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顾生岳 |
释义 | 顾生岳,一九二七年生。浙江普陀人,擅国画,浙江美术学院。1949年毕业于上海美专,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历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副教授、教授,浙江画院副院长,杭州市美协主席,中国工笔画学会顾问。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文名:顾生岳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浙江 出生日期:1927年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 简介顾生岳,一九二七年生。浙江普陀人,擅国画,浙江美术学院。1949年毕业于上海美专,195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历任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副教授、教授,浙江画院副院长,杭州市美协主席,中国工笔画学会顾问。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浙江画院副院长、中国工笔画艺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生平1927年生,祖籍大碶。生于舟山沈家门。 1949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次年进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深造,两年后留校任教。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 1985年升为教授。历任杭州市美协主席(1958~1975)、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1977~1987)、浙江画院副院长(1984~1997)、浙江人物画研究会会长(1988~1998)、中国工笔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994年至-)。擅长速写和工笔人物画。 人物风格一派风光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艺术领域内,也有类有群。以类聚群分论,顾生岳先生,位于浙派人物画、新浙派之列。为了更好了解顾生岳先生其人其事,我们不妨先扫描一下浙派的大致演变: 浙派人物画,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画派,以浙江美术学院为发源地,在潘天寿等人的努力下,在充溢现实主义精神的时代审美时尚浸淫中,自觉承接杭城自古以来深厚的文人画传统,延续历史悠久的文人画发展“文脉”。 其核心画家有李震坚、方增先、顾生岳、吴山明、周昌谷等。 浙派画家,瞩目现实生活,选取现实生活或民族历史中的优美和壮美的人物、事物入画,成为其题材审美取向;以写实造型为骨,传统笔墨为肉,意象表现为筋描绘现代人物图像,成为其形象塑造审美取向;现实主义精神和线韵表意精神相结合的评判原则,成为其审美评价标准的核心;追求生活气息浓郁、健康清新、雅俗共赏的意味境界,成为其审美情趣取向。 有继承有发展,进入90年代以后,浙派人物画又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显的个性化发展的风格倾向。到现在,新气象不断涌现。因此,这一画派又被人称之为新浙派。新浙派的绘画最讲究传统笔墨性,即以书入画,以线造象。画家们十分追循现代美术的构成性。新浙派,既传统十足,又现代十足。 总之,在中国画人物画的创作上,浙派人物画家们建立起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体系。这个体系解决了人物画创作中的一系列重要的问题:古典传统与西方艺术关系,对素描对基本功的中国式、国画式理解,在对人物造型的平面性、虚拟性、主观性、结构性的自觉把握中自由把握笔墨与造型的关系,写生与对人之“天”的自然生动传达,及其对速写对形象记忆画的要求等等。浙派人物画体系性一个重要特点,它不是一种纯经验性实践性的操作系统,而是一个实践与理论、实践与美术史论紧密结合的体系。浙派人物画的体系性,还表现在他们已经建立了一个从基础理论研究,到基础课程的设置及人物画教学与创作的一整套完整有机的系统。 回望一派风光,顾生岳先生,个人绘画成就,无疑为画坛增色不少,可谓一派代表;执教鞭教画育人几十年,无疑是功莫大也。放眼江南,可言桃李灿烂。 童年故乡美术史论家邓白先生如此评价顾生岳先生的艺术: “既富有传统特色,又洋溢着时代气息,工而不板,细而不纤,谨而生动,平凡而精奇,无一笔苟下,无因袭陈套,来自生活又高于生活,给人物画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途径。” 艺术家的故事,常常可以追溯到童年。顾生岳也不例外。 顾生岳,祖籍大碶,1927年,生于舟山沈家门。 “虽然我出生在舟山,但我的祖籍是在宁波大碶,那里有我童年时期的记忆。”提起往事,顾先生满面春风,“我是7岁时第一次去镇海,记得当时有一家卖门画的店铺,挂满五颜六色的图画,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的‘美术展览’,让我赖着不想回家。” 故乡的景象就这样渗入到记忆之中,伴随着顾生岳的艺术人生。 受时代潮流影响,顾生岳早期多钟情于场面宏伟的作品。《春临东海》是其典型代表作。从熟悉的题材下笔,含有太多故乡意象。 《春临东海》画面宏伟壮观,图中大小船只无数,船帆层层叠叠,一眼望不到边际;船上人头攒动,众人都在忙碌之中观看文艺演出。全画洋溢着一种喜气洋洋、蓬勃向上的精神。 上世纪80年代,顾生岳还创作了一组《童年组画》,他就把很多当时的生活场景表现在了画纸上,“其中有舟山的渔港、渔船和镇海的民风、习俗”。解释组画之二《二月春风》时,顾生岳先生说:“骑在爷爷背上,手拿风车,迎着二月春风,眼前是一片团团旋转的五色花环,真是童年一大赏心乐事。简练的造型,五彩缤纷的背景,渲染出爷儿俩内心的快乐。” 对家乡情有独钟的顾生岳,还深入到家乡的历史取材,为家乡的先贤画肖像。如《沈光文肖像》、《贺知章肖像》等。 工笔见功夫当然,“不随波逐流,目光向下而精神向上”的顾生岳先生,其作品并非只在家乡取材。其工笔人物画代表作,上世纪八十年代有《维族长老》,九十年代有《弘一法师像》,新世纪有《走进印第安》系列等。 《维族老人》,一位新疆老人手拄拐杖侧身而站。厚重的黑色棉袍和蓬松的髯白胡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顾生岳淡化了背景环境和衣物纹路的处理,而是将更多的笔墨放到了老人的头部和手部上,而这两个地方正是体现人物性格特征和画家功力的所在。从老人的眼神中读者能看到一位长者的睿智和坚定,在老人满是皱纹的手上读者又能感受到人物所经历沧桑。如果我们更细心些,我们还可以看到顾先生的创新努力:尝试脱离工笔人物画追求写实的程式而追求更具形式感的绘画语言。 后期,顾生岳先生不拘泥于繁琐的细节,而是在对象的一颦一笑间将其身份地位、性格特征进行准确的表现。同时他也开始逐渐淡化背景环境的描绘。通常只是选取最具有典型性的寥寥数物甚至以单一的颜色来烘托人物特性。这种绘画语言体现了顾生岳先生对人物画传统模式的突破和对艺术新境的不断追求。―――这从《弘一法师像》等作品中可以体会到。 谈画论艺,顾生岳先生有口头禅:“古朴”、“厚重”。初听时人们常将“古朴”、“厚重”听成“骨破”、“喉肿”,不明其意。有调皮的学生背后学他的口音,甚至称他为“古朴先生”和“厚重先生”。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古朴、厚重的审美喜好。顾先生提到较多的是汉唐石刻,也经常提起潘天寿的艺术,家中会客厅陈设的是沙孟海苍劲有力的书法、汉代画像石的拓片、学生采风时带来的土陶。这些陈设从表面看,与他从事的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与教学有一定的反差,其实相辅相成:“工而不板,细而不纤,谨而生动,平凡而精奇”,看似矛盾,实则,真艺存焉。 教育速写论起资历来,顾生岳先生是浙江美术学院(即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第一代工笔人物画教授。 顾生岳早期的一位学生这样回忆说,早在40年前(上世纪60年代中期),我在浙江美院附中读书时,就在美院陈列馆看过顾生岳先生的速写展览,当时就留下很深刻的印象。40年后的今天,再看顾生岳先生的速写,不管是旧画还是新作,依旧是那么令人赏心悦目。 当年,他与方增先等人积极配合潘天寿院长关于中国画教学改革的思路,推动了中国人物画专业素描教学体制的健康发展;他所倡导的“三写(慢写、速写、默写)”教学体制和“情(移情)、意(立意)、活(活画)、速(求速)。”的速写要诀,是对美术院校速写教学理论的重大贡献,极具理论的严密性和实践价值。 顾生岳的速写,一张张浸透着画家激情和灵感的画面,不仅捕捉住了人物的时代气质与特征,而且还力求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技巧上有所拓展,其用笔的洗练,形神的生动及技法上的创意,使速写的艺术特色得以充分的彰显。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山明如此评价说:“顾生岳先生是一位对新中国速写艺术的发展有着重大贡献的教育家与艺术家。顾生岳先生的速写已超出一般作为素材的含义。” 综观顾生岳先生的艺术人生,用文字来素描,那便是:擅长速写和工笔人物画,其速写注重以形取神,工笔人物则力求摆脱几百年来陈陈相因及日益纤细、浮薄的积习。在时代和人民生活的基点上,融通中西,开拓创新,运用单纯中见丰富、浑朴中见精微、凝重中见灵变的个性化艺术语言,给人物画开拓了一条崭新的发展途径。不愧为现代浙派人物画的代表人物。 作品1979年《顾生岳人物速写选》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79年《顾生岳速写》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1979年《吐鲁番速写》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3年《情、意、活、速———顾生岳的人物速写》教学录像片(浙江美术学院录制,浙江电视台转播)。 1988年《顾生岳人像速写》画册兼技法理论书,四川美术出版社出版。 1996年《阿米娜》等六幅作品参加首次全国速写大展,载入《当代速写》。 1998年《当代中国画名家名作赏析与技法精萃———著名人物画家顾生岳专辑》光盘。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 1999年《塔吉克牧人》等九幅速写为浙江博物馆收藏。 2000年《顾生岳速写》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2001年《顾生岳工笔人物画》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 评价顾生岳先生是一位使命感很强的美术教育家。虽然他的主课是中国工笔人物画,但为了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从中国人物画发展的长远战略考虑,他特别关注造型基础教学。无论作为教师或担任系主任,他对中国画造型基础课改革的探索、研究和实践从未间断过。在教学实践中,顾先生是“三写”(慢写、速写、默写)教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它成为中国画系造型教学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特色之一,并且还对全国许多兄弟院校的素描教学的改革产生了影响。 ——吴山明 他的人物画初宗吴道子、李公麟,转而服膺陈老莲,经历了从写实、写真到寓意、象征的过程。近年来他的工笔画摆脱几百年来陈陈相因、纤细浮薄的积习,创造了一种洗练纯净、浑厚典雅的风格,成为工笔人物画界的一朵奇葩。 ——汪大伟 荣誉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获奖,作品被选入典集或被国内外博物馆、美术馆收藏。并有10种个人画集、2部美术理论著作、多篇学术论文和一些美术教育学录像片问世,事迹曾入编《中国现代美术家名鉴》(中国美术家协会编)、《世界名人录》(英国剑桥传记中心编)等辞书。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为现代浙派人物画代表画家之一。 语录我从事美术教学和美术创作半个世纪,50年的风雨历程,留给我体会最深的是必须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在传统、时代和生活的基点上寻求自己个性化的艺术语言。二三百年来,工笔人物画日趋衰落,形成了纤弱、琐碎、浮薄和平庸的习气,我很想跳出这个误区,远追汉唐高简凝重的格局和开创精神,并汲取外来艺术的营养,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我对自己提出了4点要求: 1.简,即以少总多,在单纯中求丰富; 2.厚,即努力探索高简朴厚艺术境界; 3.静,塑造宁静、净化的艺术世界; 4.神,揭示人物神态和本质的美。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