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宫铃 |
释义 | 宫铃,网名胡同台妹,台湾人,祖籍安徽。 台湾资深媒体人,先后从事广播、报纸、电视与网络媒体,专职采访台湾时政与两岸新闻。2005年,报道中国 “两会”,获温家宝总理提问。任凤凰网台湾事务总监时,策划并执行大陆网民对话马英九,引起强烈反响,是两岸交流史上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标志事件。2008年以“胡同台妹”为网名,深入接触大陆互联网。被《南方人物周刊》称为“大陆互联网上走的最远的台湾人”,期望能与网上的好友们,创造一个重视平凡人价值的“微亮时代”。 个人简介宫铃,网名胡同台妹,台湾人,祖籍安徽。 台湾资深媒体人,先后从事广播、报纸、电视与网络媒体,专职采访台湾时政与两岸新闻。离开台湾时任TVBS两岸新闻中心主任。 2004年起,多次跨越两岸从事新闻报道工作。2005年,报道中国 “两会”,获温家宝总理提问。随行报道胡锦涛主席与连战主席、宋楚瑜主席首次会面。2008年以“胡同台妹”为网名,深入接触大陆互联网。 任凤凰网台湾事务总监时,策划并执行大陆网民对话马英九,引起强烈反响,是两岸交流史上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标志事件,使凤凰网获《南方周末》媒体致敬奖。此前凤凰网争取《南方周末》青睐三年而不得。 多次担任凤凰卫视、北京电视台、深圳卫视、黑龙江卫视等媒体特约评论员。被《南方人物周刊》称为“大陆互联网上走的最远的台湾人”,期望能与网上的好友们,创造一个重视平凡人价值的“微亮时代”。 作品简介◎ 从台北到北京直航不过三小时,但两岸人的心理距离有多大? 60年的距离,两岸人的心的差距到底有多远? ◆ 宋楚瑜题写书名并作序推荐! ◆ 继《我们台湾这些年》之后,两岸交流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之作!引发两岸高层关注,必将掀起新一轮的台湾热。 ◆ 一个台湾女子关于两岸最真挚的情感解读,让13亿大陆人真正了解台湾人民的心声 ◆ 两岸之间第一本以民间为起点的书,有利于两岸之间彼此相互体谅谅解、促进两岸交流。 ◆ 细腻的观察、比较两岸各地方文化上的差异,整理了两岸间观念与习惯上的不同,实质上也解释了两岸交流间,若干争议背后的深层因素,非常发人深省。 ◆ 邱毅、封新城、鄢烈山、邹明、师永刚等撰文鼎力推荐! ◆ 《新周刊》《新京报》《南方人物周刊》等数家高端媒体强力推荐!凤凰网长期互动推广! ◆ 两岸三地媒体竞相报道,轰动两岸! ◆ 随书附赠 “台湾印象”精美画册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0年11月 ·ISBN:978-7-5057-2802-8 ·开本:16开 ·页码:280 ·类别:畅销/社科 ·定价:32.80元 内容简介台湾,在地图上遥远,书里很近;在影像间熟悉,却始终更像个传说。她明明白白存在,又清清楚楚地不同。她与大陆就像一个原点的两条射线,已在渐行渐远的轨道中走过了太多不同的风景。失却相同乳汁的同胞,还能否仅靠着血脉的连接亲切如初?剥除了好奇和想当然的猜测,我们究竟用过多少心力和情感,去贴近她的心跳呢? 《从台北到北京》是作者行走两岸间,以新闻人的敏感对大陆和台湾两岸不同文化的感触和体悟。它会带你走进台湾,更会带你走近台湾人——在此你几乎可以触摸到一个台湾女子梦的蒙太奇。她穿越过现代的北京和前世的北平,在陌生和出离中惊醒过,在残酷与伤害中破灭过,又在友善与希望间涅槃,成就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圆满。 或许当你意识到所谓“不可分割”不只是生硬的口号,更是两岸人心灵相通后的柔软与坚定时,才能体会到真正意义上的统一情怀吧。大陆与台湾的联通,原本就不是一个海峡的距离,而是你,和另一颗心的距离。 名人评论宫铃小姐这本书,述说了她作为外省人第二代那种无根、无奈而又期待的心情,进而引发她更细腻的观察、比较两岸各地方文化上的差异,整理了两岸间观念与习惯上的不同,实质上也解释了两岸交流间,若干争议背后的深层因素,非常发人深省。字里行间,道不尽做为“外省籍”台湾人的骄傲与委屈,更化不完两岸六十年来的恩怨情仇。 ——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 “胡同台妹”宫铃以其媒体人敏锐的观察,加上多年在大陆工作与生活的经验,以其女性的细腻与多情,将许多生活周遭的小故事对比了两岸的不同思维,不但有趣,更能平易近人地让我们感受到彼此的不同。两岸的未来势必会更加往来热络,透过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彼此的思维模式,进而彼此理解体谅,这是一本真正促进两岸交流的好书! ——台湾“立法委员”邱毅 “这是一本关于距离的书——不是从台北到北京,而是从北平到北京。这是一本关于梦境的书——梦里是北平,醒来是台北,或者北京。胡同台妹的书让我心酸——她寻访大陆时总是与梦境衔接不上,而我站在台北街头时却感慨中国原来在这里。” ——《新周刊》主编封新城 “胡同台妹”是我们大陆人的一面镜子。让我们看看,对同一件事,对同一片景,不同社会环境中长大的她,如何思维、如何评论,以加深彼此的理解与认同。如果两岸读者如作者所愿“彼此都能以一种不同的角度重新看对方,更重要的是‘看自己’”,将有益于台海两岸官民在相互尊重基础上的良性沟通,共享现世太平,共铸现代文明。 ——《南方周末》著名评论员 鄢烈山 一部双城记,台北北京都是情。一个台湾女子,游走两岸,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似真似梦。多年来,我们都曾以为,黑头发黄皮肤的子孙,交流无障碍,可是当她深入大陆普通人的生活,却发现心里的隔阂已使两岸大不同。大江、大海依旧,容颜未改,祈愿心的距离不会因此疏远。读完此书,你会感到一颗暖暖的台湾女子的心。 ——凤凰网总编辑邹明 知道才能开始了解,谦卑才会真正关怀。这本书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一个从事新闻工作多年的女性,从真实面道出许多我们不自觉的动作,以善意为出发点进行解读,希望促成两岸人民美好的相互了解与关怀。我想,唯有“知道”彼此在不同社会环境下所产生不同的心理状态,才能真正让彼此跨越藩篱,成为名符其实的手足同胞!这是一本两岸之间真正以民间为起点的书,值得在两岸目前的新局中,让我们更能了解彼此的读物! ——《凤凰周刊》主编 师永刚 图书目录推荐序:妙笔轻解万千结(宋楚瑜) 自序:什么都不曾拥有,只是经历着 第一章:来自台湾的前世格格 【2007年,一位在北京已经七年的大哥如此跟我说:外省人既不是台湾人也不是大陆人,我们是第三种人。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句话有种发自内心的凄凉却又无法不认同。在台湾,外省人是“不得已”的移民;在大陆,外省人被台湾人这个概念所概括。然而外省族群的家乡怀想由于两岸的分隔只存在于一个虚无的空间里,交流之后,这个族群游荡在两岸之间找寻那个早已消失的过往,前半段在大陆、后半段在台湾,就这样飘移着无法落地。】 1.从小到大的“北京梦” 2.终于踏上“寻梦之旅” 3.恋上平安大街 4.饮食上的北京标记 5.“年轻人的未来在大陆” 6.“失根的一代” 第二章:温家宝总理与我 【一场来得有些意外的“两会”总理提问,让我对我的新闻生涯有了不一样的认知,而在大陆的新闻采访经验更让我深刻理解,两岸观众对于媒体报道需求的不同。台湾的民主是否真的混乱?而大陆的新闻是否就是枯燥?我想,这都得要用对方的眼睛来看,才能看出端倪!】 1.“两会”经历的第一次 2.最是难忘那一刻 3.因为“两会”成为焦点 4.两岸迥异的新闻状态 第三章:作为两岸交流的“中间人” 【我在大陆脚踏实地过着大陆的生活,试图从各个层面了解这个社会的思想与心情。我认为,虽然至今我也不敢说自己很了解。无论彼此双方在脑海里有任何意识形态的坚持,至少了解对方,才能知道如何与对方相处。如果以为“同文同种”就可以涵盖一切,那么这恐怕对中华民族在不同生活环境背景中创造不同文化与生活状态能力的一种轻忽。谦卑,是彼此交流必需的心态,而更有意思的是,对于台湾,我却是从大陆朋友的眼中才算是真正彻底地了解。】 1.有朋自大陆来,不亦说乎 2.傍晚七点一起倒垃圾 3.谦卑,彼此交流的第一步 第四章:北京是个大农村 【无论你看到这个标题是否认同或是气愤,请先把自己心中预设的立场放下,因为这很有可能是两岸交流的第一步!在台湾,农村是个好概念,而由这个词汇的不同理解我们或可窥见,就算是表面解释相同的词语,都因为发展历程、个人经验乃至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看法与理解!那么,从一个单词衍生出的一个句子、一段话乃至整个思考或是逻辑以及对生活的认知,这中间的不同恐怕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如果两岸在未来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彼此真的都是中华民族,我们是否有着宽容与换位思考的准备,来接受并且化解这中间的不同呢?不过首先,我们都得问问自己,你意识到彼此之间的不同了吗?】 1.“你台湾来的,你不懂” 2.北京是个农村城市 3.文化差异无处不在 4.身边小事不可漠视 5.生活焦虑、情感茫然 6.为什么台湾人比较幸福? 第五章 无所不在的统一情怀 【从04年夏天起,我在大陆的时间远远超过在台北。这样的状态造成的结果是:在台湾我被认作是“阿陆仔、大陆妹”;在大陆则是“呆胞、台巴子”。其实,我同时理解着两边人民的情感,也同时被两边的情感触动并悲伤。我曾经在博客里对着大陆朋友深沉的问着:“你们所在乎的,也是台湾人所在乎的,为什么不能给予更大的包容与理解呢?”也曾无数次对着台湾朋友说,“其实那种情怀很单纯,就只是情怀而已,为什么要敌视?”也许,就如同蝙蝠,同时不见容于哺乳类动物与鸟类那样,除了三五好友,对大陆、对台湾,我这种深刻的情怀,就只能在黑夜里沉睡,并期待着,如果,有那么一天,这种蝙蝠越来越多、双方能够彼此理解与宽容,或许就已经是统一时刻的到来!】 1.对待统一像“逼婚” 2.被“误读”的台湾民意 3.我所经历的文化差异 4.彼此需要谦卑与宽容 第六章:与大陆网友的虚拟交流 【在台湾,至少是我在台湾的时候,互联网是非主流。总觉得,成天泡在网上的都是些拒绝融入社会的“宅人”。其实,我从来不喜欢上网,我认为网络的文字不适合我的阅读习惯。然而像我这样一个只把网络当工具的非网民,竟然在大陆因为互联网而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样貌!通过网络,我看到了一个超乎我想象的大陆样态。而我所有的人生新发展也从网络开始有了一个全新的开端!】 1.先了解彼此,再互相影响 2.神奇的蓝血病 3.有了不同的眼睛,才有不同的世界 4.我在大陆的网络生涯 5.天涯若比邻,只因微博有你 6.微博,只是一场游戏 7.今天,让我们互道珍重 8.出埃及记 第七章:马英九对话大陆网民 【一个刚开始只是觉得很酷的创意,因为许多人的支持与坚持,实践了,也达到很好的结果。凤凰网友对答马英九无论获得多少荣誉,对我而言,不过是一名台湾小女子,希望让大陆网友们能够跟直接接触马英九先生所承载的台湾民意。我想的是,你们不见得要认同,但至少要知道,台湾人民的坚持与对这个小岛的热爱,并非出自政治,那是一种对胼手胝足成果的珍惜,一种对于自我生活选择的坚持,而所有的一切不过就是如此而已。】 1. 辛苦创建“台湾博客专栏” 2.提问马英九 2.《海角七号》告诉了我们什么 3.交流是理解的前提 4.台湾人都想做农民 5.在大陆采访台湾大佬 第八章:千山万水处处情 【走过大陆神州的许多山山水水,我承载的不只是我自己的情感。每走一步都是我最深刻且单纯的诚意。如果说一个台湾女子在这中间想要创造什么“意义”?我想,我以身作则地试图跨越时间、空间、思想与追求的藩篱,在这千山万水中、在这芸芸众生中,我自己就是一个实验品。我走过,所以我知道、我感受着,中国的山水壮阔,面积广大,兼容并蓄应是两岸之间彼此融合、交流最关键的心胸!】 1.胡同台妹的红色之旅 2.游山玩水就像对答案 3.谈不谈政治是一种自由 附录:粉丝眼中的胡同台妹 精彩内文推荐序:妙笔轻解万千结 2005年我首次访问大陆,提了个“解”字,引起不少回响。 我的说法是:两岸不只要三通,更要心灵相通。只有当两岸双方对彼此有更多的“了解”,才能消除“误解”、产生“谅解”,再找出方法“化解”,进而产生可长可久的“和解”。 两岸间的误解怎么产生的?百年来的分隔,敌对时期的恶意宣传,不同制度、发展道路形成的观念与历史经验……累积成了各自特有的次文化,从语汇到观念、习惯,都有了一些差异。 我记得2005年第一次去北京,有人问我感觉如何?我脱口说道:“各项安排都很周到,让我很窝心!”听说国台办的人马上紧张起来,通过各种渠道问我为什么感到“窝心”?搞了半天才知道,在台湾,“窝心”的意思是感到心里很温暖,很舒服;在大陆却代表“窝囊”、“憋扭”、“不舒服”的意思。 两岸的差异还不止此,有次凤凰网的领导刘爽先生来台,本书作者宫铃小姐也在座,我问刘爽先生对台湾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说:“静!”他觉得台湾人很安静、很自动,不用人家叫,自己会去排队,会把自己工作做好,没有大呼小叫,一切都自动完成。 他觉得,这就是“文明”,就是人民素质的表现。 我同意。我补了一句:“这是一种文化差异。” 所谓文化,并不纯在于孔孟四书或历史典章,真正的文化是人们对于日常事物的一种信念、一种态度和一种价值。人们在一起生活久了,自然会形成一种特有的习惯、规矩和行为模式,这就是一种文化。 一如上海人会穿睡衣上菜市场买菜,北京人会一大早去公园溜鸟,每个地方都会因其生活环境而形成特有的次文化,台湾也是一样。这些次文化不是坏事,反而创造了一个城市、一个地方特有的风格,成为它魅力的来源。 所以,两岸文化的差异不需要抹平,而是需要理解,理解后才会互相欣赏,沟通无碍,才能互补所长而益发亲近。 宫铃小姐这本书,述说了她作为外省人第二代那种无根、无奈而又期待的心情,进而引发她更细腻地观察、比较两岸各地文化上的差异,整理了两岸间观念与习惯上的不同,实质上也解释了两岸交流间若干争议背后的深层因素,非常发人深省。字里行间,道不尽做为“外省籍”台湾人的骄傲与委屈,更化不完两岸六十年来的恩怨情仇。 如果多点人能看看这本书里的故事,阿六仔(台语称大陆人)与呆胞(大陆人称台胞)间,也许就能多点谅解,少点敌意,让许多争议化于无形,更多合作由此展开,此方为中华民族之幸。 我常说希望大陆同胞在说完“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土地”之后,能够再多加一句“台湾人更是中华民族不可割舍的骨肉同胞”,因为我相信大陆同胞关心爱护的不仅仅是台湾这片土地,更是宝岛上的“人”。 从台北到北京,真正的距离不在地理,而在心理。如果能让双方多些互动,多点理解,天涯咫尺,遥相呼应,求同存异,有无互通,民族的融合,亦不远矣! 宋楚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