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文家
释义

研究古文经的学者,或创作与提倡文言散文的人。

词条解释

拼音 ɡǔ wén jiā

注音 ㄍㄨˇ ㄨㄣˊ ㄐㄧㄚ

词语解释

古文家 ɡǔ wén jiā

1.。

词语解释

古文家 ɡǔ wén jiā

(1).研究古文经的学者。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史记》“因以起其家”:“ 汉 世《尚书》多用今文,自 孔氏 治古文经,读之、说之,传以教人,其后遂有古文家。”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经》:“ 汉 初古文家如 张苍 ,犹不能脱,况濡於口说者。”

(2).创作与提倡文言散文的人。 朱自清 《论“以文为诗”》:“到了 清 代,骈散的争辩热闹起来了,古文家论骈体的短处,也从这里着眼。”

称号起源

汉兴,立五经博士。博士所用经,本为隶书,隶书乃汉通行文字,故称今文。后散在民间,或藏在墙壁之书,其谓刘歆所造之书,出系汉以前古籀之字,故称古文(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重印新学伪经考序》)。书之文体不同,如古今之版本不同,看似无争论价值,其实不然。今古文之争,可分形式与内容两方面。形式之争,除文字不同外,尚有篇数之异,例如《尚书》,今文二十九篇,古文四十五篇。篇数之异,争论尚小,次第排列不同,争论乃大。六经次第,今文家为诗、书、礼、乐、春秋、易,系以内容深浅为排列根据。[注23]春秋古文家为易、书、诗、礼、乐、春秋。[注24]系以成立先后为排列根据。观点不同,主张自异,争论由此而起。爰列两家差异之点如下。(详见周予同《经今古文学》)

今文家

1.崇奉孔子;2.尊孔子为受命之素王;3.视孔子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4.以孔子为托古改制;5.以六经为孔子作;6.以《春秋公羊传》为主;7.为经学派;8.经的传授多可考;9.西汉皆立于学官;10.盛行于西汉;11.斥古文经传为刘歆伪造之作;12.今存《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及《韩诗外传》;13.信《纬书》,以为孔子微言大义间有存者。

古文家

1.崇奉周公;2.尊孔子为先师;3.视孔子为史学家;4.以孔子为信而好古、述而不作;5.以六经为古代史料;6.以《周礼》为主;7.为史学派;8.经的传授不大可考;9.西汉多行于民间;10.盛行于东汉;11.斥今文经传为秦火残缺之余¨2.今存《毛诗》、《周礼》、《左传》;13.斥<纬书》为诬妄。(周予同《经今古文学》)

今文家崇奉孔子,尊为素王,无非以孔子为赤统,为汉制法,歆媚时主。因孔子为素王,故以六经为其所作。六经义理,有深有浅,施教先浅后深,即先诗书而后春秋,所以孔子为哲学家、教育家。孔子虽言尧舜,称先王,然非真有尧舜,真有先王,系托古改制宜乎其为政冶家。

古文家崇奉周公,以孔子为先师,故以六经为古代史料,先有《易书》,而后有《春秋》。孔子系述而不作,为史学家,而非哲学家、教育家。

古今文家之争

古今文家之形式之争,全在此数点,余无关重要。至其内容之争,依上述,今文家以《春秋公羊传》为主;古文家以《周礼》为主。《春秋公羊传》,系托右改制,所谓张三世,由据乱世到升平世,再到太平世,系用渐进及改良之方式,改革社会,类今之右派,初小康而后大同。《周礼》姑不论真伪如何,则无此主张,而用突进及革命之方式,改革社会,类今之左派,直接登诸太平。汉儒如董仲舒公孙宏之徒,崇拜《春秋公羊传》,故对于社会改革采用渐进方式,妥协办法,仲舒尝云:“古井田法虽难卒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盐铁皆归于民。去奴婢,除专杀之威,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然后可善治也。”(《汉书·食货志上》)土地只用限田制,奴婢只去专杀之威,官卖盐铁,竟不敢行,后来武帝,毕竟比之略高一筹,毅然行之。然此改革社会,托古改制之限田,等于空托,毫无结果。至于公孙弘,位至宰相,等于伴食,尤于社会无补。当时司马迁尝骂之日:“公孙弘以汉相,布衣被,食不重味,为天下先。然无益于俗,稍骛于功利矣。”(《史记·平准书》)先扬后抑,抑至五层地狱,弘之人格,宣告破产。

号称博学多能,民众领导之今文学家,既不能改革社会,而帝王减租,更惠富而非济贫,益使贫富阶级之矛盾尖锐突出。小康未就,遑论大同,尝考今文家之立论,全着眼于上层阶级,非为下层民众。汉儒政治之三大哲学观,孔子为受命素王观,名田制观,以及辕固生与汤、武受命观,圣人先目观,亦莫不然,用意既如比,改革固无成。成,亦如减租,非下层阶级之利。因此,古文家乃乘时之弊,采用突进及革命方式,彻底改革社会,救民于水火,遂发生王莽之变革。

为王莽改革之主谋,系古文家刘歆,包括井田制度、泉府制度与五均制度之周礼而为王莽改革之根据,传亦作于刘歆。《周礼》一书,当时林孝存称为“末世渎乱不验之书:’,郑康成尊为“周公致太平之迹”,何休名以“六国阴谋之书”。刘歆为人,哀帝时师丹斥之曰:“……改乱旧章,非毁先王所立。”(《汉书·刘歆传》)王莽地皇三年,公孙禄又斥曰:“颠倒《五经》。”(《汉书·王莽传》)所谓“非毁先王所立”,“颠倒五经”,即叛经叛道。叛经叛道,无异推翻现存社会制度,予以根本改革,以求达到太平盛世。莽之改革,虽权势不足,蓄谋无成,然实章良法美。社会改革,主张不同,乃古今文家内容之争,亦即最重要之争,区区文体篇数以及六经次第,乃其小焉者。(摘自黄现璠撰《汉代学术思想之三变》,载《扫荡报》(文史地周刊)第三十七期,1941年10月8日)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三阶段代表的人物及文学主张

(一)先驱

a.随代王通-明确提出复古方向。

b.初唐陈子昂-提倡风雅兴寄,发出革新号召。

c柳冕-柳冕建立道统文学,认为尧舜禹汤周孔都是文学家,宗经尊圣,以儒家为文学指标,儒道加上文学,经史成为文学正宗,故董仲舒、贾谊优於屈宋。此种说法是批判骈文和浮华文风的有力武器,对韩柳的理论起了先导作用。

(二)中唐

韩愈柳宗元在继承和扬弃前人思想的基础上,全面提出了古文运动的理论主张,从单纯上的复古,走向实际的创新。

①文以载道-这是古文运动的思想纲领,重视散文的实用性。在韩愈的观念中,所谓「道」就是以「仁义」为核心内容的儒家道统,也就是道德之「道」,而柳宗元的「道」还包含了艺术之道。韩愈的复古,首先就是要恢复和却立儒家道统在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其主要内容一是反佛老,二是正名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韩柳「明道」的主张都是从内容对形式的决定作用出发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他们强调散文的政教工具性质、实际社会功能,对批判形式主义文风具有重要意义。

②不平则鸣-「文穷而後工」,作者在受到压迫後,抒发「不平之鸣」,有其本身的情感,使散文有文学性。「不平则明」肯定了文学的表情功能,而柳宗元提倡「辞令褒贬,有所讽谕」,则肯定了社会批判功能。这一口号揭示文学的审美特性,更有现实意义。

③内容与形式统一-虽然韩柳提倡「文以明道」,但重道而不轻文,要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韩愈在提倡散文的同时,并没有对骈文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他的古文以散驭騈或散騈兼行随处可见。柳宗元是古文大家和骈文高手,也提倡文道统一,但不反对形式美,只反对言之无物的浮夸,并且要求创作态度要严谨。

④具体阐述学习古文的途径、方法和古文写作的要求

a.强调作者的道德修养是作文的根本。

b.向先秦两汉诸家广泛学习,博采众长。

c.提倡创新-韩愈提出「文从字顺」和「词必己出」的语言要求,这与他在诗歌创作中以怪奇为美的创新精神相同。柳宗元提倡旁推交通,各取其长,破除只以儒家为经典的成见,要求创新。

d.读古人之作,最重要的在师立意。

e.文章贵有实。

f.结构、气势、文理皆重要。

(三)北宋

欧阳修、苏轼见唐古文运动的效果不彰,於是又再次倡导散文革新运动,乃是宋代散文最为繁荣的时期。後起的苏门六君子,虽然才力较弱,局面不及前曾欧王三苏六人的阔大,然张耒、晁补之的文章都颇畅达奔放。元末明初,朱右编选《八先生文集》,後茅坤承之,编《唐宋八大家文钞》,八大家之名遂起,成为後代作古文者所宗。

①欧阳修-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

文学主张

a.先道後文-所说的「道」,仍是传统的儒家之道。

b.道的范围扩大-欧阳修主张为道是为了「施事」,反对「务高言而鲜事实」,故其「道」较为贴近生活,切近人情物理。

c.文道并重,反对以道代文。

d.主张文章应「文从字顺」-欧阳修虽推崇韩愈,但不取其好奇尚险,而取其「明白晓畅」,略其「沉浸浓郁」,而重其「文从字顺」,提倡「简而有法」,流畅自然的文风,反对浮靡雕琢和怪僻晦涩。

e.重视感情因素-在《梅圣俞诗集序》中提出「文穷而後工」的看法。

②苏洵-

文学主张

a.主有为-「道可致而不可求」,文章是有所为而作。

b.主自然。

c.主个性-一家之文。

③曾巩-「欧曾」并称。

文学主张-曾巩几乎全部接受欧阳修的文学主张,成为开文章「义法」的先声人物。

④王安石

文学主张

a.重视「道」之作用-其「道」为政治之道,他不追求文字技巧,不为抒情而抒情。

b.文穷而後工-强调感情,但不是为情造文。

c.重视作者人格、德行。

d.追求神妙平淡之文风。

⑤苏轼-高才博学,善诗、词、书画,於古文用力甚勤。

文学主张

a.主张「有为而作」-继承欧阳修的「文道统一」,但他的「道」是「可致不可求」的,即要在实际生活中去体会,没有固定不变的教条。这实际上已把道理解为一般的道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儒家之道的束缚。「有为而作」既突出了文学社会功用的主导方向,又不流於迂拘,使文学向广阔而健康的道路发展。

b.提倡「辞达」-为文乃是「有不能自己而作者」,即要有真切的体会才写。

c.提倡独创-追求外枯中膏之美,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⑥苏辙-人称「小苏」,颇工词与赋,而以文名世。其论文注重「养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