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高呼与可图卷 |
释义 | 石涛《高呼与可图卷》,清,原济绘,纸本,墨笔纵40.2厘米,横518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将近4米长墨竹一卷,看来作者画毕颇为得意,又于卷前题写了“高呼与可”四个人字,引画竹名家文同以自誉,故名《高呼与可图卷》。 正如本幅自题七言绝句:“老夫能使笔头憨,写竹犹如对客谈。十文鱼骨七寸管,搅翻风雨出莆龛。”钤“何可一日无此君”、“老涛”、“眼中出入吾老矣”、“痴绝”、“清湘老人”、“膏肓子济”印六方。卷首隶书自题“高呼与可”四字。 卷后录卷后录《东坡题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记的是北宋画竹名家文同与苏轼诗画交酬的一段轶事。文同出守洋州时,一次寄诗苏轼,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苏轼笑称:“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文同无言以对,则曰:“吾言妄矣,世岂有万尺竹哉!”苏轼却又机辩地答诗:“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空庭影许长。”文同击节叹服,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图》相赠,并说:“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一时传为艺坛佳话。元丰二年(1079年)文同辞世,苏轼悲痛失声,写下这篇《题文与可筼筜谷偃竹记》,怀念二人“亲厚无间”的感情。原济于卷首自题“高呼与可”四字,一方面是表达敢于"血战古人"的艺术自信,更是藉此抒发自己难觅知己,悠然怀古的无限感慨。 特色此卷竹树纯以水墨写成,老竿新篁,或疏或密,纵横恣意,各尽其态。画家利用长卷的广度延展,在不经意中营造出一种起伏跌宕的流动性和张弛有度的节奏感,充分发挥了水与墨遣兴寄情的艺术效能。卷中山石以大笔侧锋扫出,落墨即是竹叶,不见复笔,干湿浓淡,笔墨纷披,于无法中有法。画面逸宕飞动,充满撼人的血性与真情,使观者似闻风雨之声。实践了画家“借笔墨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的艺术主张。 《高呼与可图卷》(以下简称为《高图》)多次作为石涛的绘画精品发表于《故宫博物院50年入藏文物精品集》、《四僧绘画——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等书,《荣宝斋》杂志2005年第5期载《“惯写平头树”——石涛山水画辨伪初探》一文,亦将此图列为石涛真迹。据《收藏》2005年第9期载《实事求是是非分明——访著名古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一文透露,《高图》是徐老建议故宫购买的,徐老说:“《高呼与可》是石涛作品中既精又少的作品之一,非常难得,属于文物中的一级品。” 1996年秋,故宫博物院以重金将这幅珍品从北京嘉德拍卖公司购回入藏。 作者简介石涛(1642-1707)清代杰出画家。原姓朱,名若极,小字阿长, 发为僧后,更名元济、超济、原济、道济,自称苦瓜和尚,游南京时,得长竿一枝,因号枝下叟,别署阿长,钝根,山乘客、济山僧、石道人、一枝阁,他的别号很多,还有大涤子、清湘遗人、清湘陈人、靖江后人、清湘老人、晚号瞎尊者、零丁老人等。广西全州(今全县)人。明靖江王朱赞仪十世孙,父亨嘉因自称监国,被唐王朱聿键处死于福州。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后为僧。凡山水、人物、花果、兰竹、梅花,无不精妙。且能熔铸千古,独出手眼。其构图之奇妙,笔墨之神化,题诗之超逸,都表现了他的风骨,早脱前人窠臼。他轻视泥古不化之风,是明末清初画坛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强调“画家要面向现实,投身到大自然中去”,“搜尽奇峰打草稿”,创造自己的艺术意境。要“借古以开今”,从实际生活中获得感受。其创造性,就表现在他个人心情与自然的交流,达到从古人入、从造化出的艺术境界。他的皴法是为山川“开生面”,用得很灵活。他分析画中的“点”说:点有雨雪风睛,四时得宜;点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恶化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缨络连牵;点有空空洞洞,干燥没味;点有有墨无墨,飞白如烟;点有似焦似漆,遢透明;点更有两点,未肯向人道破;有没天没地,当头劈面点;有千岩万壑,明净无一点。直到年老力衰病重时,仍作设色山水册书画各十二帧。 作品作品有:《松鹤图》、《十六阿罗应真图卷》、《疏竹幽兰图》、《枯墨赭色山水》、《云山图》、《兰竹图》、《乔松图》以及《山水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