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
释义

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天津市滨海地区,总面积27730公顷,1984年经天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贝壳堤、牡蛎滩古海岸遗迹和滨海湿地。临渤海湾西岸,地处海河等河流的入海口,地势低洼、贝壳堤、牡蛎滩规模大、出露好、连续性强、序列清晰,在中国沿海最为典型,在西太平洋各边缘濒海平原也属罕见,并且两类截然不同的生物堆积体在如此近的距离内共存也为世界罕见。区内的七里海湿地还栖息和生长着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的建立对研究海陆变迁和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均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

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我国唯一的以贝壳堤、牡蛎滩珍稀古

海岸遗迹和湿地自然环境及其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和管理对象的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这是国内外难得的三种不同类型地质体共存于一个行政区划内的特例。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渤海西岸,天津地区的东部。范围跨越塘沽、汉沽、大港、东丽、津南、宁河等区县,总面积9.9万公顷。保护区的核心区共选7处,贝壳堤为5个区域;牡蛎滩选宁河县表口;湿地为宁河县七里海湿地;面积达21180公顷。天津河口湿地是渤海湾渔业资源的重要生态支持系统。2000多年以前,该地原是若干泻湖和河口,目前还存在大量海洋生物遗迹,世界著名的天津贝壳堤和牡蛎滩就分布在此。

天津滨海平原东部地区,分布有四道基本平行于现代海岸的贝壳堤,它们系由潮汐、风浪将近海海底贝壳搬运堆积而成。贝壳堤自西向东(即由陆向海)依次分别称为第Ⅳ道-第Ⅰ道贝壳堤,形成的年代为距今5000年-500年间。贝壳堤的年代标志着渤海湾西岸古海岸线的大致位置,是古海岸变迁极其珍贵的海洋遗迹。

天津滨海平原海河以北,宁河、宝坻县境内潮白河与蓟运河下游是牡蛎滩集中发育地区,牡蛎滩基本属于潮下带、半咸水泻湖——河口环境的生物堆积体,形成于距今7000年——3000年间。牡蛎滩由长重蛎和近江重蛎组成,剖面堆积层次清晰,厚达5米,在西太平洋各边缘滨海平原实属罕见,其堆积掩埋的过程反映了该地区的海陆变迁史。

七里海湿地

七里海湿地位于宁河县西部,距渤海约15公里,是在七千年前的古海湾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成的古泻湖型

湿地。七里海水面宽阔,空气清新,各种动植物资源丰富,为许多珍稀和濒危野生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繁殖和迁徙歇脚的基地,是生物多样性的典型地区。七里海湿地还具有泄洪、滞洪抵御旱涝、调节小区域气候、沉积和降解毒物、保留养分、生物量输出、重要水源地等功能,对改善天津市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保护区内动植物比较丰富,据不完全统计鸟类100多种;哺乳类动物9种;爬行类动物9种;两栖类动物4种;鱼类13种;甲壳类3种;软体类4种;环节类2种;昆虫类14种;植物种类计46科121属196种。

天津贝壳堤、牡蛎滩是全新世以来渤海成陆的两个重要产物和遗迹,贝壳堤是世界著名三大贝壳堤之一(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贝壳堤、南美苏里南贝壳堤);而牡蛎滩规模,只有泰国曼谷以北pathumtani地区的和美国南路易斯安那athafalaya湾poillaufer的牡蛎礁可与之相比,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象天津厚达5米的牡蛎堆积层。因此,该保护区在国际上海洋、第四纪地质、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领域占有重要位

置。贝壳堤、牡蛎滩珍稀古海岸遗迹和湿地的自然环境及其生态系统是海陆变迁的重要产物和佐证,是极其珍贵的“天然博物馆”,它反映了近一万年以来天津滨海平原因气候变化而发生的海陆变迁的过程,对研究古地理、古气候、海洋生态、海陆变迁等多学科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将带动科研、旅游、教育、环境等各方面的工作,对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竞相来这里考察、研究,并在国外学术刊物发表了众多的研究成果和论文。这里已成为海洋、地质、地理等系统和院校研究海岸演变、古气候、湿地生态等学科的重要场所。

地理位置

保护区位于天津滨海平原东部地区的汉沽、塘沽、大港等地。

自然环境

保护区为海岸海积冲积平原——潮间带——海湾水下岸坡等。该区为海河、蓟运河流域的下游地区,河流渠道发育完全,坑塘洼地分布广泛。年均温10.9~12.3℃;年均降水量576~609毫米。地层为第四纪覆盖区,下伏为太古界、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新生界地层。区内地下水为第四纪孔隙水,由于不合理利用,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漏斗扩展和地面沉降等。

主要保护对象

保护区主要保护的对象是贝壳堤与牡蛎礁古海岸遗址和七里海湿地生态系统及各种动植物。

天津滨海平原贝壳堤古海岸遗迹(图1),是沧海桑田的真实记录,是渤海变迁的结果。四道平行于现代海岸的贝壳堤分布在海河以南,自东向西依次分别称第一至第四道贝壳堤。

(1)第一道贝壳堤 位于海积平原东部高潮线附近,其走向与现代海岸线大体平行。北起高上堡,经黑沿子、陡河口、蔡家堡、蛏头沽、海河口、驴驹河、马棚口、至岐口与二道贝壳堤汇合。其形成时间距今约500~700年。堤高0.5~2.0米,宽2~100米,以蛏头沽至驴驹河段保存较好,为值得保护地段。该贝壳堤由四角蛤蜊、有孔虫、介形虫及碎片、粉细砂组成,具水平层理。反映了滨海潮间带环境。

(2)第二道贝壳堤 位于海积冲积平原东部,北起汉沽,南至河北黄骅县岐口贾家堡。在贾家堡以南为现代海岸。地表呈垄岗状,高1~5米,宽100~200米,长112公里,距现代海岸0~20公里。形成时间距今约为1100~2500年。其组成物质以蓝蛤贝壳、碎片为主,夹粘土、细砂,分选好,斜交,水平层理发育,为深湖河口沉积环境。此贝壳堤在东泥沽至西泥沽一带保存较完整且出露清晰。(3)第三道贝壳堤 位于海积冲积下原西部,距现代海岸11~35公里。宁河老铺经东堤头、张贵庄、中塘至黄骅县带庄人为破坏较重,仅中塘至巨葛庄保存较好。贝壳堤高出地表0.5~2.0米,宽100~200米,由田螺、贝壳砂、泥炭等组成。水平层理发育,为温干气候泻湖滨海环境,形成时间距今约3000~3800年。在巨葛庄村南出露的贝壳堤已被南郊区列入区内自然保护区,并在四周挖泄水沟、栽酸枣丛等以保护贝壳堤。

(4)第四道贝壳堤 位于海积冲积平原西南部,距现代海岸22~27公里,仅在大港区大苏庄至翟庄子一带有出露,向南延伸到河北省境内。其高1~2米,宽50米,由淤泥质土、褐螺、砂、细砂等组成。南段牡蛎增多,贝类普遍铁染,为滨海河口环境,形成时间距今约4000~5000年。

海河以北,宁河、宝坻境内潮白河与蓟运河下游,是牡蛎滩集中发育地区,形成潮下带生物堆积体,年代自北向南渐新,呈带状或斑状分布,有22个点,面积9930公顷。带状牡蛎也有四道,年代久远的牡蛎壳长达一尺左右,十分珍贵罕见,当今已经无处可寻。

生物资源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贝壳堤、牡蛎滩分布区内,类型多样,面积较大,有泻湖湿地、盐滩湿地、滩涂湿地、河滩湿地等,其中有水面23000公顷,芦苇12000公顷。常年栖息和出没的鸟类有天鹅、白鹳、鹈鹕、大雁、白鹭、苍鹰、浮鸥、银鸥、燕鸥、苇莺、椋鸟等野生动物。不久前,上古林核心保护点发现了一艘700多年前制造的木质古船,更增添了保护区的光彩。 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比较丰富,据建区初期的不完全统计,共有鸟类100多种;哺乳类动物9种,爬行类动物9种;两栖类动物4种;鱼类13种;甲壳类3种;软体类4种;环节类两种;昆虫类14种;植物种类达46科121属196种。

上古林核心保护点有一艘700多年前制造的木质古船,更增添了保护区的光彩。

天津古海岸与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贝壳堤、牡蛎礁具有规模大、出露好、连续性强、序列清晰等特点,在我国东部沿海最为典型,甚至在西太平洋沿岸国家也属罕见。保护这些不能再生的地质景观,对于揭示天津滨海平原的成陆史、研究天津及我国东南沿海海陆变迁和古地理、古气候、海洋生态、海平面变化以及新兴构造运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科学价值。因此,保护区既是极其宝贵的天然博物馆,也将成为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胜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3:5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