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宜畏
释义

高宜畏,棉纺织技术专家。通过加强基础性管理,解决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问题,使所在企业产品质量居国内领先水平。在开发中长纤维纺织品过程中,密切与化纤厂、印染厂的合作,形成中长纤维产品生产开发体系。在山东省总结推广临清棉纺织厂的经验,推动了该省棉纺织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普遍提高。通过大量试验找出鲁棉一号纺纱性能差的症结所在,使农工商检科技人员取得了共识。对国产清梳联的研制和推广也做出了贡献。

人物生平

高宜畏,1926年8月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农村。1946年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纺织系,在校任班长,并加入该校纺织学会,被选为纺织学会会长。解放前的交大是民主堡垒,受革命影响较深。1948年纺织系主任陈维稷教授和苏延宾教授被捕,他组织同学积极营救,加上社会爱国志士的努力,终于赢得胜利。高宜畏1949年2月参加党的地下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联合会),1950年5月4日参加中国共产党。

1950年6月高宜畏从交大毕业,分配到青岛国棉四厂,先后任技术员、车间主任、分场主任、总工程师等职务。他致力于提高工人素质,建立技术管理制度,使企业产品产量高、质量好、成本低,生产井然有序。青岛国棉四厂曾多次被评为全国和省、市先进厂和产品免检企业。

1970年开始,高宜畏负责青岛国棉四厂开发中长纤维产品工作,历经3年,在省内首先研制成功粘锦和中长涤粘宽幅时令产品,使企业的产值、利润达到原来的三倍,同时促进了省内有关化纤厂和染整厂的发展,形成中长纤维产品生产开发体系。

1979年,高宜畏调山东省纺织厅任副总工程师,1982年评为高级工程师。1980年,山东一度大面积推广的高产棉种鲁棉一号,经各地棉纺企业使用后,暴露出强力低、棉纱品质指标下降的致命弱点,反映强烈。高宜畏组织专业班子,从试纺、分析原棉和总结提高成纱质量经验三个方面入手,全面分析鲁棉一号的利弊,写成题为《鲁棉一号纺纱性能探讨》一文,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1982年召开的“国产良种原棉及纺纱性能”学术讨论会上,被列为重要文章,为良种原棉的开发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会后他与农业科技人员密切联系,对培育棉花良种取得共识,共同考察、开发、审定良种,取代了鲁棉一号。

1993年,高宜畏等人积极建议开发国产清梳联合机,经山东省纺织厅同意,跨省联合组成“山东国产清梳联技术攻关组”,高宜畏是该组的技术负责人之一。1994年5月,国产第一套清梳联合机在德州棉纺织厂通过鉴定后,仍不断改进,相继生产二型、三型和四型,在省内外投入使用。1996年,青岛纺织机械厂开始自主开发全套清梳联合机,高宜畏受聘参与提高创新清梳联合机的工作。为有效控制单轴流开棉机的气流,他组织力量,将FA009型抓包机至FA105A型单轴流开棉机间的整个流程进行全面调整,实现了单轴流开棉机早落、多落大杂,除杂效率达到31%,突破了一般轴流开棉机最高除杂效率仅15%的水平。

成就及荣誉

抓好企业基础性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高宜畏刚到青岛国棉四厂时,该厂生产管理混乱。高宜畏深入车间,拜工人为师,致力于基础性生产技术管理的建立、巩固和提高。他从前纺车间推广“郝建秀工作法”、“五三保全工作法”入手,全面总结推广车间各工种的运转操作法和保全保养工作法,并树立标兵,使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普遍提高了职工的技术素质。通过建立和健全各项生产、技术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责任明,使车间设备处于良好的状态,生产秩序井然,半成品质量大有改善。1954年推行分场制,高宜畏任纺纱分场主任。他进一步狠抓五大生产技术管理,重点抓配棉、工艺研究和设备改造。在配棉方面,高宜畏从山东所产部分棉花色泽稍差而纤维细度较高的实际出发,大胆使用原棉物理性能以细度为主的配棉方案,相应考虑成熟度、强度、长度等其他物理性能。

实践证明,由于单纱内纤维根数控制在一定范围,不仅提高了细支纱的强力和条干,降低了细纱断头,也改善了中支纱的条干,减少了纱疵,确保纱布优质高产,还降低了成本。通过不断试验和实践,结合从原棉到纺纱各工序的质量管理系统控制法,使细纱重量不匀率U%达1.2%-1.4%,居全国领先水平。在设备改造方面,高宜畏认真推广全国清钢浆会议经验,并对清、梳、并、粗、细各工序进行改造,清花缩短流程轻打多落,梳棉选用金属针布,并粗细牵伸改造等。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全部改造空调设备,做到文明生产,实现了高产、优质、低耗。50年代到“文化大革命”前,青岛国棉四厂一直被省、市评为先进厂,并获得全国先进厂的荣誉称号,是与上述基础性生产技术管理工作的不断改进和提高分不开的。

开发中长纤维纺织品

20世纪70年代初,原棉供应紧缺。青岛市纺织局指定青岛国棉四厂改产粘锦产品,由高宜畏负责试制工作。锦纶纤维断裂伸长大,而粘胶纤维断裂伸长远较锦纶为小,因此粘锦混纺纱在拉伸过程中纤维断裂差异大,品质指标低,加之粘胶纤维湿强低,因而经轴浸浆后强力也低;而锦纶纤维比重小、比电阻大,纺纱、织布难度大。高宜畏组织力量从防静电剂使用、纤维混合和棉纺织工艺、设备、操作入手,进行大量试验和一系列调整、改进,终于成功开发了凡立丁、隐条呢、将军呢等仿毛产品。

为适应市场需求,尽快试制中长涤粘产品,青岛国棉四厂和青岛纺织机械厂、山东省纺织研究所组织联合攻关。研制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A187M型梳棉机成网困难,无法正常生产。高宜畏提出将排尘风量加至1500立方米/台时,较常规设计增加一倍,使尘埃、落棉、热量得到有效排除,使机台经常保持整洁,棉网回潮率得到控制。结合对锡林、道夫、盖板、刺辊的针布进行优选,并相应调整了锡林转速和盖板的隔距,解决了A187M型梳棉机无法正常生产的技术关键。经过半年试验,中长涤粘一条龙生产获得圆满成功,1974年秋产品投放市场,比粘锦产品更受欢迎,利润更高。为迅速占领市场,上游与济南合纤厂和青岛化纤厂紧密合作,解决原料供应和原料质量问题;下游与青岛第一印染厂、第四印染厂合作,开发仿毛染整工艺,使原料、纺织、染整形成一个中长化纤产品开发体系,使化纤厂、纺织厂、印染厂得到共同发展。经过三年时间,青岛国棉四厂边生产边改造,把一个30年代设备的老棉纺织厂,改造成生产双幅隐条、嵌条花呢、华达呢和将军呢等多种规格中长涤粘仿毛产品的企业,产值、利润达到原来的三倍,70年代在青岛市棉纺织厂老厂改造中名列第一,生产开辟新天地,企业旧貌换新颜。

1990年12月,高宜畏离休,但仍担任山东省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致力于学会工作。清梳联是我国棉纺织行业技术进步的关键之一,但当时国内尚无质量稳定、运转可靠的清梳联设备,纺织企业不得不从国外大量引进。有鉴于此,高宜畏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与另外两位专家联合向山东省纺织工业厅领导提出组织力量、跨省联合开发国产清梳联合机的建议。经厅领导同意后,组织了攻关组,联合青岛纺织机械厂、江苏金坛纺织机械厂、德州棉纺织厂、山东省纺织设计院等单位科技人员协同工作,吃住在厂,联合攻关。1994年元旦,在德州棉纺织厂建成第一条国产清梳联合机生产线,经五个月连续生产,运转正常,质量稳定,当年5月26日通过生产鉴定。在此基础上,接受全国资探专家建议,又做出了九项改进。二型清梳联合机于1995年10月在高唐棉纺织厂投产,并在河北、江苏相继投产。1996年7月在潍坊第四棉纺织厂投产了三型。清梳联合机每条生产线都积累了新的工艺和生产管理经验,设备不断改进。例如研制了连续喂棉系统,控制更先进,使生条重量不匀率达到1.54%,创出新水平,而国产清梳联合机价格仅为引进同类设备的1/3。该项目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总结推广临清棉纺织厂经验

1996年,青岛纺织机械厂开始自行开发全套新型国产清梳联合机。高宜畏等受该厂聘请,参加清梳联合机改造、创新工作,目标是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他们首先对开、清、梳设备做了全面分析,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清花设备采用一抓、一开、一混、一清的短流程,清梳喂棉使用顺向喂棉上下箱连续供棉的FA178型棉箱,高产梳棉机系列化,有FA201B型、FA231型、FA203型等三种可供选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清梳联合机。

为完成青岛纺织机械厂全流程清梳联合机的鉴定,2000年5-8月,高宜畏等与青岛纺织机械厂技术人员组成了攻关组,广泛调查研究,访问用户,并以日照棉纺厂为基地,在设备工艺上列出四大关键进行攻关,经三个月时间,获得了满意的成果。尤其是对FA009型抓包机至FA105A型单轴流开棉机间的整个流程,进行全面调整创新,使单轴流开棉机早落、多落大杂,除杂效率达到31%,从而使FA116型主除杂机可充分分解棉杂、排除尘杂。使用该组合后,清花流程的棉结增长率由97.97%降低至69.4%,短绒增长率由0.7%减至0.15%,梳棉棉结去除率由62%上升至78.44%,生条重量不匀率达到1.425%。2000年9月28日,国家纺织工业局组织清梳联合机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青岛纺织机械厂的清梳联合机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

高宜畏在大学时代就热心学会工作,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新技术推广、科技普及,积极联合北方六省一市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他还重视新生力量的培养,在担任山东省纺织工程学会秘书长期间,先后推荐齐鲁精英、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十余名,其中已有多人成为企业家及大专院校教授和科技项目带头人。

积极促进棉花品种改良

山东是我国重点产棉省之一,1980年前最高年收购量为500多万担。1980年推广高产棉花品种鲁棉一号后,产量一跃为1074万担,1981年达1350万担,居全国第一。在满足本省纺织工业需要的同时,调出棉花一度达到全国各省市调出总量的50%。但由于鲁棉一号单强低、成熟度差、细度不匀率大,一些纺织厂使用后成纱品质指标下降,不但影响产量质量,而且用棉量增加,成本增高,因此反映强烈。1982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决定以中国纺织工程学会、中国农学会棉花学会的名义在山东泰安联合召开“国产良种原棉及纺纱性能”学术讨论会,科协主席周培源、纺织工业部副部长陈维稷亲临主持,交流经验,解决问题。为迎接会议的召开,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决定由高宜畏负责筹备。他组织专业班子,与山东棉花科研所、华东纺织工学院协作,深入调查研究,从棉花的生态、遗传基因、纤维的常规检验、微观结构的测试到单唛试纺和大面积生产实践等环节进行测试,历时半年,获得大量数据,证实鲁棉一号的主要缺点是纤维单强低、成熟度差及强力离散程度大,导致成纱品质指标低。这是由于鲁棉一号开花量大,成铃率和吐絮集中,摘拾不清,又因叶面系数低,光合作用差,养分供不上所致。会议通过学术交流,沟通了农、工、商及纤维检验等部门科技人员的思想,在棉花品种培育上取得了共识,明确了棉纤维细度、长度、强力配套是育种的主攻方向,对我国棉花品种的培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泰安会议以后,高宜畏加强与农、工、商学会的横向联系,共同审定优良棉种鲁棉二号、三号和六号,1986年全部取代鲁棉一号。为了培育针织纱专用棉,高宜畏还与山东棉科所、惠民农科所合作培育了“2352”和低酚棉良种,为创济南四棉针织金牌纱做出了贡献。

致力于国产清梳联合机的开发

1990年12月,高宜畏离休,但仍担任山东省纺织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致力于学会工作。清梳联是我国棉纺织行业技术进步的关键之一,但当时国内尚无质量稳定、运转可靠的清梳联设备,纺织企业不得不从国外大量引进。有鉴于此,高宜畏怀着强烈的事业心与另外两位专家联合向山东省纺织工业厅领导提出组织力量、跨省联合开发国产清梳联合机的建议。经厅领导同意后,组织了攻关组,联合青岛纺织机械厂、江苏金坛纺织机械厂、德州棉纺织厂、山东省纺织设计院等单位科技人员协同工作,吃住在厂,联合攻关。1994年元旦,在德州棉纺织厂建成第一条国产清梳联合机生产线,经五个月连续生产,运转正常,质量稳定,当年5月26日通过生产鉴定。在此基础上,接受全国资探专家建议,又做出了九项改进。二型清梳联合机于1995年10月在高唐棉纺织厂投产,并在河北、江苏相继投产。1996年7月在潍坊第四棉纺织厂投产了三型。清梳联合机每条生产线都积累了新的工艺和生产管理经验,设备不断改进。例如研制了连续喂棉系统,控制更先进,使生条重量不匀率达到1.54%,创出新水平,而国产清梳联合机价格仅为引进同类设备的1/3。该项目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6年,青岛纺织机械厂开始自行开发全套新型国产清梳联合机。高宜畏等受该厂聘请,参加清梳联合机改造、创新工作,目标是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他们首先对开、清、梳设备做了全面分析,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博采众长。清花设备采用一抓、一开、一混、一清的短流程,清梳喂棉使用顺向喂棉上下箱连续供棉的FA178型棉箱,高产梳棉机系列化,有FA201B型、FA231型、FA203型等三种可供选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清梳联合机。

为完成青岛纺织机械厂全流程清梳联合机的鉴定,2000年5-8月,高宜畏等与青岛纺织机械厂技术人员组成了攻关组,广泛调查研究,访问用户,并以日照棉纺厂为基地,在设备工艺上列出四大关键进行攻关,经三个月时间,获得了满意的成果。尤其是对FA009型抓包机至FA105A型单轴流开棉机间的整个流程,进行全面调整创新,使单轴流开棉机早落、多落大杂,除杂效率达到31%,从而使FA116型主除杂机可充分分解棉杂、排除尘杂。使用该组合后,清花流程的棉结增长率由97.97%降低至69.4%,短绒增长率由0.7%减至0.15%,梳棉棉结去除率由62%上升至78.44%,生条重量不匀率达到1.425%。2000年9月28日,国家纺织工业局组织清梳联合机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青岛纺织机械厂的清梳联合机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和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同类设备的先进水平。

高宜畏在大学时代就热心学会工作,参加工作后长期从事新技术推广、科技普及,积极联合北方六省一市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他还重视新生力量的培养,在担任山东省纺织工程学会秘书长期间,先后推荐齐鲁精英、先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共十余名,其中已有多人成为企业家及大专院校教授和科技项目带头人。

个人简历

1926年8月24日 出生于浙江省萧山县。

1950年6月 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纺织系。

1950-1979年 青岛国棉四厂前纺车间技术员、车间主任、纺纱分场主任、厂办主任工程师、厂总工程师。

1979-1990年 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副总工程师兼生产科技处处长。

1990年12月 离休。

主要论著

1 高宜畏,宫业全,胡金华.在棉型设备上加工中长化纤试制仿毛产品.棉纺织技术,1974(12)

2 高宜畏.纺织工业企业管理讲义——棉纺织技术管理.山东纺织工业厅厂长轮训班,1980(10)

3 高宜畏.降低细纱断头创出新水平——临清棉纺织厂经验介绍.棉纺织技术,1980(6)

4 高宜畏,温德隆.提高涤粘中长化纤纺纱质量探讨.棉纺织技术,1982 (2)

5 高宜畏.国产良种原棉质量问题浅议.国产良种原棉及纺纱性能学术讨论会论文,1982(10)

6 高宜畏,陶春舫,姚传新等.鲁棉一号纺纱性能探讨.纺织学报,1983(6)

7 高宜畏.发展山东原棉优势,振兴纺织工业.山东纺织科技,1988(3)

8 高宜畏.澳大利亚考察羊毛见闻.山东纺织科技,1988(12)

9 高宜畏.充分利用原料资源开发多种纤维织物.山东纺织科技,1989(5)

10 杨琳,高宜畏.发展中的临沂纺织工业.山东纺织科技,1989(3)

11 高宜畏.调整纺织产品结构若干问题探讨.山东纺织科技,1990(1)

12 高宜畏,陈华荣.SF-A304型高速并条机设计原理和使用.山东纺织科技,1991(2)

13 高宜畏.棉纺织大中型企业技术改造和短、平、快措施.山东纺织科技,1991(6)

14 高宜畏,安秀民.引进消化吸收加快设备改造,提高棉纱质量.北方六省一市学术交流论文,1992(5)

15 高宜畏.棉纺设备的国产化.山东纺织科技,1996(1)

16 高宜畏.美国人的穿着与高科技产品.山东纺织科技,1996(2)

17 高宜畏.清梳联技术若干问题探讨.棉纺织技术,1996(2)

18 高宜畏.清梳联合机工艺技术与设备创新组合探讨.纺织导报,1999 (2),(4)

19 高宜畏.开发国产清梳联的回顾与技术经济分析.山东纺织科技,2000 (3)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