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哥特童话 |
释义 | 有关哥特哥特(Goth)这个词最初代表的含义并不像现在解释的华丽阴森,只是来源于北欧条顿民族中的一个部落。这班强悍野蛮的哥特人成为了摧毁西罗马帝国的主力军。虽然哥特民族很快就消失在历史的车轮下了,但是在15世纪,文艺复兴的艺术家们又赋予哥特这个词野蛮、恐怖、落后、神秘等多种全新的含义。他们的审美仍只能接受古希腊和古罗马简洁的建筑风格,无法接受法国巴黎圣母院式的哥特风格:轻灵的外型,耸立的尖顶,变幻光线的彩窗,幽暗的大厅和地窖等。他们认为这种建筑代表野蛮、落后,正如当年的哥特民族一样。 融入艺术到了1764年,贺拉斯·瓦尔浦尔德又将哥特的概念引入了小说。哥特之所以被引入小说中,不光因为这个词在其发展中展现着光怪陆离的面目,也因为日耳曼民族流传的民间传说成为了中世纪浪漫故事的重要源泉之一。这些小说大多带着中世纪荒野废墟的神秘色彩,情节恐怖骇人、悬念重重,揭露着那些不为人知的罪恶,难以启齿的阴谋,令人发指的暴力。随后的几百年来,英美文学中很多优秀的作品都争先恐后的融入哥特小说的写作手法,他们把哥特与现实中的谴责和道德探索很好的结合,例如狄更斯的《雾都孤儿》,爱伦·坡的《黑猫》,王尔德的《坎特维尔鬼魂》,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英国著名美学家博克(Edmund Burke)认为,人类最强烈的感情是恐惧。那些雷雨交加的不眠深夜,烟雾缭绕的郊野荒野,断壁残垣中的荆棘丛生,都让人们心生畏惧的同时感受到宁静所不能带来的灵魂悸动。而从这些景象中产生的善恶之争更加加剧了人心的激荡。哥特小说延续了几个世纪之久的主题便是上帝与恶魔的交战,光明与黑暗的碰撞。 当哥特风格运用到电影中则再次得到了导演们的改造,即夸大了阴郁旖旎的视觉冲击力,削弱了主题上的挖掘。蒂姆·波顿就是电影导演中哥特风格的代表人物,他的“剪刀手爱德华”、“蝙蝠侠”、“断头谷”都弥漫着黑暗邪恶的美感,约翰尼·德普面无人色犹如吸血鬼伯爵的动人形象和忧郁眼神也打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开始接受这种另类的影像。 哥特童话情节符合童话的特点,但描述有神秘或恐怖气氛。 流派特点作品中不会出现快乐的故事、美好的结局。 其改编的影视作品电影中的环境都显得阴暗。作品中人物多数含有吸血鬼。具有很强烈的哥特风格。 曾有人问起过哥特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到底起了怎么样的作用。美国小说家弗兰纳里·奥康纳(Flannery O’Connor)回答说,“对于那些听觉不灵的人,你得大声叫喊;而对于那些快失明者,你只能把图画得大大的。” 代表作品《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 《雷蒙·斯尼奇的不幸历险》改编自美国作家丹尼尔·汉德勒的《雷蒙·斯尼奇》系列童话其中的三部作品。 汉德勒的原著小说便带有浓郁的哥特风格,连主人公的名姓都要用写出《恶之花》这样惊世骇俗作品作者波德莱尔的名字。汉德勒在一开场便毫不客气的指出,在他的小说里不要指望看到什么美好的结局或者快乐的童话故事,这里甚至不会有令人愉快的开场,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本来就没有那么多美妙的事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