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戈尔季
释义

戈尔季,杰出的神经解剖学家、神经组织学家和病理学家。他创立了著名的铬酸盐——硝酸银方法,为研究中枢神经系统开辟了广阔和道路。现代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神经元学说,是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建立的。他在1906年与卡哈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物学和医学奖金,是当时意大利享有世界声誉的医学科学家。

基本资料

姓名:戈尔季

戈尔季

出生日:1843年7月9日

星座:巨蟹座

血型:未知

地区:意大利

出生省:勃莱西亚省

出生市:柯泰纳

个人简介

经历

1843年7月9日,戈尔季出生于意大利勃莱西亚省的柯泰纳。父亲是个开业医生,后来定居在靠近派维亚城的一个乡村。1865年,戈尔季从派维亚大学毕业。在医学院就学的后期,他就到伦巴罗沙教授的精神病院参加临床治疗。当时对神经系统有一种悲观论调:“模糊的结构,模糊的病症,更模糊的机能。”对神经系统的科学缺乏信心。但是,戈尔季受伦巴罗沙的影响,知难而进,决心研究神经系统的显微解剖,以了解生理机能,以此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科研工作

1872年,戈尔季为生活所迫,到一家专治疑难病症的小医院任住院医生。即使这样,他还是在自家厨房里建立起实验室,凭一架显微镜和一些简单工具,每天晚上在烛光下,专心研究他划时代的神经组织染色法(即铬酸盐——硝酸银方法)。这方法后来被认为是神经系统显微结构概念的一次革命,也是研究神经组织的一个理想方法。戈尔季掌握了染色方法以后,用它来研究脑和脊髓的结构,取得多方面的成就。1885—1886年,他的巨著《中枢神经系统的细微解剖》发表了。这是一部不朽之作,发表后立即引起重视,不只在法国再版,并被译成德文和英文。

医生经历

戈尔季不仅是位科学家,而且是一位很热心的医生。凡是病人前来求治,他都尽其所能,有求必应。一次,他自己的儿子病了,他却全力以赴地为重病号治病,他的夫人见到这种情况,几乎和他吵起来。事后他解释说:“儿子的病痛是任何医生都治得了的,用不着我。何况别的医生知道病人是戈尔季的儿子,怎会不格外细心呢?”他的医德,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好评。

1926年1月21日,戈尔季病逝。

朴素作风

卡米洛·戈尔季是1906年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的获得者。戈尔季诊疗器的发明、戈尔季细胞的发现以及疟原虫三大类的发现,都是他的杰作。戈尔季虽然在科学上功绩卓著,但在行路方式上却选择了骑自行车。几乎每天绝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衣饰朴素,有时穿一套打了补钉的工作服,戴一顶皱七皱八的破帽,精神奕奕,骑着一辆自行车,从那公元774年创办的古老学府——意大利帕维亚大学,出得门来,绕过圣奥古斯汀墓陵,沿着铁西诺河,穿过米兰城南,悠悠荡荡,从从容容骑向亚比德哥雷索镇。路上人们一见他,无不远远地站住脚,对他表示敬意。这位老人,不是别人,正是戈尔季。戈尔季之所以选择自行车这种交通工具,是出于锻炼身体以及与大自然溶为一体的考虑,同时也是为了使自己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科学工作中去。自行车的消费是较低的,但骑自行车本身的乐趣,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工作效率则是令人羡慕的。对于戈尔季来说,他每天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每天绝早骑自行车到亚比德哥雷索镇外的“希望村”去。

经典语录

朋友,你坐在塞满木柴的壁炉旁,如果发现火烧得不旺,只要把里面的木柴拨动一下,火焰立即冒上来,木柴也就会熊熊燃烧起来。学习、工作也是这样,如果一个劲地死啃书本,那就会把脑子搞僵了,变笨了。我们也象烧柴一样,动一动,就会对学习和工作更有作用。

个人成就

戈尔季(1843—1926),意大利细胞学家、生物组织学家,190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他在神经解剖学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1873年他首创了新的神经组织染色法即戈尔季染色法,对神经系统进行周密的研究,发现了脑与脊髓的细微构造。1885年发现了神经的细微细胞,被称为戈尔季细胞。这一发现,导致了后来“神经元”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现代神经学的基础。因他对神经系统构造的研究成果,1906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

戈尔季徒手将脑切成薄片,用铬酸盐-渍银法染色,第一次在显微镜下观察到了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为研究神经科学提供了最基本的组织学方法。西班牙神经组织学家R.Y.Cajal(1852-1934)在掌握了Golgi的方法后,建立了还原硝酸银染色法,可以显示出神经元树突(图1),发现神经元之间没有原生质的联系,认为神经元是整个神经活动的最基本单位,从而使复杂的神经系统有了进一步研究的切入口。因此,二人于1906年获得诺贝尔奖。而后,Cajal又经过大量、精细的实验,创立了“神经元学说”,该学说的创立成为神经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对脑的研究

研究背景

早在二十世纪初,意大利解剖学者卡米洛·戈尔季和西班牙生物组织学者桑地亚哥·拉蒙·卡哈尔开始对脑的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人脑中神经细胞具有复杂精巧的结构。他们的研究奠定了现代神经学的基础,并因此同时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自此以后,神经科学的技术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创新研究

人脑位于颅腔内,如椰子那么大,形状像核桃,颜色像生猪干,摸上去则像是冷藏的牛油。脑的重量介于1200-1500克,中国的成年男性平均为1375克,成年女性为1305克,相当于体重的1/40-1/50。解剖学上将脑分为端脑,间脑,中脑,后脑(脑桥和小脑)和延髓五部分,临床上则通常把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人脑中大约有1000亿个神经细胞,每个神经细胞的直径为10-50微米,仅相当于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粗细。这些细胞按一定的规律整齐地排列着,且这种排列方式不会因人而异。无论是白痴还是天才,他们的脑中的神经细胞都是以几乎相同的数量、相同的序列存在着,从外观上看是没有区别的。

大脑表面坑坑洼洼,象核桃肉表面一样。每一个凹下去的沟叫做脑沟,凸起来的部分则叫做脑回。脑回的横切面上可以看到由外向内由两层结构组成,外面那很薄的有皱纹的一层称为白质,也叫皮质,即我们常说的大脑皮质,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内层颜色偏暗,称为灰质,灰质中包含很多神经节(就是很多神经细胞的细胞核聚在一起的缘故,是神经传导的重要信号转换站)。每一个人的大脑表层都有一点不同,但是主要的沟回是每个人都有的,就像每个人的指纹及眼角的鱼尾纹一样,是略有差异的,可以拿来当作辩识的标识物。从前有种说法,孕妇在怀孕初期,多食粗纤维食物,如韭菜之类,可以增加胎儿大脑的沟回,生出来的孩子更聪明。不知这个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大概人脑的沟回比动物脑更多的缘故,那么食草动物的沟回理应比食肉动物多一些,现实中却未必比食肉动物更聪明。

大脑结构研究

大脑由大体相等的两个半球组成,其形状好似两个合起来的拳头,由卷曲的大脑皮层所覆盖。两个半球被

一条大纵裂所分开。此处还有一条中央裂从外侧横切每个半球,它始于纵裂中部,经大脑隆起并向下延伸到脑边。每个大脑半球中央裂和纵裂前的部位叫额叶,头颅枕骨下脑球的后部称为枕叶。在它们之间还有顶叶和颞叶。每一个脑叶都有它自己特殊的专才,枕叶几乎全属视觉处理区,顶叶掌管动作、方向、计算和物体辨认等功能的处理,颞叶跟声音、语言理解有关,也与记忆的某些层面有关。额叶是所有大脑功能的总汇合:思考、概念的形成、计划的执行,另外也在有意识的情绪上扮演重要的角色。也有将大脑皮层表面深浅不等的沟称为大脑沟,沟间隆起部分称为大脑回。中央前回主司运动;中央后回主司感觉;颞上回和颞横回主司听与说;海马回主司味觉,嗅觉;舌回及楔回主司视觉。其中听,嗅,味,视觉由双侧大脑支配;而运动和感觉则是单侧大脑交叉支配,即左侧半球支配右侧肢体的运动和感觉,右侧半球支配左侧。大脑的两个脑半球由一弯被叫做胼胝体的白色的纤维束连结起来,它象一个桥梁,不断的将讯息往返运送,所以绝大部份的情形下,大脑是一个整体。

在大脑里,除了中央底部的松果体外,每个组织两个脑半球都各有一个,将脑半球切开,看起来最显著的就是在胼胝体底下的边缘系统,这个部份在演化上比皮质古老,叫做哺乳类的脑,因为它最早在哺乳类身上出现。它不但管理着我们的内脏活动,同时还主管着我们的感情生活,原因是它会制造或刺激我们大脑里的一些特殊生化物质—神经递质的产生。

真正创造大脑活动的细胞是神经元,它们只占大脑细胞总数的十分之一。神经元可以传送电流,细长的神经元可以一直通达身体躯干,星形的神经元往四面八方传送讯息,有的神经元长出浓密的分枝丛生在一起,活像长得太茂盛的鹿角。每一个神经元可以跟大约一万个邻居相连接,彼此以分支相连。神经元的分支有2种:“轴突”将讯息从细胞核往外传送,而“树状突”则用来接受传入神经元的讯息。每一个轴突及树状突交接的地方,有一个很小的间隙,这个小间隙叫做“突触”。为了要让电流通过这个空隙,轴突必须分泌化学物质,叫做“神经传导物质”;当神经元准备发射讯息时,神经传导物质释放到突触中,这些化学物质再启动附近的神经细胞发射讯息,这样的连环效应就会引发几百万个彼此连接的细胞进行同步活动。

神经元和分子之间的这些活动,建构了我们心智的基础,而如果能控制这些活动,对生理性的精神治疗会很有效。比如说,抗忧郁症的药物作用在神经传导物质上,主要是强化血清张素的作用。这方面的研究发展出很多新的药物,可以帮助老人失智症、帕金森症及中风的病人。有些科学家认为,意识的秘密就在于此,甚或在更基本的量子运动中,即脑细胞内最微小的深层活动。

语言是人猿跳跃到人类时发展出来的,使我们的祖先有东西可以思考,因此便需要有新的脑组织,脑的额叶因此增加了百分之四十,产生一片很大面积的灰质,这就是新皮质。这个戏剧化的暴增发生在头的最前面,现在叫做前额叶,它的发展将前额更往外推,颅顶变成圆拱形,造就了我们今天头颅的形状。“天庭饱满”大概就是形容前额叶特别发达的聪明人,看来还是有一定科学依据的。

海马位于颞叶的最深处,左右大脑半球各有一个,位置大约在耳部内侧附近,直径约1厘米,大致呈弯曲状,像一根细长的小黄瓜,更确切地说,看上去像海马的尾巴,才将其命名为海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5:4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