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葛庭之 |
释义 | 葛庭之,计量学专家,国防计量系统主要创建人之一。50年代,他受命筹建长度计量研究机构,解决国防工业的计量量值的统一和传递。60年代,他将分散在国防工业研究机构中的化学、力学、温度计量,集中起来,成立国防工业系统的计量检定所。对建立军工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人物简介计量技术专家。江苏溧阳人。1935年毕业于南京兵工专门学校造兵系。1947年赴美国进行技术考察。1949年回国。曾任重庆第二十一兵工厂工具车间主任、工务处工程师。1952年后,历任中国航空研究院航空材料研究所研究室主任,航空工业部航空计量测试研究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为创建我国国防工业计量事业,统一量值,保证军工产品质量作出了贡献。 人物生平葛庭之,1909年12月15日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县蒋店大园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他从小就好学上进。他的父亲深感农民要不被人欺侮,就必须有文化,因此,在两个儿子中,决定让老大葛富经务农以维持家庭生计,让小儿子葛庭之上学。葛庭之先在一位老先生的私塾里受启蒙教育,然后上“洋学堂。” 溧阳地处太湖平原,江南富庶地区,水陆交通,文化、教育相对发达。葛庭之在“洋学堂”里接受新文化、新知识的教育,深感中国贫穷落后就在于工业不发达,中国之所以遭受列强侵略,就在于武器不行。1840年,英国人就凭借他的军舰和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廷就在他的家乡——南京,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割地赔款。这些历史事件,深深教育了葛庭之,他决心投身军事工业。1931年高中毕业后,就报考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1935年毕业就去金陵兵工厂工作。厂长李承干要他在南京金水桥筹建一个工具厂,生产工具和样板。经过两年的时间消化技术资料,培训技术工人,于1937年上半年开始生产。在这个时刻,日本侵略军发动了“七七”事变,接着“八一三”淞沪会战,南京面临战火的威胁。金陵兵工厂的工具厂奉命搬迁重庆。为了避免日本飞机轰炸,在巴县铜罐驿一个山洞里开始生产步枪、82迫击炮和120迫击炮样板以及工具,支援了抗日战争。 重庆是国共两党政治斗争的舞台,《新华日报》不断揭露重庆国民政府投降派阴谋的整套观点,使得葛庭之认清了国民党的真面目,拒绝加入国民党。1946年,中国内战全面爆发,葛庭之不愿卷入内战旋涡,于1947年随李承干赴美国考察。 1949年初,南京国民政府面临崩溃已成定局,葛庭之毅然回到祖国。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在兵工厂策划技术专家去台湾,而重庆地下党也在组织护厂斗争。在这决定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葛庭之参加了地下党领导的护厂斗争。他没有辜负党组织的重托,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说:“过去我把这些设备从南京护送到重庆,今天我又把这些设备完好无损的交给了人民。” 葛庭之把他管理的仪器、设备,完好无损地交给了人民,人民绝不会忘记。1949年11月,山城重庆解放后,他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信任、关怀和重视,担负起长度计量科研机构的筹建和量值统一工作。 1956年参加制定国家十二年科学研究规划。 1959年,受聘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委员会计量组组员。 1961年又负责组建国防工业计量检定所。历任室主任、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1964年,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在工作中,他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不断提高政治思想水平,1956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计量业务上,他不断提出新的主张,领导和组织编制《国防计量系统科学研究发展规划》,并经常对广大计量人员进行国防观念的教育,全心全意为国防建设服务,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方便基层,为国防计量测试技术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林彪、“四人帮”的迫害致残。1978 年平反昭雪,1984年去世。 技术成就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由于武器制造量值不统一,曾多次发生火炮膛炸和近弹等严重事故。军队领导非常重视,要求兵工部门尽快解决。葛庭之受命筹建长度计量机构,解决国防工业的计量量值统一和传递。他分析了当时的技术条件和战场上的迫切要求,提出“两步走”的方案。 第一步是设计和生产炮膛、炮弹和子弹的全形规等样板,然后把样板分发到有关工厂,工厂就借助这些样板去统一炮与弹关键尺寸的量值,以防止膛炸和近弹事故的发生。 葛庭之在生产样板的过程中,又组织设计生产一些专用工具和通用工具,使样板生产机械化,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满足了生产的要求并在国防工业系统全面推广。 第一步方案实施后,它对国防工业统一量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是一种应急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防工业的量值统一问题。 葛庭之在实施第一步方案的同时,积极为第二步工作的开展准备条件。计量工作如何开展?在当时是无鉴可借的。但他又提出:“建立起来,传递下去,”的原则。“建立起来”就是确定统一采用的计量单位,建立复现这些单位的基准器和标准器。当时,在他的领导下国防工业系统把Kr、He的光波波长复现到量块上,建立100毫米一等端度标准器组。也就是说,国防工业系统的量值,都要以它的基准来统一。“传递下去”就是把标准器的量值逐级地、准确地传递到产品上去。这样就可以保证武器装备的质量和互换。 如何把标准器的量值逐级地、准确地传递到产品上去?就需要建立区域计量网站、培训计量技术人员和编写一个系列的技术文件。在建立区域计量网站的问题上,他根据国防工业的布局,选择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并具备一定技术条件的工厂计量室设立区域计量网站。这样在工厂现有技术条件下,稍加补充,就可担负区域级的量值传递任务。 在区域计量网站确定后,他又亲自编写教材,为区域计量网站培训计量专业技术人员,先后分别举办区域计量网站主任计量管理学习班、检定员技术学习班和仪器修理技术学习班等。有针对性讲授计量技术课程,组织学员学习编写计量检定系统表和检定周期。检定周期长短要根据计量器具的精度和它使用频度来确定,这样就可以保证计量器具的量值准确,从而达到把标准器的量值逐级地、准确地传递到产品上去的目的。 在计量工作开展初期,为了保证量值传递任务尽快地顺利实施,葛庭之挑选一批技术骨干,派驻各区域计量网站,负责技术指导和技术监督。协助区域计量网站开办各种计量技术学习班,为工厂计量室培训计量管理和仪器检定、修理人员;帮助工厂编制检定系统和检定周期并检查执行情况。这种技术组织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国防工业系统计量工作在很短的时间内全面开展。 长度计量工作的具体做法,为其他类计量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经验。 国防工业继长度计量开展之后,又在专业相近的研究所中,分别成立化学、质量、低温、高温和材料应力计量。长度计量虽已开展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它仍从属于某研究机构。 葛庭之认为计量是一门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相同的。各类专业计量的发展,是相互渗透和相互促进的。目前,国防工业系统的计量状况不能适应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因此,他建议国防工业将分散在各研究所中的长度、化学、质量、低温、高温和应力计量集中起来成立计量检定所。 1961年,计量检定所成立,葛庭之被任命为副总工程师。他对计量项目按专业进行调整,将原三所设置的中、低温同原六所设置的高温计量项目合并成立温度计量研究室;又将原三所的质量同六所的材料应力计量项目合并成立力学计量研究室。原三所的名曰化学计量,而实际情况除标准溶液一项外,其他计量项目不是属于力学计量就是属于化学计量,名不符实。调整以后,有利于各自的发展。 从原三所合并过来的温度计量的标准器,多系代用标准,而测温范围只有-30-300℃。就是有基础的长度计量,它的端度标准器,量限也不过只有100毫米。这种情况,远远不能满足国防工业发展的需要。 面对这种情况,葛庭之组织领导制定计量技术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在温度方面建立正式温度标准器及其检定装置,取代了过去代用的标准器。接着又研制一等标准铂电阻温度计和氧冷凝点、水三相点、水沸点和锌凝点四个固定点的复现装置。以及二等标准铂电阻温度计的检定装置,温度检定范围从过去的-30-300℃提高到-200-630℃。 1964年开始建立高温标准,首先研制二等标准PtRh10-Pt热电偶及其检定装置。1966年在总结研制二等标准PtRh10-Pt热电偶的基础上又研制成功工作基准PtRh10-Pt热电偶及其检定装置。测温范围达到1300-1600℃。 热电偶测温原理是以物体的热电效应为依据的。温度测量实际上变成热电势的测量。电阻温度计的温度测量也变换成相应的电阻测量。温度计量离不开电测技术,长度和力学计量也是如此,因而促进了电学计量在国防工业系统的发展;电学计量的发展,又促进了其他类计量检定精度的提高。 随着国防工业的发展,要求建立1000毫米大量块标准器组。当时国内没有厂家能生产这样的大量块,在国外能生产的也不卖给我们。葛庭之响应中央关于自力更生的号召,于1962年组织技术力量并亲自参加研制1000毫米大量块组。他集思广益,对材料选择、锻造、热处理和机械加工等工艺的每一道工序都编写详细的工艺规程,并在每一道工序完成后都要进行严格的技术检查,做出相应的结论。经过一年多的反复试验,1000毫米的大量块组终于试制出来了。然而能否作为端度标准器,还需要检定。要检定又需要解决测试设备。这时,他在现有测试设备上进行改进,用已知长度的量块代替标准具,在干涉光路中作为双参考镜,以便缩小光程差,并以光波波长直接测出被检量块的长度。实践证明,这个装置的测量精度完全符合要求。经过反复检定,1000毫米的大量块组的各项技术指标,完全达到“00”级量块标准。后来又经过10年的测试验证,大量块组的年稳定率为0.5微米/米,完全可以作为国防工业的端度标准。 1986年,同美国NIST比对,各项技术指标完全符合国际标准。 测试工作是计量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葛庭之在工作中十分注重测试技术的发展。他认为计量如果不搞测试,它就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他又主张测试工作主要抓仲裁测试和大型武器装备试验及装调过程中测试技术的科研工作。 1962年,他去飞机厂和船厂调研,看到飞机和舰艇总装过程中的测量,特别是大尺寸的测试技术问题。回来后,提出建立自动准直系统。后来从英国泰勒公司引进这套设备进行研究,为飞机和舰艇总装测量提供技术支持。 在他的思路启发下,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后来又研制出非接触式大尺寸三坐标测量系统,能直接测量空间点、线、平面、圆、圆柱、圆锥和球体等几何元素。为大尺寸几何量测量提供一种实用有效的测量手段。在测试技术研究中,他十分注重新技术的应用,重视从国外引进先进的设备和仪器,特别是一些电器测试设备的引进。可惜他的这些准备未能亲手去实现,就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迫害致残,但却为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开展测试技术研究,打下了初步基础 葛庭之从事计量技术的科研领导工作将近30年。30年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作风严谨,时刻想到基层。他认为我们这里的工作作风如果不严谨,出了问题就要殃及整个系统工厂的生产。如果武器系统出了问题,那就是出了大事。因此他要求每个检定员,每个科研人员所做的每一件事,特别是对每项测量数据,都要做到一丝不苟。 有一年春节期间,空军在分析一次事故时,怀疑飞机发动机的涡轮盘和叶片榫头有问题,要求计量所作仲裁测量。葛庭之身体力行,带领计量人员进行测量。他不顾身患高血压病,连续几个昼夜反复对仪器和测量数据进行校准和校对,最后他亲自写出分析报告才去休息。他经常说,我们对每一项测量和每一个测量数据都要向人民负责,向战士负责,绝不能有半点马虎。平时审查设计图纸,如果他发现某一线条不规范,某一字体不工整,他就不签字,就要求改正。他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培养了一支作风严谨的技术队伍。 他经常关心基层,每当加班加点时,他总要下去巡视,问长问短,并嘱咐食堂和医生送饭、送药上岗。他不仅对本单位的基层关心,而且对区域计量站和工厂计量室也非常关心。他经常勉励广大计量人员要想国防建设之所想,急国防建设之所需,要坚持面向科研,面向生产。实行计量与测试、检定与修理、量传与管理、军用与民用相结合,服务基层、方便基层、关心基层的管理体制,因而得到基层的支持。 个人简历1909年12月15日 出生于江苏省溧阳县蒋店大园村。 1931-1935年 在军政部兵工专门学校学习。 1935-1937年 任南京金陵兵工厂技术员。 1937-1940年 任重庆21兵工厂主管技术员。 1941-1947年 任四川巴县重庆21兵工厂车间主任。 1947-1949年 去美国进行技术考察。 1949-1950年 任重庆21兵工厂工务处工程师。 1950-1951年 在西南革大学习。 1951-1952年 任重庆21兵工厂生产科长。 1952-1961年 任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1961-1978年 任第三机械工业部计量检定所(后为第304研究所)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 1978-1984年 任航空工业部第304研究所顾问。 1984年6月23日 病逝。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