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嗜血的皇冠 |
释义 | 《嗜血的皇冠》是一本非常丰满的书。它像一座思想的宝库,每个人都能从中看出自己的故事。心中有爱者,能看到爱情;心中有欲者,能看到野心;心中有天下者,能看到苍生百姓;为官的,可以以史为鉴三省吾身再图一个为国为民之道;经商的,可以举一反三旁征博引新寻一个做大做强之法;求学的,可以经太学历古训扪心自问“为了什么而读书”。即便贩夫走卒,至少也能从中看出“努力”二字。 一、基本信息书 名: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作 者:曹升 出 版 社:时代文艺出版社 开 本:16 定 价:29.80元 二、内容简介在《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中,曹升复活了千古一相李斯的风采,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刻画及其精神世界的重建,更是入骨三分,力透纸背。 而这一次,这个史界第一才子,将他睥睨的目光转向了古代第一帝王——汉光武帝刘秀。 新作《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在曹升天马行空之文笔下,重现新朝末年至东汉初年历史的风云际会,历史的血色风流,将刘秀,刘縯,王莽这一个个人物,隔着绵长的时间带到读者面前,带给我们另一种理解历史的境界。 曹三自序“并非写史,而写命运”。这“命运”二字,由王莽至邓奉,由刘縯至刘秀,直可推至上下两千年中华大地之沉浮。 大背景下的小个体,无论富贵贫贱隐忍达显,“不幸”是永远的关键词。拨开历史的迷雾,曹三把每位读者带到时空之彼端,刘秀、刘縯、王莽、邓奉乃至阴丽华,他们的所思所想所舍所得,是否也正是我们每个人命运之茶几,摆满了一样的餐具杯具和洗具。 而命运背后,曹三留下“努力”——二字 王莽在努力,刘縯在努力,刘秀在努力,阴丽华亦在努力。 这种努力是一种对抗,是一种挣扎,是一种无力,也是一种悲怆至极的不妥协。 努力之后的失败让人动容,努力之后的成功让人激越。 而这,不也正是中华文明之精髓所在么? 三、名家点评曹升以一颗嬉皮落寞的现代心灵和历史人物的心灵相对话,成为自成一家的“曹氏心灵史学”。毫不夸张地说,通读完此书,就好像过了一次刘秀的虚拟人生。读《嗜血的皇冠》,不但是读史,也是醒悟人生的过程。 —— 潘石屹 刘秀的人生历程,是在若有若无的宿命下一个没落王孙的一部奋斗史。人与宿命的抗争,浓缩了一个真正朝代的毁与兴,以一已之力促成了神话般时代的形成,血腥中带着耀目的灿烂。 —— 史杰鹏 《嗜血的皇冠》文笔上流畅顺溜,结构上更是深得形散神不散的真传,放得出去,收得回来。用中外文学的经典,文理工科的素材,再加上东西方流行音乐的节奏,不停地迷惑着每一个读这本书的人。 —— 李承鹏 曹升的文字用惊心动魄来形容毫不为过,而在此基础上,他对人性,以及关于理想主义者对生命的尊严和终极意义的深刻理解,使他对《嗜血的皇冠》中古代士人在追求国家命运的过程中,那种生死与共、舍我其谁的精神有着精确的把握。 —— 李开复 四、作者简介曹升,15岁入浙江大学,19岁毕业。研究历史十余载。 2007年,《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一经出版,便在“2007年中国书业年度评选”中,被读者评为“年度最受欢迎的人文社科书”,同时也是天涯“煮酒论史”两年来最受欢迎的历史小说,该书出版上市不到五个月,就获得近四十万册的惊人销量。三十而立的曹升,一举成为“新派写史掌门人”。读者称其为“曹三公子”。 新作《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在曹升天马行空之文笔下,重现新朝末年至东汉初年历史的风云际会,历史的血色风流,将刘秀,刘縯,王莽这一个个人物,隔着绵长的时间带到读者面前,带给我们另一种理解历史的境界。曹升之书,以心证史,仿佛亲历。 《嗜血的皇冠》延续了这种写作风格,并作了进一步的发挥,重视人物心理分析,用中西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或其它学科知识来解释历史现象,剖析历史人物,以一颗嘻皮落寞的现代心灵和历史人物的心灵相对话,成为自成一家的“曹氏心灵史学”,读者读起来有一种“感同身受,有如亲历”的感觉,会情不自禁的设身处地——如果我是XX,我会怎么说怎么做。然后再像对答案一样看下文、看结果。 读曹升的书前,你只是在旁观历史;读过曹升的书后,你是在见证历史。 曹升对人性,以及关于理想主义者对生命的尊严和终极意义的深刻理解,让他对古代士人在追求国家命运的过程中,那种生死与共、舍我其谁的精神有着精确的把握。其他人写史,包括当年明月,都是把古人当古人看,而曹升写历史是把古人当人看,而不是当古人看,要读者意识到他们也是曾经呼吸的,是感情动物。他这种写作无人可以模仿,这对阅读量、语言技巧、想像力、理解力都有很高要求 语言无厘头的搞笑 读者的阅读快感极高 《三联生活周刊》主笔王小峰这样评价曹升的文字:“我读时,兴趣点主要集中在他的语言特色上,一路看下来爽得不行,不停地掉在地上。所以,即使你对官场上的那些勾心斗角不感兴趣,这本书你也能看到饶有兴致。如果你是一个准备走仕途的人,看这本书就更爽了,看完之后,你仰望苍穹,都会有种“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感觉。” 曹三的文字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其文字之诡异,文风之犀利让人惊叹不已。曹升的思维跳跃极其惊人,时间上横跨几千年,空间上飞跃几万里是常有的事,趣味无穷。但是无厘头的搞笑之后,却能引人深思。经典史籍、名家名言,信手拈来,化用得毫无痕迹。其想象力,其思想深度,此前罕见。 新鲜而合理的想象,渗入英雄情结和美好愿望 曹升对很多或有争议,或无法考证的历史事实进行了想象和推理,而这些无不服务于作者唯美的历史愿望,如刘縯被害的细节,邓奉和阴丽华两小无猜的描写等,这些想象和推测完全是在史料的基础上,并且是符合逻辑的,完全满足了读者的英雄情结和美好愿望,因此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 在《嗜血的皇冠》里,曹升写出了奋发图强,也写出了黯然神伤,写出了大梦千年热泪盈眶,也写出了心计深沉,步履艰辛,回首一片苍凉。 唯美而客观地解读历史,洞察人性和情感的普世性 作者对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分析首先着眼于人性优点,用唯美而人性化的视角去解读,塑造出了众多鲜明饱满而结局却无限悲凉的人物形象。那种独有的历史美感和沧桑感能够轻易勾起读者心中的激情澎湃,也因此具备了普世性和畅销性。 《嗜血的皇冠》是一本层次丰富的图书,它的第一落点在于朝代的更迭和变换,再者曹升独特的文字风格,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其次在于实用价值的延伸,为官为商之道;组后的落点则在于对于命运的思考。甚至,我们还能够找到更深沉的延展——“宿命之中的努力”,“是宿命成就了人还是人成就了宿命?”这无可避免的进入了哲学的范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 五、精彩书摘1. 咱俩先合资买一头驴,出租给别人拉东西。等有了钱,再给驴配个车,咱们就改出租驴为出租车。等有了更多的钱,再扩大规模,搞两辆驴车,一辆拉生意,一辆自己坐。 韩子一听,大为兴奋,嚷道,等咱有了车,每回出门都坐。妈的想上车就上车,想走路就让车跟着。 刘秀一笑,道,冷静,冷静,这才刚刚开始呢,好事还在后头。等生意更红火起来,咱们再成立一支驴车队,把咱们的驴车队都送上市场,简称上市。你说,那得多美气啊。 上市的梦想,又有谁能抵挡。韩子于是掏出全部积蓄,加入了刘秀的生意。两人集资买了一头驴,再让仆从牵去会市,帮人驮运货物,自己则坐地收租。 刘秀的预见果然没错,出租驴一推出,很快便火爆得不行。然而,立即便有跟风者。一时间,长安驴贵。也难怪,这行业准入门槛太低,无论你买头驴或者你自己是头驴都可以。 2.刚入太学之时,迫于经济压力,朱祐也曾经尝试做过卖药的小生意。按理说,卖药的生意总不会太糟,况且,朱祐的药方又是祖上传下,疗效出奇的好,然而,朱祐的生意还是日渐萧条下来,最后只能关张大吉,自我安慰道:君子固穷而已。 刘秀却偏偏看上这么个烂摊子,找到朱祐,商量一起卖药。朱祐早已断了发财的念想,指了指墙角的库存,你要卖?拿去,拿去。刘秀也不客气,提药就走,再回来时,手上药是没了,钱却拎了一大袋。 朱祐大惊,顾不上作罢功课再理会刘秀的惯例,赶紧放下书,下堂迎接。刘秀大笑道:“朱兄为何前倨而后恭?为我多金乎?” 这便是刘秀,总能和人保持恰当的距离,恰当得可以随时实施调戏,而又不至于被人大叫非礼。朱祐赤着脸,只能尴尬笑笑。刘秀调侃过后,正色道:“你知道你的药为什么卖不出去?” 朱祐一脸天真,为什么?刘秀答道:“你的药太苦。” 朱祐不以为然,“良药苦口,自古皆然。” 刘秀笑道:“穷则变,变则通,你不变不通,怎能不穷?”说完分钱走人,朱祐鞋也来不及穿,追出十几里地,拉住刘秀,讨问秘诀。刘秀道,哪有什么秘诀,我也就是往药里加了些蜂蜜,从人所欲而已。朱祐大失所望,道,就这么简单?刘秀笑道,你知道你和我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朱祐抓耳挠腮,想不出答案。刘秀大笑,扬长而去,远远抛下一句:你卖的是药,我卖的是口感。 3.的确,和赤眉相比,刘縯更具有英雄气质,用今天的话来说,刘縯比赤眉更有卖点,更有卖相。 4.善用叠句,堪称王莽行文之一绝,地皇元年七月,大风毁王路堂,有烈风雷雨发屋折木之变,王莽下诏书曰,“予甚弁焉,予甚栗焉,予甚恐焉……”翻译成今日白话,则是“我怕呀,我好怕呀,我好怕怕呀……” 5.接下来刘秀在宛城的表现,与其归于中国政治史,不如归于中国表演史。刘秀在宛城各方势力面前,成功地扮演了一个真心悔过的罪人、一个与哥哥划清界限的弟弟,一个胸无大志的混混,一个与世无争的废物。事实证明,这绝对是一场影帝级别的精湛表演。 6.呜呼,世间哪有尽如人意之事,好不容易讨个老婆,也还得再搭一个丈母娘不是? 7.博弈论里有一种“自愿者困境”,即在一个群体之中,率先采取行动的人将会丧失一切,而让其他人得益,但是,如果群体中的所有人都维持不动的话,那么最后大家都会面临灭顶之灾。而具体到老百姓反抗官府这事上,则“自愿者困境”可以改称为“出头鸟困境”,即老百姓们不堪官府欺压,都希望官府完蛋,但是要让官府完蛋,就必须有人起来反抗,而反抗官府的代价则是死亡,于是,每个人都希望别人去当出头鸟,为了大家的利益去送死,自己则搭顺风车捡便宜。最终结果则是谁都不愿用自己的性命为他人做嫁衣,大家都等着别人起来反抗,最后就变成没有人反抗。孔子所言的“不患贫而患不均”,至此则有了新的意义,老百姓们既然都很平均地过着悲惨的生活,同时也很平均地受着官府的侮辱,于是很容易便会沦为麻木的看客,非但不抱怨自己的悲惨,甚至还学会了欣赏别人的悲惨,并从中获取巨大的安慰。 8.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一路上虽然偶尔也有好事,譬如女儿国什么的,但大部分时间里,总还是碰到妖怪前来欺负他们。此时的师徒四人,其实也面临着“出头鸟困境”,打妖怪总是有危险的,最好是让别人去搞定,自己则不出工也不出力(尤其考虑到妖怪的主要目标通常都是唐僧,三个徒弟如果都选择观望容忍,结果最多也就是白挨一顿揍,保命应该问题不大)。让唐僧高念阿弥陀佛的是,每次妖怪一来,孙悟空都会义不容辞地主动跳出来,从而解决了这一“出头鸟困境”。孙悟空之所以甘作出头鸟,抛开他的本领大不论,更重要的其余三人都是人(猪八戒曾经也是人),而孙悟空则是猴,他没那么复杂和阴暗的人性。 9. 在这一点上,王莽无疑觉得自己特冤枉,古往今来那么多开国帝王,都可以说是或直接或间接的谋朝篡位者,为什么偏只揪住我不放?再说了,在开国帝王中间,有几个是我这样满腹经纶的读书人?王莽越说越气愤,又拉住同病相怜的孟德公,求援似的问道,操,我们这读书人的事,能叫篡吗? 10.对普通百姓而言,谁当皇帝并无所谓,反正皇帝不外乎两种,操蛋的,更操蛋的。庙堂之上的事情,他们永远是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已经打了几百年酱油,并将继续再打近两千年的酱油。 11. 一念及此,刘縯悚然而不甘。他不愿意重复父亲的命运,不愿意像父亲那样,满足于做一个县令,生前在小水坑里扑腾,动静不大,死后在小土坑里长眠,动静全无。在他看来,这样的一生,岂止可悲,简直就是可耻!既然整个宇宙都是一顿免费的午餐①,不,更准确地说,是一顿免费的自助餐,那么一旦降临人世,就意味着你已经拥有了一张入场的餐券。而自助餐的意义就在于,重要的不仅是管饱,而且一定要比别人拿得更多,占有更多,吃不吃得下另说,总之,一定要值回票价。遥想当年,他的祖先汉高祖刘邦,斩蛇而起,破强秦,诛项羽,一统四海,君临九州,溥天之下,莫非我土,率土之滨,莫非我臣, 那是何等的气概,怎样的风流?从吃自助餐到吃霸王餐,大丈夫固当如是哉! 12.相传阿基米德在浴缸洗澡时灵感突发,悟出了著名的浮力定律,那叫一个激动,跳出浴缸,光着身子就跑到街上,逢人便嚷嚷,eureka,eureka(古多里安方言,意为“我找到了”),恨不得将他的喜悦和所有人分享。刘秀太学第四年的一天,强华也光着身子,一路叫着eureka,eureka,跑进了刘秀在尚冠里的住处。刘秀拿衣服给强华,穿上,小心冻坏小鸡鸡。强华光顾着激动了,手一挥,鸡鸡乃身外之物,冻坏也无所谓。 13.邓晨并不介意刘縯打他门客的主意,要,随时带去,自家兄弟,何必客气!邓晨有自知之明,他并没有刘縯那样的魄力和霸气,他也并非为了伟大而诞生,他最好能做的,就是与伟大同行,成为伟大的一部分。 14.《洛丽塔》一书中列举了历史上几个有名的例子:但丁疯狂地爱上了九岁的贝特丽丝;彼特拉克爱上他的劳琳时,劳琳也不过是个十二岁的金发耀眼的性感少女。类似这样的例子,我们其实还可以继续往下补充:爱伦坡娶了他十三岁的表妹弗吉尼亚;猫王迎娶普琳西拉时,小姑娘也才不满十四岁…… 纳博科夫没到过中国,所以大惊小怪,一惊一乍,觉得自个儿挖着宝了。而在古代中国,早婚司空见惯,太不稀奇。以汉代来说,一般女孩十三到十六岁时便会出嫁。及至后世,婚龄仍是严重偏早。李白《长干行》有句:“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而在娱乐场所,女孩在还是幼女的阶段,便已经可以出来公开应酬客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琵琶女自述云: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年十三而成头牌,由此可见当时审美风气之一斑。再比如《红楼梦》中的宝玉、黛玉、宝钗,他们演绎的爱情故事,赚取了无数痴男怨女的眼泪,但考其年龄,也都只不过十岁刚冒尖而已。 15.刘秀做梦也没想到官兵中军居然会主动后撤,心中那叫一个狂喜,看来这打仗就和做爱一样,是一场需要双方配合的游戏。 决战一触即发。刘秀志在复辟汉朝,堪称复古派;王邑则要捍卫新朝,堪称维新派。而中国历史已经一再表明,维新派通常干不过复古派。然而,这次是否会是一个例外? 16.分配既定,人人各得其所,唯有厨子未有吩咐,于是问刘秀道:“敢问刘将军,做多少人的饭哩?”刘秀命厨子上前,将这问题向全军将士重问一遍。厨子羞怯,不能言语。刘秀向众人道:“方才厨子问我,该做多少人的饭,你们说呢?”汉军皆沉默,不知如何回答。刘秀吼道:“官兵不灭,何以饭为!”众人热血沸腾,齐声呐喊。厨子道:“既然不用做饭,那我也要上阵杀敌。”刘秀端详厨子,果然脸大脖子粗,不是大款就是伙夫,于是笑道:“好,领一把刀去。” 厨子憨厚笑道:“我有刀。” “刀呢?” “刀在!” 厨子说完,扬起腰间菜刀。汉军见状,哗然大笑。 17.高大的身躯,结束于倒下。璀璨的生命,完成于自杀。刘縯已死,我的朋友刘伯升已死。此时,离他起兵只过了八个月,离他错失皇位只过了五个月,离他攻陷宛城只过了十五天。然而,就是这一段短暂的旅程,已经足以使他从一个人上升为一个传奇。他的笑容,他的赤诚,他的名声,他的魅力,都将长存于当时人的记忆。他为了大场面而生,而他一生中最后的大场面,他同样应对得游刃有余。他将他的死,演绎成了一场华丽,所有在场的人,无论是友是敌,无不为之感喟叹息。 18.为了谋发展、求壮大,首先便必须融资。南阳的豪杰们已经放了刘縯鸽子,无奈之下,刘縯也只好打起了流民武装的主意。对于流民武装,刘縯本来是看不上眼的,但兵力过于紧缺,于是也不妨争取,反正秃子当和尚,将就材料,只要大家在反对王莽上取得共识,那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既然融资,便意味着股份稀释,自己的控制权也将因此减弱,但在刘縯眼中,这并不是一个问题。以他的智力和武略,以及刘氏的旗号和威望,要摆布这些既没有见过世面、又缺乏人生理想的流民,那还不是手到擒来! 19.申屠臣这人心高气傲,和后世华佗一般,医术虽高,却耻以医见业,极少出手医人,他真正的身份其实是一名文学青年,爱为词赋,每自比司马相如。刘縯风风火火赶到申屠臣府上,申屠臣接待是接待了,态度却甚是冷淡。哦,有人受伤?正常。什么,伤得很重?那也正常,挨这么一剑,搁谁身上都得重伤。再不救就要咽气?哈哈,不忙,不忙。你看,我最近刚作了一篇子虚赋,听说你念过太学,想来定能欣赏,来,我给你念念。 眼见刘骞在板床上挺命,申屠臣却还要逼着刘縯听赋,刘縯心中狂怒,但救刘骞又非申屠臣不可,于是也只能耐着性子听着,频频点头,表示会意,时时拊掌,佯装激赏。 听完子虚赋,这下总该出手救人了吧,偏不,申屠臣再取一篇游猎赋,又是洋洋洒洒数千言。刘縯如坐针毡,一边盼望着申屠臣早点闭嘴,一边祈祷着刘骞慢些咽气。申屠臣一篇游猎赋念罢,刘骞应声而亡。刘縯怒不可遏,拔剑直指申屠臣咽喉,大吼道,“你号为名医,为何见死不救?” 申屠臣毫无惧色,道,“你怎么骂人?你才是名医,你们全家都是名医。” 刘縯气极反笑,我倒要看看你究竟是不是名医,剑刺申屠臣,血流如注。刘縯还剑入鞘,看你小子自救否。申屠臣也够硬气,视伤势如无睹,顾自吟唱临路歌,旋即气绝,阖然而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