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更戛乡
释义

更戛乡位于昌宁县城南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79公里,国土面积547平方公里。境内最高海拔2400米,最低海拔623米。全乡分低热、温热、温凉、高寒四个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9.5度,年降雨量1384毫米。2002年底,全乡共有10个村民委员会147个村民小组5686户农户,总人口24551人,其中农业人口5656户23858人,居住着汉、苗、傈僳、布朗等9个世居民族。全乡共有耕地3800亩,其中旱地26753亩,水田11250亩;有森林6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68%,其中思茅松蓄积量达190多万立方米。

概况

更戛,古称“耿嘎”,傣语意为盛产龙舌兰的地方,地处昌

宁县最南端,属滇西纵谷横断山系余脉,距县城79公里。东与勐统镇相邻,南与凤庆、永德两县隔河相望,有国土面积547平方公里,居昌宁县13个乡镇之首,辖11个行政村151个村民小组。2008年末,全乡共有乡村人口24869人,有汉族、苗族、傈僳族、回族、布朗族、彝族、傣族、白族等8种民族,是一个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杂居的山区农业乡。

境内海拔670—2236.7米,年平均气温20.8℃,平均降雨量1067.48毫米。

有常用耕地3.97万亩,其中水田1.2万亩,旱地2.77万亩,人均占有耕地1.6亩;林地面积18.1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7%,其中,经济林果面积7.35万亩,人均拥有经济林果面积达3亩。

更戛乡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区面积占98%,最大的坝子更戛坝,面积2.04平方公里

历史沿革

更戛,一块神奇的土地,一个美丽的地方,据境内出土文物证明,早在3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先民就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但是,由于更戛地处偏僻,交通闭

塞,文化落后,与外界交往甚少,以致在《大明一统志》和《云南土司志》中都有这样的记载:“湾甸土知州,蛮我细赕,自古不通中国,元中统时内附,属镇康路。明洪武年(公元1367年)人中归附,因刀景发招扶夷众有功,置湾甸县授罗一长官司,设勐统二冈,锡腊二冈(现凤庆营盘镇),勐波罗一冈(现永德县境内),管地东至大侯州(今临沧市云县)界,十七年(公元1384年)废镇路,隶属云南布政司。永乐元年二月西平侯沐晟征云南,秦,地近麓川(今德宏州),地广人稀故也,设湾甸长官司,寻改为湾甸州,以刀景了为知州,给印章金牌并设置流官吏一员。”

封建土司实行世袭制,代代相传,统治更戛547年,先后有28代景氏人当任土司。公元1757年至1859年湾甸州署设于更戛。

中华民国——1912年昌宁建县前更戛属湾甸土司地。

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经云南省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昌宁县。原湾甸州归附昌宁县为第四区,辖勐统镇、西山镇(今更戛、西米、田头、三个村)。

人物介绍

高双才,男,汉族,更戛乡西桂村桂花树人,1929年出生,1984年去逝,享年55岁。贫农出身,历任西桂村治保主任、民兵排长等职。

西桂村地处昌宁、凤庆、永德三县结合部,山势高峻、地形复杂,素为不法分子外逃窜的必经之地,被称为“昌宁县的南大门”。高双才时常教育民兵提高警惕,严密盘查过往生人,在西桂一带筑起了一道壁垒森严的治安防线,“西桂民兵”也因此而闻名县内外。

1953年7月,高双才得知湾甸农场两名越狱犯将路经西桂过大沙坝逃往缅甸,立即率领民兵赶到永德县芒捞傣族寨,配合当地民兵连夜抓获罪犯。1962年7月,高双才得知凤庆县有一外逃犯将路经西桂,他率领民兵星夜赶到达扁青树丫口堵截,将罪犯抓获。1969年2月,高双才获悉一名外逃犯已过村子,他立即带两名民兵一直追到永德县芒捞团山。当罪犯拒捕逃窜时,被他开枪击伤大腿,当场抓获。

高双才在十几年的治安、民兵工作中,始终保持高度的革命警惕,以身作则,坚持参加站岗、执勤、堵卡,先后率领民兵抓获不法分子8人,多次受到省、地、县的奖励。

地方小吃

天然佳酿小甄酒;更戛人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无论你走进哪家,主人都会客气地为你送上一碗喷香的小罐茶,再捧上一杯家制土酿—小甄酒。纯朴的脸上露出的那份诚意,让你无法拒绝而举杯浅尝一口,顿时,你会被它的甘醇、润口所折服而开怀畅饮。

脆香可口麦芽糖;更戛有这么一句顺口溜“老街白糖大寨香,大桥风景龙潭菜”,由此可见,老街白糖非常有名。昌宁、凤庆、永德等地的客商经常来收购老街白糖到外地销售。老街白糖分米糖和玉米糖两种。属以户为单位私人小作坊纯手工纯天然食品,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色素、防腐剂等,完全用米面(玉米面)和麦芽粉熬制而成,具有脆而不硬、甜而不酽的特点,口感较好,而且不容易上火,是招待客人和馈赠亲友的佳品。

山中极品香蕈;香蕈又名“香菇”、“香菌”,它是人们喜爱的山珍极品,畅销各地。逢春雨初霁时节,走进灌木林中,清香四溢,干死的树干上,密密麻麻、层层叠叠地撑开朵朵浅褐色的小伞——香蕈。四方客商纷纷前来购买,鲜香蕈10-15元/kg,干香蕈30-25元/kg。更戛人民,靠山吃山,香蕈给人们带来一笔可观的收入。

酸香可口面鲊肉;面鲊肉不仅是更戛群众居家待客的上等菜肴,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其独特的风味是与它的精细制作分不开的。每年冬腊月间,人们开始杀猪腌制。选上好的猪头肉、猪脚煮熟(不烂),趁热拌上花椒、辣子、茴香、草果、盐、酒、炒熟的香米面,放晾后把它与拌了相同佐料的萝卜丝(洗净晒干)分层装入事先洗净的瓦罐中密封。两月后,就可开坛食用了。可直接取食,也可切片蒸食。 ——面鲊肉,酸凉可口,肥而不腻。

文化教育

更戛乡重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推陈出新、发扬光大,多次参加全县农民文艺会演,具有地方特色的苗族舞蹈,傈僳族打歌等节目曾在文艺会演中获奖。傈僳族艺人罗天宝的葫芦笙吹到了省城昆明,他的芦笙曲被云南人民广播电台选为“对傈僳族广播”专栏序曲20多年。1984年更戛乡投资40万元成立了文化站,1995年创建了更戛乡文化活动中心,内设藏书室、阅览室、棋艺室、排球场、篮球场等,配备了专职管理工作人员,2006年成立了更戛乡老年活动中心,丰富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乡广播站也得到了巩固提高,转播农村科技信息、新闻、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提供了学习各种知识的好机会。事实证明,过去被称为夷方地的更戛已步入了文明、富裕的新时代。 更戛乡教育事业在不断的发展壮大。1989年实现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1992年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6年实现普及六年义务教育、1997年实现高标准扫盲、2000年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打歌

唠客传说很久以前,阿苏赛和苏西赛两个妖怪,喜在新婚之夜潜入洞房偷吃新娘。寨子里只要有办喜事的人家,相邻村寨的人都会集中在一起通宵达旦地载歌载舞以吓退两个妖怪。所有人的口中都唱着“阿苏赛瞧着,苏西赛摆着”,妖怪以为人们已发现了他们,有所防备,只好知难而退。后来,这种活动就演变成了打歌。打歌,其实就是合着芦笙、三弦、笛子的合奏而跳起的一种民间集体舞蹈。这在其它一些地方也常见,但更戛人对打歌的钟爱、对打歌的痴迷是无与伦比的。更戛打歌之火、之热、之狂,在其它地方是绝无仅有的。

芦笙的调子首先是:来来来,打歌来,不来打歌不消来。人们陆续手拉着手跟着“歌头”跳起来。打歌的种类很多,“倒折歌”较大众化,老少皆宜。姑娘们最钟爱的是“两甩半”,曲调悠扬,步履轻盈、姿态婀娜,可尽显姑娘的柔美。小伙子们则偏爱如火山喷发般的“大翻身”、“梭边歌”。“大翻身”气势磅礴,可尽显男人奔放不羁的野性。男女的喜好在此时虽不尽相同,但气氛总是友好的。姑娘们会在“大翻身”中一展女子的刚烈,而小伙子们也会跟着“两甩半”软绵绵一番。“小平歌”、“里三脚外三脚”、“前三后四”等较为简单。“公鸡摆尾”、“黄鼠狼望蜂子”打起来就不是那么容易,需要将动物的神态举止模拟得尽善尽美,又需时时有新得创造,令观众捧腹大笑才算成功。

唱调子是打歌的一个重要内容,平日不好说不能说不敢说的,在打歌场中,尽可一股脑儿倾泄出来,一吐为快。“青棚叶子青有青,青棚树下谈婚姻”,院场边、青棚下,是青年人谈情说爱的理想场所。山村寨子公共活动场所不多,做客打歌就成了青年人期盼已久的事情。为了能打上一场歌,翻山越岭走上几个小时的山路不说累,为了打歌,无论做客人家姓氏名谁相识与否,都会毫不吝啬地交上称为“买打歌票”的礼钱。有时恰巧大雨倾盆,淋得像落汤鸡一般依然跳到天亮,可谓风雨无阻。

山里男人的经验是:路是走出来的,媳妇是唱出来的。“十七十八不玩笑,二十七八嫁不掉”,这是小伙子们在怂恿羞涩的姑娘们不要再犹豫,赶紧加入歌海寻找意中郎。“世上只有藤缠树,哪有树缠藤”,则是姑娘们在含蓄的鼓动小伙子们应该主动些。等姑娘唱出:白铁锣锅煮白米,煮熟不吃为等你,不等你来等哪个?不想你来想哪人?便是柳暗花明了,男方尽可请媒人去“压糖酒”,婚姻便成了一半。

就这样边唱边舞,持续到天亮,最后以“关拢”而终。歌手们又只能期盼着下一次办喜事人家婚喜日子的到来。

自然资源

更戛地势高低差异较大,气候呈立体分布,全乡分低热、温热、温凉、高寒四个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9.5度,年降雨量1384毫米。由于同一纬度内地势高低差异较大,因而带来气候复杂多变,常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气候的多样性带来更戛有丰富的牧草、水利、矿产、森林、野生动物、野生菌类、药材等自然资源。

牧草资源

有大面积的草山、草场适宜发展畜牧业。1997年更戛乡被省畜牧局定为“全省商品牛羊基地示范乡”。草山、草场、饲料无污染,猪牛羊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肉质鲜嫩可口,产品畅销全省各地。

水资源

乡内气候多样,雨量均匀且十分充沛。境内河流纵横,丰富的水利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更戛人,流量较大的有更戛河、木瓜树河、苏家寨河、干塘河,此外还有许多溪流。这些河流都属于怒江水系。 更戛河由北至南全长30.5公里,流经田头、更戛、西米。打瓦、立达、小街子,最后流归勐统河,灌溉面积1万多亩。全乡共建成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4座,蓄水1万平方米以上的小水塘7个,灌溉能力达10亩以上的引水沟282条,极大的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重点工程有:田头水库:位于更戛乡政府驻地以北5公里的田头村境内更戛河上游,坝高20米,坝顶宽4米,库容125万立方米,流经面积4平方公里;老街子水库:位于更戛乡政府驻地以南2.5公里的更戛村老街子松山河下游,1998—2000年建成,坝高25米,坝顶宽6米,库容135万立方米,流经面积3.5平方公里;米河水库:位于更戛乡政府驻地以北15公里的米河村米汤河上游,坝高18米,坝顶宽6米,库容69万立方米;达令田水库:位于更戛驻地东南12公里的打瓦村芒令河上游,坝高20米,顶宽4米,库容78万立方米;岩房田水库:位于更戛驻地以南15公里的西河村黑马塘,坝高13米,坝顶宽3米,蓄水29万立方米;勐令水库:位于更戛驻地以南17公里的勐令沟上游,坝高15米,坝顶宽3米,蓄水30万立方米。更戛人依山而居,与水相伴,开沟凿渠引水灌溉,几代、十几代、几十代人民把几个如珍珠撒落般的坝子变成了粮仓。

3、矿产资源 更戛境内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目前探明储量较大的有铜矿、锰矿、石膏矿和油页岩。铜矿:分布在更戛坝上部田头村范围内和西河村的芦子箐,属于深度埋藏。更戛储量大,属于储备开采矿区。石膏矿:主要分布在西桂村下勐令和立达村臭水交界处,储量十分丰富,每年都成吨的往外运,矿石畅销省内外,勐令石膏质优价低,呈块状,整块乌青有光泽,不含杂质。油页岩:主要分布在更戛乡米河村下新寨境内。

动植物资源

乡内气候多样,雨量均匀且十分充沛,给动植物带来了优越的生长环境,因而更戛又被称为昌宁的动植物王国,被县委政府定为最具开发潜力的乡镇之一。目前已发现有大量的野生稻、玉米草、野生芒果、野生荔枝、野生茶叶。还有红椿、楠木、香樟等几十种珍稀树种,60多万亩的茫茫林海,占全乡总面积的68%,是昌宁县最大的林区,活立木蓄积量240多万立方米。优美的自然环境,茂密的原始森林,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更戛境内最多的是麂子、猴子、野鸡和孔雀,另外还有熊、豹、野猪、水濑、野羊、岩羊、穿山甲、刺猬等野生动物,是开发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

野生菌类

、野生药材资源 森林茂盛,植被保护好,各种各样的农产品种类繁多,是一个野生菌类、野生药材的宝库。 药材:更戛森林覆盖率高,生态保护完好,野生药材极为丰富,比较有名的有灵芝、黄草、小石斛、虫草、川芎、细心、桐皮等,中药产品远销到浙江、广东、四川等地,到药材收购季节,外地客商云集更戛,多时可到上百人,他们在当地进行简易加工,运到外地,进行深加工,每年仅药材一项群众收入达50多万元。 菌类:更戛菌类以种类多、品质好、纯天然而闻名遐迩,到收菌类的季节,人们纷涌而至,争相购买,每年菌类总量达5.8万多公斤,其中木耳1万多公斤,鸡枞1.5万多公斤,其他菌类如牛肝菌、鸡油菌等3万多公斤,收入40多万元。

玉米草

野生稻 (1) 玉米草 被当地人称为“玉米草”的一种植物,其植株较玉米矮小,茎扁,叶窄长且与茎的夹角小,雌雄穗不发达,极少气根,生长特征和玉米极为相似。中国农科院遗传研究所李继根先生专程前来实地考察,鉴定为玉米近缘植物。主要生长于更戛西桂的小桥凹、桂花树、白泥塘、岔沟山、茨坝林,西河村的干塘、平掌、核桃箐,总面积10000多亩。 (2) 野生稻 其主要分布在勐统河、镇康河、芒东河至蜂浆树沟大岭岗一带长23公里,宽0.14公里的区域内,面积共2600多亩。每平方米有2.6丛,每丛2-23穗,株高50-90厘米,穗长12-17厘米,每穗结稻谷12-22粒,谷粒小于栽培稻。植株具有抗旱、耐寒、耐阴力强等特点。是研究我国稻种起源的珍贵实物标本。

龙洞温泉

该温泉属于单纯泉类别,这种温泉无色无味,可以直接用来饮用和煮饭、做汤,能够帮助血液循环,有减轻疼痛的作用。特别对种风、神经痛有很好的功效,很适合老年人。

龙洞温泉位于小街子至大沙坝公路旁,距小街子集镇8公里,交通方便。青山绿水间的龙洞温泉,年平均水温在35℃-50℃之间。现设有大浴池1间,小浴池8间。水温适宜,环境宁静,泡在舒服浴池里,聆听小鸟天籁般的歌声,让你仿佛进入到了世外桃源

基础设施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勤劳朴实的更戛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充分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水利、交通、集镇配套、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了农、工、商、贸的全面发展,从而推动全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水利建设

全乡共建成小(一)型水库2座、小(二)型水库4座,蓄水1万平方米以上的小水塘7个,灌溉能力达10亩以上的引水沟282条,极大的解决了人畜饮水困难。重点工程有:田头水库:位于更戛乡政府驻地以北5公里的田头村境内更戛河上游,1958年始建,1991—1994年扩建,坝高20米,坝顶宽4米,库容125万立方米,流经面积4平方公里,总投资166万元;老街子水库:位于更戛乡政府驻地以南2.5公里的更戛村老街子松山河下游,1998—2000年建成,坝高25米,坝顶宽6米,库容135万立方米,流经面积3.5平方公里,总投资617.78万元;米河水库:位于更戛乡政府驻地以北15公里的米河村米汤河上游,1958年始建,1963年完工,坝高18米,坝顶宽6米,库容69万立方米;达令田水库:位于更戛驻地东南12公里的打瓦村芒令河上游,1971年始建,1979年完工,坝高20米,顶宽4米,库容78万立方米;岩房田水库:位于更戛驻地以南15公里的西河村黑马塘,始建于1958年,1978年完工,坝高13米,坝顶宽3米,蓄水29万立方米;勐令水库:位于更戛驻地以南17公里的勐令沟上游,坝高15米,坝顶宽3米,蓄水30万立方米。集镇饮水工程:主管道长2.8公里,支管及叉管长11.2公里,日供水量200立方米,建于1996年,总投资53万元。主要河流有更戛河、木瓜树河两条。

交通

更戛乡距县城79公里,路面为硬化的柏油路和弹石路,以弹石路面为主。目前全乡共有交通工具:汽车53辆、中巴车4辆、农用运输车31辆、拖拉机295辆、摩托车3618辆。

集镇配套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乡先后改善和新建了更戛、西桂、米河、小街子等四个集镇,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商品率,给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电力、通讯

截止2008年底,更戛乡已实现11个行政村151个村民小组5903户农户全部通电。拥有电视机5228户,安装有线电视285户,分别占总户数的88%、4.8%,装有电话4732户,其中移动电话3696户,分别占总户数的80%、62%。

能源设施

到2008年底,全乡共建有沼气农户1086户,装有太阳能农户936户,已完成“一池三改”农户45户,分别占总户数的18%、15%、0.8%。

农户住房

我乡农户以土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270户农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占总户数的5%;有2121户农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占总户数的35%;有3574户农户居住土木结构住房,占总户数的60%。

特色产业

更戛地势高低差异大,气候呈立体分布,全乡分低热、温热、温凉、高寒四个气候类型,年平均气温19.5摄氏度,年降雨量1384毫米。气候的多样性带来更戛产业多样化,适宜发展粮、烟、蔗、茶、林、畜等6大产业,历届乡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努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我乡以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着力打造特色产业,走生态效益型产业发展道路。

1、烤烟 烤烟是我乡的支柱产业,2008年全乡10个村99个村民小组2182户农户种植烤烟10100亩,交售烟叶27980担,实现产值1817.66万元,均价12.99元/公斤,收入1万元以上有525户。

2、甘蔗 甘蔗是我乡的骨干产业,2008年末甘蔗种植面积达3.25万亩,2007/2008榨季甘蔗社会总产量12.35万吨,实现产值2400万元。

3、茶叶 茶叶是我乡的常规产业,全乡茶园总面积1.26万亩,投采茶园面积7450亩,生产干茶58.5万公斤,实现产值643万元。

4、泡核桃 2008年末全乡共发展泡核桃7.34万亩,鲜核桃产量达740吨,实现产值310万元。

5、石斛、鸡枞、野生菌、蜂儿、冬蜜、更戛酸肉、老街白糖、火腿、澳洲坚果等

社会保障

更戛乡党委政府在抓好各项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同时,社会各项事业也得到了协调发展。全乡共有640户1486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占农业人口总数的6.1%,享受月金额达46125.00元,其中农村五保户301户328人,月享受金额达19680.00元;特困人员188户657人,月享受金额达16425.00元;贫困人口151户501人,月享受金额达10020.00元;3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占农业人口总数的0.01%;35个年满60周岁的农业人口独生子女父母领取了养老补助金,占农业人口总数的0.1%;5062户农户20704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农业人口总数的95.98%。社会保障事业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更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