毛南族、壮族的聚居地,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风俗习惯,毛南族的木面舞古朴刚健,曾赴日本演出,受到好评。以“五香”食品为代表的民族饮食品种繁多,风味上佳,食后齿颊留香。毛南人手工制作、工艺精美的花竹帽“顶卡花”也成为外来游客争相购买的旅游纪念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