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葛天氏
释义

上古部落首领的名号无不跟他的发明创造有关。伏羲氏发明捕鱼狩猎、神农氏发明种植五谷、有巢氏发明建造庐舍、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他们的发明创造都隐含在名号里。唯被后人尊为乐神的葛天氏名号来源一直是困惑人们的一个话题。如果说葛天氏单单是发明乐舞的话,而“葛天氏”三字似乎对舞乐没有丝毫含义。最近,读《诗经》,使人猛有所悟。原来,葛天氏部落不仅是乐舞的发明者,也是织布、穿衣的发明者。由于葛天氏部落首领利用葛这种植物纤维造福部落之民,后人才称之为“葛天氏”。

其人介绍:

葛天氏,是中国上古传说中一位贤能的首领,在位时人民安定,被后人尊为乐神。其部落驻地在今河南省长葛市,后世将他的统治视为理想社会。

《路史》的记载:

葛天氏,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汤汤乎无能名之,其及乐也,八士捉扴投足、掭尾叩首,角乱之而歌八终。块柎瓦缶,武喿从之,是谓广乐。于是封泰山,兴货币,以制数会,故滞通、而天下泰矣。

《诗经·采葛》

《诗经·采葛》中这么写道: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是描写男女之间在采葛劳动中思念伴侣。“那采葛的人儿啊!一天看不到犹如三月未曾见面一样!”可见这些相爱的男女们思念之深。那么他们采回去葛滕干什么呢?《诗经·葛覃》解答了这个问题。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藿,为絺为綌,服之无斁。

《诗经·采葛》解析

诗中“絺”为细麻布,“綌”为粗麻布。她们把采回去的葛滕经过砍砸,煮去外皮,提取纤维,捻成线绳,编织成细麻布和粗麻布,为人们遮羞取暖,抵御严寒。《诗经·风·郑风》有每年三月上已(初三),男女放下采葛的活计在溱洧河边祀求爱情幸福的幽会。那些青年男女们拿着像征幸福的兰草、芍药互相玩笑赠送以寄托幸福相爱。《诗经·风·郑风》是来自郑国民间的诗歌,正跟葛天氏的以牛尾做道具叩着牛角唱歌跳舞的风格相吻合。

乐舞是伴随着劳动的产生而诞生的,尤其是声乐,它实际上就是人们集体劳动的号子,随着历史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完善的一门艺术。

以上所列采葛、提取葛纤维编衣同“葛天氏”部落名号有什么关系呢?细斟长葛“石固岗河遗址”的发掘报告便可以发现其中的奥密。“石固岗河遗址”发掘出房基7处、墓葬96座,更有11900件陶、石、骨器。报告中说那些房屋属半穴式,居有穴居的某些优点,又有地面建筑物的某些特征,成为一种颇具特色由穴居向地面土木建筑过渡形式。房盖的形状多类似圆锥形,以滕枝相互交叉形成骨架,再用树枝和树叶、苇草填塞,而后用掺草屑的泥涂抹。那种用滕枝交叉成骨架的即是葛滕。

最近,得到在长葛开发葛根保健品公司的一张宣传资料,资料上说经历第三纪、第四纪漫长岁月,繁生出一种滕长百米,根重百斤,生命力极强的野生植物。这种植物茎滕单株覆盖面积数十平方米,有这种植物的地方任何其它植物都难以生存。炎帝神农氏为解民疾苦,植五谷、尝百草,历游大山名川,发现这种特有植物既能充饥又能解毒,遂采其种子传播四海,后人称其为葛根。《黄帝内经》也载:远古时期,先人们用葛滕搭建葛棚居住,编织葛床睡眠,用葛纤维纺绳织布,编葛鞋;用葛根充饥、医病;葛根为华夏人类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

长葛的由来

二十年以前,我同老城镇(旧时古县城)文化站长张水祥收集民歌时,一位久居长葛旧城的高寿老人曾告诉我们:解放初期县城南城墙上长有一棵葛滕东西长二三十丈,覆盖城墙面积有半亩大,每值春季枝叶茂盛,7-9月开米黄色小花儿,香气浸人。他还说“长葛”的名子是由这棵葛滕而得来泥呢。

葛天氏辞赋

浩浩神州, 悠悠蛮荒;

华夏腹地, 中原之央。

葛天吾祖, 以葛为乡;

山耸陉岳, 洎潩之阳。

苍鸟群飞, 草木翠莽;

耕种渔猎, 织葛做裳。

八阙乐舞, 川谷震荡;

葛天神话, 万年回响。

——作者:河南长葛葛天氏文化研究会法人代表、副会长 张松桥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记载:大约5000年前,随着农业的发展和手工编造技术的提高,纺织技术出现并发展起来。以葛天氏为首的部落酋长,将葛滕采集,以量晒清除外皮,或像《诗经》中所说煮去外皮和连接纤维之间的那些东西提取葛的纤维,然后再编结成布,做成衣服来替代用兽皮做衣的原料,以解因部落兽皮不足而没有衣服挡寒遮羞之急,将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一步。在那生产力极低下的时代,穿衣吃饭是部落之民的头等大事,葛天氏能用葛这种植物纤维编布做衣,怎么能不受到部落之民的拥戴呢?部落之民推他为首领,称他为上天下凡的神人,这样“葛天氏”的名号便产生了。无怪西北大学教授强云在《故乡史话》中称葛天氏不仅是乐舞的始祖,也是编布织衣的始祖了。

前文提到神农氏历游大山名川,发现葛这种特有植物既能充饥,又能解毒,遂采其种子传播四海是有事实根据的。长葛民国十九年县志在山川一栏载有黄帝在具茨山(现在始祖山)领七个部落首领共会长江流域部落首领,而在陉山迷路到襄城紫云山问童子路的故事。具茨山同陉山并立,前者在北属新郑所辖,后者在南同禹县相邻属长葛管。而“石固岗河遗址”就位于陉山东脚下。

葛根保健品

诚然会有人问:现在长葛还有没有葛了?为何毛泽东主席1958年视察长葛时说:“你们长葛无葛呀?”我想有三种原因:一是毛泽东主席博览群书,知道长葛是葛这种植物的发源地。他说的“长葛无葛”是指地里没草,在这里“葛”是各种杂草的代称,是对长葛人民勤劳的赞扬。二是葛这种植物生命力太强,生长旺盛,由于它的覆盖,其它植物难以生长,人们作为杂草把它铲除腾出地来种庄稼了。三是位于石梁河及小红河夹角的“石固遗址”属冲积滩岗丘,从山上夹杂有大量泥砂的洪水将葛掩埋所致。现在仅存寥寥无几的葛被人们作为盆景花卉栽植着。那么“葛根保健品”公司的保健品能在长葛打开销售的话,葛这种植物将会重回长葛安家落户。

长葛与葛天氏文化

葛天氏之功德被后人所敬仰,其歌舞被后人所传扬。形成了独特的葛天氏文化。葛天氏文化是一笔丰厚的无形资产,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艺术宝库,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关注葛天氏文化的挖掘、开发和利用,对进一步扩大长葛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加快长葛文化产业的发展,激发我们争先进位、冲刺全国百强县(市),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葛天氏故里在长葛,长葛为音乐、舞蹈艺术的发源地。其有关文化遗址保存完好,群众文化基础的广泛性,民风民俗的延续性等特征都证明长葛是葛天氏文化的原生地。长葛民间流传着不少歌舞,如 “铜器舞”、“盘鼓舞”、“莲花灯”等,它们都是《葛天氏之乐》的传承和发展。在神话传说中,创造音乐舞蹈的人虽无证可考,但对其产生原因却有正确认识。因此,高山流水、白云飘逸、人类生产生活、动物跳跃都渗透在柔美舞姿之中,表达意境、神韵及情趣,于是便有了歌八阕。葛天氏作为部落酋长,把歌八阕作为礼乐教化部落之人,开创人类文明之风,自然是水到渠成。

长葛市位于豫中平原腹地,沿京珠高速、京广铁路、107国道三大交通干线,经河南省会郑州南行50公里,或经三国文化胜地许昌北上10分钟里程,便来到了这650平方公里68万人口的葛天氏故里。

长葛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灿烂。长葛这块地名的名称,大体上经过长葛—长社—长葛这一历史变迁。

长葛这个地名,最早见于《春秋左氏传》:“鲁隐公五年,宋人代郑围长葛” 。鲁隐公五年,是公元前718年,这样算来,长葛这个地名,早在2720年之前就存在了。长葛这地方,为啥叫长葛呢?传说这里是葛天氏居住的地方。后人怀念葛天氏那时候的生活,想长久承续那种恩泽,就叫这块地方为长葛。明正德十二年车明理撰写的《长葛县志》、清乾隆十二年阮景咸撰写的《长葛县志》均载“长葛为古葛天氏之墟,其得名实始见于春秋,迄至于今盖已两千余岁矣”;(民国十九年)长葛县志记载:“长葛,盖葛天氏故址也,后人思永其泽,故名曰长葛”。至今流传着大量与葛天氏相关的民间传说,留存着大量相关“遗迹”、祭祀仪式,古乐歌舞“葛天之乐”即出于此。2007年“葛天氏传说”被公布为河南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里是葛天氏之故里。

通常所说的长葛县,就是在隋代(公元586年)建制的,一直沿用到1993年撤县建市。长葛大地历史文化遗迹遍布,文化轶事脍炙民间。40多处具有极高价值的历史文化资源,任你去凭吊观光休闲。“腑首为古迹,任指则名胜”,“人文山水皆独秀,鸟兽草木也入眼”。不妨轻装信步去感悟:太邱祠边,人尊“德星”陈实是何以教化“梁上君子”走上正道人间;洗砚池旁,钟繇是如何演习书法30年成名“楷书鼻祖”世代相传;牛脾山上,郑庄公“掘地见母”,批驳“人生忠孝难两全”;陉山之颠,子产“生不占民宅,死不占民地”,成为后人治世之典范;春秋古长城奔勃浩瀚;社稷坛前汉古社柏龙虎百姿,风雨千年;千年古刹中原大铁佛寺,法度超然;佛耳岗水寨更是让人“情风意水不思还”。 著名文学批评家、我国第一部论诗专著《诗品》作者钟嵘;三国名士徐庶;唐朝武则天时官拜左拾遗,后升迁为监察御史直言敢柬的王球礼;清末翰林杨佩章等皆诞生于此。特别是经众多的民间艺人、学者、艺术家的努力,使葛天氏文化得以远播、传承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隋书》在风俗志一节中载:“长葛人好尚稼穑,重于礼文,其风皆近于古。”这个“古”字,恐怕即是葛天氏的礼乐了。长葛被历代帝王称为礼仪之邦。尤其在汉代,在这块风景秀丽的土地上名士辈出。“生不占民产,死不占民田”的郑国大夫公孙侨;“德星”陈实、韩韶、钟皓都是长葛人。“楷书鼻祖”钟繇也是长葛人。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为寻礼仪之邦也曾在这里流连忘返。《隋书》风土记也载:“长葛土风谨愿,民俗勤劳,有巢由清节之风。”这里的“巢”即指葛天氏部落。如今的长葛人每到大年三十晚上,仍有祭典的习俗,只不过把“八祭”改为祭“天地全神”而已。

长葛葛天氏传说

葛天氏故里长葛市西北隅有座小山,因满山盛开紫荆花和野葛藤花而得名紫荆山。由于该山在陉山之西,俗称西山;又因其圆顶,南有首,北有尾,形似龟背,且山顶布满红中透黄的石头,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所以又称金龟山。紫荆山下是传说中远古帝王葛天氏的出生地,紫荆山东边大沟内的悬崖上有葛母洞,这里又是葛天氏与其母的安葬之地,民间也叫葛天氏陵。

相传在远古时代这里生存着葛天氏氏族,葛天氏出生后就在山下山上玩耍,葛天氏长大成人后,帅其族人在葛河两岸向下游活动,在其不远的南边他们找到了一片天然的温泉水,就先在此地建了一个住宅区,供族人们洗澡与戏水,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水磨河西边的幸福湖(原叫暖泉湖)。

葛天氏部落是一个勤劳、勇敢和喜歌善舞的部落,就在距小山不远的东北方向有一条南北向的大沟,沟内风光奇旎秀丽,沟的北边有一硕大的紫红色的石头平台,其形状似一大鼓,人在上边踏足而舞,石头就发出象擂鼓一样的声响,人们称奇就叫擂鼓石,其沟也就叫擂鼓石沟,这里就成为葛天氏及其族人娱乐的场所,葛天氏及其族人们手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歌舞高潮之时,“千人唱,万人和,山岭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这条沟就在现在的榆林村的北边陉山脚下。

随着葛天氏部落的不断发展和壮大,葛天氏部落继续向下游发展,现在的石固镇的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石固遗址就是他们从山岗走向平原的新的栖息之地,在这里葛天氏带领族人大力发展农牧业,建房舍,并将出生地的葛藤采来,沤成纤维状,织成葛布;他们还建起制陶业以供族人使用和对外交换。葛天氏在石固地区建立起了和谐的部落,逐步发展和壮大起来,从这里走向了中原,走向了全国。

后来葛天氏老了,在他弥留之际,告诉其族人,在自己去世之后,要将自己葬于其母身边,以尽自己的孝心,永远伺候母亲。葛天氏去世后,其族人尊其嘱托,也将他葬在紫荆山之颠葛天氏之母的墓旁。

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葛天氏传说

《葛天氏传说》于2007年2月被列为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4 3: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