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耿彦波 |
释义 | 耿彦波,男,汉族,1958年11月生,山西和顺县人,1981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6年8月参加工作,中央党校函授本科学历,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现任中共大同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中文名:耿彦波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山西和顺 出生日期:1958年11月 职业:中共大同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毕业院校:中央党校、长江商学院 学位:工商管理硕士 入党时间:1981年12月 参加工作时间:1976年8月 工作简历1976年08月,和顺县委通讯组干事; 1978年08月,晋中地区团委干事; 1981年08月,晋中地区对台办干事; 1983年07月,山西大学中文系(专科)学习; 1985年09月,中共晋中地委办公室干事; 1987年06月,中共晋中地委办公室副科长; 1990年05月,中共晋中地委办公室信息科科长; 1991年11月,中共晋中地委办公室副主任; 1993年04月,中共灵石县委副书记(其间:1994年8月至1996年12月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涉外经济专业学习); 1995年03月,中共灵石县委副书记、政府县长(其间:1996年10月至1998年7月西北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班学习); 2000年03月,中共榆次市委书记;(期间,榆次市更名为榆次区); 2000年05月,中共晋中市榆次区委书记; 2003年06月,中共晋中市委常委、榆次区委书记; 2004年02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兼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 2006年06月,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2007年05月,中共太原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党组副书记(其间:2006年10月至2008年9月长江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习,获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2008年01月,中共大同市委副书记; 2008年02月,中共大同市委副书记,市政府代市长、党组书记; 2008年07月,中共大同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省八次党代会代表,省十、十一届人大代表,十三、十四届市委委员,市十三届人大代表。 2011.12.24确定为市委书记人选考察对象。 主要政绩主政榆次耿彦波是一位做官与做文化结合得恰到好处的“两栖式官员”。伴随着持续10年之久的争议,耿彦波一路前行。更重要的是,通过经营城市,他成功地寻找到了经济与文化的“黄金分割点”。 当他离开灵石时,有人在天石新城摆上3个花圈“送行”;当他修复榆次老城时,有人打出“谢谢你,彦波”的横幅;当他调离榆次后,“吕日周第二”的争论甚嚣尘上;当他离开榆次两年后,“耿粉”自发在新浪网开设博客“耿彦波论坛”;当他来到太原进行城市大建设后,“又一个仇和”的评价出现。这个人就是耿彦波。 “文化经济牌” 从1995年任灵石县县长开始,惯打“文化经济牌”的耿彦波就一直致力于保护挖掘晋中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先是灵石的王家大院;2000年4月调任榆次后,又修复了气势更加恢宏的“常家庄园”。为官7年,他把两座“藏在深闺人未识”的民居庄园推向了全国,更推向了市场。如今,在北京地铁站,可以看到“王家归来不看院”的旅游产品广告———夕阳余晖之下,层层屋檐组成的气宇轩昂之势,足以雄霸天下。 因此,中国著名的古建筑文化“泰斗”郑孝燮老先生说道:“要想切实保护好历史遗产,光有‘有识之士’不行,还得有既掌握决策权,又对保护文化遗产有充分认识的政府官员,我把这样的人称作‘有识之官’,耿彦波就是一个。” “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耿彦波幸运的是,他为官任职的地方,都遗存着大片的古老民居;晋中历史文化幸运的是,有位地方官很“识货”,能从过往岁月的遗物中看到文化的意义以及未来的价值。 “一条马路,一座楼;一个警察,一只猴”。这是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榆次城建状况的一种戏说。然而,在耿彦波“多留遗产,不留遗憾”的修复思想和“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下,经过500多个日夜奋战,一个占地面积100万平米,具有儒、道、佛等文化特征,集中国传统优秀建筑精华的老城展现在世人面前。它有中国最大的县衙,中国保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城隍庙,中国北派最大的城市古典园林群落。 榆次老城改造完成后,漫步街头,居民宋五寿用朴实的语言编了一个顺口溜加以赞誉:“榆次老城泛新颜,扬起新旧两条帆;欧式架构美如画,东西风情都好看。” 但是,城市大建设,钱从哪里来?榆次在短短3年内用于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的资金达10亿多元,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城市面积、城市功能以及城市品位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榆次每年的可支配财力有限,仅预算内人员工资一项缺口就达4000多万元,投资的钱从哪里来?同时,又是什么让耿彦波下大功夫去保护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呢? 抓住了问题的“关节” 耿彦波很坦然地说:“为了赚钱。”他认为,作为一个地方官员,特别是一个地方的主要负责人,不讲钱、不算账,肯定是不行的。而更为关键的是,耿彦波抓住了问题的“关节”———城市经营。 对于经营城市,耿彦波在山西省委刊物《前进》杂志上发表文章认为,用计划经济的眼光看城建,看到的是投入,头疼的是缺钱,道路越走越窄;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城建,看到的是产业回报,得到的是保值增值,天地越来越宽;用经营的眼光看,土地是资本,道路是资本,一切可经营的城市元素都是资本。确立经营城市的全新理念后,转变就城建抓城建的思维定式,将过去“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建设思路,转变为“办多少事筹多少钱”的经营思路。 改造工程 对此,耿彦波以榆太路改造工程为例,新路设计路面宽60米,但拆迁时实际为80米,两边各空出10米建商铺。这样一来,繁华的榆太路两边就配套有3万平方米的商铺,以每平米4000元的价格出售,回笼资金1.2亿元。除去修路的综合成本9000万,净赢3000万。榆次就在这种运作模式下,城市面貌以神话般的速度改变着。 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然而,耿彦波却在无米之际,做熟了热腾腾的“米饭”。其中的滋味让榆次人民咀嚼得韵味悠长。通过城市经营,榆次实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的三赢,耿彦波成功找到了经济与文化的“黄金分割点”。 主政太原“太原老百姓最怕的是太原不变”太原要“建设一个新城,改造一个旧城,挖掘一个古城。”上任之初,耿彦波就提出太原城市建设的宏观思路。延续了灵石和榆次的一贯做法,城建依然是耿彦波工作的核心内容,在这位“城建市长”的带领下,太原市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道路改造工程于2007年3月正式启动。改造工程启动“惠远祠前晋溪水,翠叶银花清见底。水上西山如挂屏,郁郁苍苍三十里。中原北门形势雄,想见城阙云烟中。望川亭上阅今古,但有麦浪摇春风。”金代山西著名文人元好问的《过晋阳故城书事》,用精练的语言描述出了“龙城”太原的雄浑之美。素有“龙兴之地”称呼的太原,拥有2500年建城史,如今虽古韵犹存,却风光不再,一组数据更令人忧心:在中部地区的六个省会城市中,太原的地区生产总值倒数第一;“十五”期间,太原市政基础设施总投资47亿元,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排第24位,在中部省会城市中倒数第一;市政基础设施投资仅占城市GDP的1%,在所有省会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七。拉开城市新框架,提升城市档次与品位,成为太原市党政决策者的共识。恰在此时,耿彦波于2006年6月任太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分管城市建设与管理、国土、规划等方面工作。“大推进战略”为了加快城市大建设的步伐,太原市政府代表团于2006年9月6日-10日,专程赴合肥、上海与深圳,就城市大建设、拆除违章建筑与城中村改造等,进行专题调研。很快,2007年被确定为太原的城市建设年。太原采用了“大推进战略”,同时开工五条主动脉。面对外界“为什么不是一条一条渐进?”的疑问,站在决策参与和制定的角度,耿彦波在采访中答疑解惑:修路施工的周期一般是4至5个月,像太原市的气候,每年有效的施工期仅限于4月到9月,如果这些主干道逐一改造,进度太慢,根本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道路交通需要。无疑,这是耿彦波从太原实际出发的一种领导策略。而对于整个城市建设,耿彦波始终坚信一个理念:“太原老百姓最怕的是太原不变。”不过,与轰轰烈烈的城市大建设场面相比,分管城建的副市长耿彦波仍然不为街头巷尾的老百姓所熟知,用一些官员的话说:“耿市长很低调。”空间艺术城市建设是一种空间艺术。在耿彦波的城市改造理念中,道路改造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在耿彦波看来,修路这个简单的概念并不能概括现在太原市的大动作,道路不仅仅是为了交通,道路是城市的血脉,更是城市最直观、最生动的窗口,是城市景观最重要的一部分。以迎泽大街为例。有着“第二长安街”美称的迎泽大街,遵循“五十年不落后、一百年不后悔”的原则,时至今日,仍令太原人引以为豪。这条大街也承载着太原人乃至山西人太多的记忆。由此,耿彦波认为:“迎泽大街是太原市的客厅,是太原市的第一道窗口。”告别“蜘蛛网”于是,在迎泽大街改造中,管线全部入地,大街上空从此告别“蜘蛛网”。同时,迎泽大街道路两侧的围墙也被拆除,形成通透空间。在迎泽大街拓宽改造和微循环改造中,共拆除道路两侧临时建筑、违章建筑共计10万平方米。“这不仅仅是一次道路改造,更是一次城市改造!”有市民这样评价。迎泽大街拓宽改造工程,只是太原市2007年大规模道路建设的一个缩影,也是一个佐证。在2007年里,太原新增城市道路桥梁181公里,超过“十五”建设的总和;城建投资完成137亿元,相当于过去10年投入的总和。而在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上,耿彦波延续了他“经营城市”的一贯思路:以建养建,把生地变成熟地。以太原市的城市主干道之一龙城大街为例,修路前每亩地价为50万元,路通后升值到200万,足足增长了4倍。城市道路整改太原进行城市道路整改时,从2007年2月太原市市政工作会议召开到年底,仅仅在太原政务网上公开的耿彦波现场办公的次数,就达到了30多次。在迎泽大街改造工程指挥部,每天早上八点都要开一个调度会,及时让交警部门向市民通告路况,早做准备。这些涉及老百姓日常出行的细节,耿彦波每天都要过问。 主政大同“城建风暴” 从2008年01月,任中共大同市委副书记,市长开始,在大同市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城建风暴”(参《争议大同市长耿彦波:万人签名支持其工作》),一时间成了大同百姓街头巷尾谈论的焦点。大同是山西第二大城市,历史文化名城,这给擅长挖掘文化遗产商业价值的耿彦波提供了一个大舞台。“这是一个能够大有作为、大有可为,能干大事、能成大事的好地方。”履职当天,耿彦波表示,大同可做的事情非常多。 “他一来就一头扎在城建里。”大同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侯同生说,耿彦波对城建特别内行,办事效率很高,十几年拆不掉的“老大难”哗啦啦都拆了。 市民抱怨 也有市民抱怨新市长“光拆屋,不修路”。4月21日,御河南路农业局家属院门口,一群退休老职工在发牢骚。这一带拆迁涉及500多户居民,他们目前最担心的是拆迁后被安置到郊外,从城市居民变成郊区居民。而更多的人为找不到过渡的房子焦急,周边没有足够的房子供他们租借过渡。 一位姓雷的退休干部表示,至今没有看到拆迁协议,他们所能看到的,是家属院门口墙上张贴的拆迁通告。通告要求;拆迁范围内的建筑物、构筑物和临时建筑物由其所属单位、个人于2008年4月20日前自行拆除;逾期未拆除的,依法实施强拆,所发生的费用由被拆者承担。 通告的落款时间是4月2日,强拆时间为2008年4月20日至4月30日。通告还规定:市属党政机关,中央、省、市事业单位和国有大中型企业、部队所属的有证建筑,拆迁时不予补偿,由市机关事务管理局解决过渡性办公用房。其他有证建筑按有关规定给予合理补偿。 大同市国际旅行社也在拆迁范围之内,350平方米的办公室在拆迁前评估了1100万元。“我们现在租地办公,每年租金20万元。”国旅一位负责人担心今后能否拿到拆迁补偿,因为他手里没有任何文字性协议。不过,“多少年来,大同没有一位市长在城建上有这么大的投入”。他说,这有利于大同旅游业的长远发展。 恢复大同古城面貌 耿彦波在大同城建方面的一个大手笔是,恢复大同古城面貌,其中包括修复周长6.5公里的城墙。目前,大同市区残留的古城墙随处可见,为了把它们连起来,原址上一些在建的房地产项目必须拆除。这也是耿发起城建“风暴”的一个原因。 “规划就是规范” “城市建设是个社会系统过程,首先是个规划问题。”耿彦波的城建逻辑是——规划就是规则,规则就是规矩,规矩就是规范。 他发起的这场整治行动,将大同所有在建项目都卷了进去。苏耀林说,从审查的情况来看,几乎所有项目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违规行为。 由山西同煤东方房地产公司开发的东方罗马城,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是在建项目中规模最大的,目前仍处于停工状态。营销总监朱宗远对记者说,他们正在做前期工作,为复工做准备。 朱宗远身后的大同市区地图上,贴满了各个房地产项目的标签,这些项目基本都处于停工状态。朱宗远说,对于规范当地房地产市场来说,这次整治是很必要的。 东方罗马城原定年底前完工,目前在建的13栋高层楼房都已封顶,虽然处于停工状态,销售中心前来看房的人仍络绎不绝。“我们没有大的违规,只是广告和工程围挡挤占了部分马路。”朱宗远说,停工一个多月对项目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从目前进度来看,估计年底前可以如期完工”。 耿彦波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整治违章建筑,也是考虑到当地冬季不具备施工条件,将影响降到最低。大同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刘明君说,随着4月15日供暖期结束,一批具备条件的项目也就陆续复工了。 “往年一般在3月20日到3月底开工。”史维彬说,今年大同气候不太稳定,情况比较特殊,开工日期推到4月中旬也比较正常。他相信,通过这次整治,大同市在用地、审批和建设方面会越来越规范,这有利于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发展。 史涉足房地产开发时间不长,他2005年买了61亩地,去年动工建设。在这次整治中,有关部门要求他按城市规划拿出15亩地用于公共绿化。他说:“如何补偿还没有研究,他们要求我为城市建设做点贡献。” 侯同生说,此前,很多房地产项目以解危解困房报批,建完后都以商品房出售,国家政策性让利全部进了开发商腰包。 但是,朱宗远则认为,大面积的整治行动将抬高当地房价,因为开发商必然要把损失转移到购房者身上。 “争议”市长围绕耿彦波的一系列大动作,当地人很快分化出“挺耿派”、“疑耿派”两大阵营。“挺耿派”说,大同太需要这样的城建大手笔了。 20多年前,大同市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列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又以坚实的经济基础入选国务院公布的13座较大城市,与重庆、大连、青岛、唐山不相上下。 现在,大同在山西省内11个地级市排名中,已经滑到了第6位。当地人形容大同城市形象时,调侃说:“污水基本靠蒸发,垃圾基本靠风刮;游商基本没人抓,市容基本无人夸”。大同正在落实第三版城市规划(2006-2020)。新版规划确定大同城市人口135万人,建设用地127平方公里,包括三个组团:十里河以西是以同煤集团为中心的工矿区;御河以东为新区;两河中间是需要保护的老城,也是目前的市中心。 为强化古城保护,疏解老城人口密度,规划确定以御东新区为重点,向东发展。也就是说,大同城市发展到了一个临界点,一个需要突破的关口,而要实现这种战略性转变,整合城市功能向东迁移。 大同市规划局总工程师刘明君表示,没有这种力度,大同的城市面貌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 而“疑耿派”则对耿彦波做事的合法性表示质疑,同时担心耿彦波的激进手段很难长久坚持下去。 此前,有干部曾向耿彦波反映拆迁难。耿彦波的回答是,把利益让给老百姓,拆迁就不难了。但是拆迁户最关心的拆迁补偿方案,目前还在研究中。“争议比较大,具体的补偿办法一直定不下来。”侯同生说,如果真像市长所说让利给群众,大部分人是会满意的。 据拆迁办人士透露,住宅拆迁拆多少补多少,在此基础上想增加面积的,1-15平方米以内,每平方米700元;15-30平方米为900元;30平方米以上按市场价购买。这个补偿方案颇受欢迎,但一位拆迁户说,“我们至今还没有看到书面文件。” 对这些争议,耿彦波在上任之初就表明:第一,着眼长远,做好规划,绝不为了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利益;第二,做事要经得起考验,宁挨一时骂、不挨千秋骂。 至于大同的城市建设方针,是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还是办多少事,找多少钱?耿彦波选择后者,主张以资源的资本化推动城市建设。 成就评价网络评价 “对于榆次,耿彦波是一个奇迹。做为一位在榆次留下卓越政绩的领导,虽然他无意关心世人的毁誉评论,无意去拿政绩向上司领赏,然而他所做出的实绩却无法阻挡榆次人民对他的崇敬和爱戴。耿彦波于2004年3月19日离任榆次,但群众对他的热情依然不减。究其原因,是因为他在物质和精神上为榆次所做的贡献深深感动和影响着榆次人民。2004年3月19号,榆次干部群众眼含热泪手捧鲜花,带着美好的祝愿送走他们亲爱的书记时,无不为榆次惋惜,两年里千万颗心灵关注着榆次的去向,千万双眼睛注视着榆次的发展,千家万户盼望着榆次依然快步向前。基于这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人们不愿忘记耿书记。 因为怀念,因为感恩,也因为遗憾,我们不会忘记这个日子,那个告别春天的鲜花和掌声的日子里,永远有榆次干部群众的祝愿和期盼!” 这段话发表在新浪网“耿彦波论坛” 的博客首页上 民间评价 “耿彦波做事效率很高。常常不按常规行事。比如建设工程的供电有问题,他不会按常规先找副书记,由副书记找城建局局长,城建局局长找供电公司一把手,供电公司具体负责工作的人最后去落实这件事。他常常直接找供电公司的经理,甚至是具体供电所的相关业务负责人。还经常直接把这些相关的业务负责人聚集到一起开现场工作会议。”他的工作方法常常为人津津乐道,当然也遭遇了很多不满,“架空了很多官员的权力”。 “谢谢你,彦波” “破浪乘风一路,披荆斩棘三年。观稼阁上眺辋川,景色旦夕突变。城建频传捷报,旅游屡创佳篇。八缚岭下论英贤,交口声声夸赞。”这首《西江月·咏耿彦波》写于2003年秋。不过,这只是众多以耿彦波为人物原型的诗词中的一首而已。 一位榆次市民,在看了耿彦波离开榆次时的直播后,有感而发,写了一篇长诗《足迹》,其中这样写到:“清晰的思路像一道金色的彩虹,一个伟大的构想也随之而诞生:城市,也需要经营!……榆次,不仅成为一个现代神话,也将成为你一件未完成的作品。这是一份留给过去的记忆, 这是一份留给未来的新生。”离开榆次不久,以他为人物原型的报告文学《历史将不会忘记》,就刊登在《黄河》杂志2004年第2期上。 不过,在诗歌、小说、博客等所有这些当中,最热闹,也最能刻画耿彦波立体化形象的,还是网络。在网络论坛中,支持与反对的各种观点激烈交锋,尤为精彩。在“耿粉”自发开设的新浪博客中,耿彦波的每一次公开活动,都有所反映。除了博客,在百度“灵石吧、榆次吧、晋中吧、耿彦波吧”里面,支持与反对者更是大打“网络口水仗”。 尽管出现了感谢的横幅,但在耿彦波升任太原市副市长后,对他的争论依然在持续。有人作诗写到:“整罢形象修政绩,大兴土木搞城建,挥尽百姓血汗钱,老耿岂能不升迁?”也有人改了一句变成:“整罢形象修政绩,大兴土木搞城建,为了百姓流血汗,老耿岂能不升迁?” 一句之差,深刻地反映出人们对耿彦波截然相反的两种评论。 “燕居田园,静听蛙声一片,动情于山水之间也,淡泊方是人生根本; 财取天下,拓开长路万里,报国尽匹夫之责耳,富贵不过身外浮云。” 在常家庄园的“超然阁”门槛上,耿彦波亲笔题写了这副楹联。可以说,他既写下了自己的志向,也坦露出自己的心迹。 学者评价 中国著名的民俗文化学者冯骥才评论道:“耿彦波的成功之处,是他一方面将这些历史遗存很好地保护起来,一方面又把它们开发为一种具有长远意义和巨大效应的旅游资源。他把这两方面结合得很好,达到了互动与双赢。”换句话说,在新与旧的碰撞中,榆次选择了一条鱼与熊掌兼得的修建方案。 同时,在沿海发达地区已运用多年的城市经营之道,终于也在地处中西部的山西落地开花。耿彦波经营城市对山西省各级决策者和普通市民造成的冲击波之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正因为如此,当他在2004年3月调离榆次,就任山西省政府副秘书长兼机关事务局局长后,“吕日周第二”的争论出现并愈演愈烈。直到2006年6月他就任太原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个人荣誉2008年12月,当选人民网“年度最受关注地方领导”。 2011年6月,荣获第四届“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荣誉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