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骨碎补丸
释义

骨碎补丸为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叶二型,营养叶枯黄色,革质, 骨碎补卵圆形,羽状浅裂,下面有短毛,无柄,用于肾虚耳鸣、久泻等症。还可用于骨折损伤,筋骨疼痛等症。骨碎补不但补肾以坚骨,又能活血以疗折伤,对骨折损伤、筋骨疼痛等症,常与续断、自然铜等配合应用。此外,本品用酒浸汁,外搽可治秃发。

基本介绍

【药物组成】荆芥穗1两,白附子(炮)1两,牛膝(酒浸,焙干)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切作片,焙)1两,骨碎补(去毛,炒)半两,威灵仙(去苗)半两,缩砂仁半两,地龙(去土,微炒)2钱半,没药2钱半,自然铜(醋淬9遍)半两,草乌头(炮,去皮脐)半两,半夏(汤洗7次)半两。

【处方来源】《局方》卷一。

【方剂主治】肝肾风虚,上攻下疰,筋脉拘挛,骨节疼痛,头面浮肿,手臂少力,腰背强痛,脚膝缓弱,屈伸不利,行履艰难。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5-7丸,温酒送下;妇人醋汤或当归酒送下。

【成分名】骨碎补

【科属与药用部分】本品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根茎。

【英文名】fortunesdrynariarhizome

【性味与归经】苦,温。入肾、心经。

【功效】补肾,续伤。

临床应用

1.用于肾虚耳鸣、久泻等症。本品能温肾止泻,对肾虚久泻之症,常与淮山药、补骨脂等配合应用。

2.用于骨折损伤,筋骨疼痛等症。骨碎补不但补肾以坚骨,又能活血以疗折伤,对骨折损伤、筋骨疼痛等症,常与续断、自然铜等配合应用。此外,本品用酒浸汁,外搽可治秃发。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叶二型,营养叶枯黄色,革质,卵圆形,羽状浅裂,下面有短毛,无柄,覆瓦状叠生在孢子叶柄的基部;孢子叶绿色;长椭圆形,羽状深裂,裂片7~13对,宽2~3cm,基部裂片短缩成耳状;叶柄短,有翅。孢子囊群圆形,生于内藏小脉的交叉点,在中脉两侧各2~4列,无盖。孢子期夏季。附生于树干、岩石上。主产湖北、浙江。

用药配伍

1、配狗肾,治疗肾虚久泻。

2、配自然铜,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瘀肿疼痛等症。

3、配牛夕,治腰膝酸软疼痛,筋骨乏力,筋骨疼痛等。

4、配熟地,补益肝肾,培元固本,治疗肾虚耳鸣耳聋,牙痛,目暗不明,腰酸腿软等。

5、配茺蔚子,一寒一温,一行一补,相得益彰,治疗目暗不明。

炮制方法

骨碎补:去净泥砂杂质,洗净,稍浸泡,润透,切片,晒干。砂烫骨碎补:取砂子置锅内炒热,加入拣净的骨碎补,烫炒至鼓起,毛呈焦黄色,迅速取出,筛去砂,放凉后除去毛即成。《雷公炮炙论》:凡使骨碎补,采得后先用铜刀刮去上黄赤毛尽,便细切,用蜜拌令润,架柳甑蒸一日后出,暴干用。

资源分布

①槲蕨分布浙江、福建、台湾、广东、广西、江西、湖北、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②中华槲蕨分布青海、甘肃、陕西、四川、云南等地。

③石莲姜槲蕨分布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④崖姜分布广东、广西、台湾和云南。

⑤大叶骨碎补分布广东、广西、台湾、云南。

⑥海州骨碎补分布辽宁、山东、江苏、浙江和台湾。

药材鉴定

①槲蕨、中华槲蕨及石莲姜槲蕨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扁平长条状,常多分歧,长6~20厘米,直径0.5~1~2厘米,厚约2~4毫米。表面淡棕色至暗棕色,密被细小鳞片,黄棕色至棕色,柔软如毛;用火燎过则残留鳞片成棕色至深棕色,两侧及上表面具突起或凹下的圆形叶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黄白色散在的维管束,成圆圈状排列。气无、味淡而微涩。以粗壮扁平为佳。

②崖姜的干燥根茎呈圆柱形或扁条状,粗大,略弯曲而扭曲,不分枝,长7~15厘米,直径l~2厘米,表面棕黑色或灰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纹和皱纹,在沟纹、皱纹及叶基处可见黄棕色细密的鳞片,上面有突起的圆形叶痕,直径约l厘米。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呈红棕色,有众多的黄色点状维管束。气微弱,味微涩。

③光亮密网蕨的干燥根茎详"猪毛蕨"条。

④大叶骨碎补的干燥根茎呈扭曲的圆柱形,或略扁,长4~13厘米,直径7~9毫米,表面棕褐色,有纵沟纹及皱纹,残留少量黄棕色鳞片。上侧有突起的圆形叶基痕。质坚硬,易折断。断面略平坦,红棕色,有多数黄色点状维管束,排成环状、中央有两个维管束较大,呈新月形。气微弱,味微涩。

古籍考证

出自《本草纲目拾遗》

①《本草纲目拾遗》:"骨碎补,本名猴姜,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命此名。或作骨碎布,讹矣。江西人呼为胡姜,象形也。""岭南虔、吉州亦有之。叶似石韦,而一根,余叶生于木。"

②《日华子本草》:"猴姜,是树上寄生草,苗似姜,细长。"

③《开宝本草》:"骨碎补,生江南。根着树石上,有毛,叶如庵闾。"

④《本草图经》:"骨碎补,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亦有之。根生大木或石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毛及短叶附之,又有大叶成枝,面青绿色 有黄点,背青白色,有赤紫点。春生叶,至冬干黄,无花实。惟根入药,采无时,削去毛用之。"

⑤《本草衍义》:"骨碎补,苗不似姜,姜苗如苇梢。此物苗,每一大叶两边,小叶槎牙,两两相对,叶长有尖瓣。"

⑥《纲目》:庵闾主折伤破血,此物(骨碎补)功同,故有庵闾之名。""其根扁长,略似姜形,其叶有桠缺,颇似贸众叶,谓叶如庵闾者殊谬,如石韦者亦差。"

化学成分

槲蕨根茎含淀粉16.4%、葡萄糖5.37%,还含柚皮苷(Naringin)。含柚皮甙(naringin)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据中国药科大学周铜水等研究,三萜类化合物有:何帕-22(29)-烯(hop-22(29)-ene)、何帕-21-烯(hop-21-ene)、何帕-22-醇(hop-22-ol)、羊齿-9(11)-烯(fern-9(11)-ene)、24-甲基-9,19-环羊毛甾-25-烯-3β-醇(24-methyl-9,19-cyclolanost-25-en-3β-ol)、24-乙基-9,19-环羊毛甾-25-烯-3β-醇(24-ethyl-9,19-cyclolanost-25-en-3β-ol)、24-甲基-9,19-环羊毛甾-25-烯-3-酮(24-methyl-9,19-cyclolanost-25-en-3-one)、正三十二烷酸(n-dotriacontanicacid)及β-谷甾醇等。

化学鉴定

薄层层析: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5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点于聚酰薄膜上,以苯-甲醇-丁酮(3:1:1)展开,展距10cm,用1%三氯化铁乙醇液喷雾,柚皮甙斑点(Rf=0.3)显棕色。

相关选方

骨碎补丸·《局方》卷一

【药物组成】荆芥穗1两,白附子(炮)1两,牛膝(酒浸,焙干)1两,肉苁蓉(酒浸1宿,切作片,焙)1两,骨碎补(去毛,炒)半两,威灵仙(去苗)半两,缩砂仁半两,地龙(去土,微炒)2钱半,没药2钱半,自然铜(醋淬9遍)半两,草乌头(炮,去皮脐)半两,半夏(汤洗7次)半两。

【处方来源】《局方》卷一。

【方剂主治】肝肾风虚,上攻下疰,筋脉拘挛,骨节疼痛,头面浮肿,手臂少力,腰背强痛,脚膝缓弱,屈伸不利,行履艰难。

【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5-7丸,温酒送下;妇人醋汤或当归酒送下。

骨碎补丸·《准绳·疡医》卷二

【药物组成】骨碎补2两,补骨脂2两,熟地黄2两,川当归2两,续断2两,石楠叶2两,黄耆2两,石斛2两,牛膝2两,杜仲2两,萆薢2两,附子(炮)1两,白芍药1两半,川芎1两半,菟丝子1两半,沙参1两半,羌活1两半,防风1两半,独活1两半,天麻1两半。

【处方来源】《准绳·疡医》卷二。

【方剂主治】久漏疮,败坏肌肉,侵损骨髓,以致痿痹。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

【用法用量】空心盐汤送下。与大偻丸同服。

骨碎补丸·《圣济总录》卷一五

【药物组成】骨碎补1两,木鳖子(去壳)1两半,乳香(研)1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陈橘皮(汤浸去白,焙)1两半,木香1两,没药(研)1两半,甜瓜子(炒)1两1分,自然铜(煅,醋淬7遍)1两,干漆(炒烟出)1两半,苍术(米泔浸,锉,炒)1两半,芫花(醋半升浸1日,炒令焦)1两,干姜(炮)1两,血竭(研)1两。

【处方来源】《圣济总录》卷一五○。【方剂主治】妇人血风攻身体疼痛,手足??痹,筋脉拘急,或时寒热,经脉不调。

【制备方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7-10丸,空心温酒送下,醋汤亦得,日3次。

骨碎补丸·《圣惠》卷二十一

【药物组成】骨碎补1两,桂心1两,狗脊1两,木香1两,仙灵脾1两,附子3分(炮裂,去皮脐),川乌头3分(炮裂,去皮脐),威灵仙1两,山茄子1两,当归1两,甜瓜子3两,补骨脂1两(微炒),麻黄3分(去根节),白附子1两(炮裂),虎胫骨1两(涂酥,炙令黄),干蝎半两(微炒),天南星半两(炮裂),自然铜1两(研细),芎藭3分,没药半分,赤芍药3分,朱砂半两(研细),白花蛇肉2两(酒浸,炙令黄),羌活3分,白芷3分,甘草半两(炙令赤,锉)。

【处方来源】《圣惠》卷二十一。

【方剂主治】一切风毒走注疼痛。

【制备方法】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6:0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