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书生 |
释义 | 基本信息高书生,1961年12月生,河北井陉人。 个人简介1984年7月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先后在河北财经学院、首钢研究与开发公司、国家体改委和国务院体改办等单位工作。目前从事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 曾担任《经济日报》理论周刊“双周热点”专栏作者,参加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和“十五”重点项目及其它多项课题研究,参与多项改革方案的研究和制订工作。2002年提出的社会保障改革设想,被世界银行做过时限为75年的精算验证,认为切中了现行制度存在的许多缺陷,大多数建议均比较合理。 高书生对社会保障研究多年,参与了多项政策的制定,是行内公认的专家。 著作主要论著有:《分配系统论》、《中国收入分配体制改革20年》、《中国就业体制改革20年》、《重新认识高工资》、《促进就业:政府该做什么》、《搭建中国社会保障的新平台》、《社会保险:我们该走哪条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现状、趋势与政策建议》 重要观点高书生:大力发展电视互联网 2010-01-1209:18来源: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在日前举行的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与发展论坛上,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副主任高书生表示,广电有线网络的发展不能过分追求电信业的增值业务,而应成为文化资源与内容集成和整合的平台。他建议要大力发展基于广电有线网的电视互联网。 据他介绍,今年年底将完成广电有线网络整合一省一网的目标。“现在基本上完成的有11个省,完成大部分是9个省,而且已有五家上市公司。”高书生说。 高书生表示,电信互联网在人心目中是免费的,而有线电视用户有一个成熟的收费系统。 书评记者型专家——评高书生《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 汤耀国 也许是因为做记者的原因,对于“第三条路”、“推倒重来”等字眼比较敏感,但在转型时期,此类主张大有泛滥成灾之势,见得多了,也就见怪不怪。还总有些一知半解之士对无知无解者故作惊人之论,于是后来更起了一些不屑。 高书生先生第一次对我大谈特谈他的社会保障新主张时,我正是带着这样怀疑的成见听着的。听了半天,他化繁为简、唤起我迅速认同的目的没有达到,反倒勾起我越来越多的疑虑。没有对所有繁复之处深厚体悟的前提,“顿悟”是不可能的。 接下来,我开始将“高氏社保新论”放入社会保障改革发展历程及其广泛争鸣之中考察,这个局部才与整体一起逐渐清晰,才越来越显出说服力。不久前,他又亲赠新书《社会保障改革何去何从》,大大加速了这一学习过程。 是书集其个人10余年研究、参与决策之大成,也集中国社会保障50多年改革轨迹于一书,能用三个下班时间无阻滞地读完,其明白晓畅可想而知。体例之新颖,语言之活泼,图、表、框、案例之运用自如,使这一学术著作读起来如我熟知的解释性报道,但其专业根底之扎实、论理之严谨,又非我辈所能企及。 著者用心良苦。近两年来,他有意识地把专业性很强的社会保障知识,用通俗的语言去解读,以被大众认识、理解。暂不论其个人主张,仅凭这一点,就足令是书在汗牛充栋的图书市场中显得难能可贵。 公民参与,本身就是公共决策中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保障与每个人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更须保证公民的参与权。若全听凭“庙堂之高”与“象牙之塔”,不仅难以集智,还有损利之虞。而知情权又是参与权的前提,在此专业性很强的领域,知情权更显必要,又恰恰更难做到。于是,知识分子在这方面用专业知识对大众进行普及性教育,堪称“切中时弊”。 从这一角度去看,书中的“回顾篇”价值或许并不下于“反思篇”。不过,即使是在“回顾篇”中,著者也是多具创见的。如一开始就重提几乎被遗忘的《劳动保险条例》,其目的并非单纯地将“回顾”从改革之初延长到建国之初,而是要从尘封的记忆中找寻可资借鉴之处。在“反思篇”中,劳动保险的综合性、低费率等制度特征俱为作者面向未来的“第三条路”所吸取。 从1951年的《劳动保险条例》到1978年的104号文、1993和1997年设计社会保障改革大思路、2000年策划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几乎就是一部中国社会保障简史。著者在其中自然不乏“春秋笔法”,但又客观、平衡、公正,绝无自说自话的专家著作通病。如他并不赞成基本养老保险层级中设个人账户,但对于他人所称的个人账户之长、社会统筹之短,都一一如实照录,对于“统账结合”改革方案的出台,亦能给予“同情的理解”。 因其面向大众的出发点,解释性报道般的体例、语言,客观平衡的分析、引述手法,高书生先生在这本书里有如一位“记者型专家”。用“记者”作修饰,并非要降低其“专家”的“纯度”与“高度”,恰恰是一名记者认为其可贵处。 再说了,他本不是什么“纯粹”的专家,先后在企业、机关工作,全职参与过改革方案的制定,做过报社的专栏作者——这一点与记者更相近。 以记者型专家的笔法,以百分之九十多的篇幅来回顾与反思,末了才在最后一章提出其“社会保障的第三条路”,这样才来得水到渠成,彻底消除“标新立异”之疑。 自然,在未竞的中国社会保障改革路上,仍有意见纷纭,更有路径依赖,高氏主张尽管有充足理由、也被世界银行精算出是可行的,但未必能真正在未来实行。不过,他和他的这本书至少告诉大众和决策者,事情是这么发生的,现在还有这么一种声音。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