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广场效应 |
释义 | 概述广场效应是一种群众心理,指在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人们往往会表现出与日常生活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这种心理多数时候使群众的群体道德水平比个人道德低下。 来源中世纪欧洲,天主教为了迫害异教徒,设立火刑柱于宗教广场上,凡坚持不同于天主教信仰的人被处以火刑,在宗教广场上,宗教领袖们把民众的非理性狂热情绪煽动起来,并利用这种狂热的情绪来达到自身目的。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在一切人群聚集的公开场合,人们常常表现出与日常生活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的言行,这不仅仅是一个知识性的愚昧无知问题,而是基本的人性问题,是无意识统治下的群体心理问题,这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广场效应。 含义因为某一个目的而产生的群体,总是在一个公开场合聚会,在聚会场过程中,人们的心理会发生畸变,这种畸变就是奥地利心理学家洛伦兹所说的社会感应:它意味着参与的个体愈多而且群体的力量愈强时,坚决离群的行为也就愈少。在一个群体中,有意识的个体会很容易丧失,而代之以无意识的群体,洛伦兹把它称为无名群众。 行为特点美国社会学家帕克指出,这种集体行为分接触与摩擦、情绪感染和群体激动三个步骤完成,具有自发性、狂热性和非结构性三个特征。 法国著名群体心理学家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指出总结了群体的心理特征,认为群体冲动、易变和急躁,易受暗示和轻信,群体情绪容易夸张并且单纯,群体是偏执的,专横的,也是保守的,但群体的道德可能比个人高尚,也可能比个体低劣,事实证明多数情况下群体的道德比个人要低。 产生这一切心理特征的原因:是个人在群体中的消失,无意识成为统治者。原本散漫无序的个体人格、个体意识都在无数人的情绪感染中消失,只存在着更加凌乱却被大家莫名其妙接受的某种思想,但是这种思想会立刻发生变化,甚至极有可能朝反方向发展。 影响广场效应在特定环境下会影响群众对法制和道德标准的判断,甚至干扰正常的司法审判,从而导致多数人暴政,或者司法审判利用群体行为制造多数人暴政的假象,如苏联的莫斯科审判、某些特定时期的公审。在这种情况下,主持审判工作的法官必须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公众群体的聒噪,不被群体行为的无意识控制。 案例1、根据《圣经》的记载,耶稣被审判、被行刑的全过程实际上是法利赛人煽动的结果,最终迫使审判耶稣的罗马总督彼多拉判处耶稣死刑。 2、2011年11月,郑州滑县一农民在黄河边种植的60亩萝卜丰收,却遭遇市价大跌,考虑到销路不好,该农民决定将萝卜免费赠给市民吃。此事经媒体报道后,上万人来拔萝卜,不仅20万公斤萝卜被拔光,包括近两万公斤红薯在内的其他蔬菜也被拔走,农民蒙受了相当大的损失。由于没有有效地进行人流控制,很多人同时在菜地中采收,使这块菜地进入典型的“广场效应”状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