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关啸彬 |
释义 | 关啸彬,原名官金庭,湖北孝感官家河人。出生于1918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著名戏剧演员,曾拍摄《双教子》等片,关啸彬一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每年演出达400多场,还多次深入工矿、农村和军营演出。 中文名:关啸彬 别名:官金庭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北孝感官家河 出生日期:1918年 逝世日期:1968年 职业:著名戏剧演员 主要成就:全国戏曲观摩会演,获三等奖 代表作品:百日缘 人物生平新中国成立前关啸彬(1918~1968),10岁丧父。1933年在武汉的裁缝店、丝线铺当学徒,后返乡务农,业余唱灯戏。1936年到汉口新市场(今民众乐园)楚剧戏班学艺,拜彭秀山为师,习旦。他不顾官姓族长反对,决心以唱戏为业,遂改名关啸彬。武汉沦陷后,一度随章炳炎等人搭班到鄂城、应山、监利等县演出。40年代初,在汉口美成剧场演出,初露头角。后转至民乐戏园,红极一时。抗日战争胜利后参师沈云陔并同台献艺,艺术上更趋成熟。 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建立后,为武汉楚剧团主要旦角演员。 1952年与李雅樵合演《百日缘》,参加全国戏曲观摩会演,获三等奖。 1954年为防汛慰问演出,并获一等功臣称号。为保护嗓音,他烟酒不进,冬不烤火,夏不贪凉,一直保持着旺盛的艺术创造力和严肃的演出态度。 1955年和1956年,在武汉市及湖北省戏曲会演中,分别获表演一等奖和二等奖。 1966年初调入湖北省楚剧院(筹)。关扮相俊秀,表演朴实,擅演悲剧人物。 “文化大革命”中,被迫害致死。1979年4月平反昭雪。 艺术风格塑造的舞台形象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双玉蝉》中的曹芳儿、《百日缘》中的张七姐、《李三娘》中的李三娘、《荞麦馍赶寿》中的翠花女、《思凡》中的尼姑、《杜十娘》中的杜十娘和《三世仇》中的虎儿妈等。 嗓音因“倒仓”而带嘶声,却能扬长避短,勤奋钻研,在继承前辈名旦李百川唱腔风格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创立了别具一格的声腔流派。其唱腔字重腔轻、字正腔圆、风格浓郁、韵味醇厚,注重声腔语气的起伏和咬字力度的变化,没有过分的装饰。在《百日缘》、《双玉婵》、《荞麦馍赶寿》和现代戏《三世仇》等戏中演唱的“女迓腔”、“仙腔”、“悲腔”及“悲迓腔”深受群众欢迎,为众多的中青年楚剧演员学唱和继承,对楚剧的演唱和发展,产生很大影响。 活动年表1952年,农历壬辰年:武汉市楚剧团成立 在武汉市长李先念亲自关心和指示下,由武汉市文化部门将一批楚剧主要零散班子的艺人组织起来,以高月楼、沈云陔的班底为基础,成立了市辖的第一个国营楚剧团体。至此,武汉地区武汉市京剧团、武汉市汉剧团及武汉市楚剧团形成了武汉戏曲界“京、汉、楚”三足鼎立的局面。 武汉市楚剧团禳聒了当时知名的老艺人如高月楼、沈云陔、章炳炎、陶古鹏、杨少华、黄楚材以及崭露头角的李雅樵、袁璧玉、关啸彬、熊剑啸、汪玲陔、张云侠、冯雅南等名家,加上解放初培养起来的优秀青年演员姜翠兰、吴昭娣、徐大树、荣明祥、张漪、肖毅勤等,阵容十分强大,同时。政府把汉口大众戏院划给楚剧团作为专演剧场。 武汉市楚剧团的成立,标志着楚剧在湖北武汉的鼎盛、辉煌时期的开始,后来直至文革前,其红直掩京、汉两剧,加上后来全市成立的各区属民营的如光明、桥口、汉阳、武昌等20多个中、小楚剧团(队),楚剧从此拥有了武汉地区最大的观众群。 1965年,农历乙巳年:楚剧影片《双教子》开拍 楚剧黑白影片《双教子》开拍,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摄,武汉市楚剧团演出,关啸彬主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