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贯盛吉 |
释义 | 贯盛吉,字昱昉,著名的京剧丑角。民国元年(1912年)生于北京,是名武旦贯紫琳之次子,老生演员贯大元之弟,贯盛习之兄。入富连成社后随萧长华、郭春山等先生学丑行。他的表演,自成一格,人称“贯派”。有“冷面小丑”之称,死于心脏病,年仅40岁。 生平1920年与贯盛习同时入富连成科班攻文丑,师从萧长华、郭春山等老师,先学婆子戏,如《梅玉配》(黄婆)、《铁莲花》(又名《扫雪打碗》饰马氏)等,后又学方巾丑戏,如《群英会》(蒋干)、《审头刺汤》(汤勤)。舞台实践证明,盛吉习丑确能发挥其特长,这也说明萧老慧眼识珠,能及时发现丑行人才,“盛”字科的大丑孙盛武、王盛如、贯盛吉3人都很出名,但凡遇婆子戏均由盛吉出演。 贯盛吉一生搭的班不少,但以旦角班为多,如徐碧云、于连泉、王玉蓉、言慧珠、许翰英、赵燕侠、叶盛兰、毛世来、吴素秋、荀慧生、程砚秋等名演员都邀请盛吉合演。从表演上看不瘟不火,擅逗蔫哏,有“冷面小丑”之称。在念白上,他嗓子好,响堂,嘴里干净不带脏字,而且巧用抑、扬、顿、挫,形成了一种诙谐幽默的“坑吃味”,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喜剧风格,据说有一次与王玉蓉合演《孔雀东南飞》,到了深夜织绢拿灯一场戏,饰演刘兰芝的王玉蓉让恶婆婆给逗得笑场不止,几乎倒彩都要上来了。唱的方面也很有工夫,因为嗓子好,学谁像谁。20世纪50年代初盛吉搭程砚秋的班,北京广播电台常在晚间播放实况录音,给广大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尚存贯盛吉参演的剧目录音资料有《英台抗婚》、《荒山泪》、《青霜剑》、《锁麟囊》等。 荣誉盛吉常演的剧目有:《变羊计》(巫婆)、《探亲》(胡妈妈)、《送亲演礼》(陈氏)、《背娃入府》(李平)、《铁弓缘》(陈母)、《普球山》(窦氏)、《审头刺汤》(汤勤)、《活捉》(张文远)、《挑帘裁衣》(王婆)、《卖油郎独占花魁》(老鸨),该戏是叶盛兰拿手戏,每演必请盛吉为配,往往取得意想不到的喜剧效果。 盛吉娶妻宋氏,婚后生二男一女,均未入伶界。盛吉的早逝,给家庭生活带来不少困难,但在兄弟们的帮助下,终于渡过了难关。 诞辰:1912年,农历壬子年 科班院校 富连成社 盛字科 学生 活动年表1952年11月,农历壬辰年:程砚秋首演《英台抗婚》 西南之行结束后,程砚秋在学习兄弟剧种的基础上,将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移植改编为皮黄《祝英台》。经过近一年的精心构思设计和筹备,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首演《英台抗婚》,程砚秋饰祝英台,李丹林饰梁山伯,于世文饰祝员外,姚元秀饰祝夫人,王元芝饰银心,李少广饰四九,钱元通饰老师,贯盛吉饰媒婆。 1953年2月,农历癸巳年:程砚秋剧团成立 由于几年来奔波于国内外各地,程砚秋遂积劳成疾,患心脏、糖尿诸症,不得不暂作休息;加之文化部对全国各类剧团开始着手登记整顿,以备加强统一领导,致使秋声社人员逐步四散流失,存在了将近十五年的秋声社遂告解散。程砚秋剧团遂成立,其成员有程砚秋、筱翠花、李丹林、于世文、李少广、贾多才、王元芝、刘雪涛、钱元通、姚元秀、贯盛吉、苏盛贵、罗荣贵、殷庆瑞、钱世仪、筱玉楼、张鸣纯、杨世祯、陈孝椿,司鼓白登云,琴师钟世章,二胡由夏奎连代任志林,三弦高文诚,月琴吴玉文,大小锣刘奎海、陈文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