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公方彬
释义

公方彬,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队建设研究部副主任,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1962年12月生,大专学历,中共党员。1980年底入伍,3次参加边境作战,荣立一等功2次,三等功4次,1984年3月被广州军区授予“模范思想工作骨干”荣誉称号,获二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4月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代表作品: 《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中文名:公方彬

国籍:中国

出生日期:1962年12月

职业: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

代表作品:《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个人简介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队政治工作研究所副所长、大校。至2007年,从军27年。3次参加边境作战,荣立一等功2次,三等功4次,1984年被广州军区授予“模范思想工作骨干”荣誉称号,获二级英雄模范奖章,1999年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主持或参与完成了国家、军队等赋予的研究课题80余项,出版著作或参编著作28部(套),发表文章200多篇,个人著述达500余万字。获得国家和军队等各种研究成果奖20多个。担任了全国青联常委、社会科学委员会主任,担任了十多所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兼职教授、顾问,是团中央等九部委聘请的“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成员。

成长经历

1999年3月1日,“公方彬同志先进事迹报告暨表彰大会”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刚落成的大礼堂里召开。会上,院领导宣布了军事科学院党委给公方彬同志记一等功的通令。这是公方彬第二次荣立一等功。像他这样荣立过两次一等功的军人,极为罕见。1984年,他还是个22岁的战士时,就因对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作出突出贡献被广州军区授予“模范思想工作骨干”荣誉称号,并荣立一等功。1962年,公方彬出生于沂蒙山区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公财东十八岁时还不会写自己名字,凭着一股狠劲和聪明劲,硬是靠自学做了乡村教师,又做了乡村医生。公方彬的母亲同许多农村妇女一样大字不识,但勤劳能干,乐于助人,邻居有什么难处,她总愿意帮助。

十六岁时,他高中毕业了。在老师的大力举荐下,来到家乡管理区做了文书。

文书是一项令人羡慕的工作。因为它有可能使一个农村青年走上“吃公家饭”的阳关大道。在70年代末的山村农民眼里,那无疑是最有出息的了。公方彬干得挺顺利,可没多久,情况就变了。不知为什么,公方彬的直接领导对他越来越严厉。公方彬走路快了,说“不稳重”,走路慢了,说“不抓紧”,公方彬在广播站和报纸上发表文章,本该是件让长辈高兴的事,可这位领导却狠批他“骄傲”,当众数落他,后来竟发展到一些与这位领导有关系的人,也可以任意指着公方彬的鼻子呵斥。

文书工作被他人取代了。公方彬被分到采石场搬石头,又被分配去喂长毛兔,最后被分配到学校建筑工地守夜。工地本是块坟地,到那种阴森森的地方做贼的人也不会多。

1980年底,公方彬离开了沂蒙山区那块生他养他的土地,到广西柳州地区炮兵部队当了一名炮兵。

公方彬入伍之时,正是南方边境战事频繁之日。从1981年至1985年,公方彬随部队三次去边境参战。他对第一次参战的情景仍记忆犹新。他入伍不到半年,父亲知道他要上前线了,写信对他说:“战场上如果贪生怕死,就不要回来见我!”父亲的话激励着他在战场上英勇杀敌。

公方彬入伍前崇拜托尔斯泰,并幻想当个作家,也确实在报上发表过几篇小文章。还写过二十多万字的小说草稿。

人生理念

公方彬的人生理念和奋斗目标是:做真的探索者,善的示范者,美的传播者。公方彬先后独立或参与完成了国家、军委和总部等赋予的研究课题80余项,出版了《困惑与选择》、《人生的省悟》、《人世的启悟》、《人类的顿悟》、《与青年谈人生》、《与青年谈成长》、《政治作战初探》等个人著作400余万字,其中18项获国家和军队级奖励。公方彬在入伍24年中,拿出39万余元的稿费和工资,资助298名贫困地区的学生读书,在他的物质帮助、精神激励和思想启迪下,已有118名考入了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第一批受助学生中,已有人到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公方彬经常通过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传播美好的思想,同时到各地作报告,直接听众已达数十万余人次。公方彬还担任了第十届全国青联常委、社科界别委员会主任委员,担任了总参、总后、总装、海军、空军、武警、公安系统等十多所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兼职教授、顾问,是团中央等九部委聘请的“中国青少年新世纪读书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公方彬多年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研究,科研成果突出。努力探索新时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规律,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研究文章,并满腔热情地关心和帮助战友的成长进步,成为全军有影响的“思想工作骨干典型”。1985年至1987年,他在西安政治学院学习期间,利用2个假期自费到52所高校和100个基层连队进行调查,撰写调查报告在《解放军报》连载后,引起了反响,受到学院的表彰。

个人成就

24年进行以核心价值观为重心的思想精神研究,是该领域研究的先行者。公方彬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就投身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许多成果被《解放军报》等报刊发表。媒体广泛宣传后,他成了80年代初全军的重大典型。90年代后,他把突破口选在人生修养上,也获得了成功。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他的专题报告,两家出版社出版了他报告的光盘,许多报刊发表他的研究文章。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他把核心价值观作为研究的突破口。撰写发表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核心价值观》,媒体评价公方彬“首次提出并系统研究我军的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公方彬的研究成果更是大量出现于各大媒体,并引起广泛关注,他本人也成为该领域卓有建树的学者。

25年执著于道德实践,把186名贫困学生送入大学,把2个濒临自杀的青少年拉回生活。1982年的一天,公方彬将每月6元津贴费中积攒下的30元钱买来纸笔送到部队驻地的小学的孩子们手里,从此以后,他的心灵便和贫困地区的孩子们系挂在一起。至2007年,共拿出53万元,在山东、湖北、江西、西藏、等11个省市自治区,资助了438名贫困学生读书。寄去励志图书500余册,写信30多万字。在公方彬物质帮助和精神激励下,已有1名学生读了博士,7名读了硕士(已知),178名读了大学。尽管科研任务繁重,他仍热情接待每一位上门求教者,包括被广泛宣传的方永刚,出访牺牲于恐怖袭击的革命烈士张康平,当代士兵楷模向南林,全国三八红旗手孙香萍,等等。他将1700余册、价值4万余元的图书寄赠基层和边防官兵。他挽救了2名濒于自杀者。帮助3个有为青年出版著作。每次回乡探亲,都要拿钱帮助村里的老人们。他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

23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公方彬的信仰信念报告使高级知识分子落泪,使大学生“心灵震颤”。公方彬的演讲报告很受欢迎。2001年中央电视台7套播出他关于“人生修养”的报告,央视调查该报告收视率进入前十名。以报告为主的集子《与青年谈人生》出版后,获得团中央“五个一工程奖”和“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一等奖”。他到武汉大学给大学生作人生价值观的报告,一位大学生听后对公方彬说:“以往讲信仰信念,总觉得虚无缥缈,听了你的报告,心灵产生出震颤的感觉”。公方彬曾经为中央、国家机关的同志讲课,为中央首长身边服务的工作人员讲课,为驻香港特区部队讲课,为高原、海岛的官兵讲课。听他报告的人,有教授、院士,有高层领导干部,更有大量青少年学生。最长的报告是不间断讲4个小时,听报告人数最多的一场8000人,节奏最快的是上午在一个城市讲,中午飞车到另一个城市直接进讲堂。自1984年公方彬作第一场报告至今,已达千场,直接听众上百万人次。同时还进行了一系列电视报告、网络视频演讲,上百次接受媒体访谈,他真正成为一个真理的传播者。

职业生涯

1985年9月,公方彬被广州军区选送到西安政治学院深造。他除了认真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外,还三次自费对52所高校和100个基层连队进行了调查。他有两个假期没回家,连春节也和留校大学生一起度过。三次调查,共计67天,行程近万里,先后找人谈话500余次,做调查笔记20万字,两次向部队和地方发调查问卷720份,获资料近10万字。

他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了《关于强化原则的运用与自觉性的形成》、《当代大学生眼里的军人》、《当代大学生心目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当代大学生所理解的军人的爱情》、《五所高校校长谈教改:改革、开放、搞活》等文章,在《解放军报》等七家报刊上发表。

25岁的公方彬,怀着对新生活的渴望,来到军事科学院政治工作研究所任研究员。他玩命似地学习和工作,不敢有一日懈怠。他几乎没有轻轻松松休过一个节假日。他更加酷爱书籍。

1988年9月,公方彬结婚了。本来,与妻子商定好旅行结婚的,可到了青岛,他再也玩不下去了,说什么也要回家读书写文章了。善良贤淑的妻子无奈,只好随他提前回京。妻子说:“听说日本人有工作癖,我看你有读书写文章癖,三天不写东西就像丢了魂似的。”

军事科学院学术气氛浓,人员层次高。公方彬在老同志的帮助关怀下,迅速成长了。他的视野大大开阔,理论研究系统了,深入了。他跳出了连队工作的天地,将目光投向全军;他摒弃了封闭的思想政治工作观念,将思维拓展到社会、人生、人世、人类。

在军事科学院十二年,公方彬写下了200多万字著述。他的《人生的省悟》、《人世的启悟》、《人类的顿悟》三本著作,一改人们厌倦的老教条八股腔,以简练的警句格言,包罗万象的标题,记下了他长期积累的思想火花。

演讲中的信仰信念

回顾一下中国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先后出现过三个“万里”为计的活动:万里长城、万里“丝绸之路”、万里长征。三个“万里”中至少有一个半与信仰信念有关,“半个”是万里丝绸之路,也就是当年敢于过沙漠、闯戈壁、越雪山者,除了为利益而来的商队,还有传播佛法的僧侣,正所谓西域古道上,“丝绸西去,佛法东来。”“一个”则是万里长征,在今天的云南迪庆和四川甘孜州之间,有一个名叫香格里拉的地方,这里雪山连绵,原本属于人迹罕至的地方,历史上靠双脚走过这段路程的只有两支队伍,一支是喇嘛教的僧侣,另一支是中国工农红军,两支队伍区别很大,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都在追求精神的天堂。

类似的富有说服力的事例很多。抗美援朝时期,曾发生过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在一次战役中,我志愿军一个连趁夜潜伏于敌阵地前,那夜天降大雪,气温骤降。天亮时,冲锋号吹响,可是潜伏的一百多名官兵没有一人跃起。近前一看,原来他们全都冻死了,至死仍保持着战斗队形和前进的姿势。后来,当毛主席听了关于这件事情的汇报,当即脱帽,长久不语。毛泽东、周恩来在谈到朝鲜战争时,多次豪迈地说,敌人大炮比我们多,但士气低,是铁多气少;我们大炮比敌人少,但士气高,是铁少气多。日本曾经出版过一本介绍朝鲜战争的书,其中写道:“中国军队……好像对美军炽烈的火网毫不在意似的,第一波倒下,第二波就跨过尸体前进,还有第三波和第四波。他们不怕死,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可以说,整个朝鲜战争,志愿军告诉世界的就是“铁少气多,气吞山河。”是38万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今天,要保证中国共产党这一政治集团更加强大,必须强化信仰信念,这是惟一可靠的前进道路。

政治集团是这样,单个人莫不如此。回顾人类发展史,没有一个带来光明的智者不是奠基于信仰和信念。比如,古希腊时期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这位先哲一生都在追求人生的真谛,当面对法庭上审判自己的500名法官和陪审员时,仍然坚定地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有权命令别人信仰什么,也无权剥夺别人随心所欲思考的权力。”“人只要具有自己的道德和信念,即使没有朋友的赞同,没有金钱、妻室和家庭,也会成功。”有意思的是,苏格拉底面对的虽然是审判自己的人,但由于他发出的是真理的声音,加之精妙绝伦的口才,致使多数陪审团成员倾向释放他,但同时向苏格拉底提出一个要求:只要改变以往的思想和行为,便可获得自由。苏格拉底不为所动,坚定地回答:“这办不到”,“只要我的良心和我内心深处那个微弱的声音还让我前行,把通向理性的真正道路指给人们,我就要继续拉住我遇见的每一个人,告诉他我的想法,绝不顾虑后果。”再看“百日维新”的六君子之一谭嗣同,他面对日本使馆表示愿助其出逃的承诺,慷慨陈辞:“各国变法都是流了血才成功的,中国没有人为变法献身,因而不发达。现在,就让我开这个头吧。”苏格拉底和谭嗣同,他们的肉体不可避免下了地狱,但灵魂进了“天堂”。至于革命先躯又有多少为着信仰信念而慷慨赴死?不可胜数。

其实,从我个人的体悟中未必不得出同样的结论。到2007年新学期止,我资助贫困地区的学生读书已经进行了25年,共拿出51万余元的稿费和工资,在11个省(市)、自治区共资助了411名学生,其中已知考上大学的有148人,最早受助的同学中,有人已经在美国攻读完博士学位,因为其在世界顶级科学杂志《自然》上发表论文,今天还获得了我们国家颁发的留学生奖学金。对此,有人曾问我:“你知道有人说你资助学生是沽名钓誉吗?”我说:知道。“为什么还去做?”我回答:既然自己不认为是沽名钓誉,干吗不做?“什么时间停止资助活动?”我回答:两个条件可以使我停止,一个是中国再没有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另一个是我本人也进入了贫困者的行列。也就是说,这一活动将进行至我进入坟墓的那一天。“你认为这样做别人就不再说你沽名钓誉了吗?”我回答:仍然会有人说,但不要紧,即使置疑者,当他静下来想一想,一个人一生都执著地进行着某一项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必定拥有信仰信念作支撑。这实际上也说明,即使你践行道德,获得的不一定是奖赏,有时可能是误解,特殊情况下甚至是他人攻击你的籍口。借用电影《天下无贼》主人公的一句台词:“好人不好当!”所以说,你要做一个品德高尚、有益于社会和他人的人,没有成熟的理念、坚定的信仰,要维持长久是很困难的。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2: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