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向东 |
释义 |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职称职务:教授; 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酵母遗传学与细胞生物学 研究方向:细胞极性建立与维持的分子机制。 个人简历· 1987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 · 1992年获生物系细胞生物学专业学士学位。 · 199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物系分子生物学专业硕士学位。 · 1998年获复旦大学遗传学研究所遗传学专业博士学位。 · 1998年8月至1999年8月于美国佛蒙特大学(University of Vermont)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是与糖尿病研究有关的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和IRS-2信号传递途径。 · 1999年8月至2003年8月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医学院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是酵母细胞极性建立过程中GTP-结合蛋白Cdc42p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 2003年8月至2006年8月在同一实验室任研究助理(Research Associate)。2006年8月回国,在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 具体研究方向1.细胞极性建立过程的空间调控机制 酵母细胞极性的建立在空间上是受控制的,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细胞以不同的方式在细胞表面选择新的出芽位置。单倍体MATa或MATα细胞在前一次细胞分裂位置的旁侧选择新的出芽位置,这种方式称为轴向出芽(axial budding)。遗传学研究表明这一过程由Axl1p,Axl2p,Bud3p和Bud4p四个蛋白质共同控制,它们介导septins→Rsr1p GTPase→Cdc42p GTPase的信号传递,使得空间信号得以被识别。但是,目前并不清楚这四个蛋白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与上游septins和下游Rsr1p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介导信号传递。我们针对Axl1p、Axl2p、Bud3p和Bud4p进行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分别鉴定它们定位于芽颈的结构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它们与septins的相互作用及与Rsr1p的相互作用,以阐明它们控制轴向出芽的分子机制。 2.Cdc42p,Rho3p和Rho4p在细胞极性建立与维持过程中的功能与调控机制 Rho-家族GTP-结合蛋白主要参与细胞骨架,如actin、microtubule及septin,的组织和囊泡运输等过程,对于细胞形态的建立与维持、细胞迁移和细胞质分裂等细胞学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GTP-结合蛋白是如何完成这些功能,以及它们又是如何被调控的目前仍不十分清楚。我们以酿酒酵母Cdc42p,Rho3p和Rho4p为研究对象,通过分离温度敏感型突变体进行细胞学分析,并采用遗传学手段寻找与这些GTP-结合蛋白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质,以揭示它们如何参与对细胞骨架(包括actin和septin)的组织与对囊泡运输过程的调节,并对它们本身在细胞周期中被调控的分子机制予以阐明。 代表性论文1. Tong, Z.-T., Gao, X.-D., Howell, A. S., Bose, I., Lew D. J., and Bi, E. (2007) Adjacent positioning of cellular structures enabled by a Cdc42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mediated zone of inhibition. J. Cell Biol. 179(7): 1375-1384. 2. Gao, X.-D., Sperber, L. M., Kane, S. A., Tong, Z.-T., Tong, A. H. Y., Boone, C. and Bi, E. (2007) Sequential and distinct roles of the cadherin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Axl2p in cell polarization in yeast cell cycle. Mol. Biol. Cell. 18(7): 2542-2560. 3. Tcheperegine, S.E., Gao, X.-D., and Bi, E. (2005) Regulation of cell polarity by interactions of Msb3 and Msb4 with Cdc42 and polarisome components. Mol. Cell. Biol. 25(19):8567-8580. 4. Gao, X.-D., Caviston, J.P., Tcheperegine, S.E. and Bi, E. (2004) Pxl1p, a paxillin-like protein in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may coordinate Cdc42p and Rho1p functions during polarized growth. Mol. Biol. Cell. 15(9):3977-3985. 5. Grimme, S.J., Gao, X.-D., Martin, P.S., Tu, K., Tcheperegine, S.E., Corrado, K., Farewell, A.E., Orlean, P. and Bi, E. (2004) Deficiencies in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R)-membrane protein Gab1p perturb transfer of glycosylphosphatidylinositol to proteins and cause perinuclear ER-associated actin bar formation. Mol. Biol. Cell. 15(6):2758-2770. 6. Gao, X.-D. and Albert, S. (2003) A role for exocytosis in the spatial regulation of actin organization.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3:1359-1362. 7. Gao, X.-D., Albert, S., Tcheperegine, S.E., Burd, C.G., Gallwitz, D. and Bi, E. (2003) The GAP activity of Msb3p and Msb4p for the Rab GTPase Sec4p is required for efficient exocytosis and actin organization. J. Cell Biol. 162(4):635-646. 8. 潘辉,高向东,王飞,袁汉英,李育阳(2000) “基因拷贝数与染色体位置对酵母表达乙肝病毒融合表面抗原SA-28基因的影响”,生物工程学报,16(2):124-128. 9. 高向东,李育阳(1998) “染色体位置对酵母SUC2基因表达的影响”,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37(4):555-558. 10. 高向东,李育阳(1998) “酿酒酵母位点特异性DNA切离及定点整合的研究”,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30(5):439-444.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 华东师大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人口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人口学和民族学的教学和研究。特别是在人口分布的研究上,在全国有一定影响。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上海市政府重点决策咨询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目前是中国人口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中国社会学会会员,全国经济地理学会会员;受聘为上海市人口与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近年来,在《地理学报》、《中国人口科学》、《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物上发表了“20世纪90年代上海市人口分布变动及模拟”、“上海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的经济分析”论文60余篇。同时,出版专著2部,合著6部。博士论文入选第五辑“上海市社会科学博士文库”,并资助出版。有6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一、二、三奖,其中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城市人口分布变动与郊区化研究--以上海为例》专著,获得 2006年“上海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2005年到荷兰乌得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访问学习,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共同将“科学商店”的概念引入上海,该校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这项活动。近年来,多次到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和韩国以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2010年到日本中部大学作为高级访问学者进行合作研究。目前,担任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党委书记,同时兼任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民宗委副主任等职。 在教学上,多年来一直担任博士、硕士研究生的《人口地理学》、《现代人口学进展》和《人文地理学前沿》等课程。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教授,女,博士生导师,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主要经历: 高向东,1963年7月生,毕业于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专业和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1993年曾赴日本歧阜药科大学分子生物实验室作访问学者。 1983年留校任教以来,一直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现任中国药科大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届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评审委员,中国药学会生化药物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工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微生物学会海洋药物委员会理事,江苏省抗衰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理事,《药物生物技术》杂志、《中国药科大学学报》编委。 讲授课程: 生物制药工艺学(本科生) 生化药物分析(本科生) 主要从事的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生物新药研制、多糖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和衰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在以上领域已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5项,目前正主持国家863高技术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高校优秀 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1项。 目前正主持的国家及省部级课题如下: 1. 抗癌候选新药YCP的临床前研究(国家863项目,编号2006AA090302,2006.12- 2010.12,负责人) 2. 抗肿瘤海洋真菌多糖YCP靶向性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0672479,2007.1-2009.12,负责人) 3. 多糖药物体内免疫分析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0472061,2005.1-2007.12,负责人) 4. 多糖药物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教育部“高校优秀教师教学科研奖励计划”项目,2002-2007,负责人) 主要完成的科研工作及获奖情况: 长期从事生物新药的研制、多糖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及衰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已主持完成了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江苏省重点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课题15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项目3项;申请发明专利11项(已授权6项);发表科研论文90余篇,被SCI收录15篇,包括发表在Biochimie、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Acta等的论文,出版专著5部。 主持完成的国家863课题“Ⅰ类抗肿瘤新药真菌多糖YCP的临床前研究”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专家验收。主持完成的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教育部资助项目“老年性痴呆对NGF基因表达与调控的影响及治疗药物研究”,通过了江苏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鉴定。主持研发的“卡介菌多糖胶囊”已获国家新药证书。 荣获第四届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称号,江苏省高校“红杉树”园丁奖,南京市千名岗位能手称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 培养人选。承担的《生物制药工艺学》课程获江苏省一类优秀课程奖。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人物简介博士,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计算机与自动化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88年毕业于中南大学自动化系,获工学硕士学位;1997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机电工程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与日本九州大学联合培养)。2002-2003年:韩国先进科技研究院(KAIST)客座教授,2008-2009年:日本大阪大学访问教授,中国政府派遣研究员。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攻关、广州市科技攻关、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和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士生导师类)等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和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与日本、韩国等国外重点大学有长期学术合作,联合培养研究生多名。现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级会员、中国图像学会高级会员、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广东省省级政府采购项目评标专家、广州市焊接机械工程协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光机电先进传感与控制,机器人自动焊接,图像处理与模式识别,车辆自动识别与跟踪。 学历: 1985年于郑州工业大学获工业自动化专业学士学位; 1988年于中南工业大学获工业自动化专业硕士学位; 1996年留学于日本九州大学,研究机器人控制技术; 1998年于华南理工大学获焊接专业博士学位(日本九州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培养); 2000年于华南理工大学通信与电子专业博士后出站; 2002-2003年:韩国先进科技研究院(KAIST)客座教授; 2008-2009年:日本大阪大学访问学者(中国政府派遣研究员)。 科研方向: 机器视觉与激光测量; 光机电先进传感与控制; 车辆自动检测与识别; 机器人运动控制与自动焊接。 职务兼职和荣誉称号: 广东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自动化学会高级会员; 中国图像图形学会高级会员; 中华铁道网《路讯》杂志编委。 获奖情况: 《火箭体用新型焊接设备的研制》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获国家发明专利(结构光视觉传感步进驱动型轮对测量方法及测量装置); 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结构光视觉传感步进驱动型轮对测量装置)。 代表作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要有: 高向东,谢子方,赵传敏,杨雪荣,基于结构光视觉传感的轮对踏面擦伤快速检测.铁道学报,2008,30(2):23-27(EI收录) 高向东,丁度坤,赵传敏.用于焊缝位置识别的视觉模型设计与试验. 机械工程学报, 2009, 45(4):136-141(EI收录) 高向东,赵传敏,白天翔,丁度坤.傅立叶变换在熔池图像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焊接学报,2008,29(8):13-16(EI收录) 高向东,陈永平,袁弱男,李桂华,陈章兰.卡尔曼滤波焊缝跟踪控制.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7,24(6):977-980,985(EI收录) 主要论文高向东,仲训杲,游德勇,Katayama Seiji., 色噪声下卡尔曼滤波焊缝跟踪算法与试验研究,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11, 28(7):931-935 高向东,游德勇,Seiji Katayama, 大功率光纤激光焊焊缝跟踪偏差测量新方法., 焊接学报, 2011, 32(5):49-52 高向东, 伍世全,王腾, 边缘不变矩匹配算法的列车闸瓦图像识别试验, 机车电传动, 2011, (1): 66-69 杨雪荣,张湘伟,成思源,高向东, 基于物理模型的计算机视觉轮对踏面擦伤检测方法. , 机械工程学报, 2009, 45(5):214-219 高向东, 丁度坤, 赵传敏, 用于焊缝位置识别的视觉模型设计与试验. , 机械工程学报, 2009, 45(4):136-141 高向东,赵传敏,白天翔,丁度坤, 傅立叶变换在熔池图像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焊接学报, 2008, 29(8):13-16 高向东,谢子方,赵传敏,杨雪荣, 基于结构光视觉传感的轮对踏面擦伤快速检测., 铁道学报, 2008, 30(2):23-27 高向东,陈永平,袁弱男,李桂华,陈章兰, 卡尔曼滤波焊缝跟踪控制, 控制理论与应用, 2007, 24(6):977-980,985 高向东,丁度坤,宋要武,赵传敏, 熔池图像质心算法的焊缝位置测量模型, 焊接学报, 2007, 28(3):1-4 高向东,陈章兰,陈永平, 图像质心算法的焊缝识别理论与试验研究, 机械工程学报, 2007, 43(3):172-176 高向东,陈章兰,陈永平, 用于焊缝检测的比色图像偏心算法, 焊接学报, 2006, Vol.27, No.5:13~16,20 陈章兰,高向东,陈永平, 焊接视觉图像质心算法及其特性, 焊接学报, 2006, Vol.27, No.4:17~20,24 谢志孟,高向东, 基于Canny算子的焊缝图像边缘提取技术, 焊接学报, 2006, Vol.27, No.1:29~32,36 知识产权高向东等 , 发明专利,专利号: ZL 2004 1 0015240.5, 结构光视觉传感步进驱动型轮对测量方法及测量装置, , 2004.01 高向东等, 实用新型,专利号:ZL 2004 2 0015052.8, 结构光视觉传感步进驱动型轮对测量装置, , 2004.01 科研项目高向东(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5095, 激光焊接不可见焊缝磁光成像自动跟踪关键问题研究, 2011.01 - null.null 高向东(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0375012, 基于图像质心的焊缝跟踪新方法研究, 2003.01 - null.null 高向东(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9975030, 强等离子体能量传递机理与智能控制的研究, 1999.01 - null.null 高向东(主持),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0251009001000001, 大功率光纤激光焊接不可见焊缝红外识别与跟踪关键技术研究, 2010.01 - null.null 高向东(主持), 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博士生导师类)20104420110001, 激光焊接不可见焊缝红外识别与跟踪关键问题研究”, 2010.01 - null.null 高向东(主持) , 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2007B010400069, JCOE直缝双面埋弧焊管焊缝跟踪机的研制, 2007.01 - null.null 高向东(主持) , 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2001-Z-097-01, 铁路车辆轮对自动检测装置的研制, 2001.01 - null.nul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