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固定预算法 |
释义 | 又称静态预算法,是指在编制预算时,只根据预算期内正常的、可实现的某一固定业务量(如生产量、销售量)水平作为唯一基础来编制预算的一种方法。固定预算法存在过于机械呆板和可比性差的缺点。 概述固定预算法是按照预算期内可能实现的经营活动水平确定相应的固定预算数来编制预算的方法。 应用举例假定某企业年度生产计划及工时计划如下表所示: 表1 企业年度生产计划及工时计划表 产品名称预测销量期初库存预计期末库存计划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定额计划产量总工时 甲产品 1 160 200 40 1 000 60 60 000 乙产品 4 200 500 300 4 000 80 320 000 (1)材料费用预算材料费用预算一般以生产计划和单位产品消耗定额及材料计划单价为基础并考虑实现各项措施所降低的节约额加以计算。 表2 企业材料费用预算表 项 目 A材料 B材料 辅料 合计 单 价 1 8元 3元 甲产品(计划1 000件)消耗定额 2 3 6 费用定额 3=1×2 24 18 1.2 43.2 定额耗用量 4=2×计划产量 3 000 6 000 定额费用 5=3×计划产量 24 00018 0001 20043 200 乙产品(计划4 000件)消耗定额 6 5 8 费用定额 7=1×6 40 24 2 66 定额耗用量 8=6×计划产量 20 000 32 000 定额费用 9=7×计划产量 160 00096 0008 000264 000 基本车间一般耗费 10 2 000 2 000 修理车间耗费 11 9 2009 200 合 计 12=5 9 10 11 184 000114 00020 400318 400 (2)工资预算企业工资预算的编制方法因工资制度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计件工资制度下,此时生产工人的工资属于变动费用,可按生产预算需要的工时数和小时工资 率直接编制;在月工资制度下,此时工资费用是固定费用,只能依靠职工在册人数、出勤率、平均日工资额等数据来编制。 表3 企业弹性预算表 项 目 基本车间 生产工人 380 000 2 760 000 106 400 866 400
修理车间人员 行政管理部门人员 合 计 甲产品应分配额=60 000×2.28=136 800 乙产品应分配额=320 000×2.28=729 600 (3)制造费用预算的编制一般大中型企业都设置辅助生产车间,其发生的费用按一定的方法分配给受益单位的产品成本费用中去,所以在编制制造费用预算时,首先要先编制辅助生产车间费用预算,该预算多按成本项目编制,多个项目指标的确定可依据不同的情况处理。 1.有消耗定额的,可根据计划业务量,单位产品消耗定额和计划单价计算。如材料消耗应按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数量、单位产品或劳务所耗材料和材料计划单价计算。 2.凡有规定费用开支标准的按标准计算,如劳动保护费,可根据车间享受人数和规定的标准计算。 3.凡没有消耗定额和开支标准的费用项目(如低值易耗品)或车间固定费用性质的项目(如办公费),可根据上期预计实际数和计划期节约费用的要求确定。 4.凡是其他预算资料中有现成资料的(如工资),可直接采用。 辅助生产车间费用预算编制后,应把全部费用分配给各受益单位,分配方法是先计算辅助生产车间所提供的产品或劳务的计划单位成本,再根据各受益单位所需要的计划产品和劳务数量,计算各受益单位应分配的辅助生产费用。 费用预算 材 料 9 200 工 资 18 240 制造费用(水电费、折旧费、办公费) 22 560 合 计 50 000 修理总工时 10 000 分配率 5 基本生产车间应分配额=受益工时×分配率=8 000×5=40 000 行政管理部门分配率=受益工时×分配率=2 000×5=10 000 基本生产车间制造费用预算包括两部分:一是辅助生产车间分配过来的制造费用。二是基本生产车间本身发生的制造费用,这两部分合起来再按一定的标准(一般按计划工时或生产工人工资比例)分配给各类产品。 工 资 11 400 办公费 20 000 折旧费 78 000 机物料消耗 2 000 修理费 40 000 水电费 10 000 劳动保护费 6 120 低值易耗品摊销 2 400 其 他 1 080 合 计 171 100 工资费用分配率=171 100÷380 000=0.45 甲产品应分配费用=60 000×0.45=27 000 乙产品应分配费用=320 000×0.45=144 000 固定预算适用于编制相对稳定的预算,一般在计划和实际不会有较大出入的情况下,可采用固定预算。固定预算的计算比较直接也比较简单,由于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受主观条件影响很大,不确定的因数很多,经常发生变动,使预算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详细分析固定预算法也可称为静态预算,是指预算的编制“不考虑”学校资产、人数和事业发展及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对相关收入和支出进行测算的方法。这里的“不考虑”,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影响太小可以忽略不计。如支付给提前离岗或因病残退养在家职工的退职金和生活补贴,因人数变动很小,预算年度就可以上年实际支出数为准测算。二是难以估计影响的.不考虑。如独生子女费、丧葬费等,很难准确估计预算年度内学校将有多少职工生育子女,或将有多少职工去世,因此,编制预算时只能以上年支出数为据。三是在预算年度开始前,对相关计划已经确定的业务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如长期外国专家人数,在外国专家局聘请外国专家的计划中已提前下达,几乎不可能变动,外国专家经费就可以根据确定的人数和专家经费标准来测算。叉如,某栋临街门面房出租收入早在几年前的租赁合同中就已规定,则预算年度可以直接以合同确认数测算收入。用固定预算法编制的收入、支出在一定的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超过一定的范围就应当考虑采用其他方法。这种方法简便易行,较为直观,但是机械呆板,可比性差,不利于正确地控制、考核和评价学校预算的执行情况。随着高等学校内外部环境的**益复杂,固定预算法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小。 对比弹性预算法弹性预算法也可称为变动预算,是指编制预算时根据学校资产、人员及相关业务的变化而对相关收入和支出进行测算的方法。这种预算编制方法,反映了现实经济生活中可变因素的影响,在学校收入支出预算中被广泛采用。如学费收入,考虑到收费数额较大,而且实际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在年度之间均会上下浮动,特别是近几年扩招引起的学生规模变化很大,这时根据预算年度计划招生人数、在校学生人数和相应收费标准测算较为科学、台理。再比如,预算年度新增人员工资,也应根据计划新增人员数和工资标准测算,不宜采用固定预算法测算。弹性预算法克服了固定预算法的缺点,具有预算范围宽、可比性强的优点,能够使预算执行情况的评价与考核建立在更加客观和可比的基础上,便于更好地发挥预算的控制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有些收入和支出可能呈现出变动型或阶梯型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固定预算法和弹性预算法相结合的办法测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