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台寺 |
释义 | 高台寺属于日本名刹,位于京都东山灵山之麓。位於京都市西方的高台寺,与著名的清水寺相邻不远,是祭祀丰臣秀吉的正室北政所的古寺,造型宏伟壮丽;奉祀丰臣秀吉与北政所的灵屋室内以大量桃山时期的莴绘装饰,使高台寺又被称为莴绘之寺。 命名由来战国时代,叱口宅风云的著名武将丰臣秀吉(1536-1598)病逝后,夫人北政所(1548-1624,秀吉病逝后出家,号高台院湖月尼)为祈祷其夫冥福,安养修佛,建于庆长十一年(1606,明神宗34),宽永元年(1624)迎请建仁寺高僧三江绍益开山住持,号称高台寺。 建立丰臣秀吉病逝后,夫人北政所(1548———1624)出家,号称高台院月尼。为祈祷其夫冥福、安养修佛,于庆长十一年(1606、明神宗34年),开始建寺。宽永元年(1624年)迎请建仁寺高僧三江绍益开山主持,号称高台寺。造寺期间,已经击败丰臣家族部属的德川家康取得了武将最为憧憬的征夷大将军的称号,志得意满。他的江户执政厅成为名副其实的幕府。为收买人心,笼络丰臣秀吉旧部,稳定政局,曾给予北政所建寺大量的财力援助,才使高台寺有了今天这样壮丽的景观。 简介营造之际,一统天下的德川家康(1542-1616,江户幕府创立者)为笼络丰臣秀吉旧部,稳定政局,曾给与极大的财政援助,故寺观壮丽极至极。北政所温良贤惠,克己节俭的品格风范,广为古今世人爱慕推崇。其谢世后,高台寺虽屡遭火灾,但现存开山堂、灵屋、伞亭、时雨亭、观月台等国家重要文物,蓬莱山水庭院等国家名胜古迹,以及翠竹,菲樱,晚枫等佳境绝景久负盛名。 近年来,尤以独创之灯节庙会夜景驰名海外。 历史1598年秀吉死后,北政所削发为尼,发愿为亡夫祈福,便开始在京都一带寻觅结庵之处,最后选定位於京都市西方的灵鹬山麓旁的现址作为修行之所。当时的最高权力者德川家康为了縻系丰臣家旧臣,特意指示部属担任修缮监督,以最高规格修建寺所,并大手笔地将伏见城内北政所的居所、茶室等等迁移到寺内,使得落成的寺所异常华丽宏伟。 1605年北政所逝世后,寺所始改名为高台寺,为曹洞宗佛寺。数百年来,寺内经历过多次火灾,寺内的佛像、建筑大多付之一炬,仅留下开山堂、灵屋、茶室的伞亭与时雨亭等还可以一窥高台寺初建时的建筑之美。 现存建筑高台寺虽屡遭火灾,但现存建筑开山堂、灵屋、伞亭、时雨亭、观月台等国家重要文物,蓬莱山水庭园等国家重要名胜古迹,以及寺院内的翠竹、徘樱、晚枫等佳境绝景却久负盛名。寺院不大却匠心独运。当年负责设计施工的小堀远州(1579———1647年)是日本历史上享有盛誉的园艺建筑巨匠。 寺内主建筑寺内的主建筑开山堂、灵屋、卧龙廊、观月台全为仿唐建筑,和我国寺院建筑不同的是他们不在同一条中轴线上,而是象棋子一样散布开来。伞亭、时雨亭、遗芳庵则是典型日本建筑。登上灵屋右侧的山头放眼望去,中日建筑各显其趣,相映生辉。 开山堂寺内最主要的建筑开山堂,供奉着高台寺开山祖师三江绍益禅师的灵位。佛檀中央为三江绍益禅师塑像,右侧为北政所之兄木下家定夫妇木像。此建筑可称道的是堂内前方天井与后方彩绘天井,据说是用当年丰臣秀吉的御船和夫人北政所御车上的板子直接镶上去的,左右两侧绘有人面鸟身的彩绘。 开山堂 ,供奉初代主持三江绍益禅师 之处,堂内纯金彩绘。 顶棚为丰臣秀吉夫妇生前所乘 御船及御车遗物。 在开山堂的两侧辅之以两个人造小湖分别以“卧龙池”、“偃月池”命名,使人一望而情趣顿生。在开山堂和灵屋之间辅之以卧龙廊作连接,使人既可以遮雨、遮阴,又使两个主建筑得以连接。总体布局上不使人有散的感觉。灵屋里供奉着北政所和丰臣秀吉的灵位,灵位的左右两侧分别是北政所、丰臣秀吉的塑像。中央佛龛供奉着丰臣秀吉生前的护身秘佛“随求菩萨”,据说,丰臣秀吉功绩的取得全赖其佑护,以灵验而闻名于世。佛檀及佛龛的华丽彩绘有点像我们推光漆上的描金,非常简约。日本人叫“高台寺莳绘”(后来经打听,在我国叫泥金画),属日本漆工艺美术之精萃。 伞亭、时雨亭伞亭、时雨亭 都被列为日本国重要文物。伞亭正式名字为安闲窟,是根据日本茶道始祖千利休意匠建造的茶室。原来建在丰臣秀古旧居伏见城内,后迁至高台寺。亭顶竹木伞状结构,像一把撑起来的伞,故称伞亭。时雨亭是与伞亭平行相隔不足10米的全日本唯一的二层建筑茶室,有点像云南傣族的高脚屋。据刘建先生讲是北政所当年远眺、品茗、纳凉之处。 遗芳庵是京都当年豪商巨富灰屋绍益与古都名妓去野太夫酷爱之茶室,与相邻的鬼瓦席同为较为文明的茶室建筑。 蓬莱山水庭院蓬莱山水庭院等国家名胜古迹,以及翠竹,菲樱,晚枫等佳境绝景久负盛名。 高台寺圆德院寺庙人物丰臣秀吉 战国时代,叱咤风云的著名武将丰臣秀吉(1536———1598年),当时姓羽柴,丰臣是后来改的。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同在大名织田信长(1528———1582年)的麾下为将。丰臣秀吉的主要功绩是在织田信长被家臣谋杀后的第八年,率领部属完成了平定全国的大业。1593年将虾夷地(北海道)的松前氏划为属下,成为日本的领土。丰臣秀吉采用检地(土地丈量),排除中间剥削者、石数制以及兵农分离和农、工、商、士身份制等方法和手段,巩固了统治和剥削群众的新体制。其用土地讨好天皇,1585年从内大臣擢升为关白(日本古代的一种官职),1586年又兼任了太政大臣,乃改姓丰臣。 园庭园,由于传达自伏见城转移了的点景石和枯瀑布的石头组被配置的豪华的东西,至今传达着桃山时代的山水庭园的格式。再者,庭内的桧篱笆洗脸钵,把石造层该盖石转向横(侧),雕刻中央部用第洼陷ta东西,作为洗脸钵,新奇。 同时,院内被奉祀的三面的大黑天像,能传递是丰臣秀吉的守护正尊。 中国高台寺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据《南岳志》记载:其寺宇原来建在圆明没事上,临空架构,势颇奇险。宋时将寺舍建在现在的处所、南宋乾道3年(公元1167年),朱熹、张式、林用中等人游南岳时,就与当时高台住持了信和尚有过交往,并题诗赠墨,可见寺宇在这之前已经存在,并具规模。寺院后来倒毁。到明代嘉靖二十五年(公元一五四六年)才由楚石和尚在废址上重建。清乾隆十年(公元一七四五年),再由向盛世募捐修葺一次,成为现在这样的规模。 高台寺为石墙青瓦建筑。原来只有三间平房,面积约六十平方米。寺后是碧萝峰,峰下有一眼泉水,叫观音泉,流水经年不断。1983年,南岳管理局对古寺进行了修葺,既保持了寺院前门原貌,又将寺舍改建为两层,把两厢扩建,使古寺的面积达一百六十平方米。整个寺院焕然一新。 高台寺位于狮子岩到上封寺之间,地处秀丽的碧萝峰下,寺院因建筑在海拔一千公尺以上的岩台处,所以叫高台寺。 高台寺在圆明洞上,上封寺下,始创于宋,明嘉靖25年(1546)楚石和尚重建,清乾隆10年(1746)向盛世捐资重修。光绪年间,曾国荃捐资大修。寺舍原来建筑在圆明洞上,临空架构,势颇奇险,明代移于今址。民国年间,在旧址上重建。1983年,南岳管理局改建为两层楼房。“古高台寺”额石一方嵌正中门楣上,给人一种古寺翻新的印象。寺在高台,居高临下,南天门是它的屏障,四周群山拥簇,峰回路转,松杉献翠。台下深壑,岩泉奔泻。路口有开云亭,依峰临壑。头顶上祝融峰耸峙云天。此去峰顶只两华里,寺后有石磴数百级的捷径,可直通不语岩、会仙桥、罗汉洞、祝融峰、望日台。宋以后,有几个著名的诗僧在这里作住持,与文人学士相往还,结下了翰墨因缘,使高台寺名重一时。 宋乾道间(1165—1173)僧人了性住此,很有诗名。张拭游南岳时,下榻于此,他为了性诗集题诗曰:“萧然僧榻碧云端,细读群诗夜未阑。门外苍松风雪里,比君住处让高寒。”评价颇高。 明嘉靖24年(1545),江西罗念庵与诗僧楚石结为方外交。同在寺下的观音岩计书论道。11年后,嘉靖35年(1556),江西人胡直又来至高台寺,与楚石和尚的弟子园宁结为方外交,借高台寺的西楼,招引东南数省的好友张居下、耿定向、邹善等十余人结文社于此,名曰“衡庐心缔”。其后,代有文人墨客来高台寺游览凭吊,啸咏吟哦。清魏源并将楚石禅师的11首诗收入自己的诗集,以表其倾心之意。现寺侧有古松数株,为罗念庵手植,故名“念庵松”。因山高、风大、石多,冰冻期长,松干粗大低矮,虬枝平出伸展,态势苍劲,很为奇特。松下有观音岩、圆明洞、冠石等。松石交错。洞壑嶙峋,风物奇险,游人多在此选景拍照留念。离寺出开云亭,即登山公路,公路侧石壁有多处石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