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管理治国
释义

管理治国作 者: 冯成平,仲志远 著出 版 社: 新华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7-1 字 数: 370000 版 次: 1 页 数: 361开 本: 16开I S B N : 9787501184118 分类: 图书 >> 政治 军事 >> 政治 >> 中国政治 定价:¥48.00

编辑推荐

做人:做“巨人”圈中的“矮子”。做“大老板”身边的“小老板”。一位具备自信与诚信,拥有动力和胸怀的人,定是相信自己、因果、未来和多维的愚者。

做事:损人必不利已,利人方能共赢。借鉴民族的历史,弘扬优秀的文化,形成自己的品牌,彰显时代的特色。

管理:聚有暇之才,创无暇事业。激活“休克鱼”,是我经营中最快乐的享受。

内容简介

管理治国理念倡导“科学管理,兴国之道”,旨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理论体系进入的探索与研究,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中华新文明的崛起而贡献微薄之力。理论基础:“红、黄、蓝三色管理”,积极探索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成功之路。向中国共产党学管理——“红色管理”是航灯,引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析中国皇朝管理——“黄色管理”是镜鉴,助推着中华文明的再度辉煌;破解西方管理本源——“蓝色管理”是火花,激发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创业梦想。

本书从管理的视角,透视中华数千年历朝历代的兴衰得失,从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层面探究国家管理经验,并将其与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古国及现代西方国家管理相对照,告诉读者中华新文明正在孕育、崛起。

作者简介

冯成平,文化商人,管理治国论坛坛主,曾用名冯成略,湖北恩施土家族人,曾在新闻界、体育界、科研机构、企业等部门供职。

红色管理、黄色管理、蓝色管理、管理治国理念的倡导者、探索者。参与:全民健身、和平颂、企业文化、学习型社会等大型社会活动的策划组织和实施;《同舟共济》、《体育法》等影视作品的策划与实施;《落日的辉煌》、《丰碑》、《看奥运》、《毛泽东读书集成》、《奥林匹克宣言》、《中华民族文化寻根之旅》等作品的策划出版。

仲志远,曾就读于复旦大学,硕士。先后就职于人民日报华东分社、千龙新闻网、中国青年报、香港文汇报北京新闻中心、凤凰周刊等媒体;历任千龙新闻网初创时期新闻专题部第一任主编、首席记者,经济日报《经济》杂志高级记者,《资本市场》杂志主笔及首席评论员。阅历丰厚,一向走笔于中西政治、经济、金融证券之间,迄今见诸于报刊的时政、财经等报道暨评论数十万字,著有《网络新闻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系中国网络新闻研究的先行者与开创者。

图书目录

总 序

第一篇 民生篇:民生而非民不聊生

一、儒家:教化为上

二、孔子:仁学招牌的杂货铺

三、老庄:清静无为之治

四、孟子:民贵君轻

五、荀子:重礼尊君,礼治法治

六、管子:君之当尊,民为君用

七、商韩:尊君权,任法术

八、汉宋以来儒学的数次复兴

九、教化为上――中国政治文化传统的底色

十、古希腊:导师的公民视角

十一、古罗马:国家是人民的事务

十二、教会至上与文艺复兴

十三、西方:没有挂在嘴上的民生传统

十四、西学东渐后的唾沫与热血

第二篇 财富篇:藏富于民,民富国强

一、官府与官商

二、太史公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三、捍卫个人财产与宪政的先声

四、思想者眼中的私有财产

五、私有财产:从运动到革命

六、中国物权法的产生

第三篇 法治篇:以法治国

一、先秦诸子的法治闪光

二、儒家人治传统的变异

三、法国大革命缔造的法治原则

四、宪法之下的政府标本

五、依法治国:口号与渐变

第四篇 政制篇:分权均衡,遏制腐败

一、从封建分权到君主专制

二、波利比阿:利益集团与权力的平衡

三、三权分立:欧美的权力制衡传统

四、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

五、权力架构的模糊

六、深圳的“三权试点”

七、另一种三权均衡

第五篇 外交国防篇:来而不往非礼也

一、“中央帝国”心态与民族的集体自卑

二、外交中的党派渊源

三、周边国家与大国关系

四、经济外交与价值外交

第六篇 文化篇:新文明的崛起

一、传统政治文化的优劣

二、西方政治文化的镜鉴

三、择善而从:新政治文化的视野

四、政治新文明的崛起

五、中国崛起是一种文化

附录一 主要参考书目

附录二 管理3+1课题组

后记

书摘插图

第一篇 民生篇:民生而非民不聊生

一、儒家:教化为上

诸子之学,悉有渊源,非尽出心裁,凭空立说。

——萧公权

治国之道在于政权,而政权的管理,往往是取自某一个流派政治思想,然后再细化为切实的制度的。

周代一向被政治思想学者们视为中国政治思想的起点,是因为学界一直有“古代文化至周而盛”的说法。周代的招牌挂了800多年,但中国政治思想显然不是从那时才开始的,其前的殷商时代已经有了雏形,而且还不仅仅是一点萌芽,否则这一朝一代就不可能延续那么几百年了,当时的国家管理虽然看起来有点简单,但恐怕也有一些制度可循的;不过,典籍失传,史料阙失,显然已经难以考证,只能有待于考古的发现来破解其中的奥秘。

中国文明曾经兴盛于黄河流域。距今2万年左右的宁夏大麦地史前岩画带就有了数量惊人的图画文字,其记述的日月星辰、天地神灵、狩猎放牧和舞蹈祭祀等遗迹,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晚期,与大致同时期的陶文符号以及后来的甲骨文一样具备了象形、会意、指事等古老文字的要素。——这大概是传说中的虞夏时代,但文字解读的困境使之湮灭于史书的记载。实际上,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基本定型的甲骨文字已经面世,算是进入了文明社会。到了商周之际,部落社会渐进而成封建天下。天子王室借重于自己的王族宗藩统领四方,他们被分封驻守在各地,逐渐形成了诸侯国。

从现代人的角度看,周代最初倒像是一个松散的联邦国家,形散而神聚。君权天授,所谓的“周天子”坐镇都城,而大大小小的诸侯小国则散落在四周,与古希腊的城邦没有什么两样,也像年代更后一点的神圣罗马帝国。周天子是最大、层级最高的封建领主,而那些诸侯国家原本就是分封出去的王公贵族。——这是西周时的大致形态。许倬云先生将这种封土建侯的形态称之为连锁网络,就像麦当劳连锁店一样。不过,因为周天子是先王的长子,是宗主,诸侯各国还有“尊王攘夷”的义务,朝贡的时候也有一套礼仪。诸侯各国在外驻扎久了也入乡随俗,有了各自的文化、风俗和传统,离都城较远的诸侯国更是如此。东周时,诸侯各国已经挣脱了周天子的束缚,语言和文字也有了不少变异。

周朝末年,王室已是强弩之末,诸侯悄然坐大。封建制度(封土建侯)行将崩溃,原先那一套维系人心保持秩序的风俗制度迅速动摇崩坏。——这就是儒家眼中“礼崩乐坏,天下无道”之时。春秋与战国一共历经了500多年。到了战国时代,士族与平民之间横亘的阶层界限逐渐消失,贵族从政掌学的特权也转移到了平民。列国并存,雄霸相争;思想自由,学无禁忌。处士横议,流动频繁,竞相奔走于列国之问,兜售一己之论,捞取一官半职,企望权力俸禄名利双收。

天命民本、礼乐兵刑,可以说是中国上古时代政治思想中的主旨。先秦诸子思想无论立说还是解释或阐述,都在其中,无一脱俗。萧公权先生1940年代初就曾断言,“先秦政治思想已具体于春秋战国之前,儒墨道法之学乃因袭而非创造”。孔子的政治思想以成王周公制度为蓝本,“举先王之政以为后生之教”,深入阐述一番之后自成一家之言,被其门徒以及历代读书人奉为至圣宗师。

满肚子的学问有没有用,最终还是要看能不能卖得出去,有没有哪个帝王诸侯肯出价买下来。——所谓“学得权与术,货于帝王家”是也。孔子秉持的大概就是这样一个理念,这就为后世全天下的读书人逢迎王权、待价而沽开了一个先例。公元前492年,60岁的孔子动身前往郑国,想找个官来做做,与学生走散之后,孤零零地站在城东门外,时人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听到弟子如实转述此言,一脸苦笑,点头称是,说“然哉然哉”。根据犹太学者萨义德的定义,知识分子就是背井离乡、疏离主流、边缘化而且身份业余的一个群体,怀抱治国理想而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儒家思想在战国时代并不受人欢迎,甚至还是很遭排斥的,因为他的理念并不适合君主们称霸的梦想。如此说来,孔子倒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善于自嘲的知识分子。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2 12:5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