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哥特形式论
释义

在本书中,沃林格尔以艺术风格心理学对中世纪歌特艺术进行阐释,把“歌特式”与北方日尔曼民族的一般心理和精神状态联系在一起,试图寻求确认一条不同于南方古典主义、不受巴黎和地中海传统影响的北方日尔曼民族艺术发展的道路。《歌特形式论》出版后,在当时德国艺术史学界、表现主义艺术团体以及知识分子范围超出德国,波及整个欧洲。该书被学术界公认为是德国表现主义运动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学文献和理论指南。

书籍简介

书 名: 哥特形式论

作 者: 沃林格尔

出 版 社: 中国美院

在本书中,沃林格尔以艺术风格心理学对中世纪哥特艺术进行阐释,把“哥特式”与北方日耳曼民族的一般心理和精神状态联系在一起,试图寻求确认一条不同于南方古典主义、不受巴黎和地中海传统影响 的北方日耳曼民族艺术发展的道路。《哥特形式论》出版后,在当时德国艺术史学界、表现主义艺术团体以及知识分子范围超出德国,波及整个欧洲。该书被学术界公认为是德国表现主义运动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学文献和理论指南。

内容提要

本书是《哥特形式论》的基译本,作者用这种一般的艺术理论来解释哥特艺术,是现代艺术批评中最具启发性的论文之一。在对以前所有哥特艺术批评标准的批评方法,它有首创性,因而也是依照一种推想而产生的有关哥特艺术的再评价。这种推想,作为其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还包括了作者的对哥特艺术真切、直观的感知或愉悦的体验——这里并不仅仅是社会的和经济的状态,而是指哥特人,他的世界与意志的一般的精神性渴望。哥特在这个意义上就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词汇。确实,沃林格尔教授在艺术理论方面最具原创性的贡献之一就是在哥特艺术与一般的哥特精神之间建立起联系。这篇论文不仅仅是一本心理分析的著作,它还是一部富于想象力与洞察力的著作。不但中世纪的外在现实,而且它的宗教与知识生活都在针对着我们理解力的情况下得到了创造和阐释。拉斯金是我们所熟悉的一位作家,他在描述哥特艺术魅力方面成就最为突出,沃林格尔教授所做的则要超过这一点:他从哥特艺术时代的观点出发来解释哥特艺术魅力。哥特艺术不再是旅行家、考古学家的浪漫主义式的偏好,它取得了作为欧洲文化发展史中一个伟大时代的位置。

作者简介

威廉·沃林格尔,德国现代艺术史家,早年在佛莱堡、柏林和慕尼黑等地学习艺术史,1908年完成博士论文《抽象与移情》,1911年出版《哥特形式论》,两部著作奠定了沃林格尔在西方现代艺术史学界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沃林格尔在波恩大学任教,撰写了《埃及艺术》和《希腊和哥特艺术》。1928年,沃林格尔迁居科尼斯堡,1945年又迁至前苏联控制的东德地区,在哈勒大学担任教授。1950年定居于慕尼黑,直至1965年3月29日去世。

在本书中,沃林格尔以艺术风格心理学对中世纪哥特式艺术进行阐释,把哥特式与北方日耳曼民族的一般心理和精神状态联系在一起,试图寻求确认一条不同于南方古典主义、不受巴黎和地中海传统影响的北方日耳曼民族艺术发展的道路。《哥特形式论》出版后,在当时德国艺术史学界、表现主义艺术团体以及知识分子中间引起强烈反响,一再重版,影响范围超出德国,波及整个欧洲。该书被学术界公认为是德国表现主义运动时期最重要的艺术学文献和理论指南。

目录

第四版和第五版前言

第六至第十二版前言

本版前言

中译本引言

第一章 历史的方法

第二章 艺术与美学

第三章 作为人类心理学的艺术科学

第四章 原始的人

第五章 古典的人

第六章 东方的人

第七章 早期北方装饰中潜在的哥特式

第八章 北方线条无尽的旋律

第九章 从动物装饰到荷尔拜因

第十章 表现性哥特式世界的超验主义

第十一章 北方的宗教情感

第十二章 古典建筑的原则

第十三章 哥特式建筑的原则

第十四章 哥特式形式意志的盛衰

第十五章 罗马式风格

第十六章 从古典建筑观念中解放的开端

第十七章 纯哥特式的完全解放

第十八章 天主教堂的内部结构

第十九章 教学的外在结构

第二十章 经院主义的心理学

第二十一章 神秘主义的心理学

第二十二章 个体与个性

沃林格尔的主要学术著作

译名对照表

哥特形式论- 摘要

“事物本身并无美的特性,美只存在于对事物进行观照的思想中。” ——康德

“美学”和“艺术”的区别

美是感性的价值。前者关于美学感受的所有方式,混乱,支离破碎。

艺术是知性的价值。后者则是艺术的“秩序化”表现。

艺术的两中不同形态

1.希腊和文艺复兴时期

线条柔和,富有活力

自然主义(写实主义)

观者的快感是生命力的表现。德国美学称为“移情”。

任何的艺术中的美都是我们快感的客观化,对自我生命力的肯定。

体现出:对外部世界快乐的泛神论关系的结果。

艺术观:人和自然的全然融合,无冲突,无发分离。

2.印度和拜占庭

呈角状,曲线硬拙,高度几何化

抽象倾向

对自然的的不亲近,形式僵硬和无生命

金字塔的沉寂和拜占庭鲜活生命的压抑。

体现出:人对外部自然的一种疏离或异己的感觉和恐惧感。

艺术观:自身不可被理解,人与外部世界总关系调整过程中的一个因素。

关系的特性决定了艺术的特性。

哥特艺术的意义

哥特艺术代表着德意志民族的传统精神

哥特艺术热和哥特艺术的复兴

1750年英国文学家Horace Walpole(1717-1797)把自己的私人住宅Strawberry Hill改建成中世纪的哥特风格。

从亨利7世到英国国会大厦都广泛的采用了哥特建筑的结构和装饰

原因:浪漫主义文化和浪漫注意诗歌的激发对自然,上帝的虔诚信仰有强烈的传染力。

特性:夹杂着对宗教的虔诚,神秘幽微的自然观,悲怆的宿命情怀。画家和建筑师沉迷骚动和亢奋的情感状态。和古典注意的理性和规范变的让人难以承受。

发展:美术创作中的“入画的”[Picturesque]意境。

贵族在庄园中复建哥特教堂的废墟满足怀古的情怀

总结:哥特艺术成为激发浪漫注意艺术家强烈的非古典审美情怀的载体。

世纪之交德国的哥特式艺术问题

意义:激发风格和精神文化的变革

反叛官方古典主义的艺术创作规范,革新日渐衰败的西方物质主义文化的渴望

思想观念:向往中世纪哥特艺术家的虔诚,真挚的创作状态,在强烈的骚动和不安中获得精神升华和接近神性光辉的陶醉。

作用:使现代社会中艺术与社会和生活疏离和隔绝的局面才可以消失。

1. Karl Scheffler

艺术史被阐释为一种恒久的两极对立的模式

古希腊:规则,有序,知识性,静态的形式(幸福,宁静)——阿波罗的日神

哥特式:怪异,富有想象力,创造性,动态的形式(骚动,挣扎)——狄奥尼索斯的酒神

最伟大的艺术该是两极的综合

他的理论即使:

少年:年轻的,成长的,活力充沛的,男性文化创造了哥特的形式

中年:瓜熟蒂落后转为和谐匀称的古典性

老年:新的骚动和欲求成为哥特式的回转

哥特式的概念的时期变化和特征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图腾式,高度表现性绘画

埃及象征主义化的壁画和雕塑中,金字塔的建筑形式

巴比伦的塔庙

印度蔓腾花饰的跳跃

中国青铜文饰的狞厉多变

伊特鲁里亚的雕塑和罗马建筑(神秘的死亡意识和情感品质)

早期基督教马赛克镶嵌画和手抄本插图的神秘主义

格吕内瓦尔建构通向巴洛克新哥特式爆发的桥梁

现代的摩天大楼的功能主义

19世纪浪漫主义的艺术中哥特迅速克服了新古典主义,在印象中获得新的表现通道

总结:狂烈的渴望的展示,那是一种激情难抑的心理感受的产物,不惜的意志通过斗争而获得的形式,把人的骚动转化为热切的艺术样式。

.....

1. Heer Worringer

目标:对当时围绕哥特式艺术发生的民族,精神以及宗教的意义的梳理,使哥特文化性意义和德意志地区日耳曼民族至深的精神趋向联系起来。

1. 哥特式艺术与北方日耳曼民族一般精神与心理状态的联系

2. 哥特式艺术意志的独特发展道路

总结:当代哥特式艺术在风格或文化精神方面的革命性意义得以完全立足在一种对中世纪日耳曼民族传统的复归上。

对人类艺术创造的区分

1. 原始人

缺乏知识而导致的恐惧和惶惑的心理状态。

在形式意志方面趋向于绝对价值的渴求

艺术表现形式:创造那种可以抑制生命的易变和武断的抽象几何形式

2. 古典人

知识能力的增长,对外部世界充满安全感

以自己的生命使所有事物获得生命

艺术表现形式:洋溢着有机生命的活力

3. 东方人

和原始人相似

对外在世界的迷惑和恐惧,渴望解脱。但又反对人类理性对世界神秘本质的侵犯,认为人的理性是不能触及到到它至深的秘密。从而恐惧则被提炼为一种崇拜和恭顺。

艺术的表现形式:严格的抽象,硬直,无表情的线条

4. 哥特人

后续

哥特式艺术形式的几个主要问题

1. 哥特式形式意志与北方日耳曼人的心理质态

哥特式的意志以某种隐匿的活动性存在与日耳曼民族的艺术风格演变过程中。

罗马式美术

墨洛温王朝美术[Merovingian Art]

大迁徙时代的美术[The Art of The Migration]

哥特式艺术是除地中海古典文化外在文艺复兴前整个西方艺术的至深本质

而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侵入北方后,哥特的意志并没完全抑制,而北方巴洛克则是以一种被压抑的哥特式形式意志这样的奇特面貌再度出现。

北方日耳曼人的心理或精神质态

产生的原因:

对变动不居的外部世界充满恐惧和惶恐,期望得到解脱,使内心世界安宁。

与原始人不同的是,他们仍然存活着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外在世界的把握,却又感到外部世界的深邃和神秘远远超出了自己的认知能力。

“失去了原始人的知识完全缺乏的天真无暇,却有达不到东方式对知识的超然屏弃或象古典人在知识的快乐中奋力前进”

结论:无休止探求的骚动,在麻木和沉醉中获得心理的慰藉

一种被提升的歇斯底里,是哥特最显著的特征。

艺术样式:由线组成的奇想世界,充满无止息的运动感,两种对立倾向的混合产生极度的不协调性。狂暴的生命动力灌注在无生命的抽象线条中,被压抑的痛楚提升为一种运动的狂迷,表现性发挥到了及至。

与其他几种艺术形式的不同之处

没有原始人纯几何抽象而导致的宁静和无生命感

不像古典人在有机生命韵律中体味物我弥合的愉悦

只有喧闹和无休止的运动,沉迷其中,使人感到麻木和迷狂中的超脱。

实际的与超实际的因素纠结在一起,构成一个混乱和无法协调的骚动和奇想的世界。

表现在

1. 哥特式雕塑(现实)不脱离哥特式教堂这个抽象精神结构(超现实)的特殊环境。

2. 哥特式雕象衣褶非实际的独立生命动力,混乱的线条与脸部自然主义处理的不协调性的对比

心理和精神的状态

“它追求着一个超越现实之上的世界,超越感官之上的世界。从自身出发,运用对生命本身感知的混乱。陶醉在其中,体味到永恒的闪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4: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