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公而忘私 |
释义 | 基本信息【汉字简体】公而忘私 【汉语注音】gōng ér wàng sī 【成语释义】为了公事而不考虑私事,为了集体利益而不考虑个人得失,不去讲究个人恩怨。结合文章,郭子仪这样的品质,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成语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应用示例】这两位同学破釜沉舟,公而忘私的勇气,是使我私心佩服的。(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续篇》) 【相关灯谜】谜面:公而忘私(打字一) 谜底:八 古文今译原文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②为安思顺牙将③,不相能④,虽⑤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⑪诛⑥,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⑦乞贷⑧妻子⑨。”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⑩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①郭子仪、李光弼:唐朝人,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 ②俱:都。 ③牙将:副将。 ④不相能:互相看不起。 ⑤虽:即使 ⑥诛:诛杀 ⑦但:只 ⑧贷:宽恕。 ⑨妻子:妻子和儿女。 ⑩为:成为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而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在。” 译文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的(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光弼害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君主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阅读提示曾被曾国藩誉为公而忘私第一人的郭子仪,大多数人都知道他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他的公而忘私却鲜为人知,本文就介绍了他的这种品格。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