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高山下的花环
释义
1 李存葆著中篇小说

反映部队生活的优秀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围绕着个普通边防连队,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前、战中和战后的生活进程,塑造了众多的丰富的艺术形象,并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用比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来再现对越自卫还击这一历史事件,从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书名:高山下的花环

作者:李存葆

ISBN:SH10071-470

类别:中篇小说

页数:171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等

出版时间:1983年1月

装帧:平装

故事梗概

70年代末,在中国西南边疆,某部9 连官兵们正在度周末。一群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在河边尽情的嬉闹着,欢笑声回荡在空旷的原野。通信员金小柱跑来,找到正在河里游泳的连长梁三喜,告诉他团里批准了他的探亲的报告,梁三喜沉浸在幸福中。

第二天,新任指导员赵蒙生来到连队。他的精神状态和工作态度让梁三喜放心不下,赵蒙生不愿在下层连队工作,一心要走后门调到机关去,对工作不负责任。看到这些,梁三喜推迟探亲,排长靳开来对此十分恼火,忍不住旁敲侧击。

梁三喜看到妻子玉秀的信,记忆的闸门又被打开了:去年玉秀来队探亲,玉秀是个勤劳善良的女子,她很能干。在山东老家,家里的活都是她一个人干,来到部队她也不闲着,整天为战士们洗洗涮涮,因此战士们对她也很尊敬。她和三喜在一起渡过了一段愉快的日子。

这时越南开始大举进攻我南部边境,形势严峻,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要开赴云南前线,参加自卫反击战。梁三喜放弃了探亲,准备参战,这时,赵蒙生也接到了调令,一向宽厚的三喜狠狠地批评了他。出发前,梁三喜给玉秀回了信,告诉给孩子起的名子叫盼盼,这盼字也包含着自己对生活企盼的心情,也包含着盼望战争能尽快取得胜利。

临战时,靳开来被任命为9 连副连长。他向全连同志表示要在这个位置上干出个样子来。得空他就拿出妻子和儿子的照片,合家欢乐的情景浮现在脑海中,感情的热流在这些刚强的汉子们心中涌动。

赵蒙生的母亲、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吴爽,想通过雷军长为儿子搞曲线调动,电话打到前线指挥部,雷军长大怒,在战前军人大会上说:这是前线指挥部,有一位神通广大的婆娘竟把电话打到我的指挥部来,为她的儿子搞曲线调动,我就让他第一个冲向战场。赵蒙生羞愧得无地自容,发誓要在战场上与敌人刺刀见红。

自卫反击战打响了,战士们义无反顾地杀上了战场。在艰苦的环境里,炎热的天气使战士们严重脱水,干渴难耐,有的战士渴得晕了过去。靳开来为了保证生源,保存战斗力,到老乡的田里去偷甘蔗,被地雷炸死。炮手“小北京”雷凯华,因为一发批林批孔年代生产的臭弹误了战机,被敌人的枪弹击中而牺牲。通信员金小柱被炸断了双腿。梁三喜为掩护战友赵蒙生中了敌人的冷弹倒在山坡上。愤怒的赵蒙生抱起炸药包冲进敌人山洞,为赢得胜利立了大功。

战斗结束了,高山下的烈士陵园里堆起了一座座新坟,在花环的掩映下,是那样庄严肃穆。烈士的家属们陆续来到部队。靳开来的妻子杨改花带着孩子来到部队,但她却没有领到靳开来的军功章。原因是靳开来爱发牢骚,又违反纪律去偷老乡的甘蔗。雷军长盛怒之下摔了军帽:“不给靳开来立功,天理难容。”

梁三喜的母亲梁大娘和玉秀也千里迢迢从沂蒙山区赶到连队。她们用抚恤金和借来的钱为梁三喜还清欠债,珍藏起三喜留给她们的一件舍不得穿的军大衣。

夜色降临在山坡上一座座坟头上,使这里显得更加庄严肃穆。梁大娘在梁三喜墓前痛哭不已,忍了好久的玉秀也终于打开感情的闸门,大放悲声。在另一座坟前,她们与雷军长相遇,才知道了“小北京”就是雷军长的儿子,也埋葬在这高山下,她们从心里敬佩雷军长。雷军长庄重地举起手为她们行个军礼,他深感人民的伟大。

作者简介

李存葆(1946—),作家、诗人。山东五莲人。现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少将军衔。曾用笔名茅山。初中毕业回乡务农两年后,于1964年参军,先后当战士、班长、排长,后调团政治处任新闻干事。1970年调济南部队政治部宣传队任创作员。任济南军区创作室主任。后到济南部队前卫歌舞团工作至今。1984年入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1997年任解放军艺术学院副院长。1994年5月在山东省作家协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山东省作协副主席,是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会副会长。

新时期以来,发表了二百余万字的文学作品,多次获全国、全军文学奖。

主要作品有:《高山下的花环》,该作品被50多家报刊转载,获1981-1982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舞剧《火中凤凰》(合著)获文化部1979年国庆文艺会演创作一等奖;

报告文学《将门虎子》获总政治部颁发的对越自卫还击征文一等奖;

长篇报告文学《大王魂》获“中国潮”文学奖

中篇小说《山中,那十九座坟茔》,在全国第三届中篇小说评奖中夺冠;

报告文学《沂蒙九章》(合著)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散文《我为捕虎者说》获首届韩愈杯散文大赛一等奖;

散文《鲸殇》在首届孔子杯散文竞赛中从容折桂;

参加了电影《高山下的花环》的改编,在全国第五届电影“金鸡奖”中获最佳编剧奖;

1993年创作的电影剧本《百年老屋》获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奖。

其它还有长诗《不尽的怀念》等。

作品鉴赏

在80年代初大量涌现的取材于自卫还击战的文学作品中,《高山下的花环》引起了最强烈的反响。这首先是因为作品写出了那些平凡的人们崇高而伟大的心灵。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梁三喜和他70岁的老母亲。梁三喜这个来自革命老区的连长,在极度贫困的生活中,默默为部队建设、为国家尊严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临死前他留下的不是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而是一纸染上鲜血的欠帐单。梁大娘战争年代已经为革命献出了第一个儿子,二儿子和丈夫也在“文革”中死去,但她独自用苍老的双肩支撑着那个只有女性的家庭,把唯一的儿子交给部队。为了偿还儿子欠下的债,她拿出全部的抚恤金还不够。为了省下一点车票钱,竟和儿媳抱着出生3个月的盼盼翻山越岭走了4天。他们太平凡了,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着,然而他们的心灵却是那样崇高,那样圣洁。小说对读者所具有的震撼力量和净化力量,主要来源于此。从平凡中写出伟大,是小说的一大成功。

铁面无私、高风亮节的雷军长使人感受到的是老革命家的坦荡襟怀和凛然正气,他与梁家人相映生辉,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但作家并没有因此把社会生活简单化、理想化。相反,他自觉地、大胆地表现了特定社会环境中部队生活的复杂性乃至阴暗面。吴爽及其儿子赵蒙生在战斗打响之前的种种表现就是最好的例证。靳开来那种“打起仗来还得靠咱这些庄户孙”的愤激之辞,不是没有道理的。对这种复杂性与阴暗面的揭示一方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同时也反衬出梁家人和雷军长的崇高。

在人物塑造方面,小说没有简单地把那些兵写成清一色服从纪律、认真训练、板着同一副面孔的好战士,而是注意写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哪怕是通过缺点体现出来的个性:赵蒙生自备高级香烟和点心,养尊处优,生活懒散;段雨国留着长头发,做着作家梦,想着利用父母的工作之便买外国货拉关系:靳开来心地纯正但脾气暴躁,说话肆无忌惮有时还带些脏字。小说也没有仅仅写官兵们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壮烈行动,而是写出他们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以靳开来这个嫉恶如仇、看起来有些粗鲁的汉子为例,他那样体贴梁三喜,劝梁三喜在妻子生孩子之前赶回家。面临死亡,他断然把带尖刀排的任务留给自己,说自己兄弟4人,死一个不怕,而梁家只有三喜一个了,必须留下续香火。置身于激烈的战斗中,他随身带着全家的合影,并且记得儿子的生日。正是这种描写使解放军官兵成为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在对生活深度的揭示方面,小说也有其独到处。它直接取材于对越自卫反击战,但并未局限于这场战争。相反,它通过某些人或物,把现实生活同历史联系起来。比如通过梁大娘、雷军长、吴爽等人,把抗日战争的生活片断引入作品;通过梁二喜、梁大爷,写出“文革”中沂蒙山乡村生活的某些侧面;通过致雷凯华于死命的两发臭弹,写出“文革”中军工厂的生产状况。这种写法不仅强化了作品的历史纵深感,更主要的是它包含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某种理解与评价。这种理解和评价早已超出了战争生活的范围,使作品具有了更丰富的思想内容。比如:当年的革命者如何才能保持革命本色、不转变为新的革命对象?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为什么仍然生活在极度贫困中?“文革”之类的政治运动造成怎样的后果?梁大娘、梁三喜与吴爽、赵蒙生的距离是怎样产生的?靳开来富于正义感的牢骚说明了什么?等等。这种思想和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将《高山下的花环》和一般的军事文学作品区别开来。或者说这部小说已经不仅仅是军事文学作品,战争生活只是其理解历史与现实的一种参照物。在艺术方面应注意的是这篇小说的叙述方式。小说从李干事对作品主人公之一的赵蒙生的采访开始,然后从赵蒙主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来叙述。这样不仅使小说具有了朴素自然的语言风格,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真实感,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2 中国电影(1984年,著名导演谢晋执导)

高山下的花环,电影名,改编自同名中篇小说;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导演谢晋;主演吕晓禾、唐国强、童超等;其主要剧情为:解放军某部高干子弟赵蒙生临时下放到某部九连任副指导员;连长梁三喜放心不下连里的工作,一再推迟探亲,在自卫反击战前夕,梁三喜斥责了赵蒙生临阵脱逃的可耻行为;在战场上,靳开来、梁三喜先后英勇牺牲;赵蒙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了考验;战后,梁三喜的亲属用抚恤金及卖猪换来的钱还清三喜借的债,这一高尚的行动震撼了人们的心灵;本片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中文名:高山下的花环

外文名:Wreaths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出品时间:1984

出品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制片地区:中国大陆

导演:谢晋

编剧:李凖、李存葆

制片人:汤丽绚、陈俊杨

主演:吕晓禾, 唐国强, 盖克, 何伟, 王玉梅, 童超, 斯琴高娃, 倪大红

类型:剧情,战争

上映时间:1984

主要奖项: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主角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剪辑奖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一等奖

基本信息

片名:《高山下的花环》

英文:Wreaths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更多中文片名:卫国军魂(香港译名)

影片类型:剧情/战争

片长:117分钟

国家/地区:中国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色彩:彩色

胶片长度:14本

上映日期:1984年,香港 Hong Kong 1985年11月7日

制作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中国]

发行公司:南方影业公司 [香港]

军事顾问:高峰

职员表

▪ 制作人:汤丽绚;陈俊杨

▪ 原著:李存葆的同名小说《高山下的花环》

▪ 导演:谢 晋

▪ 编剧:李 凖

▪ 摄影:沈 杰;朱永德;卢俊福

▪ 配乐:葛 炎(作曲);过 敏(拟音);上海电影乐团(演奏);王永吉(指挥)

▪ 剪辑:周鼎文

▪ 美术设计:仲永清

▪ 录音:朱伟刚

本片承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部队、成都部队协助拍摄

演员表

角色 演员 备注

梁三喜 吕晓禾

赵蒙生 唐国强

靳开来 何 伟

雷 震 童 超

韩玉秀 盖 克

梁大娘 王玉梅

吴 爽 刘燕生

杨改花 斯琴高娃

段雨国 倪大红

金小柱 何 毅

雷凯华 石 磊

柳 岚 贾玉兰

炊事班长 李丹军

金彦中 管宗祥

一班长 李振平

高干事 胡宗琪

一排长 洪 军

剧情介绍

电影《高山下的花环》根据李存葆的同名小说改编,是著名电影导演谢晋执导的一部脍炙人口的佳片。影片塑造了梁三喜、赵蒙生、靳开来等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反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战士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的考验,以及他们一心为国,以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为己任的高尚品质;影片获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被誉为是反映中越战争故事片中“最有深度、最具逼真感染力度的翘楚之作”。

解放军某部宣传处干事、高干子弟赵蒙生,一心想调回城市;对越自卫反击战前夕,他凭借母亲吴爽的关系,怀着曲线调动的目的,临时下放到某部九连任副指导员。

九连连长梁三喜已获准回家探亲,他的妻子玉秀即将分娩;赵蒙生不安于位,整日为调动之事奔波;梁三喜放心不下连里的工作,一再推迟归期;排长靳开来对此忿忿不平,替连长买好车票,催他起程;可是,九连接到开赴前线的命令,梁三喜失去了探亲的机会,赵蒙生却接到回城的调令,全连战士哗然,梁三喜严厉斥责了赵蒙生临阵脱逃的可耻行为,舆论的压力迫使赵蒙生上了前线。

吴爽不顾军情紧急,竟动用前线专用电话,要求雷军长将赵蒙生调离前线,当即遭到雷军长的强烈谴责甚至责骂。

九连担任穿插任务,在激烈的战斗中,一个个战友为国捐驱,雷军长唯一的儿子“小北京”因臭弹未发而身亡;靳开来英勇杀敌,为给饥渴的战友搞“战斗力”不慎踩响了地雷壮烈牺牲;战斗临近结束之时,梁三喜为掩护赵蒙生而牺牲……赵蒙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经受了考验;战后,在清理战友的遗物时,梁三喜留下的一张要家属归还620元的欠帐单,使赵蒙生震惊不已。

烈士的家属纷纷来到驻地,梁三喜的母亲和玉秀用抚恤金及卖猪换来的钱,还清了三喜因家里困难向战友借的债,这一高尚的行动震撼了包括吴爽、雷军长、赵蒙生以及战士的心灵;临别之际,赵蒙生和战友们含着热泪,列队向烈士的家属,举手致以最崇高的敬礼。

获奖记录

本片于1985年获第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编剧奖、最佳男主角奖(吕晓禾)、最佳男配角奖(何伟)、最佳剪辑奖(周鼎文),

第八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男演员奖(吕晓禾)、最佳男配角奖(何伟)、最佳女配角奖(王玉梅) ,文化部1984年优秀影片一等奖。

电影评论

在80年代初大量涌现的取材于对越自卫还击战的文学作品以及影视中,《高山下的花环》引起了最强烈的反响。这首先是因为作品写出了那些平凡的人们崇高而伟大的心灵。最有代表性的,当然是梁三喜和他70岁的老母亲。

梁三喜这个来自革命老区的连长,在极度贫困的生活中,默默为部队建设、为国家尊严献出了自己的一切。

临死前他留下的不是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而是一纸染上鲜血的欠帐单。

梁大娘战争年代已经为革命献出了第一个儿子,二儿子和丈夫也在“文革”中死去,但她独自用苍老的双肩支撑着那个只有女性的家庭,把唯一的儿子交给部队。

为了偿还儿子欠下的债,她拿出全部的抚恤金还不够。为了省下一点车票钱,竟和儿媳抱着出生3个月的盼盼翻山越岭走了4天。他们太平凡了,他们在艰难的生活中挣扎着,然而他们的心灵却是那样崇高,那样圣洁。小说对读者所具有的震撼力量和净化力量,主要来源于此。从平凡中写出伟大,是小说的一大成功。

铁面无私、高风亮节的雷军长使人感受到的是老革命家的坦荡襟怀和凛然正气,他与梁家人相映生辉,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

但作家并没有因此把社会生活简单化、理想化。相反,他自觉地、大胆地表现了特定社会环境中部队生活的复杂性乃至阴暗面。吴爽及其儿子赵蒙生在战斗打响之前的种种表现就是最好的例证。靳开来那种“打起仗来还得靠咱这些庄户孙”的愤激之辞,不是没有道理的。对这种复杂性与阴暗面的揭示一方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同时也反衬出梁家人和雷军长的崇高。

在人物塑造方面,这部作品没有简单地把那些兵写成清一色服从纪律、认真训练、板着同一副面孔的好战士,而是注意写出他们不同的个性,哪怕是通过缺点体现出来的个性:赵蒙生自备高级香烟和点心,养尊处优,生活懒散;段雨国留着长头发,做着作家梦,想着利用父母的工作之便买外国货拉关系:靳开来心地纯正但脾气暴躁,说话肆无忌惮有时还带些脏字。

小说也没有仅仅写官兵们英勇杀敌、为国捐躯的壮烈行动,而是写出他们丰富、复杂的情感世界。以靳开来这个嫉恶如仇、看起来有些粗鲁的汉子为例,他那样体贴梁三喜,劝梁三喜在妻子生孩子之前赶回家。面临死亡,他断然把带尖刀排的任务留给自己,说自己兄弟4人,死一个不怕,而梁家只有三喜一个了,必须留下续香火。置身于激烈的战斗中,他随身带着全家的合影,并且记得儿子的生日。正是这种描写使解放军官兵成为有血有肉、有七情六欲的人,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

在对生活深度的揭示方面,小说也有其独到处。它直接取材于对越自卫反击战,但并未局限于这场战争。相反,它通过某些人或物,把现实生活同历史联系起来。比如通过梁大娘、雷军长、吴爽等人,把抗日战争的生活片断引入作品;通过梁二喜、梁大爷,写出“文革”中沂蒙山乡村生活的某些侧面;通过致雷凯华于死命的两发臭弹,写出“文革”中军工厂的生产状况。这种写法不仅强化了作品的历史纵深感,更主要的是它包含了对历史和现实的某种理解与评价。

这种理解和评价早已超出了战争生活的范围,使作品具有了更丰富的思想内容。比如:当年的革命者如何才能保持革命本色、不转变为新的革命对象?为革命做出巨大贡献的老区人民为什么仍然生活在极度贫困中?“文革”之类的政治运动造成怎样的后果?梁大娘、梁三喜与吴爽、赵蒙生的距离是怎样产生的?靳开来富于正义感的牢骚说明了什么?等等。

这种思想和历史内容的丰富性将《高山下的花环》和一般的军事文学作品区别开来。或者说这部作品已经不仅仅是军事文学或影视作品,战争生活只是其理解历史与现实的一种参照物。

3 1984年朱建民主演电视剧

基本信息

片名:高山下的花环

片长:3集

时间:1984年

地区:中国大陆

制作人员

导演:滕敬德、席与明

编剧:李德顺、于景

摄像:孙周

录音:苏建珅

获奖情况

1984年《高山下的花环》第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连续剧

1984年《高山下的花环》第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戏曲片:周里京

1984年《高山下的花环》第二届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女配角:王玉梅

演员名单

周里京饰赵蒙生

朱建民饰梁三喜

王同乐饰靳开来

王玉梅饰梁大娘

王尚信饰雷军长

白 珊饰吴 爽

李 岚饰玉 秀

刘桐生饰小北京

郭 刚饰段雨国

侯 华饰金小柱

王文杰饰高干事

房亚莉饰靳 妻

胡云军饰田 宝

韩 军饰一班长

剧情简介

反映部队生活的优秀小说《高山下的花环》,围绕着个普通边防连队,在对越自卫还击作战的战前、战中和战后的生活进程,塑造了众多的丰富的艺术形象,并展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用比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来再现对越自卫还击这一历史事件,从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赞赏。

4 济南部队前卫文工团表演舞剧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高山下的花环

外文名称: Wreaths at the Foot of the High Mountain

类别: 传统舞剧

剧情介绍

序幕乳汁哺育

1949年,沂蒙山区的梁嫂含辛茹苦地哺育着襁褓里的梁三喜和军医吴爽的儿子赵蒙生。一对金锁分挂在孩子的项上,倾注着慈母深深的祝福。

第一场激战前夜

三十年后……激战前夜,战鼓催征。连长梁三喜整装待发。指导员赵蒙生眷恋大城市生活,上战场还是调离连队回城,头脑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第二场浴血疆场

战场上,艰苦鏖战中的九连战士,承受着极度干渴的折磨,靳开来为战友们取蔗解渴牺牲在甘蔗田。炮手“小北京”因炮弹哑火而倒在血泊中。连长梁三喜为掩护指导员赵蒙生,饮弹身亡,留下一纸血染的欠帐单……

第三场凯旋思亲

南疆奏凯,歌吟动地,经受血火洗礼的赵蒙生,缅怀战友,心事沉重,战场烽烟重聚胸中,烈士音容再现眼前……哀思与愧悔中,迎来了梁三喜的母亲和妻子玉秀。

第四场情牵碧水

赵蒙生手捧梁三喜烈士的军大衣,触物生情,思绪万端。溪水清清,玉秀默默地为战士们浆洗衣裳,青山碧水牵动着玉秀无限的哀思。

第五场魂系青山

烈士陵园,风凉月冷,长夜未央。梁三喜墓前,玉秀恸悼亲人,柔肠寸断。梁大娘不负儿子的遗愿,偿还了烈士生前的欠款。

烈士遗物中的金锁,唤起了赵蒙生儿时的记忆。

本剧根据著名作家李存葆的同名小说改编。1983年起在济南、北京等地演出后,《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均有较高的评价,演职人员受到总政和中宣部、文化部领导的接见。

演职员表

演出单位: 济南部队前卫文工团

创作者编导:郭永悦、穆彬于、薛守义、彭浩田

作曲:董洪德、原野

作词:李荐葆

舞美设计:金步松、孙恒俊

乐队:前卫文工团民乐队

指挥:董洪德

艺术指导:高艺学

演出者主要演员:

李社、李令柱(饰梁三喜A、B)

郑建军、滕爱民(饰赵蒙生A、B)

张美华(饰梁大娘)于腊梅(饰年轻时的梁大娘)

何德辉、孙岩(饰韩玉秀A、B)

李长锁(饰雷军长)

冯体育(饰靳开来)

王舰(饰薛凯华)

倪小群(饰吴爽)

评论撷萃

一部已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的小说再想“出新”,谁都知道,那是很困难的。任何一个成功的艺术作品,都是要对其创作的素材经过严格的取舍,而舞剧《高山下的花环》在这点上可说是剪裁得当,独运匠心。它舍去了原作中赵蒙生的爱情这条副线,舞台上同时出现蒙生和母亲、“小北京”和雷军长告别的两组平行画面。强烈的对比,使人一眼看出他们之间,在革命情操上的天渊之别。它还舍去了原作中赵蒙生的母亲和梁大娘“认亲”及向老部下雷军长痛悔自己错误的情节,集中力量用大篇幅的舞蹈,描写玉秀在梁三喜坟上月夜思亲的感人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伴着揪心裂肺的板胡,似梦非梦,真情实感地再现了一段难得的“人间天上”的夫妻情,使全剧紧紧围绕着几代人对自卫战争的态度和行动的主线而发展,寓爱国主义教育于艺术作品之中。

《高山下的花环》在表现手法上克服了只见动作不见人的那种用舞蹈解释情节的弊病。编导、演员在塑造舞蹈形象时,运用对比、铺垫、陪衬和呼应的手法,着重刻划了人物的性格和矛盾,表现人物不同的命运。在第一场“激战前夜”中,梁三喜和赵蒙生的内心思想是用形象的对比来表现的。梁三喜精神昂扬,整装待发;赵蒙生贪图安逸,眷恋后方。这时在赵蒙生的身旁又幻出了四个吴爽、八个战士的形象。这个舞蹈场面细腻地描写了赵蒙生激烈的思想斗争。第四场“情牵碧水”中,一对年青的傣族夫妇相依过场,玉秀触景生情、怀念丈夫,在这里动作虽少,感情深刻。

这部舞剧的音乐优美、动听、流畅、通俗、易懂,真正起到了舞剧的灵魂的作用。一、民族乐队表现时代精神、部队气质是很难的,但舞剧的作曲家并不完全拘泥于一些民族音调,而是大胆创新,吸取了现代革命歌曲的音调又不生硬,旋律写得十分成功,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气息,也体现了部队气质。二、作曲家有丰厚的民族音乐的底子,运用民间音调时不是七拼八凑,而是从剧情出发,把它们糅成一体,恰如其分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心世界。三、在创作手法上,运用西洋的创作方法与民族音乐的发展手法有机地结合,特别在配器上,独奏乐器与大乐队齐奏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用独奏乐器表现人物细腻的内心活动十分成功。

舞台效果

舞剧《高山下的花环》第一场“激战前夜”的大幕拉开时,人们看到天幕的前面,从上到下并排悬挂着三面薄薄的纱幕。在朦胧的视觉中,人们看到九连的战士似乎是从遥远的山峦中列队走来;当这支威武的连队走出纱幕时,又真实地感到他们已经远涉重山来到面前了。真是奇妙的设想。三张纱幕解决了舞台空间的局限。而当舞剧中的人物产生回忆和想象时,若隐若现在薄纱之后的表演区,又很自然地让观众随着剧中人来到了渴念着的故乡山水。在第二场“浴血疆场”的尾声中,九连战士们的悲愤迸发了。他们挺枪出击,越过战壕,冲向敌阵。这时舞台的照明灯光都暗下去了,只有快速闪烁着的灯光,连连映射着这支猛虎下山般的队伍。由于人们视觉的误差,灯光一闪即逝的瞬间,给观众的眼前留下了一座座生动的英雄塑像。这种类似电影跳格的表现手法所产生的心理作用,使人们感到,面前正在奔涌着势不可挡的千军万马。用最简易的方法,取得这样成功的舞台效果,是很难得的。

5 张德福、李忆兰主演现代评剧

张德福 李忆兰 花月仙 谷文月

李惟铨 张彦春 张玉海 齐建波

演出单位

中国评剧院

主演:张德福 李忆兰 花月仙 谷文月

编剧:胡沙 高琛 导演:张玮 李新民

编曲:贺飞 韩振华 黄平

鼓 师:夏有才 琴 师:杨殿荣

主要演员

(以出场为序)

薛凯华:齐建波 警卫员:逯安斌 雷军长:张德福

吴 爽:李忆兰 服务员:赵和平 赵蒙生:李惟铨

柳 岚:孔庆玉 梁三春:张彦春 靳开来:张玉海

一排长:孙东兴 二排长:崔 斌 三排长:蔡长旭

小结实:马建民 段雨国:王亚民 玉 秀:谷文月

黄师长:张惠宝 梁大娘:花月仙 玉 莲:小玉霜

靳 子:邵春丽

6 高山下的花环连环画

简介

连环画《高山下的花环》根据李存葆的同名小说改编,获第三届全国美展三等奖。

陈玉先、袁正阳等绘画

漫话《高山下的花环》

李存葆的中篇小说《高山下的花环》问世之后,立即在全国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这部作品的思想和艺术魅力激动了其他艺术门类的许多同志,很快地被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广为流传。其中有话剧、电视剧、还有电影……而速度最快、数量最多的就要算连环画了。据我所知,目前已有八个出版单位出版了这种连环画。直到最近,四川人民出版社还出版了赵毅改编,陈玉先、袁正阳、赵希玮、仓小宝绘画的一部。

这一部新出的连环画的几位作者,全在《解放军报》从事美术工作,他们工作非常繁忙,竞然还在十分难得的业余时间里,进行相当艰苦的创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呢?

这几位同志的回答很简单,几乎和原小说作者李存葆在《篇外缀语》里写的差不多。他们说,我们总感到不做这件事,就对不起作品中所描绘的那些人物,对不起我们的战友。原天,在1979年春天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期间,这几位同志都有幸和参加这次战争的指战员们结下不解之缘。陈玉先同志还曾作为随军记者也亲临前线去采访写生,袁正阳、赵希玮同志在美术编辑岗位上为这场战争中涌现的英雄人物作过宣传,这些同志因此立战功,受嘉奖。他们都意识到自己有这种责任,好象不这祥就仿佛欠下了一笔债。

他们说,哪怕画出来之后不能出版,也了结了一件长久难以放下的心事。这种诚挚的、深厚的情感,使我颇为感动。

大概也因为这种缘故,这些作者的笔尖便“常带感情”――一种使人激动,令人难忘,教人深思,促人奋起的深沉的炽热的感情。当我们在画册中看到雷军长在小北京墓前的敬礼,赵蒙生和粱大娘拥抱,.......等等场面,都不由自主地停下了翻动书页的手而凝视、深思。在这些作者笔下出现的人物、服饰、装具、环境、气氛……总叫人有一股子熟悉、亲切之感。又如,梁三喜和战友永别时赵蒙生身后的望远镜和手抢。在战士们占领阵地粉碎敌人反扑中为大家拆手榴弹盖的伤员……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物的身份,战斗的氛围……读者便一目了然。这些与作者对生活的知识有关,同时也与他们对人物的感情有关。这种熟悉和亲切之感,来之不易,并非一日之功。这种情形,是我在欣赏别的连环画时所不多见的。

“后生”可畏――这就是我翻阅这本新出的连环画《高山下的花环》后的感想。但愿有更多的同志,也来翻阅这本书。我相信,他们也将会获得和我同样的感受的。

内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4 20: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