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共和十年 |
释义 | 《共和十年——<纽约时报>民初观察记》 《纽约时报》版的中国近代史 《纽约时报》独家授权翻译出版 以美国人的视角看民国初年,看中国辛亥 第三方真实记录,修正中国近代史学的诸多观点 基本信息书名:《共和十年·社会篇》 编者:郑曦原 定价:32.00元 ISBN 978-7-5154-0030-3 出版时间:2011年8月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书名:《共和十年·政治篇》 编者:郑曦原 定价:38.00元 ISBN 978-7-5154-0029-7 出版时间:2011年8月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内容简介本书为《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的姊妹篇,系《纽约时报》1911年10月至1921年12月间对华报道的选编。这十年间,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帝制走向终结,共和制在动荡中初具形式,外国列强环伺的局面依旧,社会生活中西风东渐,中国被日渐引入世界政治和经济体系中,构成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危机与希望的时代。 本书入选的《纽约时报》200多篇报道,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生等各个角度,对中国这十年进行了全面报道,其内容之丰富、涉面之广博、报道之深入,着实令人惊叹。以西方人的眼光,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进行了分析,对其未来做了预测,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从这里读者可看到历史的另一面。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近百年后回眸历史,给人很多启示。 作者简介郑曦原,1963年5月出生于四川省内江市。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外交学院、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和美国杜克大学公共政策管理学院。1992年底进入外交部,曾在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工作3年,现在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工作。他曾为新华社《经济世界》杂志特约撰稿人,参与策划CCTV多期电视节目,著有《中国远古文化》、《通向未来之路:与吉登斯对话》(与李方惠合著),其中《帝国的回忆——<纽约时报>晚清观察记》曾被评为“《南方周末》2001年10种年度好书”。 蒋书婉,湖南道县人。先后就学于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大学。从北大国际关系学院取得硕士学位后,考入外交部,曾供职于外交部政策研究司、中国驻印尼大使馆,现在外交部驻香港特派员公署工作。 刘知海,四川成都人。2002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学院,获理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大学期间先后对戏剧、摇滚、民谣、历史等产生过强烈兴趣,做过文艺青年,喜欢舞文弄墨,吹拉弹唱,经历了北大剧社辉煌时期。近年来酷爱民国史,苦心钻研,成为民国史业余爱好者中的战斗机。毕业后曾职于某外资咨询公司,现就职于某外资风险投资基金。 李方惠,四川内江人。先后就学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和外交学院,曾供职于外交部新闻司、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中国驻希腊大使馆。参与北京奥运会,曾任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综合处长、北京奥运会国家会议中心击剑馆媒体副主任等。 目录共和十年·政治篇第1篇:民国初创 一、中国将有伟大的未来 二、武昌事变后的中国时局 三、梁启超称共和制不合中国国情 四、满清军队在南京屠城 五、万众瞩目的袁世凯 六、美国学者百森评中国时局 七、满清朝廷举棋不定 八、中国危机牵动远东政治格局 九、孙中山接受美联社采访 十、袁世凯全票当选总统 十一、中国留学生应召回国 十二、西安撤侨历险记 十三、美国经济学家应邀出任民国要职 十四、莫理循被任命为民国总统政治顾问 十五、孙中山否认将参选总统 十六、假共和、真独裁:濮兰德访谈录 十七、美国呼吁共同承认中华民国 十八、袁世凯正式当选为民国总统 十九、民国将有新国歌 二十、《重构中国》书评 二十一、外蒙王公希望重返中国怀抱 二十二、中国退位幼帝近况 第2篇:捍卫宪政 一、在美华人为讨袁战争发起募捐 二、民国官员赴美考察司法制度 三、《民国西报》评袁世凯独裁 四、《亚细亚日报》再次受到炸弹袭击 五、前民国总理唐绍仪公开抨击袁世凯 六、君主立宪制是中国的选择 七、伍廷芳寄望中国青年 八、张勋复辟计划流产 九、北京事变调停失败 十、孙中山畅谈中国时局 十一、首批日元贷款所购军火运抵中国 第3篇:维护国权 一、日本对中国发出最后通牒 二、英德海军集结山东沿岸 三、日英联军攻陷青岛 四、“中国摩根”张振勋访谈录 五、中国从欧洲战争中获益 六、中国有能力处理好自己的事情 七、美国远东事务专家谈中日条约 八、成千上万华工运往欧洲 九、大战将激发中国巨大潜力 十、协约国同意民国延迟还债 十一、德皇威廉二世掠夺中国财物 十二、顾维钧解释中国参战原因 十三、中日在巴黎和会上爆发争端 十四、日使称中国收回山东没有法律依据 十五、苏俄愿援助“解放”中国十六、施肇基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 十六、施肇基在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讲 十七、列强同意撤出外国在华邮局 十八、中国是列强利益碰撞的火药桶 十九、威尔逊总统反对对华借款 二十、美国获得日本对华索价要点 二十一、中国拒签《凡尔赛和约》是明智的 二十二、日本人在误导世界 共和十年·社会篇第4篇:西风东渐 一、新式医学院将落足上海 二、西风吹过中国 三、中国正在成为美国的翻版 四、亚洲复兴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事件 五、中国第一家百货公司开业 六、送给朱尼金牧师的摩托车 七、现代医学在中国发展前景广阔 八、中国路况太差限制汽车进口 第5篇:文化觉醒 一、奥柏林学院在山西兴办教育 二、美国富商资助两所中国大学 三、第二届远东奥运会将在上海举行 四、袁世凯临终前谈中国教育改革 五、美国科考队在中国收获颇丰 六、五所教会女中开建 七、中国人自拍电影杀青 八、为争取选举权而斗争 第6篇:民生建设 一、袁世凯批准铁路建设计划 二、民国推行币制改革 三、中美合资筹建银行 四、中国工业革命进程综述 五、西方工程师建议引进自动电话 六、中国制造铅笔 七、天津建立碳酸饮料厂 八、中国民用航空事业取得进步 九、北京至济南航线开通 十、中德合资电器设备厂将落户苏州 第7篇:社会万象 一、慈禧爱犬远渡英伦 二、顾维均迎娶民国总理女儿 三、《李鸿章回忆录》出版 四、四川吸食鸦片者将被枪决 五、竹筒装金条从中国寄来 六、美国炮艇在重庆附近遇袭 七、莫小毛打官司 八、美国女明星谈中国女人 九、鸦片罂粟之路(OnthetrailoftheOpiumPop.. 十、退位清帝生母自杀身亡 《共和十年》 后记 文摘西风吹过中国 (1912年9月1日) 如今,当人们谈论起中国事件,不由自主地总会提到“中国的觉醒”以及“新时代到来”之类的说法。然而,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说法毕竟是空洞的,它们无法提供实证的事例。 中国革命的见证者 然而,如果我们恰巧听到某人亲口叙述他本人亲历的中国的觉醒,那便是另一回事了。他看到中国这条沉睡了若干个世纪的巨龙翻身伸了个懒腰,揉揉惺忪的睡眼,问道,“现在是什么时候?”然后突然从床上跳起来,飞快地穿上衣服——提醒一下,这是美国制造的衣服——然后,在今日世界实现了自尊和独立的民族之林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辛亥革命将中华民国变为现实,正是这样的一个事件。而美国人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他们看到这条打着呼噜昏睡的远东巨龙正在苏醒,他们知道迫使这条巨龙沉沦的数个世纪已经远去,现在,一个伟大的事件将要发生。 身居纽约的美国人,对于如何理解他们所目睹的这一切充满疑问。基根-罗森克兰茨公司(Keegan & Rosencrantz)的约瑟夫·基根(Joseph .J. Keegan),是这家美国制造商的驻华代表。14年前,当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巨龙还在熟睡。两个月前,当他离开时,中国已在觉醒,并且用一种连乐观的基根先生14年前也无法想象的方式扶摇直上。 他曾经旅行到过中国各地,了解那里繁忙的通商口岸,那隐藏在海岸背后的繁华都市,还有那遥远而平静的乡村。最重要的是,他了解和懂得中国人。当他第一次来到远东开展业务时,他决定学习中文。这样做的结果是,当其他人徒劳地试图让中国商人明白他们究竟在说什么时,基根先生已经可以到中国商人家中拜访,用他们的语言愉快的交谈,赢得他们的信任,从他们那里获知那些不愿意告诉外国人的想法、他们关于国家发展的观点、他们的希望以及它们对未来的理想。 毫无疑问,当这个真诚而热情的小伙子提到“中国在觉醒”、“旧王朝已土崩瓦解”这些老生常谈的字眼时,便不再显得空洞无物了。 崇尚外国现在成为了一种风潮 基根先生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兴起以及满清王朝的覆灭,见证了接受西方进步思想的革命党人从一次次耻辱的失败中崛起,将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七年前,他竭尽全力试图纠正弥漫在中国的反美情绪以及由此而生的抵制美货;然而今天,他有幸在中国亲眼见到,拥有美国人的身份已成为一张凡事畅通无阻的通行证。 “在中国人中,崇尚外国现在成为了一种风潮。”基根简明扼要地总结了当前的情形。“并且,要想走在潮流的最前端,就一定要亲美。”一名《泰晤士报》(THE TIMES)记者听了基根先生的观点后补充道。 在华南地区,后一说法显得尤为贴切。这里,人们态度的反转表现得最强烈,美国人突然成为了最受欢迎的人群。这里的人们捐赠大量资金支持革命党,将革命党人的胜利向顽固守旧的北方推进,最终促成了中华民国的诞生。看起来,亲美观念也将从这里逐渐传播到北方,横扫之前的一切社会思潮。 “在华南,人们对美国人确实非常友好。”当记者在拉姆斯俱乐部①找到基根先生的时候,他这样说。基根先生再次向东方进发前,他的公司总部设在拉姆斯俱乐部。 “你们可以看到,华南地区的中国人不光与前往广州的美国人和其他国家的外国人接触越来越密切,他们很多人还有身在美国或者曾居住在美国的亲戚。通过这种方式,他们逐渐了解了这个国家,并且对西方的观点变得越来越容易接受了。” 服饰是中国最显著的变化 “服饰是中国最显著的变化。你知道,中国人长久以来的服饰风格和我们有着多大的差别,你完全不能想象一个华人没有穿戴中国服饰是什么样子。但是现在,一切都改变了。崇尚外国成为一种风潮,身着西式服装成为了一个人时尚的标志。” “每一个中国人都在抛弃传统服饰。如果这种崇尚西方的倾向继续发展下去,对于全球服装市场的影响将是令人惊讶的。” “我们知道,迄今为止,从法国的里昂(Lyons)到英国的兰开夏(Lancashire),他们向中国供应的丝绸和布料都大受欢迎。但是,如果中国人喜好厚重布料制成的西式服饰的倾向持续增长,那么必然会造成丝绸制品货运量的下降,而来自英国的布拉德福德(Bradford)和法国的鲁贝(Roubaix)等地的出口将激增,从而弥补里昂和兰开夏的损失。如果美国厂商能够抓住机会,为中国人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那么我们的对华贸易额必将出现极大的提升。” “不只是衣服,如果中国人想变得更加摩登,他们还必须抛弃他们用丝绸和棉布做的鞋,换上皮鞋,还有装配许多他们以前知之甚少的摩登品,例如袜子、领带、礼帽和各种各样的配饰。值得注意的是,正如我先前所说,那些除了中国传统服饰之外再没有穿过任何衣服的中国人,他们正在上班时间拼命穿戴自己最值钱的传统服饰,以便尽快把它们穿破,好去购买外国人身上穿戴的那种新式服饰。” “确实,看到美国和美国人在中国愈发受到青睐,这种感觉真的十分美妙。在上海,这已经变得十分普遍。比如,理发店门口悬挂的广告上写着,他们可以修剪‘美式发型’。” “中国的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男士们身上,女士们的改变程度也不相上下。再过几年,我相信,美丽的中国女人将穿戴得和我们的女士们完全一样。” 如果认你这张脸一切事都好办 “美国人应该获得中国的贸易。尽管大部分中国商人都有绅士做派,但并非他们中的所有人都如同天使。在他们当中,也存在着一些品行不端之徒,这就像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一样。但是,如果你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便会非常友好地对待你,这是一条通用原则。” “这是一个关于脸面的问题。如果他们认了你的面子,一切事情都好办。我一直在努力平等的对待他们,随后,我发现他们也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我。” “所有的美国人都需要中国的贸易,这是一条常识。那么究竟什么是出口贸易呢?其实,依然无外‘常识’二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