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新世
释义

古新世(距今6500万年~距今5300万年)Paleocene Epoch第三纪5个世中的第一个世,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5300万年前。古新世形成的地层称古新统,位于中生界之上、始新统之下。1874年,W.P.夏姆珀根据巴黎盆地发现的植物化石,认为含这些化石的层位早于始新世,提出古新世。这一时期持续了约1200万年,最大特点是动物群中古老种类或土著类型占很大优势,与其后的动物群有着明显的区别。

简介

古新世地层在欧洲从老到新分为达宁阶、蒙蒂阶和他奈丁阶;在北美分为贝尔卡阶、托里约阶和迪法尼阶。古新世是海侵时期,海水侵进西欧和南欧大部。古地中海不断扩展,向东延伸到南亚,沉积了有名的货币虫灰岩。 古新世(Paleocene)是地质时代中古近纪(Paleogene)的第一个主要时期,大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终于5580万年前,介于中生代白垩纪的马斯特里赫特阶(Maastrichtian)与始新世(Eocene)之间。古新世来自希腊文的(παλαιός, palaios)与新(καινός, kainos)。古新世接续在白垩纪末期的白垩纪-第三纪灭绝事件之后。

最古老的啮齿类化石发现于北美的古新世地层中。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特别是第三纪和第四纪早期的两次大分化,啮齿目动物在形态上已极为多样化。

第三纪5个世中的第一个世,约开始于6500万年前,结束于5300万年前。古新世形成的地层称古新统,位于中生界之上、始新统之下。 距今约5500万年前的古新世和始新世交替时期,地球气候经历了一个短暂而突然的“全球变暖”过程。这一时期气候的剧变对地球生物造成了很大影响,很多动物绝灭了,同时有一些动物新生出来。

自沧龙灭绝後,古新世一度成为巨型鲨鱼的天下。一种白垩纪的小鲨鱼生存下来,并影响未来海洋地位,它就是巨齿鲨大白鲨共同祖先Cretalamnaappendiculata 。Cretalamna appendiculata 发展出Otodusobliquus称霸海洋,体型可达9米。其近亲Otodus sp. ,paleocarcharodon orientalis,大白鲨祖先Isurolamna inflata 及远古虎鲨游戈海中,世界各地都可找到这些鲨鱼牙齿

动植物

有蹄类的出现在古新世早期

有蹄类最原始的代表出现在古新世早期。从食虫类祖先进化出来以后,有蹄类在新生代发展出大约14个目。其中有些目已经绝灭,另一些继续是现代动物群中的重要成员。很可能有蹄类有好几个独立的起源。

有蹄类的进化历史显示出两个发展阶段。古新世到始新世是早期阶段,原始有蹄类大大地分化。而后在始新世开始衰退,虽然它们中有少数仍继续生存到渐新世。后期阶段现代有蹄类兴起了,从始新世初期一直不断分化和不断复杂化地发展着。在南美洲长期生存着从原始有蹄类起源的奇异的有蹄类,它们不同于其他大陆上的任何有蹄的哺乳动物,它们一直生活到第三纪末南美洲与北美洲重新联合时为止,当北方的哺乳动物侵入以后,它们就很快地消失了。

踝节类出现于古新世早期,有2个科:熊犬科和中兽科。

熊犬类是最早和最原始的踝节类。头长而低,所有牙齿都中存,臼齿仍大都保留原始的三楔式,背部容易弯曲,四肢相对短,脚有爪,尾很长。古新世中期和晚期的三心兽以及从古新世开始直到末期的古中兽为其代表。某些熊犬类在古新世发展成大的哺乳动物,如净齿兽和熊犬,大如小熊,笨拙,有比较钝的牙齿,可能多少有点对杂食性的适应。

踝节类

从古新世某些熊犬类发展出第二类原始踝节类,即在始新世盛极一时的中兽类。这些动物有强烈向大体型发展的趋势,牙齿的特点是具有钝的齿尖和压碎用的颊齿。脚上有扁平的指甲,而不像其更原始祖先那样具有爪。中兽类里的最后一属,即蒙古始新世的安氏兽是庞然大物,头骨有1米多长。

较特化的踝节类在古新世和始新世时向着各种不同的方向辐射。有些如古新世晚期和始新世的古踝节兽牙齿有明显的进步,几乎变成月形齿,即齿尖为新月形而不是锥形;但是脚仍然是原始的。古新世的圈兽属身体大大增大,有些前臼齿有特殊的分化,变得很大。在中古新世和晚古新世出现了四尖兽,具有低冠然而是“方形”的颊齿,趾的末端有很宽的爪。这种类型可能是原蹄兽的直接祖先。

原蹄兽是生活在古新世后期和始新世早期的中等大小的动物,头骨长而低,尾巴很长,四肢比较短而笨重,脚短,所有的趾都存在。犬齿较大,但是颊齿形成了几乎连续的系列,臼齿方冠,上臼齿有很发育的次尖,下臼齿上有一高的齿尖。锁骨消失,趾的末端有蹄而不是爪。

有蹄类的某些分支在进化史的早期便向着身体增大的方向发展。早期大有蹄类之一是钝脚目,包括2个亚目:全齿亚目和恐角亚目,后者常常被称为尤因兽类。这2亚目的种属都不甚丰富,但却是组成古新世和始新世哺乳动物群的重要分子。

古新世的全棱兽是最早的大有蹄类之一,是像绵羊大小的全齿类。头骨较长而低,犬齿大,上臼齿三角形,具有月形齿尖。四肢较笨重,脚较短,所有的趾都存在,其末端有小的蹄。全齿类向大体型方向的进化,在古新世晚期发展得很快,如笨脚兽站立时离地1.2米以上,其全部骨骼特别沉重,使人感到它是一种十分迟钝又十分有力的动物,对于早期的古食肉类来说,这是一种非常难以捕捉和杀死的野兽。尽管有这么大的身体,笨脚兽却只有一个比较小的头骨和原始的有蹄类齿型。

早始新世的冠齿兽是一种和 差不多大小的动物,有一副笨重的骨架,有强壮的四肢和宽阔的脚。四肢上部分比下部分和脚长一些,能够有力地支持住笨重的身体但不适于迅速的奔跑。尾巴短,这是有蹄类哺乳动物的共同特点。头骨很大,颌上武装着长的剑形犬齿。臼齿的冠面上有两个显著的横脊,说明冠齿兽是一类进步的食嫩叶者。

全齿类一直生存到始新世,在亚洲至少残存到渐新世,以后便趋于绝灭。与它平行演化的是恐角类或尤因兽类,这可能是所有早期哺乳动物中之最大者。恐角兽和原恐角兽从古新世出现,骨骼粗大,四肢笨重,四肢上部分长,下部分和脚短。脚宽阔。恐角兽有一个低的头骨,每一边上均有一非常长的犬齿。下颌前端有很深的折曲,在口闭合时可以保护剑状犬齿。这一条进化线上发展到顶点的是晚始新世的尤因兽属,一类像大犀牛那么大的动物,有长的头骨,每一边上均有一非常长的犬齿。下颌前端有很深的折曲,在口闭合时可以保护剑状犬齿。这一条进化线上发展到顶点的是晚始新世的尤因兽属,一类像大犀牛那么大的动物,有长的头骨,在其顶端奇怪地长着6个角:2个小的在鼻上,2个在犬齿上方,2个在头的背部;上犬齿很大,臼齿齿冠上有横的棱。始新世晚期的大尤因兽是最后的恐角类,到了渐新世,这些第三纪早期的奇怪的巨物便绝灭了。

土猪生活在非洲,几乎没有毛,皮肤呈暗灰色。身体结实,腿很强壮,有长的脚趾,末端有尖而扁平的指甲。长的头,前端为管状的吻,耳朵很细长,尾粗重。地下白蚁为食,用强壮的带爪的脚破开白蚁窝,然后用长长的能伸缩的舌头舔食这些昆虫。牙齿大大地退化和改变。没有门齿和犬齿,只有几个柱形的颊齿,这些颊齿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见到由排列紧密的齿质管组成,这类动物便得了管齿目这个名称。化石时代不超过中新世的后半期。在上新世的堆积中,化石上猪和现代类型很相似,只是在大小和比例上稍有区别。土猪的骨骼和踝节类的骨骼有一系列的相似性,推测土猪或许源出于踝节类祖先,或许就是一种踝节类,只是头和脚已经高度改变以适应于非常专门的食性和掘地的生活而已。

地层

西藏岗巴地区出露有完整的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地层,地层中化石丰富,根据化石研究准确地进行了地层时代的划分.本文认为该区白垩系-古近系界线位于宗山组和基堵拉组之间,以底栖大有孔虫Orbitoides-Omphalocyclus动物群的消亡和Rotalia-Smoutina-Lockhartia动物群的始现为标志.界线上下岩层为假整合接触,期间有一短暂的暴露面.古新世的砂砾岩直接覆于晚白垩世的陆棚碳酸盐岩沉积之上,沉积的重大转变代表一次构造运动.印度大陆北缘与冈底斯南缘直至白垩纪末均具有明显的浅海生物地理分区现象,期间被深海盆地所阻隔.古新世开始浅海相动物群在该地显示同一生物地理区系特征,说明两大陆间深水盆地的阻隔已消失,南北生物地理区同归于一残留海盆.沉积类型转变和地层古生物特征为印度-亚洲板块的起始碰撞时间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据此推测大陆早期碰撞发生在白垩系-古近系的界线时期(约65 Ma).古新世中-晚期碳酸盐台地遭受不断的挤压与变形,进一步说明大陆的碰撞在古新世之初就已发生.沉积地层的破碎变形和滑塌堆积是持续碰撞与挤压的结果.

时期

古新世分为三个时期:

Thanetian (58.7 ± 0.2 – 55.8 ± 0.2 百万年)

Selandian (61.7 ± 0.2 – 58.7 ± 0.2 百万年)

Danian (65.5 ± 0.3 – 61.7 ± 0.2 百万年)

古近纪

古近纪(Paleogene,符号E),旧称早第三纪,是地质时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65.5±0.3百万年(Ma),结束于23.03±0.05Ma。“古近纪”一名中的“古”是paleo-的意译,“近”则是-gene的音译,并兼顾了字面意义。古近纪内,植物和动物开始发育。有孔虫为P1~P22带。古近纪属于显生元新生代,也属于非正式的第三亚代;古近纪的上一纪是白垩纪,下一纪是新近纪。古近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渐新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0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