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固始民俗 |
释义 | 被誉为“中原第一侨乡”之称的河南固始,其民风厚道,乡风很浓。当地的风俗习惯被称为“固始民俗”。固始婚俗、葬俗、新生儿的“洗三”礼等。 婚俗固始民风厚道,乡风很浓,人际交往中规矩颇多,婚俗则更复杂。现记叙于下: 旧时,在民间,婚典又名红典。姑娘出嫁前,男方要送订婚礼。出嫁前夕,姑娘要洗澡、更衣、束发、扯脸,又叫光脸(即用两根线绳把脸上绒毛扯掉)。坐水桶、拜辞家神。当轿子来时,必须哭着上轿,名为思亲泪。从屋里到轿上不能下地走,由哥哥背着,或铺上红毡上轿,意为不带娘家土。父母要向门外泼水,表示“覆水难收”,不会被男方“休”回。轿帘上贴“一路吉祥”或“一路福星”之类的小红签。姑娘要一路小声哭泣,表示恋家,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富户一般都用三顶轿,第一顶是接亲的人坐,第二顶新娘,第三顶是伴娘。到男家后,送亲的一般吃罢饭即返回。伴娘要待三天后新娘回门时再跟着回去。 男家娶亲之日则张灯结彩,焚香点烛,门头挂鱼肉,所有窗户均糊上红纸。并用红纸封好一个装满粮食的斗。床褥下面藏钱、枣、花生、红鸡蛋等。待新娘花轿到后,在门前稍停放,男方即打开中门迎接。然后举行拜堂礼,大摆筵席宴请亲朋。晚上宾客在喧闹声中送新婚夫妇入洞房。入洞房后新娘要喝枣水,名富贵汤。这一天闹房往往闹至天明(在固始闹房一般是三天,在这三天中不计较老少辈数皆可参加,但本家父母和大伯哥是不得参加的)。在入洞房时要唱颂歌。(有专门从事此职业的中老年妇女唱颂)。 第二天,从新房用凳子架着梯子一直搭到厨房。新郎、新娘从上面走到厨房祭灶。比较讲究之家,凳子、梯子都要铺裹红毡。 第三天,女方和新郎一齐回娘家,叫做“三天回门”。由女方家长宴请女方客人。回门走路秩序也有讲究:回娘家时,女方走在前,男方在后面;待下午返回婆家时(必在日落前离开娘家),则男的走在前,女方在后跟随。 固始婚礼颂词摘记 在婚礼中,最热烈、最富有文化色彩的项目要数婚礼颂词了。婚礼颂词是在婚礼的当天晚上,新婚夫妇入洞房时,由一位专事帮助民间办婚事礼仪的中年妇女(俗称妈妈)主办,这位妇女口齿伶俐,见景生情,出口成章。可以根据眼前的情况,随口编出内容各异、丰富多彩、情趣盎然、吉祥如意的颂词。现摘记部分于后: 大红喜字贴洞房,男女老少喜洋洋。 新郎新娘成婚配,美满姻缘百年长。 亲朋好友来相贺,邀俺祝词来颂房。 果盒盘子手中端,香烟细茶放中央。 百样点心全都有,敬请大家来品尝。 边吃边听我来唱,还望亲友来捧场。 一把果子抓在手,高高举起撒天上。 日月星辰来祭祀,保俺夫妻幸福长。 今日仙女下九天,要与才子配成双。 二把果子撒地上,土地祖宗保安康。 今朝结成秦晋好,子孙延绵万代长。 鸾凤和鸣情意好,诗礼传家代代强。 家门和顺百事兴,瓜瓞绵绵五世昌。 三把果子撒华堂,龙凤双喜挂中央。 雕梁画栋似仙境,青龙白虎绕金梁。 茶几桌椅一字摆,名人字画闪金光。 琼阁玉宇不逊色,胜似人间小天堂。 四把果子撒洞房,洞房未开为哪桩? 妈妈请人来开门,开门好把洞房唱。 亲戚朋友来开门,全家幸福呈吉祥。 老年长者来开门,多福多寿幸福长。 后生晚辈来开门,能文能武快成长。 新娘新郎来开门,恩爱夫妻万年长。 洞房开来俺进房,大家齐进闹嚷嚷。 五把果子撒洞房,洞房布置真得当。 各式家具样样有,新娘用的新嫁妆。 绣花罗帐荷叶边,下面铺的八步床。 苏绣湘绣绫罗缎,金边枕上卧鸳鸯。 花好月圆样样美,百鸟朝贺凤求凰。 妈妈唱得口舌干,沏杯清茶尝一尝。 新人众宾请坐下,二人恋爱讲一讲。 接着众亲友闹房。在此期间,妈妈的颂词还要接着唱下去,内容以逗笑取乐为主,比如: 六把果子撒上新娘头,新娘头上搽的桂花油。 惹来蜂蝶采花粉,君子见了也追求。 七把果子撒上新娘脸,白里透红赛玉盘。 樱桃小口柳叶眉,青丝头发如天仙。 粉白脸来糯米牙,百里挑一也难选。 八把果子撒在新娘腰,腰似摆柳随风飘。 新郎见了心花放,公婆喜色上眉梢。 九把果子撒在新娘手,十指尖尖如嫩藕。 琴棋书画样样会,描龙绘凤第一流。 十把果了撒在新娘脚,都说新娘好大脚。 抬起大家来看看,这脚足有二尺多。 公公见了这只脚,撅起胡子笑呵呵。 颂词撒床三更天,肚又饿来口又干。 千歌万曲唱不完,坐下喝茶吸支烟。 明年早日把丁添,全家幸福又美满。 葬俗土葬时期,固始县的葬俗比较复杂。人过世以后必第三日才可出棺。出棺前一天如挖成墓坑,则墓坑不可空坑过夜,要放一物品(如鞋子等)在坑中。如当天挖,则不必放物品于坑中。除正常安葬外,固始还有两种与别地不同的习俗,一是“丘棺”,在应该安葬的期间,如果择不到好日子,或一时找不到“吉利”的墓穴所在地,或父母新亡不足百日等情况,就要先把死者的棺“丘”起来,即临时盖以小屋,把棺存放起来。直到择好合适的日子再正式安葬。 还有一种习俗,即人过50岁以后,儿女及亲戚每逢寿诞之日,要敬献果食烟酒之类为寿礼,在寿礼中有一种特殊的礼物,就是青砖(或青瓦)若干块。这样,年年积累,到了七八十岁过世时,人们就用每年积累的砖瓦,给老人砌墓穴。将死者棺木放好后再封口。这种习俗群众谓之“生祭”,或“生葬”。 新生儿的“洗三”礼“洗三”,是婴儿出生第三天时的礼仪。“洗三”礼起源很早,大概不晚于唐代,武后时有一位大臣叫张德,其妻生子三日,皇上宴请群臣以表庆祝。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也有“三日落脐炙囱”的记载。 “洗三”礼是“三朝”礼的一部分,在“三朝”礼中有“落脐炙囱”、“开奶开荤”、“三日浴”等。苏轼有诗云:“况闻万里孙,已报三日浴。” 豫南一带,婴儿“洗三”礼相当隆重,大体有以下几项内容:置红色公鸡和母鸡于床前,产妇焚香祈祷,谓之拜床公、床母。然后由收生婆在桌案上摆观音神像。收生婆拜毕,将艾水置于床前,并置两个盘子,一个盘内装胭脂、爽身粉、茶叶、青布条、剪子、线等物;另一盘装有栗子、花生、枣、鸡蛋(均染红)。诸亲交集于床前,将枣、花生等投数枚于盆内,并由亲友、长辈往盆内投以铜钱。富裕之家有投银元戒指的,名为“添盆”。 亲戚添盆后,由收生婆将小儿洗净,搽粉抹胭脂,将脐带涂上烧过的明矾。在洗小儿时,收生婆还念念有词:“先洗头,做王侯;再洗肩,当大官;不愁吃,不愁穿,观音菩萨保平安。” 洗完后还要让婴儿喝少许用大黄熬的水,叫做“三日尝得黄连苦,终身富贵不受穷。”因大黄有清火去毒作用,故喝大黄水可以清洗小儿肠胃。 “洗三”礼结束后,盆内所有钱物全归收生婆所有。亲友们则欢聚会宴。 婴儿的满月与“百岁”礼仪豫南一带婴儿做满月,是一件大事。亲朋好友都要来贺,姥姥姨家送满月礼,要给婴儿做衣服,民谚是“姑买鞋、姨买袜,舅母送件裤克衩(即外裤)”。 满月“挪窝”之俗起源很早,《东京梦华录》说:“满月抱牙儿入他人房,谓之移窠。”“移窠”即挪窝。这一天舅母要亲自来接小姑子和外甥回姥姥家,叫做“走满月”。婴儿的妈妈从满月那一天起,就可以取消在月子里食物的禁忌而恢复正常饮食了。 所谓百岁礼即“百日礼”。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说:“一百日,曰婴儿百岁。”民俗叫“过百天”,亲友再次聚集。这一天小孩子要穿“百家衣”、“戴百岁锁”(即“长命锁”)。百家衣由五颜六色的各种小布块缀成,状如僧衲。各种布条、布块是由亲朋邻居各家凑成。在许多颜色中以紫色布条最贵重,也最难寻,因为“紫”与“子”同音。一般不愿把“子”送给别家。小孩子穿百家衣一是象征百岁长寿,一是象征先苦后甜。 百天时戴长命锁也有许多讲究,锁由银子制成,两面分别铸上“长命百岁”、“富贵平安”等吉祥语。百岁锁又叫百岁链,意思是把小生命“锁”住了,任何妖魔也抢不走。百岁锁有姥娘、舅家送的或父母购置的,豪门大户百岁锁则更为讲究,有镶金的,有银质镀金的,甚至纯金的。 如果不是姥姥家或自家的百岁锁,那就要凑份子。所谓凑份子,是将白米、茶叶、枣、栗子少许,包在红纸包里,包百包左右,分送至亲朋好友家。他们接受后,再随意在红纸里放上若干钱返还。把凑起来的钱再到金银匠那里铸制“长命锁”。据说这样的锁最吉祥。 婴儿过周岁与“抓周”当小儿长到一周岁的时候,不论穷富家庭,都要为小儿过“周岁生日”。周岁生日很隆重,当然其程度视家境而定。 在固始县,小儿周岁要“试鞋”。因一岁以内小儿基本上是抱着成长,很少下地。周岁以后,开始蹒跚学步。试鞋则是由母亲或姑姑、姨娘做一双绣有老虎头像的布鞋给小儿穿上。绣工精巧细致,配色鲜艳夺目,小儿穿上十分神气好看。 周岁生日礼的主要内容是“抓周”。“抓周”又叫“拈周”、“试周”、“试儿”或叫“试晬”。这一天,亲朋聚集,爷、奶、父、母到场,桌面上摆着香、烛及日常生活用品,文房四宝和其他象征性物品,由父母抱着小儿任其抓取,抓到某种东西,就象征这个孩子长大要干某一事业。比如抓取笔墨,长大后可能是文人;若取算盘,可能成商人等。 抓周礼在各朝代十分盛行。《红楼梦》里就提到宝玉抓周的事,说宝玉在许多物品中专抓胭脂、钗环。贾政十分不悦,说;“将来不过酒色之徒”。 今观史籍,抓周礼可上溯至南北朝时期。在《颜氏家训·风操》中记有:“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其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廉贪愚智。” 在《宋史·曹彬传》中有曹彬(武惠王)抓周的记载:“曹武惠王始生周日,父母以百玩之具罗席,观其所取。武惠王左手提干戈,右手取俎豆,斯须取一印,余无所视。”此记亦见《玉壶野史》。 抓周当然只是图个吉利,是个象征。一个人的一生是由机遇、环境、智慧等各方面因素综合决定的。决不是简单地反映在“抓周”上面。巧合之事,当然亦有,如上面所说的曹彬和贾宝玉。但这不是规律。 房脊装饰在固始,旧社会房主盖房子很讲究屋脊装饰,在屋脊正中简单的也要立一骑四不象的武官。据说这一武官就是神仙姜子牙。传说姜子牙封神后,把官位封满了,自己只好坐在屋外。可是诸神见他都要朝拜,所以有“姜子牙在此,诸神回避”之说。 由于各地风俗不同,在豫南地区其他地方也各有说法,概括为“武脊六兽”之说。即房屋的压脊砖基本上都用陶雕覆盖,雕的动物有虎、狮、龙、鹿、羊;两厢房屋脊雕以鱼或鸽、鹤;正门门头上方也雕以虎、狮之类猛兽。屋脊雕兽证明主人富有,象征平安、吉祥、如意、长寿。当然小户人家盖房子就不那么气派,他们不用武脊,而用“文脊”。所谓文脊,就是不加装饰的脊瓦或胶泥覆顶,也叫“泥鳅脊”。 风趣民歌在固始县,有许多俗语,虽平淡无奇,但饶有风趣,如“四大”歌,就是其中之一,今记如下: 四大软:胖子肚皮、绸子裤、棉花套子、热豆腐。 四大硬:木匠凿子、光棍汉、打铁砧子、石匠钻。 四大白:冬天雪、棉花糖、姑娘脸蛋、大绵羊。 四大黑:矿里煤、呼延庆、铁打的脖子、包文正。 四大高:头上天、前面山、城门楼子、船桅杆。 四大小:油菜籽、盖着天、苍蝇毛发、蚊子心。 四大宽:铺着地、绣花针、稻场当床、河里洗脸。 还有一首表述“黑”意思,但不把“黑”字写出来的“宝塔诗”。虽较粗俗,但也颇有情趣: 炭 狗蛋 包公面 乌云遮天 日落西山暗 青丝发柏油罐 满树乌鸦噪晚烟 一锭浓墨磨穿铁砚 霸王骑乌骓夜走煤山 皂衣人半夜误入荞麦滩 每句内容都含“黑”,但并未直说。 门户上的“鸡” 豫南民间一到过春节也同全国一样,门楹要贴对联,门中两扇大门一般贴“门神”。但有些地方除贴门神外,也有贴“鸡”的,或印制的雄鸡,或剪纸的手工艺品。今观古史,方知此俗更早于门神。 相传在尧时,折支之国献重明之鸟(一名重睛)。目中有双瞳,状如鸡,鸣声如凤,能搏逐猛虎,使妖灾不能为害,以食饴糖和琼食为生。 据《风情录》和《太平广记》四百六十卷记述:“该鸟每至,国人莫不洒扫门户,精制巢穴以为重明之居。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伏。今年内每岁元日刻画为鸡于户牖之上,此重明之遗像也 。拉萨家里的阿斯顿撒发生的。 固始年节习俗春节:农历正月初一。是日,鸡鸣即起,穿着新衣,开门迎神。早饭吃水饺或挂面,少数地方吃元宵。新县家家煮鸡蛋,谓之元宝。饭后亲邻族里相贺拜年,历时很长,初一至十五为高峰期,十六以后称拜晚年,二月初二送年始告结束。拜年次序先长辈,后平辈。民间有“初一叔(伯)、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的习惯。初四以后,次要亲戚、朋友之间相互拜年。新县南部初三只给岳父母拜年,不到其他人家。亲戚间拜年要携带烟酒、糖果之类礼品。拜年客到后,主人煮一碗荷包蛋招待,或以鸡、猪肉垫底的糍粑,正月十五前后拜年吃元宵,到中午时再以酒宴相待。新女婿拜年,所带礼物丰厚,岳父酒宴也十分隆重,菜肴“配套成龙”。儿孙辈给长辈拜年,长辈须赠以压岁钱。?建国后,拜年礼有变化。农村中保留不少旧习惯。城镇机关单位同事间到家说声“新年好”,以烟、果、瓜子相待,寒暄片刻即走。近年来,组织大型团拜活动,免去不必要由繁琐。? 元宵节:正月十五日,又称上元节、灯节。民间有“正月十五大似年’之说。早餐抢早,多吃汤圆,象征早种早收。天黑后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在农村,人们在晚饭后要送灯到坟地,自家的每一坟头插一灯。邻居们聚会玩灯、观灯、舞狮、玩龙、放焰火。有的地方从十三晚上即已开始,从试灯、正灯到散灯,前后数日,有的甚至玩到二月初二。山区农家,十五夜晚用面做成鸡、鸭、鹅、猪,棉桃、麦垛等各种形制的面灯,入夜后分别置于大门口、牛栏、猪圈、鸡圈等处,象征新的一年六畜兴旺。新县、光山有“玩十五、逛十六”的习俗,十六日早,男女老幼穿新衣,到野外郊游踏青。还传说正月十六日是老鼠嫁女日,因此这天人们提早就寝,以免“人吵鼠一夜,鼠吵人—年”。近年来,信阳市举办灯展,一些县城组织灯火游艺会,形制各异的灯具排列街道两侧,五光十色,争相斗妍。? 清明节:三月初(公历4月5日前后)。是日,家家早起,折柳枝插于门首,男女也身戴柳枝,民间有“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说法。人们郊游、踏青,到先祖坟地烧纸祭拜,除草培土。新县农村有的宗族于此日集族人于祠堂祭祖,谓之清明祖。目前,插柳习惯已不多见,扫墓围坟仍很盛行。学生至烈士陵园献花圈,举行红领巾和团队活动。?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西部县市的人通常以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节庆活动主要在小端午。是日,天初明捉绞在一起的蟾蜍、赤练蛇和蜈蚣,用以制药疗毒疮。早晨吃粽子、茶蛋、油饼、糖糕等。粽子以糯米为主料,杂以枣、栗、豆、花生,多以竹叶裹成三角形,常蘸糖食之。习饮雄黄酒,并以酒涂抹面部及露于衣外的其它部位,还洒酒于地,以灭菌驱虫。小孩系五色彩丝于手臂,并挂香袋和老虎素,据说可除毒避邪。有的向小孩耳朵滴雄黄酒,使其不染瘟疫。“端午不插艾,死后变老癞”,门窗上插苦艾和菖蒲,以后晒干制成艾绒,用以灸火除病。上午,潢河、淮河等大河中龙舟竞渡,作送瘟神游戏。正午入园林深处,取露水为仙药水,用以擦眼。据说可预防眼病。未婚妻在此日走婆家,新娘子回娘家。潢川有制作手工艺品——“胖娃娃”传统。“胖娃娃”形态各异,佩带在孩子身上,象征吉祥如意。用丝绸下脚料,通过画样、剪板、贴面、拼装、彩画几道工序制成。据说源于春秋时期,流传至今,深受儿童欢迎。建国后,饮雄黄酒、配香袋和老虎素等俗已不多见,食粽、采艾成为端午节的主要标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日。中午或晚上合家欢宴,吃糯米饭、汤圆等。晚饭后明月东升时,千家万户便于庭院中、楼台上,摆上水果、月饼等,赏月谈趣。有些地方农村青年多乘月夜“摸秋”、玩火把。淮滨等地还喜用稻草编成长鞭,在月下挥舞,表达秋收的欢乐。? 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也有在二十四日的),又称灶神节、祭灶节,潢川人称“过豆腐年”。此日,宰杀老启明公鸡,吃糯米年糕、糍粑、豆腐等。也有的以麦芽加糯米熬制灶糖供灶王爷,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建国后供奉灶王之习渐除,部分人家仍保留食糯米干饭、豆腐及放炮之俗。?? 二十四过小年:自古以来,腊月二十三日祀灶过小年,然而息县长凌、关店、临河商人家庭。却于二十四祀灶过小年。据传说其主要原因是腊月二十三日,即届于小年又临近大年,是生意的旺季。从早到晚,顾客盈门,商人们都忙于迎接顾客.成交生意,顾不上办理过小年事宜:若重于过小年而关门歇市,不但要受到顾客埋怨,而且在经济上将要受到很大损失,何况又是处在相互竞争的封建年代,更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年一度的发财机会当然不会轻易放过。故推迟一天过小年,久而久之,习以成俗,灶神当然也就随家就俗,不加埋怨:又一传说,有位很有名的商人头领,因到外地采办货物,被冰雪阻隔,于腊月二十四日才赶到家:为了等待这位要人,做生意人家故将过小年推迟到腊月二十四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月小者为二十九日),俗称过年,一般与初一春节连过,民间视为最重要的节日。此日,人们早起,换桃符、贴门画对联。年饭或在中午,或在晚上。饭前设香案,上列猪头(或大肉)、酒菜,果品祭祖。年饭尽其所有,尽其所好。吃饭时,指点菜肴说吉利话,如吃鱼说鱼吃余剩,吃豆腐说豆腐都富,吃猪肠说肠吃常有,吃猪舌头说“吃赚头”等,以期来年兴旺发达。饭后,子女依次给长辈叩头辞岁,家长赏给压岁钱。夜晚,全家围坐火堆旁畅述,彻夜不眠,谓之“守岁’、“守皮袄”。次日凌晨放炮接年、迎财神。除夕夜还要给牲畜喂饭,以示犒劳。? 拜年习俗初一,拜年开始,先紧邻,后远亲,至亲好友拜年兴带糖果互赠。固始民谚: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初五以后,可以灵活安排拜年活动,拜年客来,往往米酒、汤圆、茶、糖果、点心招待。农村多以一碗挂面(上面放着炸鱼、炸肉,碗下埋着大块肉)、白酒煮糍粑当茶,拜年客要吃完不留碗底,主人高兴。淮北民谚:拜年拜年,腿弯朝前(古礼拜长辈要叩头,且多限男性),不是糟水(酿米酒),就是汤圆。拜年而未吃被拜家的东西往往是很没面子的事。然后,主人拉开方桌,端上菜肴,叫喝“拜年酒”,喝酒划拳越热闹,主人越喜欢。一席拜年酒从早至晚不散,先来的拜年客到酒醉饭饱时离席到他家拜年,后来的拜年客又陆续入席,菜不断的上,客人不断的来,有时酒饮至深夜才罢。拜年酒是盅换盅,一直延续到二月二才告终。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