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管子 |
释义 | 1 汉语词汇用于管道中输送各种流体的零件。管子断面通常为圆形,也有制成非圆形截面的异形管。一些金属管子如钢管和铜管等也可用做结构件或装饰元件。制造管子的材料很多,常用的有钢、铁和铜等金属以及陶瓷、塑料和橡胶等非金属。管子也可采用金属与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的复合材料制成。 ◎ 基本含义英文:pipe 拼音:guǎn zī 泛指筒形、中空而细长的物体,如:钢管。 ◎ 竹管竹管是使用最早的管子。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中国人就已在输水管道上使用了竹管。 ◎ 铸铁管采用离心铸造法或砂型铸造法生产,口径一般为75~1500毫米。铸铁管的价格低廉、耐腐蚀性较好,但强度比钢管低、管壁厚、重量大。一般铸铁管承受的压力不大于0.75兆帕,球墨铸铁管能承受更高的压力。铸铁管主要用在给水、排水和城市煤气管道上。 ◎ 钢管钢管强度高,表面光滑,工艺性好(可焊接、切割和弯曲),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管子。钢管分为焊接钢管和无缝钢管两大类。水和煤气用钢管是大量使用的一种带有纵向直焊缝的焊接钢管,按管壁厚度分为普通型和加厚型两种,口径一般为5~150毫米,公称压力不大于 1.6兆帕。这种钢管的两端有带螺纹和不带螺纹的两种。钢管的表面也有镀锌和不镀锌的两种。镀锌钢管习称白铁管,较耐腐蚀,在给水管道中使用很普遍。螺旋焊缝钢管的口径一般为100~700毫米,大多用于供热、供煤气和输油管道,长距离输送石油和天然气的焊接钢管的最大口径已超过1500毫米。无缝钢管材料和壁厚范围较宽,广泛应用于各种压力管道中,口径一般为4~630毫米。最常用的是碳钢无缝钢管,压力和温度较高时使用合金钢无缝钢管,对于腐蚀性流体则使用不锈钢无缝钢管。无缝钢管除在动力工程、化学工业、石油工业等部门用作压力管道外,还是飞机、船舶、钻机和自行车的重要结构材料。 ◎ 有色金属管主要用铜、铝、铅、钛和它们的合金制成,一般是冷拔的无缝管。有色金属管的特点是耐腐蚀。 铜和铜合金管具有良好的良热性, 常用于换热器、化工管道、船舶管道和机器的供油、供气管道等。铜材具有良好的低温韧性,也常用于低温管道。铝和铝合金管重量轻、导热性好,可用于化工管道、飞机结构、低温装置和换热器等。铜合金和铝合金管还广泛用于建筑工程。铅和铅合金管有很好的抗酸腐蚀能力,主要用于某些酸液管道。钛和钛合金管耐腐蚀、强度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 ◎ 非金属管一般使用于温度和压力不高的场合, 种类较多。混凝土管和钢筋混凝土管用于给水排水管道。陶土管耐蚀性好,用于排水管道和化工管道。橡胶管的用途很广,用织物增强的橡胶管的强度较高、柔性好,用作给水、输油、供气的柔性管道和化工管道。塑料管和增强塑料管耐腐蚀、重量轻、易加工,除了在化工、轻工等工业管道上广泛使用外,还用作电线的保护套管。在需要对管道内部的流体进行观察时,常使用玻璃管或有机玻璃管。纤维编织的柔性管用于消防,有时也用在过滤装置中。 ◎ 不锈钢金属软管金属软管是工程技术中重要的连接构件,由管坯、网套和接头结合而成。在各种输气、输液管路系统以及长度、温度、位置和角度补偿系统中作为补偿元件、密封元件、连接元件以及减震元件,应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矿山电子、机械造船、医疗卫生、轻纺电子、能源建筑等各领域。 2 吹管乐器◎ 乐器简介乐器管子一种吹管乐器,历史非常悠久。管子起源于古代波斯,也就是现在的伊朗。在中国古代它曾称为"筚篥"或"芦管"。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管子已经成为中国新疆一带通用的乐器,后来,管子传入中原,经过变化发展,它的演奏技艺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现在,管子广泛地流行于中国民间,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常用乐器。 管子的音量较大,音色高亢明亮、粗犷质朴,富有强烈的乡土气息。管子的构造比较简单,由管哨、侵子和圆柱形管身三部分组成。管子的用途很广,可用来独奏、合奏和伴奏。尤其在中国北方的一些乐种里,管子是非常重要的吹管乐器。管子的演奏技巧非常丰富,除了一般经常运用的颤音、滑音、溜音、吐音和花舌音外,还有特殊的打音、跨音、涮音和齿音等。除手指的技巧外,哨子含在嘴里的深浅也决定着管子发音的高低,吹奏时,利用口形的变化,还能模拟出人声和各种动物的叫声。运用循环换气法可不间歇地奏出长时值音型。 ◎ 乐器构造现代管子由哨、侵子和管身组成。小管哨芦苇制,一端用细钢丝扎住,另一端烙扁,直接插入管身上端,发音较高;大管哨芦竹制,插入侵子里。侵子铜制、锥形,插入管身上端。管身用长茎竹或红木制作,呈圆柱形,上开八孔(前七后一)或九孔(后二孔)外表涂漆侵腊,两端套金属圈防裂。 管子有大、中、小三种。管身长18—24厘米,内径0.9—1.2厘米。小管又称高音管,是乐队中有特色的领奏乐器。中管比小管低八度。大管又称低音管,比中管低八度,在乐队中担任低音或作节奏型强拍演奏。音域:小管a1—c4,中管a—d3,大管A—d2。 管子用于河北吹歌、冀东吵子会、山西八大套、西安鼓乐等民间器乐合奏、民族乐队、戏曲乐队和宗教音乐中。河北吹歌使用大管和小管,小管音色高亢明亮,宜表现活泼、热烈的旋律;大管音色深沉、浑厚、略带凄怆,长于抒情性描绘。各种管可更换不同的哨子升降音高。 ◎ 文献记载管子,古称筚篥、觱篥、笳管。古代曾有一种称为“管”的吹奏乐器。《诗经·周颂·有瞽》:“既备乃奏,箫管备举”。《尔雅·释乐》:“大管谓之簥”。《说文解字》:“管如箎,六孔”。《宋书·乐志》:“……蔡邕章句曰‘管者,形长尺围寸,有孔无底’。其器今亡”。此种管久已失传。现代管子原为古龟兹乐器,西汉时期流行于新疆库车一带,大约公元四世纪传入内地。北魏以来开凿的云岗石窟中有吹管形象。《旧唐书·音乐志》:“筚篥,本名悲篥,出于胡中,其声悲”。隋开皇初年(581年左右)在宫廷乐队中使用,后在隋唐九、十部乐中应用颇广,有大筚篥、小筚篥、双筚篥、桃皮筚篥等形制。管子在宋代教坊大乐中自成一部,有头管之称。早期管为竹制。唐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南山截竹为筚篥”。白居易《小童薛阳陶吹筚篥歌》:“剪削乾芦插寒竹”。宋《乐书》:“觱篥,……以竹为管,以芦为首”。《元史·礼乐志》:“燕乐之器,头管制,以竹为管,卷芦叶为首,七窍”。至明代,管身改用木制,《明会典·大乐制度》:“头管,以木为之……,两末以牙管束,以芦为哨”。木制管的音色更为淳厚。明清两代,管子广泛流行于民间。 ◎ 著名曲目国内:《万年欢》、《雁落沙滩》、《茉莉花》、《放风筝》、《柳青娘》、《放驴》等。 3 春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人物简介 管仲(公元前723年-约公元前645年) 汉族,名夷吾,字仲,又称敬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 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 生平故事先秦诸子,基本上都是周游列国,贩卖学术,虽说博取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日子过得煞是拮据,“累累若丧家之狗”,一个个都成文化浪人了。只有这个管子,不但过着豪华的生活,拿着优渥的待遇,而且做着伟大的事业,也有着扎实的学问。就庸俗的人生观标准来考量先秦诸子,管仲无疑是最为出色的一个“子”。学术与权力,在他那里就是成功的双翼,相辅相成,双胜双赢。心高气傲的孔子都不得不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就是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就会被野蛮人征服,披头散发,穿着他们的开裆裤。这副形象类似于现在小城镇马路边偶尔一见的浪人,如犀利哥,虽然拉风,但有辱斯文。我们汉人最后为何没有变成这副模样?是因为管仲帮了齐桓公,齐桓公又帮周天子赶走了那些野蛮的北方游牧民族。所以说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他们的帮助,说不定我们今天还很野蛮呢。那么,又是谁在帮管子呢? 鲍子!对,就是鲍叔牙。管老二(仲)和鲍老三(叔),组建了史上最早的生死搭档,比俞伯牙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还要早两三个世纪。 在没有成为死党之前,鲍子从事餐饮业,开了家包子专卖店;管子从事边沿房地产业,专卖房屋装修用的各类管子。由于齐国的房地产价格虚高,齐刀币迅速贬值,国内房市瞬间崩盘。管子的日子也很不好过。比邻而居的鲍子就提出收购管子店,其实,这宗伟大的并购案名为收购,实为救助。鲍子为国家,拯救了一代名相;为自己,收购了一支潜力股。 这支潜力股并不领情,跟绝对控股的大股东鲍子总是斤斤计较,总是要比鲍子多分一点公司利润。鲍老三也不小气,少拿点也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品质,因为他晓得管老二前几年亏得厉害,家里穷得上了世界纪录,老鼠去他家都含眼泪走的。当然,我们知道,现代企业制度是不允许这种温情脉脉的私人关系搅乱正常的公司运营的。事实上,鲍子和管子并不是在做生意,而是在做朋友。 果然,在举国经济衰退的大背景下,联合公司好景不长,买管子的人少了,吃包子的人也少了。公司的财务报表一天比一天难看,当难看得要死的时候,这公司也只有死了。于是,哥俩弃商从戎,当雇佣军去了。哥俩在一个连队服役,史称兄弟连。当然,这个兄弟连应该不是国家子弟兵,笔者将其定性为雇佣军。因为,春秋无义战,管老二当兵的态度显然不是保家卫国,他见到利益就上,遇到危险就让,经常当逃兵,这是典型的养家糊口式的雇佣军人作风。庆幸的是,鲍老三始终在为管二哥开脱——他当逃兵呢,并不是他不勇敢,而是因为他家里还有个年事已高、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妈妈啊。将“孝”置顶,把“忠”排后,也不算耻辱。由是观之,管老二比孔老二的年龄要大许多,因为自孔以后,忠就大于孝了。 春秋时期的战争,一般是贵族之间的战争,就像我们熟悉的《三国演义》一样,两军交战,都是由双方老大直接PK,谁武功高,谁就赢得这场战役,士兵的作用很小,多数时间是站在一边呐喊助威,类似于现在的拉拉队或粉丝团。在这样的战争年代里,想要做将军的士兵,根本就是做梦罢了,因为部队高官基本上都被世袭的贵族把着。所以,管二哥意识到,当兵是没有出息的。他的人生又来了一次华丽的大转身——他弃戎从政了。从部队跑出来后,他考上了齐国的公务员。 可惜管子也不是做小公务员的料,他三起三落,最终还是丢了官。管二哥这一生,截至目前,也真够失败的了。当大家都认为管老二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时候,只有鲍老三还是坚定不移地给他以同志般的信任,认为不是管子能力不行,而是社会制度不行。俗话说得好,否极泰来,亦即失败乃成功的娘。人,只要不死,就有翻身的机会。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管子一时半会儿还死不了,所以,他有翻本的可能。这一次,他把宝押在了齐国公子纠的身上。纠公子(西周、春秋初期时,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称王,其余诸侯国多为被册封为公、侯、伯……王的儿子,是王子,公的儿子,就是公子。不过没有侯子一说),跟小白公子一样,都有可能继承齐国大祚。 管子当上了纠公子的贴身教师,兼职参谋长。好朋友鲍子跑去做了公子小白的贴身教师,兼职参谋长。两个好搭档,辅佐兄弟俩,成为历史佳话。不过,这样的佳话一点也不和谐,兄弟阋于墙,朋友争短长。还闹出了人命呢。话说流亡他国的二位公子爷得知齐国老大挂了,便匆匆启程,回国抢班夺权。管老二替纠公子想了个釜底抽薪的馊主意,于半路截杀公子小白。这家伙当过几年兵,虽是逃兵,还是有着较强的军事功底,只见管老二弯弓搭箭,猿臂轻舒,“啊”的一声,正中小白面门。 大功告成,纠、管一行施施然踏上了归国的国君路。六天后抵达齐国国都,君梦未醒,却被一网打尽。原来,小白并未死亡,只是受了点皮外伤而已。鲍子将计就计,对外宣称小白已死,拖延对手时间。白、鲍就快马加鞭,抢先一步回国登基了。呵呵,春秋时期,也真怪啊,谁跑得快,谁就是老大,也不竞选什么的。 小白是谁呀?他就是春秋五霸之霸齐桓公(霸,同伯,即老大的意思,所谓春秋的霸权主义,就是总想当诸侯国的老大)。这小白名字温柔,性格却果断,当即含泪斩杀了亲兄弟纠公子,接着要办管子。一箭之仇,当然要报,有仇不报非君子也。 此时此刻,形势十分危急,眼看本文主人公——管二哥就要死于非命了,历史莫非从此改写?突然,事情又有了转机。不用猜,这个救星肯定是鲍叔牙啰。这个鲍老三确实是管二哥的幸运星,同时也是管二哥的保护伞。他说服桓公以国为重,放下私仇,重用管子。鲍子还说:“我是个不合格的总经理,还是让管子来当齐国总经理吧。”桓公见鲍老师如此宽宏大度,自己身为齐国董事长,岂可再睚眦必报,便隆重释放管子,直接提拔为国相。古人办事,还真有气魄啊!后来,我们都知道,管子不负众望,帮助桓公建立了史上第一个霸权国家。 ◎ 人物思想管仲讲工,农,商,兵,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这些事情都是因为管子“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的生存价值观。 ◎ 名言选辑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牧民》 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牧民》 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气也,灭不可复措也。——《牧民》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部逾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故不逾节则上位安,不自进则民无巧诈,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牧民》 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从其四欲,则远者自亲;行其四恶,则近者叛之。——《牧民》 刑罚不足以畏其意,杀戮不足以服其心。——《牧民》 明必死之路,严刑罚也。开必得之门,信庆赏也。……严刑罚,则民远邪。信庆赏,则民轻难。——《牧民》 授有德,则国安。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六畜,则民富。令顺民心,则威令行。——《牧民》 不强民以其所恶,则诈伪不生。——《牧民》 御民之辔,在上之所贵;道民之门,在上之所先;召民之路,在上之所好恶。故君求之责臣得之;君嗜之责臣食之;君好之则臣服之;君恶之则臣匿之。——《牧民》 城郭沟渠不足以固守,兵甲强力不足以应敌,博地多财不足以有众,惟有道者能备患于无形也,故祸不萌。——《牧民》 缓者后于事,吝于财者失所亲,信小人者失士。——《牧民》 赋敛厚,则下怨上矣;民力竭,则令不行矣。——《权修》 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随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随大必危。——《权修》 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权修》 审其所好恶,则其长短可知也;观其交游,则其贤不肖克察也。——《权修》 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权修》 货财上流,赏罚不信,民不廉耻,而求百姓之安难,兵士之死节,不可得也。——《权修》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权修》 微邪不禁,而求大邪之无伤国,不可的也;小礼不谨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礼,不可地也;小义不行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义,不可得也;小廉不修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廉,不可得也;小耻不饰于国,而求百姓之行大耻,不可得也。凡牧民者,欲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此厉民之道也。民之谨小礼,行小义,修小廉,饰小耻,禁微邪,治之本也。——《权修》 爵服加于不义,则民贱其爵服。民贱其爵服,则人主不尊。……禄赏加于无功,则民轻其禄赏。民轻其禄赏,则上无以劝民。——《权修》 爵服贱,禄赏轻,民间其治,贼臣首难,此谓败国之教也。——《权修》 小谨者不大立,薋(zi)食者不肥体。——《形势》 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形势》 邪气入内,正色乃衰。——《形势》 君不君则臣不臣,父不父则子不子。上失其位,则下逾其节。上下失和,则政令不行。——《形势》 失天之度,虽满必涸(he);上下失和,虽安必危。——《形势》 天之所助,虽小必大;天之所违,虽成必败。顺天者有其功,逆天者怀其凶,不可复振也。——《形势》 圣君任法而不任智,任数而不任说,任公而不任私,任大道而不任小物,然后身佚而天下治。——《任法》 法不一,则有国者不详;民不道法,则不详。——《任法》 群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百官服事者离法而治,则不详。——《任法》 故法者,天下之至道也。——《任法》 重爱曰失德,重恶曰失威。威德皆失,则主危也。——《任法》 明王之所操者六柄: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主之所处者四位:一曰文,而曰武,三曰威,四曰德。籍人以其所操,命曰夺柄。籍人以其所处,命曰失位。夺柄失位,而求令之行,不可得也。法不平,令不全,是亦夺柄失位之道也。——《任法》 夫私者,雍蔽失位之道也。——《任法》 群臣百姓人虑利害,而以其私心举措,则法制毁而令不行矣。——《任法》 国有四亡:令本不出谓之灭;出而道留谓之拥;下情本不上通谓之塞;下情上而道止谓之侵。——《明法》 有法度之制者,不可巧以诈伪;有权衡之称者,不可欺以轻重;有寻丈之数者,不可差以长短。——《明法》 所死者非罪,所起者非功,则为人臣者重私而轻公矣。——《明法》 求必欲得,禁必欲止,令必欲行。——《管子》 ◎ 人物著作《管子》是托管仲之名而博采众家之长的一部论文集,写作年代可能始于战国中期直至秦、汉时期,不是一人一时所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管仲的传记,载於《史记·管晏列传》。 4 西汉刘向所编书籍◎ 书籍简介中国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齐国政治家﹑思想家管仲及管仲学派的言行事迹。大约成书于战国(前475~前221)时代至秦汉时期。刘向编定《管子》时共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馀10篇仅存目录。 《管子》76篇﹐分为 8类﹕《经言》9篇﹐《外言》8篇﹐《内言》 7篇﹐《短语》 17篇﹐《区言》5篇﹐《杂篇》10篇﹐《管子解》 4篇﹐《管子轻重》 16篇。书中《韩非子》﹑贾谊《新书》和《史记》所引《牧民》﹑《山高》﹑《乘马》诸篇﹐学术界认为是管仲遗说。《立政》﹑《幼宫》﹑《枢言》﹑《大匡》﹑《中匡》﹑《小匡》﹑《水地》等篇﹐学术界认为是记述管仲言行的著述。《心术》上下﹑《白心》﹑《内业》等篇另成体系﹐当是管仲学派﹑齐法家对管仲思想的发挥和发展﹐学术界也有人认为是宋钘﹑尹文的遗著。 《水地》提出水是万物本原的思想﹐学术界有人认为这是管仲的思想﹐也有人认为是稷下唯物派的思想。 《心术》上下﹑《白心》﹑《内业》中﹐提出了精气为万物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精气说﹐认为万物﹑人都产生于精气﹔精气是一种精细的气。说“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文中也讲“道”﹐认为道是“虚而无形”﹐不能被感官直接感知﹐口不能言﹐目不能见﹐耳不能听。道与精气的关系﹐讲得不明确。 ◎ 书籍影响管仲学派认为﹐精气是构成万物的最小颗粒﹐又是构成无限宇宙的实体﹐说明了世界的物质性。 《管子》在唯物主义的方向上朴素地解决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认为﹐有意识的人﹐是由精气生成的。他说“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气道乃生﹐生乃思﹐思乃知﹐知乃止矣”。这是把物质摆在第一位。 《管子》没有否定鬼神﹐但它认为鬼神也是由精气生成的。说精气“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把鬼神视为普通一物﹐否认它是超自然的存在﹐反映出唯物主义的泛神论思想。 《管子》认为﹐认识的对象存在于认识的主体之外。它说:“人皆欲知﹐而莫索其所以知﹐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又认为﹐在认识过程中﹐主体要舍弃主观臆断﹐以外物为认识根据﹐要反映外物的真实情况。它称这种认识方法为“静因之道”﹐说:“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若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这在认识论上属于唯物主义。 《管子》的精气论在中国唯物主义宇宙观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唯物主义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后来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如王充﹑柳宗元等﹐都受过它的影响。 《管子》在诸子百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研究古代政治、经济、法律等各方面思想的珍贵资料。 ◎ 研究专著戴望,《管子校正》。 颜昌峣,《管子校释》。颜氏此书用力颇勤,值得参考。但不幸遗稿交给某书社出版,标点错误百出,不忍卒读。 郭沫若、闻一多、许维遹等:《管子集校》。这本书出版时当作郭沫若先生的独著,曾收入“郭沫若全集”的“历史编”。 黎翔凤:《管子校注》。 马非百:《管子轻重篇校诠》,这书对管子成书的年代估计得比较晚,但理论不充足。 ◎ 四库提要《管子》·二十四卷(大理寺卿陆锡熊家藏本) 旧本题管仲撰。刘恕《通鉴外纪》引傅子曰管仲之书,过半便是后之好者所加,乃说管仲死后事,轻重篇尤复鄙俗。叶适《水心集》亦曰,《管子》非一人之笔,亦非一时之书,以其言毛嫱、西施、吴王好剑推之,当是春秋末年。今考其文,大抵后人附会多於仲之本书。其他姑无论,即仲卒於桓公之前,而篇中处处称桓公,其不出仲手,已无疑义矣。书中称经言者九篇,称外言者八篇,称内言者九篇,称短语者十九篇,称区言者五篇,称杂篇者十一篇。称管子解者五篇,称管子轻重者十九篇。意其中孰为手撰,孰为记其绪言如语录之类,孰为述其逸事如家传之类,孰为推其义旨如笺疏之类,当时必有分别。观其五篇明题管子解者,可以类推,必由后人混而一之,致滋疑窦耳。晁公武《读书志》曰,刘向所校本八十六篇,今亡十篇。考李善注陆机《猛虎行》曰,江邃《文释》引《管子》云,夫士怀耿介之心,不荫恶木之枝,恶木尚能耻之,况与恶人同处?今检《管子》,近亡数篇,恐是亡篇之内而邃见之。则唐初已非完本矣。明梅士享所刊,又复颠倒其篇次。如以牧民解附牧民篇下,形势解附形势篇下之类,不一而足,弥为窜乱失真。此本为万历壬午赵用贤所刊,称由宋本翻雕。前有绍兴己未张嵲后跋云,舛脱甚众,颇为是正。用贤序又云,正其脱误者逾三万言。则屡经点窜,已非刘向所校之旧,然终愈於他氏所妄更者,在近代犹善本也。旧有房玄龄注,晁公武以为尹知章所托,然考《唐书·艺文志》,玄龄注《管子》不著录,而所载有尹知章注《管子》三十卷。则知章本未托名,殆后人以知章人微,玄龄名重,改题之以炫俗耳。案《旧唐书》,知章,绛州翼城人。神龙初,官太常博士。睿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转国子博士。有《孝经注》、《老子注》,今并不传,惟此注藉元龄之名以存。其文浅陋,颇不足采。然蔡绦《铁围山丛谈》,载苏轼、苏辙同入省试,有一题轼不得其出处,辙以笔一卓而以口吹之,轼因悟出《管子注》。则宋时亦采以命题试士矣。且古来无他注本,明刘绩所补注,亦仅小有纠正,未足相代。故仍旧本录之焉。 5 东北方言黑龙江一带比较流行。说谁是“管子”,就是说这个人是有钱人;如果说这个人是“大管子”,就是说这个人是个巨富,相当于北京人所说的“大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