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菇民戏 |
释义 | 菇民戏又称“英川乱弹”,起源于明朝,菇民在婺剧词曲的基础上,吸取赣南乱弹唱腔的特点传唱开来。经过发展,该剧的伴奏、曲调、唱腔、对白等逐渐转变为富有英川地方特色的剧种。菇民戏的演员本身就是菇民,他们一边生产,一边在劳动空闲时演唱、表演,丰富了深山寂静的生活。 简要介绍菇民戏又名“英川乱弹”,是景宁当地戏种,也称“生戏”,因常在菇民返乡、敬谢菇神时演出,故称菇民戏。流行于景宁畲族自治县英川、沙湾和庆元县一带。菇民戏是一种介于歌舞、曲艺和小戏之间的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艺术形式,因戏中大量的戏分为丑角边歌边舞,所以民间又叫“跳花鼓”或“唱花鼓”。菇民戏是浙江省文化厅公布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之一,龙泉文化部门也将菇乡菇民戏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 基本概况菇民戏始于何时无文可稽。相传早在清中叶,就已流传于庆元、景宁、龙泉一带菇民区,其中以庆元二都的菇民戏最负盛名,故也称“二都戏”。据景宁县柳八际村老艺人毛锡祺介绍,毛家自太公毛辣蓼起班,代代传承,管弦不绝。全村毛、刘、吴三姓都成为梨园世家,故有“柳八际、柳八际、代代儿孙学做戏”的传说。清末民初时,菇民戏曾有庆元的“锦福班”、“三星班”、“永昌班”、“水路班”和景宁的“新锦昌”、“新舞台”、“新日福”等十多副班社,活跃在庆元、龙泉、景宁以及福建省的政和、松溪、浦城、建阳、寿宁等山区。后又在桃源、枫坪、雁溪、黄寮等地相继成立“子弟班”,可谓异彩纷呈,盛极一时。庆元、景宁、龙泉等县是处州香菇的主要产地。菇民以制菇为业,老者在家,壮者居外,多仰食于菇山。所以这一带的戏曲班社大多演出庙会平安戏,以祈亲人出外平安,祷求香菇生产顺利。菇民们回家时,也从外地买回戏剧服装,用作酬神。故而,各庙会都备有全套行头,供子弟班学戏或租借给外来戏班演出之用。这一带菇民信奉种菇鼻祖吴三公,每年冬出夏归,都有一番立愿还愿的演戏活动,为他地所罕见。 菇民戏的音乐声腔最早只是一些山歌式的地方小调,后由菇农在全国各地种菇时吸收了外地剧种的曲牌和一些民间曲调,使菇民戏逐渐演变成以簧曲调为主的多声腔板腔体唱腔,剧本内容和演出形式有了很大的进步。后在“田公伟师傅”指教下,才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完整剧种,故后来的菇民以戏班都供奉田公伟为师傅。 菇民戏的剧目有《万花楼》、《双贵图》、《九龙鞭》、《满门福》、《卖柴记》、《九更天》、《判双丁》、《兰田带》、《青阳阁》等九十多本。音乐声腔基本上由京胡戏(皮簧)、横风戏(文宫平板、二凡、反宫、三夹子)毛胡戏(即二胡、滩簧)三类板调组成,音韵优美激越且有固定曲谱,演唱时常常以台词套曲谱,而不必定曲定谱。起腔落调也有定规,只要演唱者一起腔,司鼓一听,就附以鼓板起解,胡琴起调,引出锣钹伴奏,且各曲融合运用,能适应剧情的发展变化。菇发戏表演文武兼收,动作古朴真实,且富乡土气息,如女角在悲伤时,常双手拍腿,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号啕大哭,且有明显甩鼻涕动作等。 新中国成立后,菇民戏未设立专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常有演出,尤以庆元县的竹坪、三际、合湖、斋郎、三堆等地居多。景宁县的王宅、柳八际也培养了一批新人,组织到外地巡回演出,在福建建阳、邵武、沙县、浦城等地受到欢迎。 前些年,戏曲因受文化多元化影响而备受冷落。近年经过拯救、挖掘和整理,通过老艺人的传帮带,这一表演艺术又被搬上了舞台,使它重新绽放绚丽的光彩。 历史渊源菇民戏形成于明代,盛行于清末。当时主要戏班有雁溪村何升烈等于清光绪年间组建的新舞台工班。曾演出于福建、江西、广东、台湾等省,后改为新连昌班。有1931年(民国20年)建于黄湖乡柳八际村的新锦唱班。曾到福建省浦城及其他10余县演出。解放后改名柳八际班,逢年过节常到县内及邻县城乡演出,深受菇民喜爱。 菇民们历年候鸟般冬去春回,为求平安吉庆,外出前每人都到附近佛殿许愿,来年丰收后在庙会期还愿。所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起,各祠庙佛殿都要举办迎神戏赛会,俗称菇神香期,又称“开殿门”。各戏班也按指定路线顺序进行演出。 解放后,菇民仍冬去春回,各庙会仍演出不断。 文革期间,禁演古装戏,剧本、戏装被焚,菇民戏基本停止演出。 粉碎“四人帮”后,菇民戏在文艺百花园中重放光彩。英川、王宅、柳八际、黄谢圩、葛山等地相继组建菇民戏剧团。1981年英川菇民戏班组,排练了传统剧目《三密记》、《彩楼记》、《节孝图》、《奉阳关》、《双重恩》等20多个剧目,于1982年至1983年分别到龙泉、庆元、福建省建阳、邵武、浦城等十余县巡回演出251场,深受观众喜爱。《浙江日报》专题宣传报道。后因多种原因,剧团无奈解散。 2003年,英川镇为抢救菇民戏积极倡议,组建菇民戏剧团,招收剧团成员,抢救整理了五十余部剧本,但尚有三分之二的剧目失传。 表演形式菇民戏唱腔为徽、乱双合,主要唱调有西皮、阴调、二簧、文宫、反宫等。从事菇民戏活动的艺人,有据可查的就有七代辈。一直以来,英川等地流传着“柳八际、柳八际,代代儿孙都做戏”的顺口溜。 菇民戏在各殿演出的开场戏必须要排八仙小戏。戏班将菇民带回还愿的戏衣、戏帽穿戴整齐,以八仙角色打扮上台,口念真言“福门高照、金榜题名”(对读书人而言),“空手出门、满手回家”(对菇民而言),“田禾茂盛、五谷丰登”(对种田人而言)。过后,庙会援头手拿账本上来宣读各菇民赠送戏具清单,接着边念“黑笔上账,红笔勾销”,当众烧毁账本。这时,鞭炮齐鸣,菇民们把事先准备好的红包、瓜子包纷纷送上台,表示谢神和庆祝菇业的兴旺。八仙戏演后,接着演彩戏,后演正本戏。 演出剧目菇民戏共有传统剧目128本,常演剧目有《三密记》、《彩楼配》、《合耳环》、《节孝图》、《寿阳光》、《双重恩》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