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歌德谈话录
释义

《歌德谈话录》共分三部分,第一和第二部分于一八三六年出版,第三部分于一八四八年出版。十九世纪的三、四十年代是德国历史上的革命年代,由于歌德对革命采取怀疑和疏远的态度,他就成了民主激进派攻击的对象。

受到冷遇

在这种情况下,爱克曼这本记述歌德谈话的书就理所当然地受到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冷遇。一八四八年革命失败以后,德国的政治形势起了变化,歌德越来越受公众重视。特别是一八七一年德国统一以后,歌德更成为“奥林匹斯神”。记载这个“圣人”谈话的书也就成了“圣书。”

后世评价

学术界更是将这本书看做研究歌德的秘读书目;有些专家甚至把这本书当做歌德自己的作品。另外,许多学者对书中记述的还必须景和谈话一点也不怀疑会有失真的地方,绝对相信它们的可靠性。总之,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绝大多数学者都把爱史曼的这本书看做是客地、忠实地记载了歌德的谈话,是一份绝对可靠的第一手文献。但是,这样看待爱克曼的这部著作与他本人的愿意是相违背的。他在第一和第二部分的前言中指出:“歌德在不同情况下对不同的人显现出来的形象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就我而言,我也只能谦逊地说这是我的歌德。”

《歌德谈话录》内容解读

:

《歌德谈话录》是歌德的助手爱克曼辑录的关于歌德的言论和活动的集子,很多人自然地把它当作歌德的传记来阅读;但是我认为,它更加直接和突出地显现出了歌德关于文艺、美学、哲学、自然科学等等方面的思想,所以还可以称得上是“歌德的谈话录”——就如《论语》体现着孔子的博大思想,以“谈话”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方面地体现“作者”(在这里,真正的作者应该是歌德了)思想,不受时空体式的限制,没有逻辑思维的束缚,是作者精神面貌的直接呈现,也是我们来阅读歌德、理解歌德的最贴近的一扇窗户。

妙语佳句

要求别人都和我们的脾气,那是很愚蠢的。

谁不指望有成百万的读者,他就不应该写出一行文字来。

见识和才能要区别开来,应该想到,每种艺术在动手实践时都是艰巨的工作,要达到纯熟的掌握,都要费毕生的精力。

最大的艺术本领在于懂得限制自己的范围,不旁驰博鹜。

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歌德谈话录》只是原著的一个选本,正如译者朱光潜先生所言,对于涉及哲学、美学、文艺创作实践和文艺理论乃至当时欧洲一般文化动态的选择较为多。这应该是减轻了不作专门研究的读者的负担,而且有利于更加集中学习和理解其文艺和美学思想——我们认识歌德,他首先是一个大文豪,他的文艺观自然重要。

《歌德谈话录》首先值得注意得是其所体现出来的几个关于美学和文艺理论的重要概念:比如浪漫的与古典的,艺术与自然,世界文学等等。这些几乎都是歌德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在总结了他几十年创作经验和对古典文艺作品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闪耀着智性的光辉。

在创作实践上

,作为“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歌德和席勒的早期创作都可以说是浪漫主义的,然而随历史大潮的推进,他们又共同建立了“魏玛古典主义”。其实他们的后期创作的作品,虽然是称作古典的,却同样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精神——席勒就认为歌德有时候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表现出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但是在许多言论里,歌德多把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对立起来。在他看来,古典的就是健康的,浪漫的就是病态的。在这个基础上,他又提出“为一般而找特殊”和“在特殊中显现出一般”,就是说文学创作,到底是从抽象的概念出发,再找出特殊的东西来表现“概念”,还是细致地描绘特殊的东西,让它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普遍的抽象概念?这是歌德与席勒在理论上的分歧,也是他们在文学创作中的不同追求。歌德显然是认同后者的。在他的论述中,古典主义与现实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合流,就是力图通过对特殊的、个别的、现实的事物的描绘、刻画和表述,自然而然地彰显自己的抽象的理论;而不是像席勒那样,有时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政治理想和哲学思想等等——而不惜牺牲了文学的形象性。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也批评席勒的作品有时也只是“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的单纯的传声筒”。

推崇古典主义,现实主义的精神

主张对现实的事物进行细致的描绘来表现思想,这自然要求歌德对文艺与自然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在《歌德谈话录》中,歌德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关心自然科学,讨论光与色等等问题,同时强调实践的重要作用,这使得他在谈论文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更多地体现出辩证法的特色,即认为文学与艺术是一种主观与客观相对立统一的关系。他说,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的关系,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为什么这样说呢?在他看来,说艺术家是自然的奴隶,因为他必须用现实中所固有物质材料来进行工作,才能够使人理解;但同时他又是自然的主宰,因为艺术家利用这些物质材料,使材料服从他自己个人的意旨,而且这种意旨是超越出一般的、特有的,材料要为这种意旨服务。所以歌德又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艺术家所赋予给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既是自然的,又是超自然的”。

《少年维特之烦恼》使歌德享有了世界级的声誉,他自己也首次提出了“世界文学”的概念。认为全面地考察文学,不应该局限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学,而应该给予其他民族的文学充分的注意。这种“大文学”观表现在谈话录中,使他在讨论具体文学作品和某些作家的时候,可以进行跨国度的比较,也可以对不同民族的思维特征、文学精神进行考察。比如歌德认为德国文学注重哲学思想,要求思想的宏伟和情感的丰富,法国文学借用了这种哲学理想,使理想服务于政治革命;而法国文学作品在风格上,“他们力求明白清楚,以便说服读者;力求饶有风趣,以便取悦读者。”文学创作中各个民族的文学也是相互影响和渗透的,他说:“我有许多东西要归功于古希腊人和法国人,莎士比亚、斯泰恩和哥尔斯密给我的好处更是说不尽的。”

《歌德谈话录》共三部,所涉及到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比如他的宗教观点和政治观点;谈关于艺术鉴赏和自己的创作经验,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谈话录所示的时间,差不多与《浮士德》第二部的创作是重合的,研究谈话录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浮士德》;也还有对拜伦、雨果、莎士比亚,《红与黑》、《参孙》、《唐璜》等等,作家和具体作品的评价。除此之外,还有丰富的歌德关于自然科学,关于哲学等等方面的言论,可以说在歌德生命最后阶段的重要思想,都有涉及,而且还是比较全面的。对于我们青少年读者来说,重返经典,理解歌德,那就从《歌德谈话录》开始吧!

封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