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税务街
释义

古税务街在泰州市的老城区,东侧有个牌坊,上书“古税务街”,站在牌坊下向西望,不过500米左右,是另一个一模一样的牌坊,两个牌坊的内侧是林散之题的“汉唐古郡,淮海名区”。 街道很整洁,两边是各种商铺。两个牌坊的东西分别是税务东街和税务西街。整个税务街长不过千米,和其他街道无异。但外地人包括许多土生土长的泰州人到此,总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叫“税务街”?

盐业重镇

古税务街西侧的牌坊上有副对联:溯唐宋赋源盐税曾居天下半,抚明清史迹民居堪称国中先。

古税务桥牌坊。

明蒋科进士第如今有了新用场。

盐税曾居天下半

“自古煮海之利,重于东南,而两淮为最。”两淮盐业,源远流长。淮盐,顾名思义以淮河为界,淮河南为淮南盐,淮河北为淮北盐。在我国数千年产盐历史中两淮地区是主要的产盐区。明、清时期,淮盐以色白、粒细、质量上乘作为贡盐,在全国享有很高知名度。泰州是一个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城市,历史上一直是淮南盐的主要产地,盐业生产历史悠久、盐税文化底蕴丰厚。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记载,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春申、已濞连续不断地在江苏沿海开始“东煮海水为盐”。又在《吴王濞列传》中记载,2200年前,吴王刘濞为了他强国和谋反的目的,在前面几代君王煮海水为盐的基础上,在泰州设海陵仓,并在沿海建盐场。为了尽快扩大淮盐生产能力和拓展销售渠道,吴王濞下令开挖邗沟支道,由扬州朱萸湾东通海陵仓至泰州蟠溪(今如皋市陈汤家湾),专事运盐。

到汉代,这里滨江临海的广阔海滩,生长大量的芦苇柴草可资煮盐,故为临海煮盐的最佳地点。《太平御览》卷169页引《南兖州记》“南兖州地有盐亭百二十三所”,说明当时此地的煮盐业比较发达。

唐代安史之乱后,国家经济中心东移,大批人口南迁,吴越地区人口逐渐稠密起来。江苏沿海滩涂资源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且主要分布在当时泰州辖区的淮南沿海地带。泰州淮南大盐场当时作为全国最大的海盐生产地区,再次步入快速成长的阶段。取之不尽的滩涂资源,悠久和成熟的“煮海”技术,很快使泰州地区成为全国最大海盐生产地区。唐代全国有六大盐区,泰州为两淮区之首,因而成为全国十大盐税征集地之一,所收盐税占盐税总量的50%%;南唐间(公元937年),由于盐税实力对全国财政的支撑作用,海陵由县升为州,称泰州(含国泰民安之意)。

从宋代至清末的1000多年间,盐课收入逐渐成为朝廷仅次于田赋的第二大财政来源,成为定国安邦的柱石。北宋时,泰州已发展成以盐、粮集散为主的内河港口城市。至南宋,泰州盐仓场一年内支发盐万袋,使泰州盐盛极一时。明朝洪武年间,泰州两淮盐运司署跃为全国六盐运司同僚中的“老大”,盐的产量居首位,泰州的11个盐场,年产量最高达50多万吨,这也奠定了泰州税文化积淀丰厚的基础。此外,泰州还是盐运的咽喉要道。在清代,泰州、通州所属各盐场,都必须取道泰州掣验后,再向各地转运。如此盛况持续到清末,逐渐繁华起来的泰州便成了名副其实的盐业生产、转运营销和盐政管理的中心城市了。

遗迹遍布

现在泰州有众多的税文化遗址、遗物、典籍,其中如:税务桥、税务街(宋代淮东路盐运司署)、林则徐税务碑、日涉园、盐宗庙……其中,古税务街和税务桥在泰州税文化积淀中最为著名。

古桥重现

泰州古有税务桥,而无税务街。1996年9月9日,因为铺设下水管道,在现在的税西街挖沟施工时,意外挖出一座完好的古桥,这使在地下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古税务桥重新露面(后因故暂封存地下)。

古税务桥为砖砌单拱弧形,桥高约4米,桥下好行船,东西各有十五六级台阶,桥面和台阶全是铺的麻黄石板,桥面宽约7米,东西长约8米,桥栏杆高约1米,亦为砖砌。据史籍记载,紧靠桥顶北栏杆建有一个吉祥庵,坐北朝南,从东到西共有两间小五架梁房,庵前为人行过道,再往南有一块影壁约有2.5米见方,正对吉祥庵的门以避邪,平时市民家中有了红白喜事,都要到桥上的吉祥庵烧香拜佛。桥上建庙,在全国亦不多见。其实税务桥开始并不叫此名。此桥始建于宋淳熙十年,初名太平桥。据明《万历志》载:其俗称税务桥,是全国唯一以税务命名的桥。

桥名渊源

为什么太平桥会俗称税务桥呢?相传那时泰州及里下河地区的盐商和经营南北货的商人,总是把船停在太平桥下去课税局完税。古泰州城南北各设有一个关卡,已完税的就让关卡课税人员验讫完税票,未完税的在关卡补税。传说当年在关卡上的课税人员是用浇斗(竹竿上绑一只用藤制作的斗子,有点类似今人捞小虫给金鱼吃的竹竿上绑的袋子)伸到船上,验讫和补税的。太平桥下便是当年繁华一时的中市河,有明朝御史凌儒《吟税务桥》诗为证:“岁课垂名旧,中城路不赊。总戎司马弟,簪笔夕郎家,东海迎朝日,西山送晚霞,从来冠盖里,时过七香车”。明朝参政刘万春也学到:“中市虹飞处,当炉酒易赊,堂郊邻此地,杏馆属吾家,小割西湖水,遥分东岳霞,一从蠲税后,不覆榷舟车。”这首诗竭力描绘了税务桥下的繁华。

一条普通的河和一座普通的桥因为税务而变得如此繁荣,俗称税务桥也就不奇怪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后,河平桥废,被埋入地下。1986年泰州市人民政府将古税务桥遗址公布为泰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并在原址竖起了文物保护标志牌。1996年泰州市旧城改造时该标志牌被拆除,但古桥同时得以重见天日。现在泰州市已有规划,在原址挖掘设计重建古税务桥。

依桥建街

看来税务街是依桥而得。据《泰州志》记载,早在清道光36年,州城内就有了税务桥大街。税务街只有3至5米宽,但在当时足以称大街了。税东街从海陵南路到鼓楼路长550米;税西街从海陵南路到青年南路长420米。宋代曾在税东街北建有课税局(盐税征收机关)及淮东路泰州盐运司署,在今蒋科进士第对街,清同治年间两淮盐运使乔松年私宅日涉园内。它是泰州盐税文化的见证:就在乔松年任泰州税官时,因税务桥而派生出税东街、税西街和税务桥南小街。

后来,因泰州的海岸线东移,区域建制有所调整,加之清末、民国盐运管理机构的变迁,致使古税务街逐渐萧条,税东街也成了一条以居家为主的街道,狭窄得像条巷子。直到1996年8月泰州升为地级市,首先改造了税文化底蕴深厚的税东街,千年古街枯木逢春。

为了弘扬泰州税文化,2001年,泰州市有关部门在税东街与海陵路交叉路口建起“古税务街”牌坊,税东街两端又各建起一座石牌坊。这就是现在税务街的样子了。

特色建筑

现在的古税务街已经变成一条商业步行街,但不知何故,各种车辆仍进出自如。如果不是几座古代建筑,很难想到这条街竟有那么悠久的历史。古税务街的牌坊上还有一副对联:“此间易访明清宅,世上难寻税务桥。”这副对联是说以税务为桥名在世上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说税务街里明清建筑很常见,是一座明清建筑的博物馆。

税务街上确实有很多明清建筑,像宫氏住宅(今泰州书画院、东方红画廊)、明蒋科进士第(今市文化馆、市文艺学校)、古课税局(今海陵区政协、梅乡京剧园、京剧票友社),税务街俨然是一带明清现代民居建筑文化交融辉映的长廊。这些建筑印证了税务街当年的繁荣。宫氏住宅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明代建筑,据宫氏的后人介绍,这座住宅书写过“两朝三御史,五代七进士”的辉煌历史。而当年两淮盐运使乔松年的私宅“日涉园”,被称为苏北最古老的园林。现在日涉园已被更名为乔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假山奇石,绿树如荫,桂树的幽香沁人心脾。里面的一座建筑现在改成了宾馆,住着一位韩国商人,让园子有了现代气息。乔园的斜对面就是明蒋科进士第,白墙黑瓦,从大门朝里望去,深不可测的样子。但记者觉得,说古税务街“易访明清宅”倒也罢了,要说“民居堪称国中先”则太过。

税务街上有很多店铺都是以“税务”为名的,什么“税务饼店”、“税务超市”、“税务副食商店”等等,甚至还有个“税务居委会”,宫氏住宅就在税务居委会辖区内。抗战时期,税务居委会里,还有陈毅和惠浴宇等当年和国民党代表谈判时的住宅,如今都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现代面貌

现在的税务西街当地人习惯叫“排档街”,因为这条街上有数以百计的排档,很热闹,显露出历史烟尘淹没下“汉唐古郡,淮海名区”的荣耀。

报道

本报记者 吉启雷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21: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