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近纪 |
释义 | 古近纪(Paleogene,符号E),旧称早第三纪,是地质年代中新生代的第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65.5±0.3百万年(Ma),大约距今6500万年,结束于23.03±0.05M,延续了约4247万年a。古近纪属于显生宙新生代,也属于非正式的第三亚代;古近纪的上一纪是白垩纪,下一纪是新近纪。古近纪包括古新世、始新世和渐新世。 古近纪-动植物动物由于古地中海区海相古近系中常含有货币虫,所以在欧洲常称古近纪为货币虫纪。古近纪动物界的基本特点是哺乳动物的迅速辐射演化。除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多种方式外,还出现了天空飞翔的蝙蝠类和重新适应海中生活的鲸类。海生无脊椎动物中以有孔虫类、软体动物、六射珊瑚等为主。淡水介形类等亦大量繁育。 植物 植物界中,从晚白垩世开始开始占主要地位的被子植物,更趋繁盛,植物分区更接近现代。 地理 古地理方面,在大陆内部海侵范围显著缩小。由于地壳运动的结果,开始奠定了许多山系的雏型。中国的古近系以陆相为主,仅在边缘地带如台湾、西藏等地有海相沉积。 古近纪-地质地层古近纪地质代表地层位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江孜地区古近纪甲查拉组角度不整合于晚白垩世宗卓组之上,系该地区最高(时代最晚)海相地层。运用岩石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组物源区主要为近源再旋回造山带,岩屑的母岩类型主要是岩浆弧成因的中性、中酸性安山质火山岩。新生代以前,特提斯喜马拉雅属于印度板块的被动大陆边缘,从特提斯喜马拉雅南亚带向北亚带显示了一种从浅水陆棚到深水盆地的变化,在侏罗-白垩纪时其陆源碎屑物主要是成熟度极高的石英砂岩,所以甲查拉组的碎屑物质只能来源于当时的冈底斯弧地区,所获有限的古水流证据也指示了这一点。从欧亚大陆侵蚀下来的碎屑物质被带到原印度大陆地区沉积,暗示该区的特提斯洋壳已经完全消失,印度与欧亚大陆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中、东部产生了初始的陆-陆碰撞,其碰撞的启动时间为甲查拉组开始沉积的65Ma±。 古近纪-玄武岩辽东地区玄武岩的K-Ar定年结果表明,曲家屯玄武岩形成于晚白垩世,K-Ar年龄为81.58±2.46 Ma;乱石山子玄武岩形成于古近纪,K-Ar年龄为58.36±1.64 Ma。本区玄武 岩含有丰富的橄榄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捕虏晶。乱石山子玄武岩中橄榄石捕虏晶的Mg值(79.5-88.5之间,平均值为84)较曲家屯玄武岩中橄榄石捕虏晶Mg值(77.0-79.8之间,平均值为78.4)偏高;单斜辉石捕虏晶为透辉石,其从核部到边部的Mg等变化趋势与橄榄石类似;斜方辉石捕虏晶为古铜辉石,其Mg值介于85.2-87.6之间,平均值为86.4。捕虏晶发育的环状裂隙、扭折带、矿物成分环带以及捕虏晶与主岩Mg值之间的不平衡均暗示它们为玄武质岩浆上升捕获的早期岩浆晶出矿物的堆晶体。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l)它们属于碱性系列,为碱性玄武岩,曲家屯玄武岩较乱石山子玄武岩贫硅、镁,富钙、铝,它们均具有原始岩浆的特征;(2)二者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但曲家屯玄武岩轻稀土元素总量更高,且轻重稀土元素分离程度高;(3)二者具有相似的Sr-Nd同位素组成。 古近纪-磨拉石磨拉石主要生成于古近纪时代区域沉积地层单位。原为法国罗讷河谷居民称呼当地一种砂岩石材的名称。19世纪时引入地质文献,用以表示阿尔卑斯山区主要为中新统的一套厚度很大的以灰、绿色砂岩和砾岩为主的区域沉积地层。磨拉石厚外达几千米,形成下部海相、上部非海相的楔形沉积体,即侧向急剧变薄,粒度变细。磨拉石的砂岩中富次硬砂岩或岩屑砂岩,也发育长石质砂岩。砂岩层发育交错层理,但不发育粒级递变层理。磨拉石作为构造岩相术语,表示不同造山带的不同造山期在复理石之后的一种普遍发育的构造岩相类型。如欧洲“红色大陆”的泥盆系,石炭系含煤地层,美国洛基山区一部分白垩系地层等。地质文献中常把磨拉石称为后造山相,形成于后造山期。在沉积建造中还划出磨拉石建造。磨拉石中发育三角洲相沉积,也可含煤层,还可形成厚的储油层。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