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固体地球物理研究室 |
释义 | 固体地球物理研究室,隶属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固体地球物理与深部构造研究室。主要进行地震工程安全评价研究、电磁测深研究和地震各向异性的基础研究。 固体地球物理研究室固体地球物理研究室目前包括地震安评、电磁测深和地震各向异性等3个主要课题组,共有在研职工13人,其中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4人,助理研究员3人,实习研究员2人。流动人员方面,全室每年指导在研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共10人左右。 地震安评组地震安评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玶先生和1名院士助理组成。 李玶院士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从事地震构造研究和地震工程安全评价研究的地球科学家。1950年李先生上书教育部,在南京大学地质系创办了工程水文地质专业。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李先生作为长江三峡工程地震地质工作的负责人,多次在该地区围绕三峡坝址区开展了大范围的野外地质调查和航空目测,其间提出断块结构的认识,开断块构造学说之先河。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李先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分别主持了“西昌--渡口地区的地震危险区及烈度规划”和“海南岛琼北地区烈度复核”工作,西昌项目的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奖,琼北项目的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外,李先生还主持了我国第一座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选址安评工作,在国内首次开展了活断层年龄的测定工作。负责了雅砻江二滩水电站、云南宗海电厂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的选址安评工作,在地震工程安评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两方面均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有关强震预测与迁移理论研究方面,李玶也做出了创新性贡献。早在上世纪70年代,他就提出了将图像识别技术应用到强震危险区判定的思想,并在京津地区付诸实践。1975年海城地震后,李先生综合分析了震区大量资料,提出了19个与强震有关的地壳活动因子,根据已知极震区的图像得出未来可能发生强震的地区有:唐山、渤海、张家口等几个地点,后来这些地点都得已证实,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为利用计算机技术定量化判定潜在震源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1999年台湾发生集集地震以来,李先生根据台湾丰富的强震记录,联系大陆地区许多历史强震区的地质剖面,提出了强震发生断层及抗震设防的新思路。这些思想、实践和成果,极大地丰富了我国工程地震地质学研究的理论。 李玶院士主持了大量项目研究,在国内外相关科学杂志上发表论文50余篇,撰写专著10多部、研究报告80多余本,获得国家、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科技奖10余项。 电磁测深组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是国内最早开展电磁法研究的单位之一,是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电磁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开发发展了大地电磁法(MT)、瞬变电磁法(TEM)、网式大地电磁法(Network-MT)、人工源超低频/极地频电磁法(CSELF)。在中国大陆许多地区(华北、西北、华南、东北、西南、大别超高压变质带等多条地学断面)以及许多地震区(邢台、唐山、张北、三河、海原、玛纳斯、阳高、普洱等)和火山区(长白山、五大连池、腾冲、阿尔山等)开展了深部结构及孕震环境的探测;同时,还开展了多个地震活动性的电磁监测研究,曾在北京东三旗等地震台获得了北京及其附近地区的地震前电阻率异常的实例,并对1978年唐山地震1998年张北6.2级地震、2006年普洱6.4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先后利用电磁法开展了电磁场和大地电阻率变化异常的观测试验。1997年以来,开始发展人工源极低频电磁技术(CSELF),在1999年和2005年分别利用俄罗斯、我国发射台,在首都圈和云南等地区多个台站和测点进行了CSELF电磁场测量和地震监测试验,还在中石化河南油田进行了油气探测试验,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迄今为止,电磁测深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磁法数据处理与解释技术及可视化集成软件系统开发、正反演方法研究、地壳上地幔深部结构探测、以及地震电磁前兆监测、资源勘探等方面,涉及电磁测深的所有重要研究领域,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了大量论文,取得了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多项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973项目、863项目的支持。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地震局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以及其他一系列奖项。目前在研项目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2项、主任基金1项,973项目子课题1项,另外还包括科技部支撑项目、地震行业专项、所长基金等若干项。 目前,电磁测深课题组拥有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3人,助理研究员2人。获得博士学位者4人,获硕士学位者1人,是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研究实力雄厚、朝气蓬勃的科研队伍。 地震各向异性组地震各向异性组主要基于三分量地震记录开展三维矢量波场及地震各向异性的基础研究,涉及到天然地震和地震勘探两大研究领域。 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各向异性弹性性质,各向异性介质内震源激发和地震波传播动力学特征,三维矢量波场分离及信息提取,作为天然地震和地震勘探研究及观测解释的基础。 天然地震以形成地震预报的新途径为目的,重点研究用近震横波分裂及远震转换横波分裂,用于监测地壳内应力和裂隙的动态变化。 地震勘探着眼3D3C反射P波和反射转换PS波的观测解释,在构造成像基础上进一步获取岩性及裂缝信息。 该组结合实际观测解释,已发展了系统的各向异性数值模拟技术,主要有反射率法理论地震图、各向异性源远场辐射、能量反射X-T&X-A、三维地震勘探三维倾斜界面反射P和PS波综合解释方法,还有去除浅层波和矢量波场分离等资料处理技术。 近年来从各向异性组获得博士学位的4人,获硕士学位2人。该组现研究员一人,副研究员一人,毕业后留所任实习研究员两人,构成拼搏创新和踏实进取的基本力量。 该组多年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和科技部支持,现正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所长基金项目。 近年来各向异性组在反射矢量波场、倾角CDP和倾角CCP成像、反射P波NMO速度、海底径向波机理、PS波视偏振异常探测裂隙、任意空间取向TI、复合各向异性和地震波群传播解析等方面的研究都获得突破性进展,在国内外会议发表论文几十篇,一些论文被评为对国际SEG大会的重大技术贡献。在国外和地球物理学报等刊物发表了多篇高质量论文。这些为我国各向异性理论方法原始创新自主发展和地震观测解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