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沟通分析疗法 |
释义 | 沟通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疗法是美国学者艾瑞克·伯恩(Eric Berne)创立于60年代的一套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是一种研究人们思想、感情及行为的心理学理论,它简明易懂又深奥微妙。 是当代影响深远的一套理论体系,其中涵盖了精神治疗、教育、组织与社会文化分析、社会精神病治疗。 治疗目标沟通分析的基本目标在于帮助当事人对于现在的行为与生活方向重新做决定。个体学会了在生活里除了无用语宿命的方式外,还有许多其它的选择。治疗的本质就在于,以察觉的、自发的及亲密的自主性生活型态,去取代受到游戏与自我挫败的生活脚本所支配的生活型态。在参考书目中,说到人分为两种,一种是成功者、一种是失败者。但在这里并非将人很清楚的划分为两种类型,它说:每个人都有机会当成功者,当然也有可能当个失败者。而在这里所指的失败者就是在生活上受到自我挫败并且受到其支配的人,总是想着自己不能做这个不能做那个,自己是个失败者。在这时候这样的一个人在这样的定义下则称为一个失败者。因此沟通分析治疗法的治疗目标即是将一个人的生活型态加以改变,使个体学会「编写自己的脚本」而不要被牵着鼻子走。 其它有关沟通分析之目标的看法还有很多,如: 充当催化剂,促使当事人开始努力改变 协助对方与父母友善的「分离」并独立 协助对方突破根源于父母的训谕于早年决定的一连串困境 教导对方在儿童、成人与父母三个自我状态间自由切换 治疗者的功能与角色在沟通分析治疗法中,并不会强调专家与病人的角色。治疗者会帮助当事人去发现过去不利的条件;而在这些条件下,使当事人作了一些决定而发展出与人相处的策略。而这些策略当事人也许希望去重新思考。 大部分的沟通分析使用者都强调「平等关系」的重要性,因此,治疗者的功能就在于运用他的专业知识,将当事人所订的契约加以清晰化、明确化。 而治疗者的工作是在帮助对方获得行为改变时的工具。治疗者会去鼓励和教导对方去依赖自己的「成人」,而非治疗者的「成人」;帮助当事人作出更适合「现在」的决定,以对抗继续生活在儿童时期的旧决定,并发掘自己内心的改变力量;「允许」当事人去发掘他们自己的力量。 治疗关系沟通分析治疗乃是基于双方对于治疗目标与历程,是以一种成人对成人(adult to adult)的协议为基础。在治疗过程中,双方均被界定达成目标的个别责任。强调明确的契约是沟通分析对谘商与心理治疗的主要贡献。如果没有契约的话,就很容易在治疗过程中毫无目的的漫游。沟通分析的契约式治疗法的基础是,期望当事人专注在目标上并对其承诺,强调责任的分派以及提出个人各有所司的观念。 治疗历程结构及契约强调明确的契约是沟通分析对谘商和治疗的主要贡献。以一种成人对成人(Adult to Adult)的共识基础所订立的一种「同盟」关系,契约中有明确的目标及达成的标准,意味着当事人在治疗中必需负起的责任及主动性。 进行分析1.结构分析 即人格结构分析,以PAC为基本架构的人格理论系统 (1) P-A-C与ego-gram: 了解自己的自我状态( Ego State)及不同状态间能量的分布及之间的流动。 (2) Contamination & Exclusion: 去找出是否有不太健康的自我状态,并察觉其对目前生活及行为的影响。 2.沟通分析 即有关人与人之间如何沟通的分析。 (1) 沟通的类型 互补型沟通( complementary transactions ) 交叉型沟通( crossed transactions ) 暧昧型沟通( ulterior transactions ) 牛眼型沟通( bow eyes transactions ) 协助当事人找出使其发生困扰的沟通类型,并发展出有效、适应的沟通类型。 (2) 时间的结构 退缩 仪式 消遣 活动 游戏 亲密感 从时间的向度上来分析当事人一生所花费时间的分布情形,让其对自己的生命型态有所察觉。 3.游戏分析 分析人与人互动过程中,透过潜意识,在不知不觉中,所玩的一种心理游戏。游戏的特性有「操纵性」、「重复性」及「漠视性」。 (1) 游戏公式 C +G = R → S →X →P.O. (饵+钩=反应→反转→混乱→结局) 去协助当事人检视行为模式中,是否有游戏的型态出现,这样的游戏对其是否造成不良的影响。 (2) 戏剧三角 检视当事在困扰中所在的角色及位置,其角色形成的原因,之间的互动情形。 (3) 游戏类型与程度 从上述的分析中找出形成困扰的游戏类型及其在现实生活中影响的程度。 4.脚本分析 分析一个人的成长背景及历史,去了解他对未来的计划及现在的行为所作的设定。脚本的种类有以下四种: 文化脚本:属于同一文化下所共有的。 次文化脚本:在特殊团体中所形成的,如联考族、追星族……等。 家庭脚本:为当事人所属家庭所发展出的特殊脚本。 个人脚本:为当事人自己所独有的生命脚本。 重新设定与行动沟通分析基于一个假设「我们以过去的前提为基础而作现在的决定」让当事人了解自己在困扰中的责任及主动性,并重新以成人(A)检视作决定的基础,重新设定所作的决定,并为这样的决定付出行为上的努力。 谘商技术一、强化松散的自我边缘 沟通分析中,正常的自我状态是「父母」「成人」「儿童」三部份之界限要相当明确,亦即个人能够很直接、不拖泥带水的从一个自我转换到另一个自我,然而如果自我状态太松散、不够明确,则个人就会产生不适应的行为。此种强化松散的自我边缘的处理方法是,教导当事人自我状态的理论,了解「父母」「成人」「儿童」三种自我状态的涵意,熟悉这三者彼此间交互的功能。当事人能够运用上述的知识来处理自己的行为时,则自然可以强化自我的边缘。 二、去污染 所谓「污染」是指:自我状态间有互相重叠或干扰的现象,它是个人产生问题或不适当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偏见」是父母自我状态污染成人自我状态的结果,「妄想」则是儿童自我状态污染成人自我状态。因此,「去污染」(decontamination)的主要策略是,让当事人了解到自己受污染的状况,并指出何者在污染、如何污染,以达到去污染的效果。换言之,当当事人的反应、感觉或对事物的看法有偏差、曲解或混淆时,谘商员要实时指出他的成人受到何者的污染,并藉认知的剖析,修正当事人的现有状态,以重建当事人及谐和流畅的自我状态。 三、再倾泄 沟通分析中理论中,「倾泄」是指个人的一个自我能很稳健且直接的转换到另一个自我。唯当自我状态发生「排斥」时,只剩一个或两个自我状态在做行为反应,那么当事人将无法随着环境的变异而去倾泄自我,则产生不适应的行为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再倾泄」(recatharsis)是指,将当事人所排斥的另一个或另两个自我状态激发出来,使当事人的行为反应,能因环境的状况与需要,随时倾泄或呈现更适宜的自我状态。 四、澄清 「澄清」(clarifucation)是指,谘商员将当事人所说的或想说的相关讯息串连起来,或把当事人内隐而未显;且未能明白表达的想法与感觉说出来。因此成清的目的,在使当事人对于未来将发生的事情及发生事情的原因,能有深切的洞察与了解,以便在谘商后,当事人可以很自主、自然的回到现实生活中,以适应的方法去处理日常事物并与人沟通。 五、重新定向 所谓「重新定向」( reorientation )是指,透过谘商员的指导及教导,使当事人舍弃不良的行为方式,将其行为反应或生活计划导向更合理、何乎现实的方向或目标。 六、其它技术 如藉用完形谘商法的空椅技巧( empty chair )及借用自团体谘商常用的角色扮演( role playing )等。 人们互动时运用的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当我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我们的行为表现像个孩子,不仅仅体现在行为上;我们思考、感受、看、听及反应都像个几岁的孩子。自我状态是一种充分体验到的存在状态,不仅是一个角色而己。当儿童状态表现为爱憎强烈、冲动、天真自然、喜欢游乐,这叫做自由型儿童自我状态;如果这种状态表现出深刻的思考能力、富于想象力和创造力,那它可以被称作“小教授型”儿童自我状态;如果这种状态充满恐惧、罪恶感、羞耻感,那么它可以被称作“顺应型”儿童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包含所有的感受:恐惧、爱、生气、快乐、悲伤、羞愧等等。儿童自我状态经常被人们指责为麻烦的来源,因为伴随着成长过程,儿童自我状态的自我中心、情绪化、强烈的判逆也随之产生。 父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就像一台录音机,它是生活中预先记录、预先判断或偏见规则的收集者。当人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他的思考、感受及行为方式像他的父母或抚养他长大的某些人。父母自我状态做决定,不需要理由,如何对情境作反应,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人们该如何生活等问题。父母自我状态或是赞成或是反对,或是控制或是支持。如果父母自我是批判的,它被称为批判型父母自我状态;如果父母自我是支持的,它被称为养育型父母自我状态。 成人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处于成人自我状态时,人就像一台人脑计算机,它根据逻辑程序处理收集和存储的数据并加以应用,从而做出决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