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古杯动物 |
释义 | 古杯动物是一种海生多细胞动物,有单体、群体或礁体。古杯动物很可能只分布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温暖炎热海洋里,而且能够形成古杯丘或古杯层,但是由古杯动物形成的生物礁则较少见。 简介古杯动物(Archaeocyatha) 单体形状为杯状、锥状或圆柱状等,表面光滑,或具有瘤状突起,或具横向、纵向褶皱。单体高一般为10~30毫米,直径5~20毫米。骨骼由多孔的钙质骨板组成,具外壁或由外壁及内壁组成的两个壁,内、外壁之间的空隙有放射状纵向排列的隔板及横向排列的横板等。内壁之内为中央腔,有时部分填有泡沫板。内、外壁及隔板、横板等均穿有小孔。 物征古杯动物是海洋底栖生物,大多数固着在海底生活,有些类群也可能会移动。古杯动物的化石大多保存在石灰岩里,而且常常与灰质藻、三叶虫、腕足动物、腹足动物以及软舌螺和锥壳类等动物共生在一起,因而证明它们是正常的浅海动物。科学家根据共生的蓝绿藻推测,古杯动物最适宜的生活深度是20~30米,最深不超过50米。 科学家推测,古杯动物的幼虫可以在海水中漂浮,在成长发育过程中随着身体和骨骼的增长变为成虫后而沉入海底,并以各种类型的固着根固着于海底。有些古杯动物的成虫可以呈盘状平卧在海底,而且还可以翻转。 相关资料古杯动物出现在寒武纪早期,到侏罗纪就已经绝灭了,现代生物中没有任何一种能够与其进行直接比较。再加上它们的骨骼形态繁多,因而至今科学家也没有对它们全部了解,至于其生活时的软体组织就更是难以得知了。 古杯类在动物界中的分类位置争论已久,过去根据其外形及多孔等特点,认为属于多孔动物门,而称为古杯海绵。但古杯骨骼穿有小孔,类型复杂,从未见有骨针,这与海绵由于骨针松散联结而成的小孔大不相同,海绵骨骼由骨针组成,无内、外壁及隔板等构造。现在多主张将古杯列为动物界一个独立的门。 古杯动物已描述有300多个属,近1000个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