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丽寺 |
释义 | 简介杭州慧因高丽寺最早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由吴越王钱镠建造。慧因高丽寺的出名,和高丽国王子僧统义天有密切关系。北宋元丰八年(1085),义天远涉重洋入住慧因寺求法。后义天归国,将《华严经》三部170卷送与慧因寺,并捐资建造华严经藏经阁及菩萨像等,使慧因寺名声大振,被誉为“华严第一道场”,俗称高丽寺。南宋及元代,慧因高丽寺作为御前功德院累受封赐,香火兴旺。此后,慧因高丽寺屡毁屡建,到光绪初年,寺庙建筑基本无存。 2007年,这座历史名刹得到复建。复建的慧因高丽寺具有超越一般寺院的特殊意义与价值。一方面,由于北宋时期净源法师的大力弘扬与海东法子义天的捐资献经,使得它成为华严宗的中兴重地和教藏中心,对中国佛教史和对朝鲜半岛佛教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它也是中国大陆与朝鲜半岛长久的友好历史的见证。因此,慧因高丽寺本身虽非文物建筑,但却蕴藏着极丰富的文化内涵,承担着以当代精神继续发扬佛教文化,持续见证佛教文化交流的历史的使命,是一处具有宗教文化展示性质的旅游景点。 主要特点唐宋风格复建的慧因高丽寺以它最鼎盛时期的风貌恢复,寺内文化陈设均为唐宋风格。这与现代江南的寺庙陈设大不相同。 据介绍,江南的寺庙多为元代之后的明清风格,典型的如杭州灵隐寺,比较肃穆,佛像体量较大。而在慧因高丽寺的大雄宝殿,群佛像衣衫华美、体态丰盈。 大雄宝殿中的群像是唐宋寺院中常有的,后期寺院很难见到,这些佛像的制作工艺叫“生漆脱胎”,几近失传,使用该工艺而流传下来的佛像目前已相当罕见,在日本奈良唐招提寺存有一尊“鉴真大师”就是用脱胎工艺制成,是日本国宝级的珍贵文物。 而寺内四大金刚也不是排排站,而是各据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面对面站立。四大金刚像也非常独特,手持降魔宝器,神态慈祥,不是常见的“怒目圆睁”。 转轮藏慧因高丽寺内还藏有世界第一高的转轮藏,高达13.6米。通身用楠木雕就,且用金箔装饰。 轮藏是传统寺院专设藏放经卷的殿宇,具有“推之一匝(圈)与诵读一大藏经正等无异”的特殊含意。唐宋时江南地区轮藏设置盛行,形制华丽,寺院竞相以经藏富丽夸耀,但目前江南地区寺院的轮藏已无遗构留存。 这座数吨重的精美建筑,可以以普通的人力推动。4人各据一角,手握木制推手,一致用力徐徐往前推,这座金灿灿的“庞然大物”便开始缓缓转动。因为行进速度很慢,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品赏其内的陈列品。 历史记载武林梵志高丽寺本名慧因寺,后唐天成二年,吴越钱武肃王建也。 宋元丰八年,高丽国王子僧统义天入贡,因请净源法师学贤首教。元祐二年,以金书汉译《华严经》三百部入寺,施金建华严大阁藏塔以尊崇之。元祐四年,统义天以祭奠净源为名,兼进金塔二座。杭州刺史苏轼疏言:“外夷不可使屡入中国,以疏边防,金塔宜却弗受。”神宗从之。元延祐四年,高丽沈王奉诏进香幡经于此。至正末毁。洪武初重葺。俗称高丽寺。础石精工,藏轮宏丽,两山所无。万历间,僧如通重修。余少时从先宜人至寺烧香,出钱三百,命舆人推转轮藏,轮转呀呀,如鼓吹初作。后旋转熟滑,藏轮如飞,推者莫及。 高丽寺志“寺址最称广衍,旧传三十亩有奇,而前后左右松邱竹坞麦陇菜畦不预焉”。 明万历如通兴复时,“以玉岑紧逼无隙地,即山门为之。旁设四天王,中龛向背,俱观音像”,其像乃寺僧无尽掘地所得,虽“沦埋岁久”,却“庄严福好,宛然如新”。 大雄殿,始建之初采用雕饰龙凤云雷纹饰的石柱和石础,规制宏大,人称“汉宫金狄”,至明末犹存寺内,且为历次修葺时采用。而其它木构件“递圮递修,榱桷栋楹,渐非故物”。明末如通复兴时,“规模跂翼,与玉岑对峙,差相伯仲,不失旧观”。高度与玉岑山不相上下。玉岑山最高峰海拔仅26米,地平面高度为10米,则玉岑山相对高度为16米许。如此,则大雄殿高度也当在15米上下。如通修复后,不久又圮废。到吕纯如谒寺捐资重建时,大雄殿又一次得以修整一新。殿内“初止奉毗卢佛一尊,自易庵通之葺,遂中奉释迦,左普贤而右文殊,以华严座普贤长子居上首也”,即所谓“前正殿,庐三世佛”。“正殿元独毗卢佛一尊,座下惟侍托塔毗沙门、护法韦驮而已,四旁周围,前立二十天,后坐十八应真。易庵以为华严境界有主有伴,于是左增长子大行普贤愿王,右增小男大智文殊师利法王子。” 轮藏殿,明万历如通兴复时“起于园池,正犹龙藏之在”,“与大殿相连,高则倍之,接构工巧,无凑泊迹。虽诸山缭绕,湖中仿佛隐见。中设转轮,贮钦赐藏经于函。璧水潆环,檐阿翬焕,相轮声闻数里。两山邀游,咸谓目未曾有也”。修寺志时李翥列“轮藏凌云”为“惠因十景”之一。如果藏阁高度真的比大雄殿高一倍,那么其地面高度当在三十米左右,人在西湖中自然也可望见其雄姿。除了“高”和“巧”两个特征外,轮藏殿还有一个特征,就是“中设转轮,规制宏伟”,一柱八面,无与伦比。张岱幼时到寺内烧香,“出钱三百,命舆人推转轮藏,轮转呀呀如鼓吹初作,后旋转熟滑,藏转如飞,推者莫及”,所述正是如通修建的藏殿转轮。 华严经阁,哲宗元符二年(1099)义天王子捐资二千两银子建此阁,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建成。内奉义天所献金书《华严经》三部以及其它教宗玄要六百多函,是华严教中兴后教宗典籍的宝库。南宋宁宗时曾亲临阁内阅经,且御题“华严经阁”匾额。元末寺毁时,阁也废没。明初重葺,经阁未复。“嗣后递废递兴,阁之遗址终属飞蓬野蔓”。如通兴复时,阁亦未复。其后寺僧本源澄的徒弟月印微“慨然创复”,惜“功未竟而殇”。“本源愍其徒之志,闭关面壁,三历寒暑,众心向往,乐观其成。裔孙止水凝,拮据竣事,中奉准提,轩窗四照,岚光树色,面面如画,闻御书额入张尚书(张瀚)府第,阁成复还,数百年久废之规,一新耳目,远近有重兴之望焉。”华严经阁的修复,是高丽寺复兴的重要标帜。 古画描述《慧因寺山图》明《玉岑山惠因高丽华严教寺志》卷首的《慧因寺山图》 。 这是一幅木刻线描图,从画面上看,慧因高丽寺位于回环的山峦茂林之间。寺外有草亭,四柱,重檐,茅顶,似甚简陋,有涧水绕门而过,门前有路,有2人伫立指顾,似为寺内僧人。天王殿、大殿、轮藏殿、华严经阁等在一条中轴线上,前2殿正门和轮藏殿楼上窗户,均作拱形状,大殿与轮藏殿紧密相连,皆为重檐歇山顶建筑,但轮藏殿高出大殿倍余,攒尖顶有宝瓶。其左有钟楼及僧寮等建筑。周围树木竹林,茅舍农人,一派田园景象。远处有峰峦,下有一亭,旁有山涧下注。寺后有一巨石,作孔洞状怪立树下。 从明代历史记载和现今实际地理位置看,这幅作品所画的景象,是从寺门所对的玉岑山面西北而看到的高丽寺景象,远处山峦应为三台山东北麓,山涧应是“铁窗棂洞”或“筲箕泻珠”,环绕寺门而过的就是惠因涧。高丽寺所在的位置,正是玉岑山与三台山东北山麓的兔儿岭之间的筲箕湾。寺后兀立的有孔洞怪石,就是惠因十景之一的“雪窝怪石”。 此图所写当是明朝后期天启末年止水等修复、修志时的高丽寺景象,画面简练,比例合理,主次分明。所画以景为主,于寺内建筑只是草草勾勒,颇具明人笔意,与其说是一幅寺庙山图,不如说是一幅木刻山水画作品。不过,此画虽然对高丽寺的建筑布局和结构着墨不多,但咫尺十里,把高丽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刻画得生动有致,不失为颇有史料价值的作品。 《高丽寺图》明孙枝《西湖纪胜图册·高丽寺图》。 孙枝(1533—?),字叔达,号华林,一号华林居士,吴县(今苏州)人,明代画家。其画出自文征明一派,所画山水林木,葱秀多姿,花卉、人物亦佳。该图册绢本设色,纵33厘米,横40厘米,宁波天一阁博物馆藏。图册共有16开,分别选取杭州西湖孤山、法相寺、紫阳书院、八仙台、烟霞洞、灵隐寺、石屋洞、太虚楼、上天竺、虎跑泉等14景,引首有莫是龙题“山水清音”、周天球题“西湖纪胜”2开。每开款署“孙枝”,分别“叔达氏”白文方印,“叔达”、“孙枝”、“华林”朱文方印。内容以禅门寺院为主,多绘峰峦叠翠,苍松古柏,古刹经幢,画桥烟柳,波光兰舫,游人闲客。山石淡墨皴擦,浓墨点苔,笔法简劲,设色秀雅清丽,风格秀整,意境优美。 《高丽寺》图即《西湖纪胜》之三,描绘的是高丽寺在明朝后期嘉靖年间如通等兴复高丽寺时的盛况。从画面看,这是一幅秋天景象的丛林图,高丽寺的楼阁掩映在苍松秋林中。近处是一条从寺门经过的山间小路,画有3组人物,共11人。第一组3人,两人站立,拱手互揖,旁有一童仆持杖或伞随行,似作故友熟人路遇致礼状。第二组6人,2人分别乘肩舆而行,各由2人抬行,作行人匆匆赶路状。第三组为2人,持物相顾而行,似为农人村民歇工回家状。此路经寺门而过,旁有涧水淙淙下流,显然此路是当年西湖西南旁湖道路,此涧当即发源于“铁窗棂洞”的惠因涧,流经寺门处,有桥有闸,人称“高丽寺桥头”,即秦少游“涤足惠因涧”处。 画面中间,分别画有寺门、大殿、轮藏殿、华严经阁、钟楼及围墙、桥梁、僧寮、放生池等建筑。根据史料记载,明代修复时以寺门紧逼玉岑山,以山门为天王殿。山门系两层重檐歇山顶建筑,拱门,左右有低矮的围墙相连属。大殿为两层重檐歇山顶建筑,体量比山门要大得多。其后是轮藏殿,为八角形塔式建筑,与大殿靠得很近,楼高在3层以上,二层有拱形窗,围栏,似可登临观览,攒尖顶,有宝瓶。其后当即华严经阁,也是重檐歇山顶,但高度更高。在寺门与大殿之间,有拱桥相连,桥下有方形放生池。另一侧有钟楼,旁有僧寮。画面的上方,有耕地田园,作长方形,似为菜垄麦地,其间有一人荷锄而耕。远处秋林烟霞中村居隐约,山峦起伏。 《法云寺》图这幅画出自宫廷内务府舆图房画家之手,为线描木刻图。从画面上看,法云寺地处茂林修竹掩映的筲箕湾内,寺门前有曲水环绕,即是慧因涧。寺门所对为玉岑山,后为三台山下兔儿岭。寺宇建筑比之明代复兴时,已经大为减少。山门前有女墙,涧上有桥,依山门有围墙环绕,墙内分左右两区。右区为寺庙,山门上标有“法云寺”,后为两层歇山顶建筑,当是大殿。左区与寺庙有墙分隔,单独开门,内有两天井,两进三楹,标有“座落”二字,显系乾隆行宫所在。从画面所见,高丽寺改名法云寺后,其地理方位和周围环境基本没有改变,但建筑有增有减,门前女墙和行宫,当是乾隆临幸时修缮新建的。从破落的寺庙到皇帝的行宫,这不能不说是高丽寺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事实上,当时的法云寺在西湖西南的宫观别业中,是标新特立的标志性建筑。在乾隆御题、内务府造办处舆图房绘制的《西湖行宫图》。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