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官会镇民间文化艺术节
释义

概述

首届项城官会民间文化艺术节闭幕。已被河南省列入首批“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官会响锣再次以其独特的音韵折服了当地群众和八方客商。官会是个生长故事的地方。史料记载,官会原名“荒芜店”,当时民谣称“有女不嫁荒芜坡,庄稼少,槐草多,晒黄头发沤烂脚”,形象地概括了此地历史上“人踪灭鸟飞绝”的萧飒景象。后来清乾隆帝南巡私访途中歇息此地,周边豫皖官员闻讯纷纷聚此接驾,从那时起“荒芜店”就改称“官会”了。据介绍,官会镇民间文化资源丰厚,戏曲、唢呐、秧歌等艺术形式在北宋时期就远近闻名,官会响锣被列为全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官会响锣的基础上改编的“官会锣龙”曾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河南省“金鼎奖”。为进一步宣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项城的优秀文化艺术魅力,扩大对外开放,项城市委根据群众意愿,决定以官会一年一度的农历十月十二传统庙会为载体举办首届项城官会民间文化艺术节。

详细介绍

响锣、戏曲、民乐、武术表演,对于这些传承了数百年的原生态民间文艺节目,项城市官会镇的农村艺人们无论如何不忍失传。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农民群众也要办自己的民间文化艺术节。由项城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市文联主办,官会镇党委、镇政府承办的项城市官会民间文化艺术节,将于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项城市官会镇拉开帷幕。

明清时期,官会镇名为荒芜店。“有女不嫁荒芜坡,庄稼少,槐草多,晒黄头发沤烂脚”。传说,清朝乾隆帝南巡路过此地,这首凄惨的民谣引起了他的注意,决心停留数日以察究竟。皇帝驾临,荒芜店的百姓为了表示欢迎,就自发组织了响锣、唢呐等节目,以烘托喜庆气氛。乾隆走后,聚于此地的地方官员为避天子忌讳,将荒芜店改名官会,这些老节目得以流传至今。

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是官会镇作为一个乡镇敢于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的重要支撑。官会的响锣是全国绝无仅有的“锣舞”,不久前,响锣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官会响锣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仅马氏一家就传承了十辈人。该市据此改编的“锣龙”节目,曾获得全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官会的戏曲、民乐也是一大亮点。目前,该镇农民自发组织的剧团达16个、唢呐演出队20个。农民王启山、王玉凤父女曾先后走上《梨园春》的擂主席。

据了解,官会镇本届民间文化艺术节共安排了锣龙文化表演、民间器乐汇演、戏曲汇演、历史文化展示、书画艺术展览、官会经济发展研讨六项主要内容。

谈到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的意义,官会镇党委书记杨箴玺说:“官会区位优势不够明显,发展工业的基础条件不够。我们举办民间文化艺术节,主要是想通过这样的节会,传承民间传统文化,推动小城镇建设,激活商贸物流业,把官会镇打造成能够辐射到周边乡镇的商贸物流中心,进而推动全镇工业发展,争创全国文化先进乡镇和河南省文明乡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3 1:5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